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1
通過對莫振高老師的師事跡的學習,其中莫老師的一句話一下子觸動了我們,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的思考。莫老師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多么樸實的一句話,但是又是那樣的鏗鏘有力。的確,沒有愛怎么可能會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愛是教育的源泉。對這個"愛" 的解讀,我想到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老師對學生們的愛。一名老師,當他真的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那么他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實實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績,更是關心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一個老師只有真真正正的愛他的學生,他才會不遺余力的傾盡畢生所學,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因為,他更希望他的學生,他的孩子們有真正的學問,掌握真正的本領,而不是那些似懂非懂的理論。另一個愛,是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愛。教育作為一項職業,它有它的職業要求,所謂"干一行愛一行",我想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是因為他愛教育,其次是因為他有很好的知識底蘊實施教育。
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通過對莫老師事跡的學習,我們也客觀的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可喜的是,我們也像莫老師一樣,用愛來教育,但是我們做的遠遠不夠。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有對教育的想法,對孩子們的期望。可是,對教育的耐心缺少了一點點。雖然有愛,但是愛的還沒有莫老師那樣的深刻。莫老師是我們在教育路上的榜樣,我們要學習莫老師那種用愛來教育的'精神,關心每一位學生,幫助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2
我校近期召開了全體黨員干部學習好校長莫振高會議,主題是學習莫振高做人民滿意好校長好老師。好校長莫振高視學生為兒女、愛生如命,他用慈父般的真愛,給予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他用朋友般的真心,感受著孩子們的痛苦,也體會著他們的快樂,從而獲得學生們愛的回應,被親切地稱為"校長爸爸".
他說過的做過的時時震撼著我:"教育的真諦是愛";"我感受著孩子們的痛苦,也體會著他們的快樂"; "一個孩子只是學校的幾千分之一,卻是每一個家庭的100%!";"幫一個貧困生,就是幫一個家庭!"; "沒有一個人能獨自成功,我們永遠是一個團隊!".
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3
與會人員一起觀看了廣西都安中學校長莫振高的兩個中央電視臺專訪視頻后,學習了光明日報《好校長莫振高》、廣西新聞網《校長爸爸,一路走好》等關于校長莫振高的通訊報道,馬校長對其中的幾個題目"堅持教育的靈魂""堅持優秀的習慣""堅持卓越的追求"等進行了解讀。要求全校廣大教育干部要迅速掀起一個學習莫振高、做人民滿意好校長好老師的活動高潮。
一是學習莫振高獻身教育,充滿激情的人生追求。從本職工作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努力在實現自我價值中升華人生境界,推動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是學習莫振高恪盡職守,勤勉敬業的實干作風。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始終保持勤勉敬業、苦干實干的工作態度,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干一流工作,創一流業績。
三是學習莫振高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崇高師德。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切實增強群眾意識,時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盡心盡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樹立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是學習莫振高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善于用創新的理念謀劃全局,用創新的思路推進工作,用創新的辦法--難題,使各項事業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活力。
五是學習莫振高凝聚人心,謀求發展的團隊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都安精神學校要求要把他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躬行實踐、接力傳承,讓精神激勵更多的黨員、更多的教師、更多的教育人,把自己的真愛、平凡、堅守和執著,奉獻給孩子、奉獻給教育、奉獻給社會!
莫振高生前是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高級教師、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他連續30多年用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進入大學;先后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3月9日,莫振高因病逝世,多所國內著名高校以及海內外校友發來唁電。他去世當晚,全校4600名學生自動集體熄燈,為他們心中的好校長默哀。他的學生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吊唁、守靈、送別。2015年3月15日上午,廣西都安,千余人送別都安高級中學病逝的校長莫振高,隊伍綿延數百米。
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4
心里裝著學校與學生,當然是一名稱職校長的職業責任所在,也為整個社會所期待。但坦率地講,相信不會有人愿意將一所學校的命運和自己的求學權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長 ”的“化緣”之上。因此,我們在向這位“化緣校長 ”致以敬意的同時,又必須明白,這絕不應該是一個理性社會哀悼一名“好校長 ”的全部意義所在。
如果我們將觀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難發現,與“化緣校長 ”感人事跡所對應的,恰恰是某種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層教育現實——
即如在一位前來哀悼的學生所回憶的:“一條不標準的煤渣跑道,一個平房食堂里,停電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燈,漏雨漏風的宿舍……”這樣一種乃至更差的場景,應該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處的真實求學環境的寫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學,有近一半學生來自貧困山區,每年高考結束后,莫振高都要四處奔走,為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籌集學費。假如這些貧困學生都能獲得制度性的助學支持,“化緣校長 ”是否能夠少一分艱辛?
正是以一種近乎“化緣”的方式,30多年時間里,莫振高籌集到3000多萬善款,資助近兩萬名貧困生圓了上學夢。在我們為此表達敬意時,另一組來自兩會的數據不應該被忘記:2014年全國各級財政預算共安排教育經費 2.4萬億元,實際支出2.29萬億元,有1千多億元沒有花完。兩相對比,不禁令人唏噓,莫振高30年來化緣所得的3000萬助學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來補缺某種制度化的教育經費 撥付的漏洞?
事實上,在基層中小學中,募集資金,扮演“化緣者”角色的校長,其實并不少見。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經費 要靠“化緣”所得,或還不僅僅是基層校長們的個人困境。于此而言,我們的教育資源特別是農村基層教育經費 的獲取,如何告別“化緣式”、“討錢式”的路徑依賴,恰恰是對于“化緣校長 ”最好的告慰。
沒有人能夠否認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長所彰顯出的道德力量與現實價值。但回歸現實,一位幾近圣人般的好校長 終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體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中國感動人物觀后感莫振高5
斯人已逝,風范永存。曾任廣西都安高中校長的莫振高逝世雖然已過去3個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傳。
今年3月,時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長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禮上,整個小縣城的花圈都賣光了。很多校友趕回來參加吊唁,一些四五十歲的校友哭得像個孩子。莫振高對學生的愛,深切感染著他人的內心。
“九分石頭一分土”是都安惡劣自然條件的真實寫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貧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學,一位同學跟著爸爸從鄉下到縣城的高中報名,這位父親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錢。莫校長看到后從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說:“孩子交給我,你拿這些錢作為路費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資助300多名貧困生上大學,并通過各種渠道“化緣”,籌款數千萬元,為大山送出了數萬名優秀大學生。
都安高中資助辦的老師韋喜鳳因為從事校內貧困生建檔、資助事宜,與校長莫振高的接觸更多,也經常陪同校長下鄉進村走訪貧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個貧困村的名字,校長都能說出我們學校哪些學生是這個村的,家里情況如何。”韋喜鳳說,在她整理貧困生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現象,凡是與校長沾親帶故的學生,哪怕家里確實貧困,也不能享有學校的資助名額,而是由校長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資助。
如今就讀西華師范大學的都安女孩盧貴飛對校長的關愛永生難忘。她從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養父獨自一人把她養大。高三那年,養父去世了,盧貴飛說自己在萬念俱灰的時刻,班主任和校長伸出了雙手:校長說以后學校解決她的一切開支……盧貴飛沒有失學,得以考進了大學。聽聞“校長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對貧困生的關愛細致入微。他在給貧困生發放生活費的時候,會特意說明,自己不贊成貧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這些錢,你們就去食堂,對阿姨說"我要吃雞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說過這樣的話,這些細節溫暖著貧困生們一顆顆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愛,莫振高在教學上也是標桿。為了解決高考學生的心理問題,2008年,50多歲的莫振高自費到北京參加心理學培訓,取得上崗資格證后,他回到學校開設了心理課,成為學生感到“永遠聽不夠”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