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
談起大國工匠,就想起這句話,就如同從前,書信很長,馬車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一樣。工匠幾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進去,對待作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精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1
央視播出的宣傳片《大國工匠》,用奮斗在生產一線的一群杰出勞動者的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了一部勞動者之歌。他們畢生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他們專注和堅守自己的崗位,他們傳承和鉆研職業的技能。他們是國寶級的頂尖技工,他們是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們用無可挑剔的技能書寫者人生的平凡與不平凡,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時代為社會奉獻著人生。他們的技藝讓人們為之震驚,為之嘆服,為之激動,為之點贊。他們是事業的脊梁。
主持人的聲音還不時地在耳邊回饋,介紹一段有一段的中國建造,從無到有從貧窮到富裕到引領世界,真真切切的從我們實際當中反應出來,感人的一幕幕震撼的一幕幕,歷歷在目回望厲史,這些光輝成就,是用多少代人經過多少年的艱苦奮斗,才創造如今令世界驚嘆的中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為此感到自豪,作為一個中國人,為那些默默奮斗的工作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是他們的艱苦奮斗,是他們的追求完美,是他們的默默奮斗,才換來如些令人驚嘆的新中國。在這新時代的新中國,我們擁有的比以前的建設者更為先進的技術踏著他們的腳步奮勇向前,有他們的不怕吃苦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我們又有何理由不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樓呢!
觀影完后,我體會到“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表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才可望拓展人生價值。我們也要好好努力,做我們自己的大工匠。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2
看完《大國工匠》片段后心中是滿滿的自豪之情,對自己作為一名鐵建人、工程人、中國人,而感到慶幸。
這段影片以頒獎形式,向我展現了近幾年來中國極速的發展和其取得了一件件非凡的成就。通過這段影片,我知道了中國在近幾年內獲得了許許多多的世界第一,也讓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而這些好成績的背后,靠的不光光是黨和政府,更重要的則是在每個崗位上堅持奮斗的工人。正是因為他們一心為國,一絲不茍的精神,這才造就了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付出,中國的經濟才能達到如此的高度,他們也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視技術為藝術、既專業又敬業的精神,倡導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作為“鐵路人”的我們要向他們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們奮斗目標,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
而看完這段影片,我不禁覺得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為我們的國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也有一個好的生活,所以我們更應該不思進取,回饋祖國。
最后,不得不說,一個個沉甸甸的獎杯背后付出的汗水而留下他們一雙雙寫滿故事的手印,中國不會忘記 歷史不會忘記。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3
今天,項目領導組織大家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讓我深刻地了解到“大國工匠”的故事,并且被他們的事跡深深打動,他們都是在一線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們有機械工、維修工等等,無一不例外,他們都是普通的工人,他們不是領導、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學歷,但他們每個人都是靠著對職業技能完美的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鉆研,靠著日復一日的鉆研,靠著年復一年的專注和堅守,在平凡的工作中掌握著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頂級的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從前的我們缺失工匠精神, 而現在的我們,作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生產人員,在工作中就要“鍥而不舍,身體力行”,真正做到“創造精品,服務農業”我們知道,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如果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雖然我們不能像明星一樣在舞臺上光彩絢麗,也不能像他們這偉大的首席職業技工,擁有高超精湛的技術,但我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超越自己,不斷進取
更為可貴的是,他們身上所傳承的工匠精神。其中,由于行業的原因,李萬君李工給我印象最深刻,“復興號”當今世界上大規模運行的我國動車組的最快動車組,時速350公里,從“和諧號”到“復興號”,我國動車組研制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一次重大突破,被稱為“復興號腿腳”的轉向架焊接直接決定這一突破的成敗,但是李萬君李工他做到了,研制出了一槍三焊的心方法,焊出了世界新標準,也讓“復興號”的批量生產成為現實,成為閃耀世界的中國名片。在這里也感謝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舉辦的“大國工匠”任務發布暨頒獎典禮,讓我們更多的認識到行業外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和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其最終目標是讓我們的祖國,讓中國強起來,祖國走向繁榮昌盛。為我國的高鐵事業付出更多的努力,爭取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4
剛發布《大國工匠》觀看時間時,有位同事回應極快“我只是一顆螺絲釘”。對,《大國工匠》里就是由一顆顆螺絲釘鑄造而成的。
《大國工匠》由大勇不懼、大術無極、大巧難破、大藝法古、大工傳世、大技貴精、大道無疆、大任擔當,從不同行業詮釋了10位工匠用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極致化。
世界變化無常,科技日月新異,無時不在接受新的事物。印象最深刻的是高鳳林,他突破極限精度,將“龍的軌跡”劃入太空;破壞20載難題,讓中國繁星映亮蒼穹。焊花閃爍,歲月寒暑,為火箭鑄“心”,為民族筑夢,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高鳳林。
高鳳林參與過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焊接過的火箭發動機占我國火箭發動機總數的近四成。攻克了長征五號的技術難題,為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
“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每個人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其不同之處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務及方式相異,許多事情能夠做到優秀實屬不易,不求做到頂尖。尤其李萬君一把焊槍,一雙妙手,他以柔情呵護復興號的筋骨;千度烈焰,萬次攻關,他用堅固為中國夢提速。那飛馳的列車,會記下他指尖的溫度,他就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電焊工李萬君。
大國工匠紀錄片觀后感5
這次國禮的打造技術是十分有難度的因為傳統的鏨刻作品大都做在銅器上,很少有金銀器上的鏨刻,而命名為“和美”的這個國禮,設計要求是一個超級精美的銀器鏨刻。更為繁難的是,作品所需要的紋理不是規范的幾何圖形,而是要求呈現出紡織物自然柔美的垂落狀態,要表現出紡織物的自然褶皺,并且在寬度只有0.1毫米的皺褶中也要鏨刻上花紋,表現出絲織品隨著光線移動而產生的明暗變化,再現真切的絲光感。讓一張僅有0.6毫米的銀片幻化為這件國禮,一向自信的孟劍鋒還真被難住了。
孟劍鋒并沒有因此難倒,通過多次試驗,得出可以古鏨子來打造。8天后,孟劍鋒終于造出了制作絲巾圖案的最難的那把鏨子。接下來實際面對的鏨刻對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只比雞蛋殼厚一絲頭發。要根據設計圖案,在這塊薄薄的銀片上鏨出細密的經緯線,交錯成為細致的紡織紋理。鏨刻過程用力稍多而鏨透了銀片,整個作品也會報廢,哪怕前面上百萬次的敲鏨都精準無誤,都會因為一次失誤而前功盡棄。這就是傳說中不許出現百萬分之一差錯的工作。
我想把手藝做到極致,匠人的腰桿才挺的筆直, 匠人的執著與專注是我輩應當精心學習的。但是從片子中看到現代加工業仍然需要很多的人為因素來控制和憑經驗來把關,可能也是我們國家高科技加工業發展落后的現實,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