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范文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是一部由P·J·霍根執導,艾拉·菲舍爾 / 休·丹西 / 克里斯滕·里特主演的一部喜劇 / 愛情類型的電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1
如果你問我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飾演the girl in green scarf - Rebecca Bloomwood的這位女主角。
有人說她已經30歲了, 可是她那有點babyfat的臉蛋加上blingbling的金發無時無刻不散發著一種美國女孩的樂觀積極的精神;有人說她整部戲里的服裝難看, 但是她每一件糖果色的外套、上衣、裙子在辦公室里都讓她顯得那么與眾不同那么有活力;有人說她的演技就如同一個小孩一般地幼稚, 實在是太不好意思, 我恰恰認為這部電影里最最最亮的亮點就是冒傻氣的率真樂觀與真誠的女主角,寫這篇影評就是為了大大抒發我對女主的喜愛!
我的笑點很低, 但是很多歐美愛情喜劇題材的電影都沒有很多讓我真心大笑的橋段, 這部電影做到了,而且男女主角也很來電。
剛開始就在女主在Successful Saving面試里面作出害怕狀對男主大吼"Oh!!!It 's a naked man..."
還有裝作學富五車地把Financial crisis說成Fish Crisis真的好搞笑。
寄錯信之后接到男主來電還不知詳情美滋滋地說"yes, wasn't it? "
在辦公室開會的時候, 用削筆刀削鉛筆還削得那么大聲真是經典。
你們還記得那段男主對女主說"Did you just type "good angles on APRs" into Google?"雖然是已經被用過很多次的笑點, 但是還是很好笑!!
女主在記者會上跟著男主說"Long pause, no answer. ",簡直笑噴了……
最爆笑的一幕絕對是女主聽到Dreak Smith占在二號線的時候, 不顧三七二十一爬上桌子暴力地把電話搶過來。
怎么可以不算上女主跳舞的那段呢, 叉腿鬼臉什么猥瑣動作都做遍了, 還甩了男主幾巴掌.... 不帶這樣的搞笑的~~
還有晚宴的時候廚師奇怪的音調地對女主說"你算什么??酒鬼嗎??我知道你不是waitress, 你是actress... "
同樣的, 我被這部影片中Rebecca的親情、友情與愛情感動了。
肯定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在最后父親決定賣掉汽車幫Rebecca還債, 還說"美國欠債幾十億都可以還,那么你也可以。""世界上沒有什么比你和你媽對我來說更重要。"絕對是最感人肺腑的一幕了。有父母在的地方永遠是避風港, 無論你犯的錯有多嚴重, 在父母心里都是孩子, 那些錯都是微不足道的。
cusi就如同現實中最最最要好的死黨, 永遠不會放大你的缺點, 購物狂、在簡歷上說謊。死黨不會舍得把你活生生地交給催債人聽候處決, 死黨會盡全力幫你理清欠債督促你償還, 死黨會買書督促你戒掉購物狂的病,死黨會督促你去參加購物狂協會,死黨會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幫你。
從Luke給了Rebecca 20美元開始就知結局就這倆人了, Luke還回頭拋了個笑臉說"Cost and worth are very different things."太迷人了。最Romantic的非晚宴莫屬, 原本以為被誤以為服務生已經丟臉丟盡了, 還要被可惡的情敵Alicia使喚什么的最討厭了, 倒霉透頂還要撞到服務生弄得晚宴杯盤狼藉。Luke二話不說, 接過盤子有模有樣做起服務生來。在你尷尬到極點的時候, 有一個人為你為你分擔難堪, 旁人肯定羨慕不已。Luke在Rebecca的謊言中醒悟過來的時候, 一開始是憤怒, 后來從他一再說green scarf girl從沒令他失望過、而且還關注Rebecca的拍賣, 就可以看得出更多的是無盡的想念。大團圓結局固然美好, 老套的情節就是電話投標人原來是Luke,把綠絲巾買下來了, 再也沒有男女主角和Rebecca跟Luke這一對那么天生一對了。
【我們每個人曾經都是Rebecca, 不在于你是不是購物狂, 而在于是什么掩蓋住了你的本性。】
似乎對這部片子評分頗高的人都是有過親身經歷的,購物狂是一種病,我也如此,曾經每個周末都要出去shopping一次然而買回家的都是些沒用又貴的東西。開通了淘寶就更癡迷于online shopping, 在網上買的包包和鞋子也是最多的,可惜之前買過的一切都關在箱子里,我為我之前浪費過那么多錢感到悲哀。在購物的時候我感到我和Rebecca, When I shop, the world gets better.But in fact , the world isn't better....
俗話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影片結局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身邊有一直支持你的父母嗎?有Scusi這樣的摯友嗎?還有Hugh Dancy這么帥那么寬容的男友嗎…… 我喜歡電影是因為它真的能反映出一些事實,但結尾通常最美好的遐想罷了。真實世界是殘酷的,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改掉缺點并不難,真正做到卻很難。今后怎么樣做,給自己的電影補上一個自己真實的結尾,才是值得深思的。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2
就在幾天前,我發微信給我的朋友,內容是:我變成了品牌的腦殘粉。
自己的變化我其實是很清醒的,但是一世的清醒抵不過片刻火燒火燎的欲望。
電影中又三個片段我很難忘:
片段一:當麗貝卡看到圍巾時,她腦海中的天使告訴自己她不需要圍巾,可是黑天使跳出來跟她說,是啊你不需要圍巾,你只需要用一條破牛仔褲圍在脖子上就好了。關鍵是這條圍巾會成為你的象征,精神上的象征,它會讓你眼睛看上去更大。麗貝卡自己接下去說會讓我的發型變得更昂貴,它配什么都好看,它是一項投資。讓面試的時候更加有自信,泰然自若。
片段二:麗貝卡要去雜志公司面試的時候,走過櫥窗看見了綠色圍巾,她認為帶上這條圍巾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心,當她用了五秒的時間排除了已經有900美元貸款要還的現實時,二十幾張卡輪流幾十幾十地刷最后卻還是缺少二十還是多少美元具體沒有交代,她懇求店員先幫她保留一下,但是店員說打折品是不能保留的時候她幾乎是進入一個瘋狂的狀態:狂奔到最近一個熱狗店里要求兌現“如果我給你一張23塊錢的支票,你能否給我20塊美金和一個熱狗。”由此可見,是差了3美金。“我看上去像是銀行嗎?”“求求你,我愿意買下你所有的熱狗。”金錢對麗貝卡來說并不具有吸引力,她著迷的是商品。
片段三:麗貝卡去打折搶購時,她看到了古奇的鞋子,降價50%,“我需要買這個嗎?不。”然后她放下了鞋子,這時另一個客人抓起了鞋子,她慌了“請原諒,這是我先搶到的鞋子。”
這三個片段我幾乎是感同身受的。
片段二的狀態我最近才經歷,具體是看到某些些限時打折品,可是支付寶上的錢不夠,而工資卡又不與支付寶直接掛鉤的時候(當初是為了給自己制造麻煩不直接掛鉤,事實證明你真想要的時候多麻煩你都不會嫌麻煩}我會直接狂奔到最近一個取款機,不會管是什么銀行,也不在乎跨行轉帳需要多少手續費,對這些手續費的不在乎就像是麗貝卡為了3美金愿意買下92個熱狗一樣,腦海中只存在看中的那件商品。
片段三,今年6月份的時候gucci突然打了好低的折扣,雖然我覺得我不需要,但是面對如此低的折扣,我有一種不買虧了的趕腳。這是一種感性上的虧本。
為什么會對品牌這么迷戀?
首先:虛榮。我們深知品牌代表著什么,代表著金錢和地位,代表著你高人一等,你是個擺脫了低級趣味的人。我見過很多人,他們很有錢,常常一擲千金,gucci的包,lv的錢夾,勞力士的手表。他們買它們用它們,并不是因為他們背后的品牌文化,他們甚至還寫上lv的全名,而僅僅是因為它能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就像是自己隨身攜帶展示的一張明信片。而我自己,其實有了解背后的文化,我特別喜歡Chanel,有一部分是因為coco.Chanel,她的獨立和勇敢,她的聰慧和特別,這是我被Chanel吸引的地方。
其次:我記得有一次芭莎副主編于戈問說為什么她一介紹個東西就會賣斷貨?為什么大家會跟隨?我記得我當時地回答是:因為欣賞你,想要接近你,想要變得和你差不多,那么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你所用,了解你所了解。模仿是成功的開始,但我們常常忘了模仿也只止步于開始。我曾一度喜歡買欣賞人的同款,是想要取得一種優越感,好像是用上了同款就能變得和他們一樣,我卻忘了這是一種懶惰的模仿,一開始的方法就錯了。
還有就是,你真的會有一種:只要我擁有了這件東西,我就能變得更好的錯覺。
物質能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我們常常說就算在最糟糕地狀態下,也要保有一顆追求美的心態。但是追求美不是追求貴,雖然說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便宜沒好貨”也不是絕對的,更對的時候只是自己不會挑貨而已。據有關調查說,prada的殺手包其實是很容易磨損的,不經用,為什么我們不去買一個很耐用卻便宜的包?
其實,很多人用物欲來麻痹自己。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購物狂就像是食物狂一樣,心靈深處有一個大洞,所以用物質或是美食不斷斷地填滿。但是這種填滿只不過是暫時性的,不稍一會,物品和美食就會被心里的沼澤地陷下去。因為你填錯了東西。購物狂不是一種病,但是它能反映出你心理的某一個狀態,某一個地方有點小問題,沒有解決好。如果能正視這個問題,那么很快你就能擺脫物欲了。
還有一個網傳的段子說要看一個人用的包是貴的還是便宜的,只稍在下雨天看他時揣在懷里還是頂在頭上。其實我想說的是,有時候我們搞混了,就像麗貝卡一樣,認為綠色的圍巾能帶給她自信,能成為精神上的象征。任何物質都只是物質,它變得珍貴,甚至是上升到精神上的物品時,是因為我們人為地賦予它人情味的意義。像是Chanel我賦予它女人獨立的意義一樣。就像是綠色圍巾一開始它真的只是一條奢侈圍巾而已,但是當麗貝卡拍賣它,而男主角為她買下來再送給她,那么,這時候的圍巾已經超越了價格上的意義,真的就是精神上的象征。
叔本華說世界是意志和表象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認為,品牌是表象的,背后的意義是意志。你認為它是貴的它就是貴的,你認為它并沒有什么它就沒有什么。現在大家都在提倡斷舍離,日本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書,但是都不要太過于偏激,任何一件美好的事情,極端了總是危險的。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3
女人為什么天生愛購物?這道理就好像女人天生容易陷入愛情。
很久以前在雜志上看到過一篇專門寫女人與購物的文章。作者說:“當女人踏進五光十色的購物場,就會覺得自己與世界發生了終端聯系。”讀到這里,不禁啞然失笑。說得真好。我們怕被世界拋棄,所以擁抱物質;我們怕被愛情拋棄,所以追逐精神。
一種形影相隨的強大不安。慢慢我發現物質越來越無能為力緩解它。當我走在琳瑯滿目的賣場,能吸引我的商品越來越少。空手而歸成了習以為常的結果。家人戲謔地說我成熟了,有自制力了。哈,上了年紀自然有自制力了,因為適合你的已經越來越少。
古雅典的斯多葛學派主張人應該順從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恬淡寡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可是,他們中多數的人卻只是“口頭革命派”,比較典型的是賽內卡,一面鼓吹簡樸斂欲的高尚情操,一面過著極盡奢靡的現實生活,先哲亦不能免俗,何苦來苛求我等勞苦大眾?
影片的主旨很淺顯,最后,愛情、友情、親情終于拯救了女主角,讓她戒掉了購物癮。呵呵,我不得不說,很傻很天真。購物也好,愛情也好,都適用那句話,“沖動是魔鬼”。不過不要緊,時間會打敗一切妖魔鬼怪。在漸漸老去的時光里,購物沖動和愛欲情愁都將逐一遠行,再也,再也不會回來。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4
如今是20__年,也許是我第10+1次看這部電影了吧,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正是在2009年,那年我13歲,沒見過世面、不懂得時尚,這部電影甚至早于《Prada的女魔頭》開啟我對美國時尚(女性)電影的熱愛。既然我13歲,那我自是沒有看過《口紅森林》、《欲望都市》,年紀頗小,家境平庸,自不懂時尚。但那時的觀影感受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是買買買,不是各種浮華亂墜的YSL,D&G、Prada、gucci,而是一陣謊言與欲望編織的混亂后,女主仍能收獲的愛。
今年20歲,大三剛開始,大學快結束,一陣清醒一陣迷惘過后,再次溫故此片,我依舊收獲了有如我第一次看的那般溫暖喜悅。
在一片女主角yy的世界里開啟了這部電影,小時候也做過和女主一樣的夢,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學大人一樣買那件我超喜歡的公主裙,買那個三年級姐姐也在穿的小靴子,買那些大人才能買的化妝品,用一張不用付錢的金卡$,只要我長大了,就能擁有它!就這樣,女主帶著我們童年的共鳴將我引入了她的世界。記得第一次看時是和姐姐,全程一直在感嘆啊她的衣服好多,啊她的鞋子都可以多到去賣了,啊她房間簡直是一個夢想的衣帽間!啊你看這個,啊你看那個!差不多就是在這種羨慕嫉妒的情緒下看完的全片。第n次看是在高三的時候,我偷偷把電影用投影儀公放給了全班同學看,這部片子同樣引起了女孩子的共鳴與艷羨,但是令人最深刻記憶的…還是結尾處男主拿著green scarf說:both bibbers were me.這一句,滿足了多少女性的童年幻想,圓滿的結尾了一部典型的娛樂型爆米花女性電影。
今天重新回顧時,翻遍了豆瓣,從短評到長文無不抨擊,從女主混亂的渾身上下超過四種顏色的繁瑣搭配,到無厘頭的連線劇情,以及后半部分女主開了掛的主角人生~~嗯,我一一翻遍,爆米花電影、garbage、女主的垃圾搭配等都是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但不難發現,都是近年來的觀影者的評價,要擱在以前,一定是一部(目前也算是)比較經典的時尚電影。這一次,在我20歲觀影此片時,我注意到了:oh靠她這樣子面試某問題?!what醉酒隨便寫一篇文章就成了雜志社頭牌?
還順便撈了個王老五老板談戀愛?哪怕就是在最后自己當年欠下的那些信任債讓自己不堪一擊時…又化解并收獲了自己美妙的愛情? oh come on,現在是21世紀,看片的我你醒醒你哪里來的這種好運氣,你要是不停的買買買最后除了剁手就是剁腳在上個黑名單什么的讓你到夢里買,你要是面試搞烏龍公宴打boss、節目上被爆信任危機,你就game over啦,哪有什么主角光環罩著你嘛,你本來就只是60億人中的普通一員,就算倒著走路,你也還是你,全世界都不會因為你改變,明天不會為了你繼續的你呀。所以,當Rebecca作為一個最最平庸的雜志社記者卻能擁有著買滿全世界louboutin的霸氣時,大家都是很艷羨這種只能在電影里面實現的小小愿望而已,我們都有太多太多想要擁有,卻又要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割舍,放棄的東西了,因此Rebecca成了我們的一個夢,我們在夢里yy,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現實中沒有Hugh Dancy這樣的帥哥富二代老板來看上你,為你開專欄,忍受你的欺騙,最后原諒你,還給你高價競拍綠圍巾的。
(醒下啦)所以啊,醒過來才發現……其實這一類爆米花電影,女性電影之所以這么受歡迎,不就是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我們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嗎,就是一劑苦逼生活里的女性春藥而已,和韓劇是一樣的道理。我知道自己再迷戀大帥比王老五,最終可能也只能嫁給隔壁的李四,我知道自己再羨慕女主可以被自己夢寐以求的雜志開專欄,最終也只是在手機屏幕前碼豆瓣而已,So……女人的錢,最好賺,美國人深諳這個道理,所以無論時隔多少年,都會有一部這樣的時尚爆米花電影淪為我們最美好最經典的回憶,不光只是因為它滿足了我們的yy,還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對生活的美好念想,把一切事物理想化,積極的去思考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會有變好的一天,就是這樣一種心情,才會讓我喜歡這類電影。愿我們都能活成開了掛的Rebecca,最后找到自己的Mr.Branden。
一個購物狂的自白觀后感5
閑來無事,點開了這部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女孩,麗貝卡是一個購物狂,不僅僅是個十足的月光族,還負債累累。盡管如此,麗貝卡依舊沒有停止購物,而且還一次又一次編織謊話欺騙債主。而在賬單的數額如此之大的時候,麗貝卡工作的雜志社也倒閉了,這真的是雪上加霜。好在麗貝卡并沒有因為消沉太久,馬上就努力尋找工作了。但是在面試之前,麗貝卡又透過櫥窗看到一條綠色的圍巾所吸引,雖然心理上也掙扎了幾回,但是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內心的欲望。她刷了6張信用卡,也沒有湊足120美元,只好拿著23元的支票,到路邊的麗貝卡店買熱狗換現金,甚至是編出自己是買給病危的祖母這種謊話。但是店主也不愿意換,而一旁的人卻給了她20美元,而這個人,就是男主布蘭登。
可是,沒想到這個布蘭登,就是麗貝卡的面試官,因此,謊言被識破,麗貝卡只能落荒而逃。后來,在酒醉之后,麗貝卡又寫了兩封信,一封是寫文章求職,而另一封則是對之前尷尬境遇的抱怨,只是陰差陽錯,麗貝卡的文章被布蘭登所欣賞,最終,成為了金融雜志的一名麗貝卡編輯,但是她還是沒有停止謊言。在布蘭登的幫助下,麗貝卡以“綠色的圍巾”發表幾篇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有關理財文章,好評如潮。最終上了電視熒幕,在這之前,她還為了自己禮服,放棄了要在最好的朋友婚禮上,要穿的伴娘服。萬萬沒想到的是,麗貝卡的債主也在電視節目的現場,面對債主的質問,麗貝卡無無力反駁。因此,布蘭登對她感到失望,她的朋友也離她而去,麗貝卡真的一無所有了。
但是通過家庭的鼓勵,最終麗貝卡還是振作了起來。她先是拒絕了時裝雜志的工作,又開始變賣自己在購物狂的時候所買的一切,包括那條意義非凡的綠圍巾,都全數賣出。最終麗貝卡還清了債務,買回來了伴娘服,朋友原諒了她,一切都開始變好了起來,甚至收獲了愛情,那條意義非凡的綠色圍巾,也回到她的手中。
這無疑算是一個好故事了。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會和麗貝卡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總是把商場當成實現夢想的戰場,被櫥窗里面的模特身上的東西所吸引,沉迷于購物,無法自拔,甚至欠了不少賬單。雖然在學生時代,好像沒有那么夸張,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是應該改正的。就好比,看到好看的本子就要買,結果買來也沒什么用,或者寫了幾張就扔進垃圾桶。看到好看的裙子也想買,可是也沒穿幾次,也不舍得扔,放在衣柜里積灰。當然,還有一些男孩子,沉迷游戲,往游戲里送錢,不務正業,也不覺得浪費,甚至還會覺得很開心。但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不對的,我們需要去改正。
在我們沒有一定的能力賺錢的時候,我們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錢,這每一筆錢都來之不易,不應該只是為了我們自己的欲望,而拿來揮霍的存在。需要花錢的時候,該花就花,沒什么錯。但是不要在自己沒有那個經濟能力的時候,去逞強,去借錢,去不擇手段。有時候,為鼓勵自己,花一點錢犒勞自己的辛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也請在一定的范圍之內。
事實上,我們真的要學會控制自己了,電影里的故事還是太過美好了,我們應該學會,有正確的價值觀,美麗的東西,也許人人都想要,但是,是不是真的適合,又需不需要,真的是另一回事。要理性消費,多問自己需要不需要,值得不值得,有沒有這個消費的能力。沖動性消費,后果又是怎樣,生活是要繼續的,你最終都要為自己沖動的行為買單。更多的時候,你的行為,可能會影響很多人,比如家庭,學校,還有朋友。
這部電影真的引人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或者真的沒有那么幸運,有好的閨蜜,告訴你,鼓勵你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有那樣的家庭,在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安慰你,支持你,尊重你,還依舊做你堅強的后盾,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又或者真正當你決定改過自新了,還會有人去愿意原諒你之前的謊言,并且不介意那些過去,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不過,也許正因為有這樣一群人,麗貝卡才能夠下定決心,改變自我吧。
所以,讓我們把時間,去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因為要漂亮,而放棄友誼,也不要因為欲望,而放棄真愛,也別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讓家里的人擔心。而如果你和電影里的麗貝卡一樣,需要去改變,請你加油,相信你自己,也相信生活,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