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血戰湘江》觀后感范文五篇
電影《血戰湘江》該影片主要講述了1934年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的悲壯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血戰湘江觀后感的精選范文吧,歡迎查看閱讀。
《血戰湘江》觀后感一
2017年7月6日下午3時~5時,生物醫學工程系與醫學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聯合黨支部開展了慶“七一”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組織支部全體黨員和群眾在洪山禮堂觀看了電影《血戰湘江》。
該影片是一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建軍90周年、迎接黨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獻禮影片,生動地講述了83年前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政黨軍苦戰5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政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中正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深刻揭露了反圍剿中黨內以李德、博古為代表主張的左傾錯誤路線使黨和紅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真實再現了紅軍34師官兵顧全大局、前赴后繼、勇于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為蘇維埃流盡最后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
很多黨員和同志們在觀影時流著眼淚,內心受到了無比的震撼和感動,特別是紅軍將士“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巨大困難和強大敵人面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個人犧牲”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們。總結會上,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紅軍之所以在如此困難的境地,依然能絕處逢生,靠的不光是以毛主席為中心的領導人的正確靈活的作戰方針,還有一心想著群眾,敢于直面困難,甘于奉獻,團結一致的基層干部群體。
看完影片大家聯系實際,感觸頗深:影片中黨內的左傾錯誤路線使我們的紅軍5萬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歷史的教訓決不能忘記!當今社會也許還有李德與博古式思維的殘留和身影。由于思維和認知水平有限或者缺乏領導智慧,有些黨員干部不知不覺地充當了“李德與博古”,使我們的工作和改革措施不能順利實施。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必須深刻反思現實問題。
一個部門或單位,領導集體正確的`決策,實行正確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對取得改革成功至關重要!尤其要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揚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充分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和建議,決不能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只有實事求是、及時修正路線錯誤、改變落后的觀念才是改革制勝的法寶。
支部黨員和群眾通過這次活動,感觸頗深,表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在工作中要心系學院和中心,樂于奉獻,立足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開創基礎醫學院的美好未來發光發熱。
《血戰湘江》觀后感二
2月18日,八一電影制片廠帶著最近拍攝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來到陸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紅一師”舉行放映活動,在官兵中引起強烈反響。陸軍第六十五集團軍政治部主任葉青、八一電影制片廠生產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傳部秘書長史建偉、張家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莉等領導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動。
《血戰湘江》塑造了紅軍領導人的光輝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傾”錯誤給紅軍造成的慘痛損失,生動反映了紅軍將士特別是34師官兵顧全大局、勇于犧牲,奮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的英雄事跡。
“紅一師”具有光榮革命傳統,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屢建功勛,著名的“大功三連”就在這支隊伍。春節前,國家主席視察陸軍第六十五軍集團軍時對這支隊伍給予了高度稱贊。82年前,“紅一師”將士參加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湘江戰役,82年后,官兵們又協助八一廠參加了反映湘江戰役的影片《血戰湘江》。該部某炮團政治部主任周宇說:“讓我們紅軍傳人在影片中還原這段英勇悲壯的真實故事,是對我們最好的傳統教育。”
放映中,官兵們一直是在興奮、感動中觀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著眼淚。放映一結束,導演陳力和演員王霙、徐箭、孫維民等與官兵們現場交流。博士教導員孟非凡說:“看了影片《血戰湘江》,使我們對國家主席提出的革命軍人要‘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國家主席視察該部時曾組織戰士召開座談會的排長趙斌說:“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識、什么是核心意識、什么是犧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讓我們從中很受教育。《血戰湘江》就是對國家主席要求的生動闡釋,我們要把影片作為學習長征精神的生動教材。”“大功三連”戰士劉冠華說:“看了影片,我們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確實來之不易,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百倍珍惜,做好老紅軍傳人,為“大功三連”增光添彩。”紅一師的官兵們紛紛表示,當前軍人的隊伍正在進行體制改革,我們要以先輩們為榜樣,發揚紅34師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中作出新的成績,交出優秀答卷。 八一廠把學習“紅一師”好傳統、好作風作為這次放映活動一項重要內容。利用晚上時間,專門組織創作人員參觀了“紅一師”史館,并與官兵們進行座談,重點學習了“大功三連”的先進事跡。著名導演陳力說:“參加這次放映活動很受教育,這既是一次靈魂的凈化,也對今后創作反映隊伍官兵生活題材的作品很有幫助。”
河北省委對影片《血戰湘江》高度重視,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田向利親自派有關領導參加影片在“紅一師”的放映活動。同時,田向利專門向省委書記趙克志作了匯報。趙克志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迅速聯系八一廠調看影片《血戰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將對影片《血戰湘江》在全省宣傳發行工作做出部署。
負責影片《血戰湘江》宣傳發行的北京亞細亞影視制作發行有限公司,為這次放映活動作了大量的服務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銀幕廠連夜趕制了一塊10米長的大銀幕,廠長蘇演親自帶車從安徽專程送到放映現場。
《血戰湘江》觀后感三
去年大火的《血戰鋼鋸嶺》,確實是近年來戰爭題材中的優秀作品,戰爭的殘酷、人性的反轉、善與惡的交織、生與死的洗禮……觀眾們隨著影片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重回到二戰的主戰場,重溫沖繩戰場的慘烈一役。而正在全國影院熱映的《血戰湘江》,從戰爭的慘烈程度上來看,并不亞于《血戰鋼鋸嶺》,偏寫實的風格、硬碰硬的對戰模式、全程無尿點的戰爭場景,把炮火帶進了影院,把硝煙帶出了銀幕,真實殘酷的呈現了紅軍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關鍵一戰。
不同于一般的國產戰爭題材,影片不僅注重真實的展現戰爭場景,更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的同時。從張一山夸張的表情、從保劍鋒滿臉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戰爭的殘酷。電影還刻畫了四種不同形式的戰爭場面,有硝煙彌漫的陣地戰、慘烈無比的肉搏戰,還有意志比拼的牽制戰、緊張激烈的遭遇戰等,喜愛軍事題材的影迷們絕對感覺夠硬。
《血戰湘江》真實再現“湘江戰役”中的新圩之戰、界首之戰、覺山之戰等,所以可能會顯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節奏簡單、明快,戰爭場景從始至終貫穿全片,無論是開場的炮火紛飛、尸橫遍野的慘烈場面,還是悲情的界首阻擊戰,其他在敵人的包圍圈中奮力突圍、冒死度江等場景,幾場大戰聯系緊密,毫不拖泥帶水反而是一氣呵成,帶給觀眾的'是血往上涌、熱血沸騰的直觀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樣。不少影迷,走出電影院不禁說到,我軍還有這種操作,夠硬,夠爽!
為真實還原國共兩軍對壘時短兵相接、緊張刺激的戰斗場景,本片導演陳力掘棄了當下戰爭片普遍采用的三維制作、綠幕摳像等表現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槍實彈,炸藥用了2噸,從而將寫實風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現,更真實的表現了戰爭的現場感、緊張感、窒息感、壓迫感。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儼然如同戰士進入戰場一樣,產生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受。電影畫面很良心,拍攝實打實,不摳圖,不玩特技,實打實的拍,沒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貨真價實的東西總會被人看好。
這部制作、投入都堪稱是大手筆的影片中,對演員的演技和體能要求無疑更高。好在有年輕的老干部張一山坐陣,加上保劍鋒、王大治等一眾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員不靠顏值嘩眾取寵,靠的是實打實的演技,才有如此過硬的品質。影片的音響效果爆棚,轟炸機的低空飛行、炸彈在戰場爆炸,以及各種槍炮聲紛繁復雜交織在一起,帶給觀眾一次難得的視聽體驗。
戰爭題材一直都是外國片的天下,《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輩的旗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戰湘江》盡管還不能達到好萊塢工廠的整體水準,但還是帶來了太多驚喜,總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戰爭歷史,經過當代電影的表現手法躍然銀幕,看起來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和令人揪心,盡管早已知曉了影片的結局,但伴隨著影片的進程,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種感覺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戰湘江》在展現戰爭殘酷的基礎上,融入了戰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淚下又發人深省。
《血戰湘江》觀后感四
繼成功執導為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樹碑立傳的電視劇《海棠依舊》后,導演陳力馬不停蹄,迎難而上,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獻禮電影《血戰湘江》中出任導演。夜以繼日,奮戰數月,用長征精神拍攝長征,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眾所周知,關于長征題材的影視創作,表現“湘江之戰”是一大難題。此役因博古、李德拒聽毛主席的正確建議,頑固執行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的錯誤戰略,導致紅軍傷亡人數慘重。如何忠于史實,用一部電影的有限容量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這場悲壯的失敗之戰中所彰顯的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和豐富意蘊?記得著名電影美學家鐘惦棐先生曾言:“什么叫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創造?藝術家勇于為自己設置難點,并善于用政治智慧與審美智慧征服并翻越難點,令難點轉化為作品的亮點,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創造。”《血戰湘江》正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的審美創造。
首先,《血戰湘江》以氣勢宏大、鮮明生動的電影語言,講述了紅軍指戰員為實現北上抗日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而血戰湘江的動人故事,形象揭示出“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無論是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領袖人物,還是林大哥和他的三個兒子等普通戰士,抑或是陳樹湘率領的為保證紅軍主力渡過湘江而犧牲的幾千名紅34師將士,哪一個不是為理想信念而奮不顧身?《血戰湘江》是一曲紅軍將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壯頌歌。
其次,《血戰湘江》以曲折驚險、引人入勝的情節構思,講述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實事求是路線,與以李德、博古為代表的脫離中國實際、僵化執行國際共運指示的教條主義路線之間的較量與斗爭,形象揭示出“長征是一次檢驗真理的偉大遠征”。沒有湘江之戰慘重教訓的實踐檢驗,就不可能有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越來越多的紅軍將領發現真理在毛主席一邊,進而通過遵義會議實現了偉大的轉折,開始在斗爭中形成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
再次,《血戰湘江》把宏大敘事與底層敘事水乳交融般結合,既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毛主席、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林彪和博古、李德等紅軍將領形象,又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有血有肉地虛構刻畫出以林大哥和他的兒子們為代表的底層紅軍戰士及老百姓的形象,從而形象地揭示出“長征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林大哥原本是一個民間裁縫,他義無反顧地帶領三個兒子參加紅軍。通過長征,接受革命洗禮,全家人都成為堅定的革命英雄,連僅留家鄉、負責傳宗接代的老四,在父親與三個哥哥都為革命捐軀后也找到毛主席,成為了一名紅軍英雄。影片精心設計了毛主席與林家父子之間充滿真情摯感的動人故事,尤其是關于“軍帽”“軍裝”等托物言志的細節表現和意象營造感人至深,令人久久難忘。影片的史詩品格,也由此奠定。
觀看《血戰湘江》,我深感正是偉大的長征和永恒的長征精神,孕育了《血戰湘江》這樣“有骨氣、有個性、有神采的作品”。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無堅不摧、艱苦卓絕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文化基因的集中體現。《血戰湘江》的成功問世,大大增強了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高度自信,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自信,增強了我們對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自信。
《血戰湘江》觀后感五
近日,獻禮十九大紅色戰爭題材影片《血戰湘江》正在全國熱映。該片匯集了包括王霙、孫維民等一眾老戲骨,再加上張一山、耿樂、王大治等實力派男演員的加盟,讓這部主旋律戰爭片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其中,張一山在《血戰湘江》中飾演最年輕的師長李天佑,與眾多老戲骨一起拍攝這樣一部描寫歷史上慘烈的湘江戰役的電影,張一山坦言難度不小:“演戰爭戲我覺得首先是什么都不說,對體力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然后嗓子第一天拍了半天就啞了,因為真正戰場上是槍林彈雨,槍炮聲很響,你要跟身邊的人說話都要靠喊,小傷就是崴個腳,蹭破皮,流點血這很正常,然后也經常會被炸的耳鳴,一會兒才能緩過來,手背炸傷了全是血”。
除了身體上的挑戰,此次劇組共運用了兩噸的炸藥和八十多噸汽油來完成戰爭場景的拍攝,眾多的炸點也給演員們的表演帶來了挑戰。為了拍攝出真實的戰爭場面,有時候演員們還不得不迎著炸點跑去。就像張一山所說:“剛開始有點害怕,然后打槍還眨眼,然后炸點一來還躲。后來適應了半天以后,基本上就迎著炸點來了,就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近幾年,張一山所演繹的作品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但謙虛的他卻從未停止過向前輩學習。在面對我們的鏡頭時,他坦言感謝這一次拍攝《血戰湘江》的經歷,讓他更加懂得珍惜:“每天臟兮兮的,然后渾身是血,然后回去以后把褲子脫了全是泥什么的,擤鼻涕也全是黑的。但是很難忘,我一直說我覺得年輕人還是不應該天天在溫室成長,我覺得還是要經歷一些磨難,更何況這也不算什么磨難,只是吃點苦而已,所以我覺得這些經歷對我來講都是很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