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的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醫者仁心》的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醫者仁心》的觀后感1
近日,在網上陸續觀看了電視劇《醫者仁心》后,暗自汗顏,工作十年以來,覺得自己很清高,很敬業,卻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時的熱情、執著,忘了什么是理想,還要不要追求?總抱怨自己選擇的那份工作是那么吃力不討好,聽慣了那些患者對醫院對醫護人員存在戒心的一些刺耳的語句,只嘆息自己的工作太辛苦。現在我覺得作為醫護人員,首先要有一顆善良和寬容的仁心,理解他人才能讓他人理解自己。
作為患者,當帶著疾病來到醫院,看到醫護人員就像看到希望,無論是貧窮、富貴,他們的要求只有健康和快樂,這些要求真的不高。也許我們一句普通的問候,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就會讓他們很感動。工作中多一句解釋,多一次溝通,就能化解很多矛盾。他們是深受身心雙方面創傷的人,而我們是為他們療傷的人,應用最大的熱忱和溫暖去感化他們,才能讓他們理解我們。
作為醫護人員,在面對患者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不想把他們的疾病治愈,在面對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也沒有一個人不想把生命挽救,可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無數次的看到患者家屬悲痛的眼淚,我們又何嘗不在心里暗自流淚,我們悲憤醫學的無能,悲憤自己的無助,我們又何嘗不想面對笑臉和鮮花,但是我們選擇的這份職業,就意味著要與疾病抗爭,要與痛苦相伴。劇中醫術精湛、一向沉著冷靜的鐘立行大夫在為武院長代理王歡那場官司的時候,聽到王歡的媽媽說:“我就是不能接受,好好的一個孩子,做過了手術,好好的,怎么就死了呢?”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出現少有的失態,他說:“因為我們作為醫生,作為一群保衛生命的人,我們卻救不了我們自己的病人,那種無力感,真的是令人感到很絕望,這個世界上失去親人的不是只有你一個,沒有人殺死你的孩子,是疾病!是病魔!而醫生是站在人類生命的前沿,去拯救生命與疾病搏斗的人!你永遠沒有辦法明白一個醫生,失去他自己病人的痛苦,因為我們無能!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拯救生命!我請你相信我們:每一個醫生和你們所有家屬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一樣的!沒區別的!你知道嗎?一樣的。這段臺詞把醫務工作者的苦悶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相信看過的人都和我一樣熱淚盈眶!
希望醫患雙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為醫學科學的發展而努力,共同為人類的健康而努力,共同為構建和諧的社會而努力,相信明天會更好!
《醫者仁心》的觀后感2
當我踏如這個行業,就已知道這個不平凡的行業,注定了不平凡的人生,也已明白這個行業是為幫助人們減輕疾病的痛苦,戰勝病魔,從疾病的張扎中解脫出來。
寒假期間,既是興奮也對激動的期待著臨床工作的到來,同時觀看了老師推薦的《醫者仁心》,看后感慨不由而發,看到劇中鐘立行醫術的精湛,也看到了醫學界的腐敗,看到了那些虛偽,貪婪,自私的人們,看到醫患之間的矛盾,一些明爭暗斗的紅包泛濫的諸多痛點,點燃了醫療機構與醫院的相互勾結的隱信,直指了某些醫生爭名奪利的學術不端,利欲熏心,造假弊端,揭露了那不負責任,非法行醫的惡性醫療事故。
看著這部電視劇,竟能從一位患者的家屬中聽到這樣一句話,真是一份莫大的安慰。他說“一個好醫生,需要病人的寬容,才能更好的成長”。任何一個義務工作者,聽到這句話,都會為這份理解而動容。是的,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四年到五年的本科,或者是三年到四年的專科,還是二年到三年的中專業,到臨床實踐都還是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逐漸累計經驗,技術日臻成熟的過程。人們常埋怨大到:讓實習看病把他們當成了實驗品。作為一所教學醫院,承擔著一定的教學任務,再說,實習生都有專人帶教,要取得一定資格后才能獨當一面,遇到疑難困惑的問題需要請示上級或共同討論,一個明星可以因一首歌或者一部電影,電影劇而出名,那么一位名醫呢?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成為一位名醫,即使成了一位名醫也承擔著同樣的風險。醫術并不是在模型上或者是在自己的身體上就能練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的,而是在接診病人為病人治療過程中一點一點積累的,為你看病的也是在你之前接診了一個又一個病人治愈,或未治愈的過程中而出名的,你今天能享受這樣的醫療,這樣高超的技術,新老接替,名醫會老,年輕人也要成長,人總會生病,醫院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力量來充實,也需要病人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醫學才能更加成熟,進步。那些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疾病,才能有望治愈。戰神病魔是醫者和患者的共同目標。沒有病人,也就沒有醫學可言。是病人的疾病復雜性推動著醫學的發展,患者及家屬,我們理解你們心中那份痛苦掙扎的心情,但我們也需要你們理解與支持。
這部電視劇,告訴我,做了一個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理論,有責任,有與患者的良好溝通能力,還需要精湛的醫術,有一顆救死扶傷的仁愛之心。
《醫者仁心》的觀后感3
很久沒有看費時費的電視劇了。但是最近的一部叫《醫者仁心》的電視劇卻令我為之動容。《醫者仁心》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醫護人員職業生涯的電視劇,講述了一家醫院里,一群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的醫護人員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并最終找回希波克拉底誓言給予的崇高與責任,找到了“醫者仁心”的職業信仰。
故事首先從年輕的心勝外科專家鐘立行搶救一位不愿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臟病患者的情節展開的。當鐘立行本著“生命第一”的信念,忍著巨大的悲痛將自一己的親妹妹心臟移植給患者來挽救她的生命,卻遭到患者女兒以“違背病人意愿”名義的控告。鐘立行是一位在職業道德上和技術素養上都十分完美的醫生,他潔身自好、隱忍、內斂、清高、包容,但是當他聽到患者家屬說出冷冰冰的“我要起訴你”!不禁當場崩潰……看到這里,不由使我聯想到:前幾年發生在北京朝陽醫院京西醫院的一宗醫療糾紛,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將生產孩子的孕婦,為了保全孕婦的生命,需要進行剖腹產,而丈夫堅決拒絕醫院進行剖腹產手術,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醫生和護士束手無策,孕婦最后死亡,卻遭家屬以醫院“不作為”起訴。這兩個事件的結局不由得使醫護人員困惑,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給具有專業技術的醫生,還是留給病人至親至愛的家屬?面對進退兩難的處境的醫務人員,是堅守道德的情操,還是去遵守法律的尊嚴?如何使傳統觀念與現實法律統一起來?二者能否統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樣解決?
另一起官司是王歡,一位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因為尿毒癥換腎。醫生對王歡的治療傾注了全部力量,醫生護士傾注了大最心血,還準備減免他的醫療費。最后是事與愿違。王歡的父母在感情上不接受王歡死亡的現實,加上居心不良人士背后的挑唆,把醫院告上法庭。但是,在法庭上鐘立行的陳述本來應該使得王歡的父母醒悟,然而,王歡的母親的話“一個好好的人進了醫院,就像進了虎口,命也沒了,錢也沒了。這使得溫文爾雅的鐘立行憤怒地說:“沒有人殺死你的兒子。”《醫者仁心》旨在喚醒人們,醫生和病人以及家屬的心理和愿望是一致的,醫者父母心,誰也不忍心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去,卻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醫生不是上帝,能做的只是延緩和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而已。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他樸素地道出了現代醫學的局限和無奈。如果患者能理解醫學的局限性,也許醫患尖銳沖突的局面會緩解些吧!
《醫者仁心》也喚起人們對于生命的思考,對生活的思考。蘇教授的話“每當我看到浩瀚的星空,就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聽到這句話,我們是否還在生活中對一些小事耿耿于懷呢?“醫生們都在保護自己,那誰來保護病人呢?”“醫生的成長也需要病人的寬容”“我們沒有理由挑剔病人”“醫者父母心”聽到了這些話,我想每個人都應該細細品味其中的哲理。
《醫者仁心》也讓從醫者看到了希望。在本劇的結尾,丁海,羅雪螢,顧磊這些朝氣蓬勃具有責任心正義感的醫生帶著新入院的醫生們和護士們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他們選擇了一種高尚的職業,一條艱辛的人生之路,但是,他們將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醫者仁心》的觀后感4
花了好幾個晚上將這個電視劇看完。看完之后對醫生、醫院的看法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她的專業是社會醫療保障方面,整天和我說就是醫生,醫院如何的貪,如何的不公平,社會因該怎么進行醫改,怎么使大家受到公平的醫療待遇。當然不能不說她對醫院醫生的想法有點過于偏激,我在醫學院待了四年,對醫生和醫院多少有點了解。
醫者,醫生,在很多人原來的固有觀念中,總覺的醫生是一種很黑的行業,唯利是圖。尤其是生命住院,總覺的是進去了一條不歸路——錢和身體。用大眾的視角來說就是醫生,醫院占有絕對的醫療信息和資源優勢,病患永遠都是處于弱者的地位。去醫院,得了什么病,怎么診斷,怎么治療,這一切都得聽醫生的安排。而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也為了診斷的更加仔細和全面。有病去醫院,肯定是先做各種檢查。也許是一個小小的感冒進醫院,很多的人都會受到全身檢查的待遇。這點對于醫院,醫生來說,確切的診斷是必須的。但是從病人的角度往往就難以理解,為什么,就一個地方有問題,為什么需要做這么多的檢查呢?
不能排除有些醫生的確是過于小心謹慎了,也不能排除過度的檢查了。作為醫生,必須要對病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是你不知道這些,你干嘛處這個地位呢?一個掌握著病人生死相關的地位。但是反過來想想看,正是因為如此,因為他們負責,他們又豈可粗心大意,盲目自信呢。一個癥狀的發生,可能會有很多的病證所引起的。不做相關的檢查的話,又怎么定位是哪兒出問題了,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呢?治不了,你肯定覺得是庸醫,花了錢在這里,最后還耽誤病的治療;治好了,又心疼錢,說一點小問題就用了這么多,總覺得醫生在其中動了手腳。反正左右都是醫生,醫院的不對。
眾所周知,一般的醫學院校,大學本科是五年,為什么他們要比一般的大學專業要長一年的時間呢。因為他們以后要服務的對象是人,不能僅僅依靠那點理論知識,書本原本就去上戰場。他們不敢去治療病人,而病人也不敢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一個這樣的毫無經驗的醫生。有一句俗話說這個世界上有三種行業越老越吃香,醫生首當其沖。看到病人多了,累積的經驗多了,對人體構造和病程的發展都了解的,自然也就能好的去把握,去治療了。
都說醫生是冷酷的,是殘忍的。那只是他們對待病人時候需要冷靜,需要用理智去思考問題,他們必須對病人負責,絲毫不能馬虎。一失足就造成千古恨。這個病人的痊愈,他們感到高興,那個病人的死去,他們難過。但是所有的一切的都必須要學會承受,學會放在心理。他們的生活,除了自己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吧。醫生的職業病,也廣泛存在,只因為他們時刻都忘記不了自己是一名醫生。工作中是,生活中還是,對自己如是,對身邊的人亦是如此。有些讓人難以理解,有些讓人難以接受。
當外人對醫生,醫院這個行業多點了解,理解之后,會不會這種緊張的醫患關系會緩解一些呢?
《醫者仁心》的觀后感5
看了《醫者仁心》這部電視劇,我真的很感動。且不說它有多么真實,但至少反映了當今的很多現實:醫者的辛苦、勤奮、敬業、高壓、無奈,還不被理解。在醫生的世界其實更多的是醫院和病人,而自己和家人往往是放在第二位的,能治好一個病人是醫生最大的驕傲!
看了這部電視劇,我才知道什么叫專業,專業并不絕對是你對一門技藝的熟練程度或是高超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細微之處,比如一塊紗布,一張床單,一種意識,一種理念或是一種制度,這才叫專業,這部電視劇里把專業的內涵體現得淋漓盡致。
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正常人,當看到一個即將逝去的生命被醫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時候,都是欣慰異常的,尤其是他的生命的延續是建立在對方的“專業”上的,更是令人感覺做精一門工作會有多么的出色,因此我們也應該明白,你會多少東西可能不是最令人欽佩的,而你專攻并精于一門技術或學問,這才是了不起的。
看了這部電視劇讓人對工作更有信心和熱情,我堅信,任何一門工作,如果你做到一定程度,都會成為很優秀的人,這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和追求的,看別人的工作總是覺得好,其實你真做了的話,未必就像你想象的那樣,人應該懂得知足,人應該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讓自己在一片領域做得足夠出色。我們每一位醫生內心都是神圣的,只是現實有很多無奈,任何行業都可以有失誤,醫生不能,別人都有節假日,醫生沒有。就醫生個體而言,付出得最多,與回報嚴重不成正比。
現在,有不少患者和家屬總認為現在的醫生有好多的不是,醫療制度有好多的不合理。希望人們好好看看《醫者仁心》這部電視劇,多理解醫生的很多無奈。當然,素質差的醫生確實也存在,他們影響了醫生的影響,也影響了醫院的現象,這只是一袋白米中的一顆老鼠屎,切不要和所有有良知的醫務工作者相提并論。作為醫生,也需要多與患者溝通,多一些群眾的就醫體驗,找出服務中的薄弱環節,優化病人的就醫流程,提升服務質量,以此來提高群眾對醫院、醫生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