2021旅游的觀后感
生平最喜歡的園林,莫過于頤和園了。小時侯所逛到的第一個公園,就是頤和園,至今記得當時那樣驚喜的感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旅游的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旅游的觀后感1
上周日的閑游,最初我的目的地是豐臺區的世界公園。我是個容易受文字蠱惑的人,以為它所謂的異國風情有多么獨特多么美妙,風塵仆仆穿越大半個北京遠道而來,準備等著樂悠悠公園里溜達一天呢,卻沒想到是個如此如此的叫人跌眼鏡大失所望的地方。那份假那份淺薄那份喧囂那份浮躁……叫我逃也似的順著出口來到了公路上,正好一個公共小巴士停留,目標頤和園的新宮門,我頓感絕路逢生,趕緊跳上車去。等到又一次站到了昆明湖邊,我長出了一口氣,知道今天因為有了頤和園而必將成為一個亮麗的日子。
頤和園這個園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舒展大氣。山就是山,雖然不高,但是占地廣,不是那種局促的小土堆小假山,再加上長滿了無數粗大的松、柏、衫、核桃、栗等樹木,走進去如同走進山野叢林般有生趣,但是卻沒有荒野的凄涼,叫人百看不厭。水也就是水,那么大的湖面,盛開著那么多的荷花,其間有游船隨意飄蕩,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非常壯觀。所有的宮殿走廊牌樓,因了皇家氣派的需要而高大華麗,無論是后來修整過的還是有點破敗的,建筑格調都是不折不扣的原汁原味。這樣一個皇族畢國家之財力物力所修的休閑地方,如果不去追究它在歷史上的責任,頤和園能夠在今天風采依然,以一種飽經風霜風韻不減的從容和豁達,微笑地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好奇的目光,沒有無奈,也沒有嘆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世界風云變換,山水只兀自美麗著,這本身,就是一份難得的歷史財富。
上次到這個園子,也是一個夏天。我正在工作的時候獲知有機會過去玩,什么都來不及整理,什么東西都不曾隨身攜帶,穿著上班的高跟鞋就出發了。他們將我放到頤和園北宮門,自己去辦事情。等我慢慢游蕩到腳痛,正好到了長廊,我索性將鞋拎在手里,襪子也脫了塞進鞋子,就那么吧嗒吧嗒走過長廊,走過湖畔,又走到17孔橋上。那是我平生頭一回以赤腳的樣子走過土地,以后也再沒有過那樣的體驗。頤和園的路因了干凈并沒有硌傷劃破我柔嫩的腳趾,我卻因了腳底和頤和園的親密接觸而記住了樹陰下土地的清涼,陽光下石板的熱情。如這次我再次感受頤和園,舒適的軟底旅游鞋化解了路途的勞碌,想著有生以來頭一回赤腳的蹤跡留在了頤和園,幾乎有點恍惚著不可思議。陽光下所有的景物似乎都沒什么變化,甚至上次我面朝湖坐過的那個路邊長椅還空著,仿佛等待著我遙遠的步伐走近。
頤和園的很多景物都是我所非常鐘愛的,比如昆明湖的荷花,在我的眼里,是格外漂亮的。這并不是如我在圓明園所見到的那個湖,整個湖面都是荷花。這里的花不是很多,越到遠處越少。但是那些荷花總有著我所說不清楚的一種神韻,那和《愛蓮說》里人為拔高的花幾乎不怎么搭界,沒有或者不需要有那么高的精神境界,但是就是那么生機勃勃大大方方地開著,美麗著。再比如湖里的那個小島,神秘到叫我以為是世外桃源。中國古典園林里很多東西都是石頭作的,頑劣的時候能夠通過能工巧匠的手被賦予生命和活力,這是我所最欣賞的地方,比如那個石頭的畫舫和17孔橋,細節的花紋那么精致,整體的線條又是那么流暢,我是個崇尚智慧的人,見到這些叫人嘆為觀止的智慧符號,總是由衷地生出無限的敬意來。
很多景物都能夠引起人的思緒。比如走到文昌閣下面,我仔細端詳那個宮門,那么高的朱紅木頭門,厚到至少十幾公分,我試著推了一下,竟是幾乎推不動呢。這個門下,走過了多少文武百官朝庭棟梁?如今,只有悠哉悠哉的中外游客穿行,甚至很少人注意旁邊刻著很多說明性文字的銘牌。記得以前曾經讀過的一本書,說西太后當年在頤和園東端的一角上曾經專門養過蠶,也曾繅出絲來染了顏色在庭院的石頭上曬,還專門從民間雇了女子來用這些絲紡織。為了使她們的手柔軟不會傷害所要紡織的綢緞,專門有人照顧這些女子生活中所有的雜務。這個細節我的印象很深,我特意到東端的角落里尋找過這個地方,但是沒有指示銘牌,我無從了解。從單純生活的角度來說,一個女人,在自家的花園里養蠶紡絲,這是一件有足夠詩情畫意的事情。
旅游的觀后感2
頤和園固然曾經是某個女人的私家花園,但是在我眼里,頤和園是很男性化的。首先這個園子太大了,我很多次的多角度游走仍然沒有完全走遍,他象一個心胸如海般開闊的男人,盡我所有的追隨,還是做不到完全的游歷與讀懂。我想這和頤和園的物理范圍沒有關系,讀不完整并不是個地理概念,更多的是種情緒感受。其次這個園子山水宮殿畫廊或富麗或典雅,或雄奇或精巧,步步是景,凡景皆可入畫,如同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男人,總是有著無窮的理由吸引著我的目光。還有,這個園子所經歷的滄桑那么的多,但是依然能夠在山無言水無語的歲月里,一直保持著一份莊重的尊貴,滄海桑田而本色不改風采依然,任何時候都有足夠的能力容納我的悲喜哀怒,如同兄長一樣的寬宏而溫厚,若果真得遇如同頤和園一樣的男人,即使生命如流星一般,又有何憾!
頤和園本身,也是個最適合培植愛情的地方。記得許多年以前我曾經作過一個夢,與我的他在十七孔橋上相遇,然后雙雙蕩舟在昆明湖上。事實上我的愛情固然也和某個小湖有關系,卻從沒有和我如此深愛的頤和園聯系起來,這成了我的心病和遺憾之一了。如今行將老邁,已經到了不可能遭遇一份全新愛情的年齡,一個人在頤和園踟躇著,無悲無喜,便也是個自由的人了。我的眼里,頤和園是雄性的,體現了非常出色的男人所應該具備的所有特質。那么,就讓我盡情地在頤和園流浪吧,將自己丟在頤和園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能夠在頤和園的懷抱里一直到老,就作他暫時的新娘也是幸運的。據說法國女人最浪漫的地方在于她們對情人的忠誠,于我,是甘愿將這份忠誠寄托給頤和園的。
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因為是學校第一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準備。終于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于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
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一只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一只,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一只,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一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
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一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一只死蒼蠅。電影結束后,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里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鉆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
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旅游的觀后感3
我們這次臺灣環島游最后一站才是臺北,而且到達臺北的時間已是下午三、四點鐘。我們在雨中匆匆觀賞了中山紀念堂 。正當我要離開時恰逢孫中山座像前值班衛士換崗,我抓緊拍了一點資料。這種換崗方式很獨特,也很好看。
在紀念堂的后方我看到一個很有創意的地方,一間大房里坐著一些青年正在認真的閱讀。后來得知這是專供中學生讀書或青年自學的一席之地。
由于我在中山紀念堂拍攝衛兵換崗,又因下著大雨而找錯車,當我急沖沖奔上自己的旅游車時,全車人都在等我一人,我非常尷尬而致謙。
隨后已是晚上 5 點多鐘,我們來到揚名天下的臺北 101 大樓,一年前迪拜 高樓未落成時它還是世界第一高樓。我本想到樓頂的觀光臺一飽眼福,那好心的售票小姐勸我不要買票上樓,因為正下著雨又是晚上,上去什么都看不到。我有點遺憾而作罷。后來我想,這位小姐真是好心到有錢不會賺。
在 101 大樓旁有座副樓,從上到下都是營業場所。上上下下富麗堂皇,琳瑯滿目。我稍微轉了轉,滿足了好奇心,就隨大家到了一家酒店吃晚飯。
第二天上午到了久負盛名、又有點傳奇式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說它盛名是因為這里收藏了中國古代獨一無二的書法和繪畫珍品。說它傳奇是因為這里兩萬多件展品,絕大部分都是從北京 故宮輾轉千萬里、歷經數十年運抵到臺灣的。我早有所聞中國繪畫史上有名的《清明上河圖》,我在畫卷前來回反復觀看了好幾遍,想從中琢磨點“味”來,遺憾的是我對中國寫意繪畫是地道的門外漢,再怎么看還是“豬八戒吃人生果不知其味”。還有件名揚四海的王羲之真跡《快雪時晴帖》沒有展出,據說這幅珍品不定期展出,可以觀賞到的機會很少。
午后,我們這一行又到桃園 機場乘來時的長榮航空,結束了這次八天的臺灣環島游。
最后,我寫了兩句話:古稀踏寶島,臺北賞三珍。
旅游的觀后感4
多少年前了,一次會議后,主辦方組織了一個旅游,不經意間去了越南,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因為是我的身體的最低潮。從心里說,那次我是不應該去的,可是領導從工作角度考慮,讓我隨大流去參加,我一打精神就去了。從北海出發到越南邊境內,再坐汽車,顛顛簸簸六七個小時到了目的地。一路上,除了身體的不適,外加暈車,已經把我折騰的,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那倒是簡單,不用簽證,只要了個身份證就可以了。這也叫出了國了。
正了八經的簽證,就是去塞班了,可當時我連塞班是哪都不知道。到了那我才知道是人家美國的管轄,可離著美國八丈遠。住的是中國人開的酒店,一層是賭場,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賭場。見不到多少人,可中國人還是不少,旅行社導游,免稅店,坐船時鄰座的中國女同胞,居然在塞班定居,職業是種菜,并供應給各個酒店。那么多的中國人,不知道都是怎么過去的。這次旅游是有組織的,我就是聽喝,加之有一幫熟悉的同行人,嘻嘻哈哈,說說笑笑,幾天就很快過去了。印象深刻就是每天乘船來回于酒店和景點間,每次乘船都吐得稀里嘩啦。那一次是我坐飛機時間最長的一次。一直在腦海揮之不去的,是在島上等著臺風的那一天,我們住的是五星級日本酒店,房間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海,漂亮極了,那里的海水似乎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去法意瑞,那是下了個出國游的決心了,與雄鷹搭伴,可她臨陣有事,忙活半天的簽證也白簽了。去程時,飛機上的人很少,我萎縮在最后面,可以一人占倆人位,伸伸腿。到了巴黎,雄鷹女兒在那接應,還算不寂寞。有些新鮮感,也感覺圓了出國夢。塞納河,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一一曾現在我的眼前。這趟出游,讓我對歐洲有了大概的認識,那塊土地上生活著與我們膚色不同的人,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穿著。有著和我們國家不一樣的建筑群,體會一下用歐元消費。也是在那一次才近距離了解了高消費的產品。這趟旅游,不用去大使館簽證,只是簽了一個法國,就可以在幾個國家通行,叫什么'申根'。也不覺得有什么繁瑣,不用操太多的心,應該還是旅游愉快。
日本,也是有組織的,有同伴,有不少熟人。身在山中時,富士山和普通山沒什么兩樣,可稍遠的距離,富士山就顯現出來了。東京的晚上是很熱鬧的,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的所有城市所有人都過夜生活。酒店里坐滿了人,據說男人下了班不去酒店和朋友喝酒就不正常了。日本生活的中國人太多了,據說在東京就有三十萬人。從這個角度說,日本人也夠寬宏大量的,這么點點地方,還放進這么多中國人。日本總體上感覺衛生條件不錯,可以說非常好。公共場所的衛生間,簡直和咱國內的沒有可比性,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不知道人家是怎樣養成的這種衛生習慣。不僅僅是衛生間,從日本回來的飛機上,不經意間看了下窗外,海上的船只,還有港口的大橋,誤認為是到了上海,可是后來才發現,離上海遠著呢,此時,我才知道什么叫可見度,也可能是空氣質量的原因吧。
旅游的觀后感5
美國之行的一些思考,沒有系統性。
中國人不少,旅行社,飯店接觸的都是中國人。不知道他們都是什么渠道到美國定居的,原以為出國定居就一個渠道,留學、工作、定居,現在看,什么層次的都有。感覺他們生活在那塊不是自己的國家的土地上,很滿意,心態很平和,但他們還是關心關注著自己的祖國。
沒有見過中國式的住宅小區,一色色的中國式的別墅,這都是普通人住的房子,像網友平淡家一樣,有自己的園子。究其原因,還是美國人口少,跟中國差不多的國土面積,只有3億人口。洛杉磯的中國人聽說占的比重最大,記不得多少,好像是百分之三十左右。沒有小區,也就沒了保安這個行當。
美國的退休年齡男女都一樣,66歲退休。在一個麥當勞看見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還在工作,很驚訝,看來只要想工作,還是被允許的。接著便在多次飛機乘坐中看到的現象,中國式的空姐,到了美國,全變成了空嫂或像我這般年齡的空老太。看來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特點。
這次在美國,氣溫也都是在30度左右,可是十幾天確沒見到一個蚊子,導游是個18歲就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人家說,美國就是沒有蚊子,不知道是真是假。想起我們小時候,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虱子,反正不是我們家不講衛生,家家的孩子大人都生虱子和蟣子。自從我上學到北京,換了個環境,居然就再沒生過虱子,而老家的虱子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斷絕了。不說中國,就說我家跟前,走著走著,好像和蚊子打了個擦邊球,身上立刻就了大包,什么時候咱中國的蚊子也絕跡呢。
美國大白天汽車都開著燈,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我們是天天想著怎么節能,可人家美國汽車不開燈,算是違章。美國的汽油可是比中國便宜的不是一星半點。美國的美元,計量單位,和中國的人民幣計量單位一換算,把我嚇一跳,居然和我們國內人民幣買一升的價錢。那也就是說,用美元在美國加1升,合著在咱們這可以加6升,太便宜了。
到美國旅游的中國人不少,我們這個團是個拼團,我原以為去的不多。到那的免稅店一看,中國人的面孔占大多數。美國大使館簽證的時候就不少,更多的是中學生多,我以為都是去上學的呢。這會兒才弄明白,各種什么中介公司,搞了很多夏令營,在回程的飛機上,與一個十四歲的小男孩聊起來,才知道是四周的夏令營。吃住在美國人的家里,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這我才知道,我鄰家的小女孩去美國四周是什么樣的出國性質了。
中國人有錢人不少,在我們這個團里,有一家五口的,一家四口的,三口的,兩口子的,就我們倆是搭伴的,再一個就是武漢一個耍單幫的。有一個女兒帶著母親和兒子的,這是今年的第二次來美國,老太太告訴我,前不久,是母子倆帶著她老伴,小男孩的姥爺來了一趟了。我們來趟美國,還且算計呢,加上自費項目,沒有三萬五是不夠的,可。別比別比,中國人什么時候能像美國人開門就進墨西哥時就好了。
難怪人家都說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不無道理,但我還是要踏踏實實的生活在我的祖國這塊土地上了,因為去美國的的機會幾乎沒有,就是人家給我準備好了偷渡,我還沒有膽量。不過,我想我看到的美國也許還只是個側面的側面,聽到的也只是一點點,也許還有一些人可能還沒有我在中國生活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