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范文
開學了,同學們就要踏入校園了,不曉得觀看《開學第一課》之后,你有什么心得感受呢。那么你們知道關于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范文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范文五篇,歡迎參閱。
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一
同以往的9月1日相似,全國所有學生在晚八點齊聚CCTV1,收看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
今年疫情肆虐全球,對各國人民都帶來極大影響。此次《開學第一課》也是圍繞著這一事件展開的。
援鄂醫療隊教會我們一個詞——擔當。新型冠狀病毒,同那槍炮一樣能取人性命。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就如同一個戰場,醫護人員同病魔搏斗,從他們手中奪回一條條生命,但也有很大的危險。一批批援鄂醫生沖鋒到一線,到戰場抗擊病毒,奉獻祖國。在他們中,有的人只有二十三歲。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祖國需要的時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后,我們也將長大成人。我們要做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才,擔當起自己的一份使命。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分享了幾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有人將自己家鄉的蔬菜運往武漢。有人默默為醫護人員點去外賣,在武漢的夜晚還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做不了什么大事,便一起在各自家中唱起嘹亮的國歌,感人肺腑。在一段時間武漢地區沒有足夠的血用于醫治,于是國家從全國各地的血調往武漢。有一個詞叫血脈相連,這用于我們偉大團結的中華民族再合適不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洋溢在華夏土地上。
學生的主業是學習,而有的人無論到哪里都忘不了學習。在武漢一間隔離病房中,一位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的高三學生還在學習。她的這種廢寢忘食,分秒必爭的學習精神值得每一位學子去學習。
除此之外,研究出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陳薇、身患漸凍癥,仍身在一線的金銀潭院長以及無數普通人那偉大的精神與作為,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二
己亥年末,庚子年春,荊楚大地疫,染者數萬計,華夏十四億子孫待至家中,共同援鄂,三月后大捷!
——題記
今日我觀看了由央視頻道所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開學第一課》節目,看到今年的主題“少年強,中國強”,我不禁想到了疫情期間逆行援鄂的90后和00后少年們。果不其然,在今年的節目中,我不但看見了援鄂少年們,還看見了鐘南山院士和張定宇院士,以及陳薇院士等抗疫英雄們。
醫德高尚的鐘南山,堅貞不屈的張定宇,堅守二十六年的謝軍,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的事跡不讓我感動,而最讓我深受觸動的是一位不屈的人,是他的不屈而造就了人們的不屈。
他從武漢某些小區深夜齊唱國歌說起,在黑暗之中是武漢人民點亮了一盞盞燈光,在燈光的明照下唱起了國歌,留下了不屈的淚水。人們感謝白衣天使們,白衣天使也因人民的舉動而流下感動的淚水。從他的講述中,我以一位醫師的角度去重新認識去理解武漢這個城市作文 ,去了解金銀潭院所發生的一切。沒錯,我所觸動的這個不去的人就是張定宇。
身患漸凍癥卻從不屈服,他就像一顆小草,雖根部馬上被冰霜所凍,可他仍以自己身為醫者的心態,去樂觀的享受生活,享受從醫,努力實現救助患者,他的原因只有一句話:“因為我熱愛這個生活。”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教給我最多的就恰恰是這個不屈的生命。生命有期,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去看待你這個浪漫的一生,如何讓他有價值的去度過,對于張院長來說,他的這一生就是有價值的,最起碼面對疫情的他并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不屈。?
一個個小草的背后都是一個個人,只要我們同舟共濟、守望相助,這一棵小草就算語上冰霜,染上重疾,我們也一定能迎來最美好的明天,因為他們是一個個不屈的生命,也是一個個不屈的人!
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三
開學第一課,的確有趣有料有態度,在深深受教之余,不禁自問,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園丁,我的課在教學生什么?學生樂于上我這樣的課嗎?
如果有這樣一份問卷調查,我八成會掩面而逃,無法直面結果。《開學第一課》授課形式的特點是寓教于樂和現身說法。
枯燥的方塊字到了授課專家的手里,仿佛就有了生命,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和故事。
耳熟能詳的詩歌在許淵沖先生滿懷_的講解下,帶給我們柳暗花明之沖擊。
每一塊內容,每一個環節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對中華驕傲的虔誠與慨嘆。
《開學第一課》呈現出來的絕對是中華驕傲的冰山一角,我們順著時間之流領略了燦爛輝煌的中國驕傲的一個側面,而生活中每一課才是我們落實綺麗夢想的一塊塊基石。
孩子們剛剛被喚醒的中國心和激蕩的愛國情很有可能在平淡無奇的枯瑣時光而漸漸淡忘,把這份綿延不絕的智慧瑰寶發揚光大才是的謙卑。
武藝十八般,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一部分,對于自己的專長更要堅持,做到極致。也許,你就是下一個郎朗,下一個柯潔。
追逐夢想的過程中,會有無數的“攔路虎”,你要禁得住_,耐得住寂寞,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他日,中華驕傲,定有你的一份功勛。
讀好書、寫好字、做好人、健好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點滴做起,一貫而終,小苗終將成大樹。
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四
一眨眼,又到了開學季,今天是9月1號,老師要求我們吃過晚飯后,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觀看CCTV1套節目《開學第一課》,于是吃過了晚飯,我們一家人就早早的等在電視機旁邊,媽媽還囑托我,帶上筆記本,記錄下自己的想法,這一季的主題是“先輩的旗幟”,看完之后,我的感觸頗深,有很多的話,想要和大家分享。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一曲氣勢磅礴、蕩氣回腸,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和壯麗史詩。都說長征之路,是萬水千山,更是萬死千傷,長征是一部苦難史也是一部辛酸史。長征路上,無論是爬雪山還數草地,戰士們的腳下處處都存在著危險,身邊可能到處都有敵人的埋伏,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紅軍戰士經常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而且缺吃少穿。
不少紅軍吃的是草根、樹皮甚至自己的腰帶。或許每一步對于紅軍戰士來說都十分艱難,或許每一天對紅軍戰士來說都是度日如年。但是即便如此,紅軍戰士們依然靠著必勝的信念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兩萬五千里的漫漫長征路,這種艱難和困苦是我們今天無法體會與不能想象的。
紅一方面軍長征行程二萬五千里,紅25軍長征行程近一萬里,紅四方面軍行程一萬余里,紅二方面軍行程近二萬里,各路紅軍長征的總行程約六萬余里。如果沒有一種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的革命精神,長征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回想當年紅軍戰士徒步穿過茫茫草原,越過巍峨高山,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到了長征任務的結束。這之間,他們付出了汗水,鮮血乃至生命。
在中國_正確的引領下,我們的國家正在一步步的走向富強。我們生活在和平美好的年代,是多少戰士用生命換來的,祖國上空飄揚著的五星紅旗,又是多少戰士用鮮血染成的呢?作為21世紀的文明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先輩給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帶著長征精神走好自己人生的長征路,接過先輩手中的旗幟,努力上進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開學第一課學生觀后感五
九月一日,新學期嶄新的一天。今晚,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今年的《開學第一課》,讓我深深地受到了啟發,也悟出了許多新道理。
本次《開學第一課》由抗擊疫情的人民英雄鐘南山院士開講,讓我們了解了他的成長經歷與抗疫過程,隨后張定宇、陳薇、毛青等為國家貢獻一切的英雄也為我們講了他們的故事。課堂最終以“科學”主題結尾,激勵我們努力讀書,自立自強,為中國發展而奮斗。
經歷了新冠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無數援鄂醫護人員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義無反顧地投身抗疫中。人民警察、志愿者、外賣小哥、司機,他們都是平凡人,卻在平凡中閃爍出偉大。因為他們心中有愛,愛親人,愛城市,更愛這個國家。
何謂英雄?英雄是按下紅手印投身一線的白醫天使;英雄是奮戰在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英雄是熱心的志愿者;英雄更是當你遇到危險時堅定地站在你面前的人。一個民族正在受難,他們不顧一切挺身而出,他們是一個民族偉大靈魂的支柱。他們用生命去守護生命,哪怕自己已身患重疾,哪怕面臨著失去親人之痛,哪怕他們也知道自己隨時都可能死亡。但他們無畏無懼,只為不辱使命。這是他們面對重任時的擔當,如果畢生所學的知識無法用到國家發展中去,那學習為了什么?那又怎對得起“中國人”這一稱號呢?
中國的一切都在飛速發展,我們也應該投入祖國發展中去。“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中國的未來,我們身上所抗的責任重大。這要求我們一定要有遠大志向,有進取精神,有不懈堅持,還有永遠不變的愛國情懷。每一個新時代的少年都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現在,剛剛升入初二的我們,身為中學生,更應努力讀書。在新的學期里,我應該學好自己的課程,鍛煉出健康體魄,心懷理想,不斷奮進。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祖國建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