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600字模板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我看來,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傳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讓“迷途”的黨員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堅定使命,也希望我們的黨員干部能夠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腳踏實地、多一份求真務實。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600字模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1
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群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總理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群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于群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也是這部影片所詮釋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作風。影片對周總理一步步揭開公社干部“善意”的隱瞞,最終了解到當地群眾生活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周總理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精神和作風不僅是該片的主基調,而且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深刻的啟迪。周總理之所以能夠真正了解到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一是靠真心。周總理是抱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來到伯延公社的,郭鳳林等同志因為怕給中央添“麻煩”而刻意隱瞞真相,并試圖催促周總理盡快回去的時候,周總理堅定地表示,他這次來,不了解到真實情況是絕不離開的。二是靠真情。周總理一進村看到樹上的葉子都光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心里始終裝著對百姓的真情,觀察才會異常敏銳。當他看到村食堂有紅燒肉時,這種強烈的對比,已讓他察覺到情況的異常。三是靠真誠。當他發現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隱瞞真相時,并沒有高壓批評,而是真誠地與群眾交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總理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紛紛吐出了自己的心聲。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群關系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黨群關系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樸和真摯。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觀看電影時我心中始終涌動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我們為了群眾,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群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發揚光大。
影片全面呈現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勇于和善于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后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一優良作風的重大意義,深受教育,也使我們深受感動。一是態度的誠懇,令人感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真誠道歉,“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二是聽取群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當張二廷等群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干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總理聽得何等嚴肅認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應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糾正偏差的果斷,令人感動。當總理了解真相和群眾呼聲后,立即與毛主席通電話,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干部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2
如果從影片本身來說,雖我不是一個懂藝術的人,但是在我看來,影片所展現出來的“客觀再現”本身已經擺脫了“藝術”粉飾、浮夸的束縛或者套路。沒有粉墨登場、沒有虛張聲勢、沒有故作牽強,于是乎,影片的這種樸實的觸角已自然而然觸及到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或許,這種真實、這種純粹、這種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動人心最強大的力量。
那是一個困難的年代,人們在生存線上掙扎、受難,村兒里的樹葉已被摞光當糧食充饑,村主任為了“面子”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向周總理匯報虛假的現實狀況,正如今天有些領導干部為了“面子”搞打腫臉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忽悠上級領導干部。難能可貴的是,周總理沒有“車輪轉一轉、手指一指”忽悠著“被忽悠”,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搞起了真材實料的“調研”。他走進困難群眾家、和老黨員談心請教、要求大家講問題、擺事實、走上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勞作……他用筆記錄下他所看到的、所親身體驗到的農村問題,他用心感知著農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個總理應有的憂國憂民情懷與責任態度為群眾能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著總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個積貧積弱年代群眾們心中的希望。周總理的“四個晝夜”何嘗不是對“實地調研”的最好詮釋,又何嘗不是對今天的領導干部如何開展“調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活著意味著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腳下才能有路、未來才有希望!周總理親自來到那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為生病還堅持上課的赤腳江老師穿上那雙已經不合腳的鞋,他吩咐把特意為他準備的紅燒肉分給群眾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資拿來給孩子買衣服、給老人備棺材……這些對于那里的、那個時代的群眾,意味著什么?在我看來,它超乎了黨關心底層群眾的感動,它意味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總理和苦難群眾在一起!“在一起”,它所傳遞出來的淳樸與真摯的強大情感足以讓群眾心里有底氣、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愛、用責任、用擔當為群眾筑起不倒的精神豐碑。
有一種眼神,充滿希望,那是群眾望向周總理的“信任”;有一種信念,充滿力量,那是百姓對黨的信仰;有一種精神,充滿正能量,那是中國苦難人民生的勇氣與斗志。周總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難的歲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陽一樣,給苦難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帶去希望、帶去溫暖,在那個物質匱乏、精神貧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眾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導師,一個時代的命運需要偉人,一個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領袖。周總理,無疑是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領袖。
群眾看見周總理就如突見很久不見而重逢的親人會熱淚盈眶,老大媽會那么幸福地將自己備的棺材拿去換成面粉給周總理做搟面吃……那種無法掩飾、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樸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總理,之所以讓人民群眾如此愛戴,與其是說因為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不如說他把畢生的愛奉獻給了人民群眾。
“周總理”,這個飽含深情的稱謂在幾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經不再是一個職位,儼然已成一個愛戴的尊稱、一份虔誠的懷念。席間,會聽到淺淺的“唏噓的嘆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動的淚水讓氣息的律動有了顫抖。我也深知在座的黨員干部能有這樣的情感流露—中國的未來值得期待!
周
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3事實與欺騙的矛盾在影片中顯得尤為突出,看過影片的人大多都會覺郭鳳林可恨,掩蓋百姓忍饑挨餓的事實,可又可憐可愛,通過善意的謊言義正言辭的說“咱老區人民不能給國家添堵”。但粉飾太平不能帶人民走出水深火熱,深入調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憂,正如總理說的“不了解你們的真實情況,我們拿什么調整政策啊?”“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可調研需要方法,談話是一門藝術,如果群眾只把周總理當成圖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眾把周總理當成活生生的人,才會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處。因此,周總理跟連弟奶奶聊,跟張二廷聊,跟“落后分子”聊,跟那些最真實的老百姓聊,用真心,用真情,讓百姓不畏強權,敢說真話,說實話。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影片中的這種調研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與可貴。走群眾路線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憂,實地調研就成了為民辦事的必要條件。可如何讓調研不走過場,發現實際問題就成了難點。就像影片中,不論郭鳳林是善意隱瞞還是惡意欺騙,都代表了一種強權,而我們現在生活中的強權與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說真話與實話,是否擔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一陣風吹過后遭到打擊報復?因而,調研不能僅僅是調研,要注重引導,注重方法,也要有相應的保障機制。
從“為人民服務”到“走群眾路線”,變的是名字,不變的是一以貫之的“民為貴”的實質。周總理正是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用四個晝夜完成了調研報告,向毛主席匯報,才解散了公社食堂。而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是農村的觀察員,是政策的執行者,更要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聯系群眾,服務基層,扎根基層,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憂”。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4
影片以上世紀中期中國遭遇自然災害為背景,周總理深入革命老區一線的目的就是了解真實的農村生存狀態,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實踐。周總理了解真相和群眾呼聲后,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立即與毛主席通電話,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影片帶著我們回顧了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使得我們更加堅信黨的偉大,也更堅信了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我們應當以這次活動為契機,不走過場不敷衍了事,認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剖析深刻,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務求對我們的工作上臺階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影片中的各種細節讓我們禁不住抹淚,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飲用水來之不易,周總理與伯延的百姓一起插秧,一位婦女端給他一碗水,周總理倒回去一些,只喝了碗里剩下的一點;周恩來準備吃飯,一條腿已邁進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村干部準備的紅燒肉和雞蛋又邁了出來;吃連弟奶奶做的拽面、囑咐秘書把棺材錢給送回去……這些場景不勝枚舉,既反映了總理對人民群眾的深情,也反映了他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強調,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具有廣泛、深厚、可靠的群眾基礎。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真切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精神,更加理性思辨現實真實的深度。對于一名基層審計干部來說,更應該將群眾路線教育的精神實質真正落到具體工作中,求真務實,貼近群眾,用事實和數據得出最真實的社會,,維護民主法治、保障國家安全、推動落實責任、透明、廉潔、公平和正義等原則和理念,改善國家治理,進而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5
電影不僅詮釋了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給廣大黨員干部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深入群眾交流,認真聽取意見
影片中公社主任郭鳳林為避免給黨和國家添麻煩而選擇隱瞞真實情況時,周總理甩開干部訪貧問苦,多次深入群眾家中探訪,認真了解了大食堂及村干部作風的各種問題。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法寶,也是我們開展工作、加快發展的根本方法,領導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實、體察民意,必須深入到群眾中去。
近期由司領導帶隊,深入基層科研單位召開座談會就是與一線科研人員零距離聽取意見,體察民心的舉措,以務實的工作作風繼承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
二、批評與自我批評,及時分析不足
周總理來到伯延調研的初衷就是要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真誠道歉,呈現了老一代革命家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是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拓展和延伸。結合社發司實際,我們要以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契機,認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深度剖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真正的推動社發司在業務層面的提升。
三、強化執行能力,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
周總理在了解到真實的群眾意見后,連夜整理分析上報,調整農村政策,取消了大食堂分戶吃飯,使問題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解決。我司是業務司,在科技領域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科技計劃的管理過程中對于科研單位及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對待,有效落實。
四、弘揚清正廉潔,杜絕鋪張浪費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水和糧食都來之不易,影片中當周總理看到村干部為他準備的紅燒肉和雞蛋時,已經邁過門檻的腿又邁了出來,從多處細節反映了總理務實清廉的工作作風。廉潔自律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清正廉潔,自覺接受群眾監督,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