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
在學校里面介紹你喜歡的城市等作為觀后感層出不窮,當然大多都會介紹自己去過的旅游景點,今天小編整理了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能讓你更好的了解佛山以及吸引游客前來觀光。
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1
佛山祖廟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祖廟從北宋元豐年間始建,至清代初年,這里逐漸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筑。
禪城祖廟與肇慶悅城龍母廟、廣州陳家祠合稱為嶺南古建筑三大瑰寶,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的正殿里廟內還陳設了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如70件30種兵器銅墻鐵壁儀仗,直徑1.31米的巨型銅鏡、大型銅鼎、銅鐘和香爐。集中反映了明清時期禪城高超的工藝技術。
祖廟的建筑裝飾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磚雕、灰塑等。正反兩面均有以戲曲故事為主要題材。
禪城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當時的名稱叫祖堂,其實就是北帝廟,當時珠三角地區多為水鄉,水患多,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為禪城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但在明代,祖廟遭到破壞。洪武5年,祖廟得到重建。
南北中軸線由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筑物組成。其整體布局規整莊嚴,疏密有致,禪城是廣東木雕的重要產地之一,以紅木雕刻為主,也有貼上金箔而成為金漆木雕,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
其整體布局規整莊嚴,疏密有致,亭臺廊
在祖廟三門的北側,有一座兩層仿清代青磚
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2
提起佛山,大家都知道“佛山祖廟”。可能大家對祖廟不是太了解吧,就讓我介紹一下。帶你游佛山
佛山祖廟以經有多年的歷史了建于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當時的名稱叫祖堂,其實就是北帝廟,當時珠三角地區多為水鄉,水患多,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為禪城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可是明代,祖廟遭遇到破壞。就在洪武5年(1372年)祖廟就得到了重建。就在光緒二十五年,富裕的禪城人捐錢捐物對祖廟進行首次大修,所一祖廟至今仍保持著百年前的藝術建筑風貌。
當時,各行各業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捐給祖廟,禪城當時就連手工最出名的石灣瓦也被放在了祖廟的屋脊上。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靈應祠大堂后面慶真樓的磚木結構改成了混泥土結構。據當時參加了修繕工作的梁詩裕先生說,當時動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修繕工作。由此類推,當時的祖廟,人們多么愛惜啊!
就在上個世紀70年代還沒有設立禪城博物館,祖廟旁邊是關帝廟、媽祖廟等,后來才把它們拆了修建禪城博物館,因此用博物館的概念來評價祖廟是不準確的。1998年,慶真樓變成危房帶你游佛山,加固后又重新使用。
祖廟內供奉的北帝神,傳說是北方水神,所有興風作浪的龍蝦蟹將都由他統管。由于唐宋時期珠三角一帶多有水災,禪城人便將北帝請到禪城坐鎮。說來奇怪,自此之后,禪城一帶再也沒有鬧過水災。廣東人有以水為財的觀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蘊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禪城人把祖廟視為福廟,每逢中國傳統的節假日,如春節、端午、中秋等,禪城和珠三角一帶老百姓都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祖廟。他們朝拜祈福,許下良好心愿;他們反思懺悔,凈化心靈。大家心理都覺得:不到祖廟心理就不踏實,到了祖廟,大家心里則有了一種平衡,有了一個希望,生活才有了目標,有了動力。于是日子在日復一日中變得有滋有味……
祖廟,是佛山的名勝古跡,有是一本古老的歷史白皮書,記錄了佛山的改變。
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3
最近,我去了佛山祖廟參觀。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廟宇,也是佛山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在這座古老的廟宇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佛山祖廟的建筑非常精美,采用了傳統的磚、木、石等材料,建造歷時幾十年,仍然保持得非常完整。廟內有許多精美的雕刻和繪畫,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湛技藝。我也注意到了佛山祖廟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廟內的建筑和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沒有受到環境污染和破壞。
在佛山祖廟,我還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廟內的對聯、燈籠、雕塑等等,都充滿了中國文化的元素。例如,廟內的對聯“春風得意迎門庭,福祿雙全薦軒轅”,就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福祿雙全”的美好祝愿。此外,廟內還有許多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文物,如陶瓷、玉器、銅器等等,這些文物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魅力不僅體現在佛山祖廟中,也體現在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觀和藝術表現形式,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文化,讓它在當今世界繼續發光發熱。
佛山祖廟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廟宇,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湛技藝和獨特魅力,也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我相信,佛山祖廟將繼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為更多人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做出貢獻。
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4
佛山祖廟坐落在佛山市祖廟路的鬧市中。它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元明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因為宋元以后這里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眾議事的地方,成為聯結各姓的紐帶,所以佛山人習稱它為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筑已于元末焚毀,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以后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終于形成一座規模宏大、制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臺、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等建筑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萬福臺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臺。粵劇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臺進行。此建筑為歇山卷棚頂,臺面寬三開間。前后臺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臺”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礦。
萬福臺對面是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的靈應牌坊。牌坊北側是錦香池。池中有石雕龜蛇蟠蚪,是北帝的象征。錦香池兩側為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墻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其中的陶塑最是引人注目。東側陶塑十一形象蒼勁的老者,面露微笑,手擎寶鏡,象征日神;西側陶塑是一美麗的婦人,婀娜多姿,手擎寶鏡,象征月神。
錦香正北的三門建于明景泰初年(1450),是進入祖廟殿堂的正門。建筑考究,檐下自東向西裝飾著金漆木雕花柱,雕刻內容均為民間流傳的故事。屋頂有陶塑人物瓦脊橫貫全頂,陶塑高約1。5米,全廠31.6米,由152個人物組成,有“文如璧”字款。這種多姿多彩、生動有趣的陶塑人物瓦脊,使建筑物更顯得高大壯觀,富麗堂皇。
跨過三門,即位前有香亭的前殿。殿中供奉道教尊崇的諸神貼金夾紵造像。值得專的是殿中陳放的金漆木雕大神像,它是祖廟殿堂里重要的陳放。神像正面分上下兩層,上層雕刻內容是“李元霸伏龍駒”的場面。整個金漆木雕的下層最為精彩。畫面中的李元霸暗指鴉片戰爭后加入反清義軍的粵劇演員李文茂。是雕刻的眾多人物手中,高舉著寫有“李”字的旗幟,這字實際也是暗指參加義軍的李氏。廣東民間把“龍駒”比作“紅
前殿北面即為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大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筑,地方宗祠活動就是在這里進行。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赤裸雙足。銅像的頭光、西部及手足全部貼金,整尊神像金光燦爛,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鑄造技術的體現。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于景嘉慶元年(1796年),是祖廟建筑群中最晚的建筑物,樓為二層。相傳這里曾是佛山最高的地方,屬佛山十景之一,登上慶真樓可以飽覽祖廟和佛山的全景。
今天的祖廟以是佛山市博物館所在地,大門坐東朝西,穿過林木繁盛、花香鳥語的庭院,走進端肅門,便可置身于祖廟古老的殿堂中。中外游客熙來攘往,這座民間工藝之宮已煥發出來青春的異彩。
佛山祖廟觀后感600字5
佛山祖廟座落在繁華的祖廟路上,它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物。
來到祖廟,第一眼就看見了一座紅色的牌坊,牌坊上用木雕刻著兩個大字——祖廟,這個兩大字涂上了金漆,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牌坊下有三扇門,聽爸爸說,大官走中間那扇大門,百姓走兩旁的小門。走過大門,就會看到雙龍壁,雙龍壁上刻著兩條龍在戲珠,雕刻家把它們雕得栩栩如生。
走過雙龍壁,來到了靈應祠。靈應祠的大門上貼著兩副
走出靈應祠大門,就來到了錦香池。錦香池里放著一尊龜蛇合體石雕。傳說只要用硬幣擲中龜頭就會無憂無愁,擲中龜手的話今年就會發大財。走過錦香池,來到了萬福臺,萬福臺在以前是給演員唱戲的,在臺上是演員演的地方,在萬福臺的下面是老百姓看戲的地方。
佛山祖廟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吸引了不少游客去觀光游賞,歡迎你有機會來細細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