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觀后感最新范文
《焦點訪談》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晚間新聞評論類節目。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焦點訪談觀后感2020年最新范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焦點訪談觀后感1
今天我看了焦點訪談,哎!內容又是關于拐賣兒童的事例。焦點訪談尙說:“1萬多名兒童被拐,178名兒童后來被解救,608名罪犯被抓獲。”我想罪犯也應該想想自己,想想父母,想想孩子。這些罪犯中侑兩茖總代理,一茖叫李文明,一茖叫陳秀妹,祂們全都是福建莆田人。聽說陳秀妹在賣兒童時,侑的賣兩萬,侑的賣四五萬,最近祂們又賣出去了10茖兒童,祂們的過程是抓兒童、運輸兒童、賣兒童,雖然祂們侑很多人,不過也得分頭行事。我的眼里只看見好人,看不見壞人。我想對家長說:“不要光讓孩子學習。”只要學習,冒著生命危險都可以,這句話是大錯特錯了,我始終記住一句話,生命第一,學習第二。如果你在安全很好的情況下可以學習,但是絕對不能在沒侑安全的基礎下學習。
拐賣兒童的人祂們什么都不想,只想錢,趙本山的一句話:錢很多人沒了,那不是沒侑用了嗎?只要人活著,錢是可以慢慢掙得。又聽說一般男孩子買四五萬,女孩子賣兩三萬,如果一家失去一茖孩子,那得侑多少人傷心,如果是雙胞胎,小的失去姐姐,大的失去妹妹,如果都被抓去,可能會失去整茖家。李文明和陳秀妹住在比較偏僻的地方,可能跟拐賣兒童侑關系,因為如果住在城市里,警察一定會把祂們抓住,讓祂們坐進牢房。2009年4月,兒童們被解救,工作人員馬尙把祂們送福利院去護養著,生怕出什么危險。罪犯們中途抓送兒童時,侑時坐6、7茖小時的長途車,小孩如果哭,就給祂吃安眠藥,真可憐!聽這,我的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生命只侑一次,只侑去保護她,珍惜她,她才會保留。
焦點訪談是一檔有趣幽默又長知識的電視節目,大家都去看看吧!最后我想說:無火不能點燃,侑水不會干枯。我希望認識更多的侑知識又風趣的人。
焦點訪談觀后感2
今天,我觀看了《焦點訪談》這個節目,一幅幅的畫面,一件件的事情無不令人氣憤,讓人深思。
春節期間,不少家庭為了豐富業余生活,結伴外出旅行,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旅途中,本應該是快樂、開心的,但他們那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卻與那里的美景是那樣的不協調。比如,在一座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物雕像上,可以看到許多人都騎在上面,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全家總動員”了。而在雕像的旁邊,就豎立著一塊很醒目的牌子,“愛護文物,請勿攀爬”。當記者問起游客時,游客匆匆忙忙的說一聲“不好意思,沒有看見”,就飛快的走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一名成年女游客竟然爬上樹去照張“美照”。照完后,想要下來,男游客卻沒有托住她,結果兩人一起摔在了地上,弄得好不尷尬。再看這一幅畫面。“請勿吸煙”的牌子就豎在旁邊,一旁卻站著一位擺著架子抽煙的游客,并把抽完的煙頭隨手就扔到了地上。越看越讓人氣惱。再看看路邊這位吃著蘋果的女士,邊吃邊把果皮吐到地上,而她的旁邊就是垃圾桶,她卻連一步都懶得走。
同樣,這樣的“懶”人也有許多。明明廁所就近在咫尺,不負責任的家長卻還是讓孩子隨地大小便,還強詞奪理的說孩子憋不住了。這讓環衛工人們都很無奈。再看這里,本來是供游客休息的停車場,游客下車卻隨手把吃剩的東西一扔而變成了“垃圾堆”。.據環衛工人說,每天停車場的垃圾他們都要掃十五麻袋,而且還需要別人的幫助,不然根本清理不完。這些行為不僅給環衛工人增加了負擔,也讓他們自己丟失了一份文明和素養,遺失了一份公德之心。看完這些畫面,對我觸動很大:這些不文明的行為與我們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背道而馳。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壞習慣的形成,與他們平時的行為是分不開的,是來自自身的每一個小細節。從現在起,就讓我們與這些壞習慣告別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在我們旅游的時候,不光要欣賞那里的美,還要留下自身的美。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不亂扔垃圾,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升華自己的美德,提高素質,做文明觀光客。自覺遵守公共場合的秩序,愛護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共同維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焦點訪談觀后感3
今天晚上的《焦點訪談》又讓我大晉城上了頭條,說的就是前段時間城區建設路的砍樹事件,具體細節無需贅述。
接下來先讓我們看幾個數據:1、底晉城市共有各類民用車輛41.7萬輛,其中個人車輛37.1萬輛。2、2015年晉城市常住人口為2308946人。在晉城生活的老百姓都知道,市區人多、車多,遇上逢年過節、上下班高峰、下雨下雪,城區主干道那堵得叫個一塌糊涂,東西方向5公里路程開車走1個小時很稀松。不要說你不開車,堵車的時候,紅星街、新市街、太行路、建設路就是電動車、自行車也很難通過。所以,鑒于目前我市的交通現狀,對老舊主干道的改造勢在必行。但是市區面積小、人口密度大、商業中心過于集中的情況對于規劃設計人員絕對是個很大的挑戰。
俗話說,眾口難調。無論干什么事,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總會犧牲一部人的利益。我覺得只要是符合大多數老百姓利益的事,就該干!就必須干!2012年城區鳳臺街改造的時候,就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現在2年多過去了,就這條街寬敞、舒服,還有公交車專用車道,遇上高峰期車雖然走的慢點,也不至于堵得水泄不通。現在的建設路也是這樣,砍樹會傷害一些老市民的感情,改造也會讓附近的居民出行不便,但是以后所有人都會享用道路改造帶來的便利。今年,我市還會改造提質澤州路、太行路、文昌街等7條道路和3座人行天橋。我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是大力贊成和擁護的。
說點題外話。在目前的政治大背景下,能干、敢干的領導鳳毛麟角。老百姓們,你的工資漲了么?你過節的福利發了么?你覺得辦事容易了么?沒有?為什么?!還不是因為絕大多數領導及管理者只求自保,干的多就錯的多,不干不錯!所以寧愿不作為,也不愿作為錯而免了烏紗。這才是最可怕的!老百姓是善良的,也是容易被蠱惑的,常常一葉障目。對待能為老百姓辦實事、敢為老百姓辦實事的領導,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又何妨呢?!
焦點訪談觀后感4
“張一帖”歷代傳承人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濟世為民的樸素情懷,使我們后學感動和敬佩。在我的師太張舜華身上,這種品質更為可敬。
張舜華是“張一帖”世醫第13代傳人張根桂的次女,張根桂這一脈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的張守仁,因為醫術精湛,常一帖(劑)而愈,始稱“張一帖”,并以家族鏈形式世代相傳。張舜華幼年時代,她唯一的兄長,也就是張根桂的獨子不幸早夭,張根桂跟很多新安醫派掌門人一樣,受著傳男不傳女的思想禁錮,不愿意傳授給她祖傳醫術。不僅如此,他因為獨子早夭悲傷過度,加之診務繁忙,身體每況愈下。
這時候的張舜華,實際不滿10歲,已是家中的頂梁柱。除了做飯、洗衣、砍柴等日常家務,還要照顧體弱的父母、兩個年幼的妹妹,以及照顧父親身體。張根桂出診早出晚歸,都是她接送或者陪同,張根桂身體欠佳不能出診時,采集病情、抄方送藥也是她的事情。張舜華不忍看著父親為家族醫學后繼乏人而郁郁寡歡,同時不忍看著父親帶病出診,加上素懷從醫之志,便偷偷學醫。
張舜華曾跟我們回憶起她的“偷學”經歷,她隨父出診時默默觀察患者的癥狀和用藥,揣摩病情,暗中翻閱醫籍,并偷空拿著父親的采藥標本上山識藥、采藥、配藥,因為每次出診時她在側閉口不言,好多人都以為她是啞巴。張舜華的至真、至誠、至孝最終感動了張根桂,破例答應教她祖傳醫術,張舜華的孝順也得到當地百姓的美譽:孝女香。
張舜華跟李濟仁結婚后,沒有選擇輕松下來,也沒有跟隨他去省城工作,她選擇繼續留在歙縣定潭,堅守和延續“張一帖”濟世救人的使命。這個時期張舜華的工作,在我們晚輩聽來是不可思議和極為震撼的。
看病這件事上,無論病人在何地,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自身身體情況多糟糕,張舜華都是隨喊即到,一心救赴。如屯溪水運社陳某,不慎落水后致高熱不退、周身無汗,中西醫延遍無效,命懸一線,張舜華接手時不懼眾醫擠兌,針藥并用,很快病人燒退轉安。張舜華是背著5個孩子出診的,我的老師李艷教授回憶,他們子女5個都有過在張舜華背上出診的經歷,而且很多是在三更半夜、穿越山路進行的,有時候為了給病人診治,背上的孩子怎么樣了張舜華也顧不上。鄉親們甚至給張舜華的事跡編了個順口溜:鐵打的身體,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到農村。
一個拖兒帶女的女性,哪來的什么鐵打的身體,無非是以濟世為民的信念作支撐,去完成常人難以想象的工作。張舜華的身上,充滿了執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由于畢生診務操勞,65歲時張舜華突發中風,肢體偏癱。憑借頑強的毅力和自我治療、鍛煉,張舜華最終戰勝疾病,至今沒有復發,身體各項生理指標顯示正常,并且繼續從事醫學事業。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舜華就起床開始為時3小時的鍛煉,扶著墻來回走步鍛煉下肢肌力。張舜華住4樓,83歲高齡的她堅持一只手拽著扶手,一步步、緩慢而有力地邁步而上,數十年如一日。不禁使人回憶起她背著孩子執著地穿越崎嶇山路出診的情景。她對我們晚輩說過最多的話是:“我這一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給病人看病”。張舜華看病時目光灼灼,號脈時慈祥而專注,每當我們回答對她的問題,她會露出開心而具有強烈感染力的笑容,透露著一種能穿越時光和無數滄桑的寧靜。
張舜華的一生,是堅韌不拔的一生,也是濟世救人的一生。我想,正是由于這種可敬的精神,“張一帖”才能穿越460多年的歷史走到今天,熠熠生輝,綻放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