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范文
《饑餓游戲》是一部由蓋瑞·羅斯執導,詹妮弗·勞倫斯 / 喬什·哈切森 / 利亞姆·海姆斯沃斯主演的一部動作 / 科幻 / 冒險類型的電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1
Hunger for what?
頂著奧斯卡獲獎電影的光環,然而這部電影在豆瓣青年們中的評價并不高,其實整個故事的設定還是很精彩的,電影的前半段欲揚先抑的張力很夠,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和眼球,只不過普遍反映后半段的大追殺顯然不如原著的精彩,快要變成了一個俗套的愛情故事,其實后半段我認為也算另有深意吧。
看完電影之后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是,hunger game到底是hunger for what?hunger的字典解釋為,n. 餓,饑餓;渴望 vi. 渴望;挨餓 vt. 使……挨餓。首先凱特尼斯的生活反映出煤礦區的人們生活的艱苦,他們hunger for food;其次國會區設置這個游戲明顯的是為了利用“希望”的力量管制人們企圖反抗的意志,片中有一句臺詞我非常喜歡,“Hope. It is the only thing stronger than fear.”希望不僅可以打敗恐懼,也可以讓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痛苦,難怪蝙蝠俠3中“世界上最可怕的監獄”就是一個天井式的無底洞,你看得到陽光,想象的到外面的世界,過去生活的回憶讓人抱有活下去逃出去的渴望,陽光讓人產生逃出去的希望,卻又因為對生的渴望而無法戰勝死亡的恐懼,所以你永遠也無法逃出去,這是一個不斷折磨人的無限死循環。這里的hunger game也是一樣,通過犧牲24個生命讓人感受到權威,政府的權威和死亡的權威,勝者象征的希望,人們就在屈服與人性中對于美好的渴望、對于希望的渴望。因此政府hunger for權威,人們hunger for自由。
全片的主線是女主凱特尼斯,勇敢、愛的象征,電影海報女主準備射箭的姿勢和犀利的眼神充滿了抗爭的正能量,但是這樣一個人,當到了完全人們設置的game場地中一開始也只能任由擺布,簡單來看贊揚了人性的偉大,最后不畏強權,突破了限制,愛戰勝了欲望。但是我們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這樣一個場景,簡直像死了黑鏡第一季第二集《一千五百萬》中那個的場景,凱特尼斯他們都是參賽者,那些規則的制定者就像評委,你一旦進入了秀場,觀眾和評委的意志就是標準,所以有人評價某個演員或者歌星說,“他很聰明,情商很高,他知道觀眾們想要什么”,觀眾喜歡他的時候可能追星追到難以想象的程度,當你不合標準了你就只能淘汰出局,殘酷的生存指南。盡管凱特尼斯是正義勇敢的化身,最終也不得不利用觀眾對于遭天譴的愛情的喜愛而生存下來,在對男孩的表演與真情之間感情的徘徊,最終他們到底是不是真愛我們也不得而知,結局只是他們活下來了。即是他們是兩個人活下來了,人們也不覺得他們是突破規則的勝利者,因為是評委們允許的,同樣,為了保證希望的存在,而人們依舊是屈從在希望到滅亡的無限循環中。
游戲場景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全景監控裝置,這個游戲沒有勝者,The freedom has a cost. Happy hunger games!
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2
設定的故事背景比較有意思。劫后余生的人類政府,為教育人民不忘過去的苦難歷程,每年舉行名為“饑餓游戲”的大型綜合娛樂節目(比賽)。比賽全程現場直播,選手為全國12個區選送的24名選手(貢品)。選手為隨機抽取, 每個選區2名,最終一名選手將摘得桂冠。贏得比賽者將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譽,從此政府負責養老。榮華富貴,并可能躋身為以后各屆比賽的夢想導師,比如本片中的黑米奇。
試問,誰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
實際情況是幾乎沒有人愿意參加這樣的比賽。這場”饑餓游戲“是一場生和死的游戲,參賽者勝出的唯一條件是其他23名選手的死去。選手死亡緣由更多地不是源于饑餓,而是選手之間的屠殺。名為饑餓游戲,實質上是逃殺游戲。
本片女主角凱利絲頂替妹妹參加新年度的饑餓游戲,凱利絲是個驍勇善射的女孩,具有超強的個人格斗和野外生存能力。與凱利絲同樣來自第12區的皮塔是個心地善良的養殖戶的兒子,天生大力。在12區,皮塔和凱利絲雖已結識,但從未說過話。皮塔對凱利絲早有傾慕,直到本次饑餓游戲,他沒有抱著勝出的打算,總算在全國觀眾前把這份愛慕表露出來。凄美愛情故事讓他們更容易獲得贊助商的幫助,沒有贊助商的幫助,貢品很難在饑餓游戲中取勝。
有的社區,比如1區2區存在職業貢品。這些貢品自幼接受針對性的訓練,在饑餓游戲中較其他業余社區的貢品取勝的把握更大。職業貢品殘忍嗜血,沒有人性,是饑餓游戲中的大BOSS。
前戲很長。平鋪直敘交代了凱利絲的礦區老家,媽媽和妹妹,男朋友,海選,火車上,夢想導師黑米奇的訓練,在全國觀眾面前亮相,火女火男,見贊助商,直播面對觀眾。這些交代完,進入游戲大舞臺,一百四十分鐘的電影只剩下不到五十分鐘。
饑餓游戲的競技場由主辦方精心設計,主要構成為原始森林,河流,斷崖,洞穴。巧妙布置在各個角落的攝像頭保證觀眾全方位無死角實時觀摩選手間格斗的情況。競技場機關重重。如果個別選手偏離中心區域,接近邊界,主辦方可以通過控制界面往選手周圍噴射火球,驅使選手回到中心區;如果選手間戰斗趨于緩和,人員停止減損,主辦發則可以憑空給現場增加幾只兇猛的野獸。
雖殘忍,但它仍然是場游戲。貢品是挑選的;場地是精心設計的;規則是可以更新的。
貢品們進入競技場之后便展開殘酷的殺戮。此階段貢品損耗大半,多為戰斗性減員。為提高個體存活幾率,部門貢品結成同盟,首要任務是獵殺其他非盟成員。皮塔為探查敵情,混入大BOSS的同盟。大BOSS以為有皮塔相助,會更容易找到凱利絲。
凱利絲頑強地躲過大BOSS的多次獵殺。在茹的幫助下,凱利絲用蜂巢驅散大BOSS的圍捕。消滅敵軍一枚。
大BOSS團隊殺死11區的茹。凱利絲再射敵軍一枚。鏡頭前面凱利絲抱著茹的尸體,安葬她。凱利絲撕心裂肺哭泣的場景,感化和激發著11區人民內心正義的情感——這種總統稱為弱者的感情。11區發生暴動。在黑米奇的勸說下,大賽組委同意修改游戲規則,允許饑餓游戲有兩位來自同一區的勝出者。
這個游戲補丁幾乎是為皮塔和凱利絲私人訂制的。用黑米奇的說法,以希望代替恐懼更利于統治人民,這項游戲規則的修訂有助平息11區的暴動。
接到組委會最新通知的凱利絲和皮塔又走到一起,慷慨赴難,共御大BOSS。在鏡頭面前談情說愛有助于獲得贊助商,凱利絲和皮塔的表演都相當到位,卻讓凱利絲老家的男朋友看著不是滋味。
皮塔受傷。凱利絲找藥,在草地上遇大BOSS攻擊,命懸一線。大BOSS殺凱利絲前告訴凱利絲是她殺了茹,這句話讓在身后和茹同來自于11區的黑人大哥聽到了,果斷殺大BOSS為茹復仇。茹第二次救了凱利絲。
好歹黑人大哥對凱利絲有救命之恩,所以編劇后面安排他被野獸殺了。
皮塔和凱利絲躲過野獸,戰勝最后一名大BOSS。勝利的曙光照耀著他們!此刻大賽組委會宣布回滾之前的規則修訂,饑餓游戲還是只能有一位選手勝出。
皮塔準備自己去死。凱利絲拿出毒果,誓與皮塔共存亡。雙雙赴死,這場饑餓游戲便沒有勝出者,大賽組委不得不妥協,撤回上述的回滾操作。
皮塔和凱利絲回到家鄉。在故鄉人民面前高舉手臂,接受人民的歡呼。
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3
影片的前段部分還是很成功的,簡約明了構架世界觀,女主角也長的討喜,從被選中到參加大賽一系列的商業流程很能抓人胃口。
但是后半部分的饑餓游戲著實坑爹,大都一種急速趕工的趕腳,事實證明導演本身也只用了一個月就處理完了動作場景。游戲高手死的太牽強,太單調,女主角一直跑來跑去的,最郁悶的是影片竟然出現了怪獸之類的偽科幻,結尾也沒出現什么高潮,很期待的高手對決的場景也沒有。
關于角色方面,女主長得一般,但是看起來很舒服,由心底會喜歡上她,男二自身硬件很強,戲份太少,男一較矮,還沒女主高……。情感戲男女主角的心里狀態至少還是刻畫出來的,但是男主角的眼神看起來莫名的虛偽,中間還出現了狗血的吃醋之類的橋段,你沒猜錯,這就是個釣絲逆襲的故事。
不得不稱贊的是里面的服飾和化妝,各種各樣的非主流可不是天朝才有,千奇百怪的發型和混搭的顏色總是有亮點,另外女主的旗袍裝很是驚艷漂亮(我看過最好看的旗袍,果然天生沒有丑的女人,只會不會打扮的蠢女人)。
原著小說本身就是面向少年的,里面的情感戲占大部分,因此大致可知電影本身并非注重殺戮和掙扎,還是以情感糾葛為主要核心,而且導演要拍4部,這個和暮光之城極為相似。不過不同的是,《饑餓游戲》強勢的是女主,是女主保護男主……。
饑餓票房的成功也說明一個好的題材和一個感染力的演員總是觀眾最想要的,至于瑕疵邏輯之類的,對于商業電影來說不是很重要……
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4
再見的姿態要以怎樣的形式出現?尊敬的意思要如何傳達?22歲以前,我所知道的僅僅是:伸出右手,手掌朝著告別的對象,輕輕地揮一揮,這是再見;伸出手,合攏,僅留大拇指朝上,這是尊重。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看完了饑餓游戲,我的認知有了些許變化,哦,原來這個也可以是這樣子的。
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北美洲在一場大戰中被摧毀,“施惠國”重建了新的家園,由12個行政區組成,準確的說是13個區,但第13區因為不服從而被消失。新的家園,意味著新的統治規則,在管轄區下的12個區必須選出一男一女共24名選手參加“饑餓游戲”,以電視實況轉播,藉此恐怖手段來維持威權統治以及國家秩序。在“饑餓游戲”中不僅要在游戲中與各種野獸對抗,而且必須要殺死其他選手,最后一名生存下來的除了可以獲得高額獎金外還能被允許安穩的度過余生。
電影分為三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手勢。第一步中,凱尼絲為保護妹妹自愿成為貢品,站在底下的人們,先是一個,然後另一個,接著幾乎所有的人都舉起左手,用中間三根手指輕觸他們的嘴唇,再伸出來對著凱尼絲。這是一個古老、罕用的手勢,只偶爾在喪禮上見到。它意味著感謝、欽佩,是對某個你所愛的人說再見。在這里,人們不能發聲,于是借用這樣一個手勢,向凱尼絲傳達他們對她的行為的尊敬。影片播放到這一段,我是覺得很震撼的。沒有人組織,沒有人號令,一個手勢,代表了一切。凱尼絲,好樣的!
影片另一段也出現了這樣的手勢,盧死的時候。凱尼絲對著鏡頭,甩出了這樣莊重的手勢。我想,她是想讓11區的人看到,盧,是他們的驕傲。同時,凱尼絲也是在告別,再見了,盧。
二是皮塔。他說:"I just keep wishing I could think of a way to show them that they don't own me. If I'm gonna die, I wanna still be me. " 這是最好的皮塔,無人取代。盡管,他不是那么厲害,盡管他不像奧特曼那樣是人們的英雄。但不可否認,他是我的英雄。我希望他成為自己,然后,朝前一直前進。不得不提的一點是他對凱尼絲的愛,雖然直到第三部,影片仍然渲染出他們之間沒有愛,但我看到的出來,皮塔是愛的,眼神是不能欺騙人的眼睛的。皮塔看著凱尼絲時一直是深情的,就好像世界毀滅,眼前站著的只有凱尼絲。皮塔曾經說:“我要你活下去,凱尼絲,他們需要你。”“沒有人需要我。”“我需要你。”凱尼絲如是說。親愛的皮塔,這也是我想說的,我們需要你。
三是凱尼絲。主角,理所當然是帶著光環的。對的,凱尼絲是所有人的希望。“你和我們一起并肩作戰嗎?”“是,我會。”這是她對所有還有希望的人說的。今天,我想說的是在我這里,光環以外的凱尼絲。不可否認,她是恐懼和害怕的,我看到了她多次的顫抖和恐懼。她會因為嘲笑鳥學叫的名字而崩潰。這時,同行的另外一個女人解釋了:他們傷害不了我,因為我愛的人都不在了。她會因為看到盧的畫像而抽泣,她會因為害怕皮塔死去而苦苦的哀求,她會在看到總統留下的白色玫瑰時而顫抖。但,這些正是她成為“希望”的主要原因吧。黑密斯說得對,沒有人強迫狀態下的凱尼絲,是成為所有人希望的原因。
最后,談談我對影片中的文化隱喻的一點看法。
故事的情節,本應該是血腥、暴力的。但是,在情節的處理上,導演沒有熱衷于表現殺戮,就拿24個選手的游戲來說。24中只有一個人能活,這在一般想象中,定是少不了彼此之間廝殺的鏡頭,然而,并沒有。導演煞費苦心的選擇弱化了,卻更加意味深長。人性、生命、愛、自由有了不同的解讀。此外,“火”在影片中出現了多次,凱尼絲火焰女孩的造型、貢品們出場時駕駛的噴火戰車。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的生存而盜取了“生命之火,”凱尼絲作為火焰的女孩,這是人們的希望之火,影片一直強調的也是“希望。”“火”代表了希望之火,無論什么時候,希望之火都會一直存在的,它會點燃,拯救人類,懲罰“罪惡之火”。
最后,道出不平等和壓迫下的不自由。行政區與統治者所在的都城,繁華和廢墟般的行政區;“施惠國”施加的各項規則,只要得到贊助者的喜愛就極有可能獲勝的游戲規則之一,“施惠國”的看客身份......所有的這些都映射出這樣一個現象:我們身處在不自由、被壓迫的時代。
哪里有壓迫,哪里便會有壓迫。時代不需要壓迫。不自由、被壓迫的生活是黑白的,因此,星星之火便可以燎原。
饑餓游戲電影觀后感5
有生以來沒有哪部電影讓我看后心情如此沉重,如果說一定要有,那也只能是1第一次看《泰坦尼克號》。可是那種沉重的背后更多的是感動,贊嘆愛情的偉大,但是《饑餓游戲》不同,給我的感覺除了沉重就是沉重,使我對人生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
1、如果在我們明知自己被作為祭品,不久可能走上死亡的道路上來說,就算此刻別人提供著錦衣玉食、奢華的生活,我們依舊明白:活下去是我們唯一的信念。
2、我們每個人都在被迫遵守著應該遵循的游戲規則,這是自身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在遵循的同時,也可以活出真實的自我。
3、急于求成、貪婪的人總是死的最快。(在饑餓游戲倒計時開始的時候,大多數的人都緊盯著地面上堆積的殺人工具,在正式開始之時,只有三個人沖向了樹林,而其他人都去搶工具,搶工具的9個人只活了3個。死了的6個人,之所以會死,是沒有正確的估計自己的技術實力。)
4、不可以小瞧任何人,哪怕她只會爬樹也是一項技能,關鍵時刻也能救命。(來自十一區的嬌小的黑人女孩露,殺人技巧一竅不通,為什么死的相對較晚?她比較會自保,爬樹隱蔽起來;會信號傳遞;會解毒,野外生存能力很強。她是祭品中最天真、善良的孩子,我為她的死很難過。)
5、請善良些,善良的人在你死我活的爭斗中能活下來將會更寬容。(凱妮絲是個善良的女孩,她自愿代替妹妹做十二區的祭品,她清楚的知道這意味著她很有可能死去。所有被凱妮絲殺了的人,都不是她主動先出手的,完全出于自保防衛。當她碰到黑人女孩露幫自己解毒后,一直保護著她,直到露被殺,凱妮絲悲痛萬分。她明知道搭檔皮塔協助一、二區的殺人狂找自己,但是聽到祭品能活兩個的時候,還是毅然去找皮塔并冒險為皮塔搶藥。當改變游戲規則,兩人只能活一個時,凱妮絲放棄殺皮塔,決定兩人一起死。就因為這個決定,讓游戲策劃人再次改變了游戲規則,兩人都活了下來。)
6、生活中處處充滿著作秀,那是因為大家都喜歡看。(凱妮絲有自己的愛人,但是為了活命,為了制造噱頭,她和皮塔組成了親密愛人,做著秀,使十三區的人對這對生死情侶充滿著同情,的確為他們兩人都能活下來制造了契機。)
7、出其不意,你一定會成為焦點,但首先要有實力。(凱妮絲在為贊助商準備的匯報表演上由于緊張第一箭偏靶,使得贊助商哄笑并不再關注她。凱妮絲很清楚這次表演的重要性,如果不出色,在饑餓游戲中她將得不到任何贊助,也就是沒有多少生還的希望。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圍著一個烤乳豬上的時候,凱妮絲拉開手中的弓,對準烤乳豬口中的蘋果射了出去。她成功了!成功得把蘋果釘在了墻上,成功的把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自己的身上,拿到了匯報表演的最高分。)
8、堅信自己的信念,有時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很敬佩凱妮絲的青梅竹馬,雖然看到饑餓游戲中凱妮絲與皮塔之間流動著溫情并向眾人展現他們的愛情,盡管他有點不忍看,但是他依然堅信凱妮絲。當凱妮絲獲勝歸來,他帶著凱妮絲的媽媽和妹妹來接自己的愛人,他的臉上充滿著信任的笑容。相信他也看到了,凱妮絲的眼中只有他。)
9、內心強大、心態好的人往往就是最后的勝利者。
整部電影里,最壞的人是誰?我的答案:總統。為什么?他作為最高的統治者沿襲一年一度饑餓者游戲的目的是打著和平的幌子,其實是為了震懾另外十二個區的人臣服于他。可是女主角凱妮絲的聰慧、堅毅、善良反而激起了其他地區反抗的精神,沒有達到他威懾的作用,因而他對此次比賽結果極度的不滿意,最后殺了饑餓游戲活動的組織策劃人,雖然他迫于比賽結果的公開化給凱妮絲戴上了勝利者的桂冠,但他絕對是典型的衛道士。
十三區的人作為統治階層,膚淺、空虛、冷漠、無視生命,各個如同跳梁小丑一般,也許這就是化妝師為什么把十三區的人都涂抹地五顏六色的原因吧。
其實就影片中所有的人物來說,性格特征最復雜的莫過于被總統處死的饑餓游戲活動策劃人了。原本他不是個善良之輩,他有著十三區人明顯的性格特征,他指揮游戲的操縱者們給凱妮絲制造了一次次致人于死地的麻煩,但凱妮絲都通過矯健的身手躲過了,反而他一步步地被凱妮絲對待危險的態度及性格魅力所感染了,結果破例讓兩個人活下來。卻因為最終的善良觸動了總統的底限而丟失了性命。
在十三區中生活的人有好人嗎?有!十二區祭品的服裝師、給凱妮絲提供意見的咨詢師都是善良的人,如果沒有服裝師設計的火焰服裝,凱妮絲和她的搭檔就不會得到最高的印象分;如果沒有咨詢師提供的意見,恐怕凱妮絲在第一輪的較量中就已經死去了;如果沒有咨詢師在贊助商中斡旋,向活動策劃人提有利于凱妮絲的建議,凱妮絲可能也早就在傷痛中被殺了。所以說凱妮絲能勝出,他們是功不可沒的。
除了十三區的人,最應該受到鄙視的是一區和二區的祭品。可悲的是他們自己分明就是祭品,是十三區人的取樂對象,卻麻木地以殺人為樂。仗著他們打小就經過這種特殊的殺人訓練,輕視所有的祭品,瘋狂的取笑及殺害手無寸鐵的孩子。論技術,他們是出色的,可他們之所以會死,死在輕敵。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棋子,這點我們無法改變。就算沒有觀眾又如何?我們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掌握命運,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
最后,對于Taylor Swift演唱主題曲,更大力支持,safe and sound也成為我們一模英語試聽歌曲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