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
《悲慘世界》電影并不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是以音樂劇為藍本。《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本是一名奴隸。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而被人告發,使他入獄,在監獄中度過了19年。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1
出獄后,他的思想麻木、無情,對于這個社會有無限的憤恨之情。因為他的身份,人們都遠離他、逃避他,這樣的情景讓冉阿讓感到了絕望,然而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請他留宿,而且在他偷了主教家里的東西被人帶回后,主教非但沒有告發他,反而為他開脫罪行,令他無罪釋放。
再后來,冉阿讓成為了一名市長。他真的是一名很好的市長,開了一家紡織廠給婦女提供崗位工作,他不剝削工人,讓市里的人們過上好日子。然而,當他知道有一名無辜的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時,在經過一段心理矛盾過后,他毅然挺身自首。這令人十分感動。與此同時,劇中還有一名悲劇人物,芳汀正遭大難,臨死前,她將自己女兒托付給冉阿讓。接下來,是他與老朋友沙威的對話,冉阿讓只希望完成芳汀的遺愿便隨沙威離去。我們一直看到他將珂賽特領走便結束。
沙威這個人物的形象可以說是很有爭議。在電影中,他始終有這么一句對主人公唱的臺詞,……24601!這是冉阿讓的編號,旋律、音調始終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沙威在一方面是正直公正無私,不輕言放棄;剛正不阿,是一名合格的警察,始終捍衛著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在另一方面,鐵石心腸,無情無義,冷酷無情,頑固不化,況且他是主人公的對頭。
電影里側重對人物內心的刻畫,比如冉阿讓在馬車上抱著熟睡的珞賽特時的一段獨白。對珞賽特來說,冉阿讓是她的救贖,讓她脫離了可怕的德納第夫婦;但同時她也是冉阿讓的救贖,讓他不再是孤獨的一人。
冉阿讓的懺悔仿佛就如同我們每個人懺悔,我們都是渺小的個人,我們曾經不斷的犯錯,我們曾經豪情萬丈、理想豐滿,我們曾經深陷又掙扎,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還在不斷地重復舊路,我們還在不斷地犯錯,我們不可原諒,我們美好的一切仿佛早已遠去,永不再來,我們孤單影只,匆忙恐慌,為五斗米而賤賣尊嚴,我們不斷追問自己,心中的向往是否不再,希望是否已凋謝,我們要追求什么?我們曾經的夢想還有沒有努力去追逐過、實踐過?
當我們讀過或者看過《悲慘世界》后,都應該擁有冉阿讓一樣的精神品質,去感化我們周圍的人,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社會變得更溫暖,讓整個世界都充滿愛的陽光!
看過電影之后,我渴望去看原著。所翻拍的電影如此,原著必是巨著中的巨著!
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2
自從上個星期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片段后,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越想越氣憤,一直無法平靜。
經過我的.分析,他們實際上都沒有錯——冉阿讓為了能讓自己的外甥不在饑餓中死去,偷了塊面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執法,甚至即使自己錯了,也請求被法辦;芳汀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活下去,不顧一切地去賺錢。可是《悲慘世界》為什么那么悲慘,幾位重要人物之間的關系為什么那么糾葛,卻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職業與地位。那時的社會分為上層社會,就是貴族、市長一類的有錢人;中層社會,就是執法者和酒店老板一類的可以在社會上不算富裕卻活得很滋潤的人;底層社會,就是奴隸、罪犯和一些窮苦人,被人當作苦力,可以肆意打罵的對象。冉阿讓和沙威都是從貧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讓因為饑餓與窮,去偷了面包,然后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隸,出獄后被感化,成為了上層社會中的一員;而沙威卻看到貧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為了一名警察,執法公正,卻因為職業關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為了活命偷了一塊面包的冉阿讓;而芳汀處于底層社會,被處于中層社會的酒店老板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賺錢,養活女兒,可最后至死也沒有再見到過女兒一眼。
其次,是負面情緒與社會蛀蟲。就像剛開始冉阿讓認為上帝拋棄了他,社會不公,于是會去偷給他一頓飯、一個住所的牧師家的銀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讓這個罪犯,會由衷地感到厭惡,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號,而且都是20年過去了,還不放棄追捕這個逃犯;芳汀本來在紡織廠干得好好的,不會有后續那些事的發生,可是因為同事嫉妒他的美麗,誣賴她,使她被逐出廠,沒有了收入來源,為了能夠養活女兒,不顧一切地賺錢,越活越悲慘。社會上還有像酒店老板一家那樣的社會蛀蟲,欺騙、造假、沒有人性,就是有類似這樣的人長期處在社會上,殺之不盡,才會把整個社會弄得烏煙瘴氣。
最后,卻是上位者的態度與底層群眾的不反抗。上層貴族覺得這樣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邊伺候,為你賺錢,發現不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使發現了,也不會努力地去做出改正,會覺得這樣挺好。而底層群眾被壓迫慣了,懼怕上層權威,沒有一個呼聲,組織群眾反抗強權與黑暗,可想想看,底層群眾的數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夠有一個呼聲,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層社會的優越能夠持續多久,畢竟上層社會是靠底層群眾的努力勞動與耕作才養活的啊!
《悲慘世界》我雖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這些想法與感悟卻在我腦海中扎根似地存在著。
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3
原作很優秀,電影更出彩。悲慘世界(20__, directed by Tom Hooper)顯然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名著翻拍電影之一。
電影方面,作為小金人最佳音效獲得者,悲慘世界20__的音響效果從一開始就把我帶入了電影中的世界,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作為改編自音樂劇的電影,電影全程95%使用歌唱的方式進行對話,而這也是有講究的。每一首歌都是那樣的應景,旋律就如歌唱者當時的心情一般。精美的場景布置,絕妙的藝術渲染,馬蹄聲、地板吱吱聲、叫喊聲就如交響樂一般為歌唱者伴奏。Anne Hathaway可謂是本片的一大亮點。盡管她并沒有很多戲份,但是Fantine在鋼琴聲中,飽含著滄桑、吶喊與絕望,演唱i Dreamed A Dream的場景,可謂是全片中最動人的場景。悲慘20__中Anne的表現,可以說是她所有演過的電影里最棒的!整個歌曲中,沒有任何場景和動作的變換,只有她躺在浴缸中,飽含深情地演唱i Dreamed A Dream,只需要面部表情,就能將觀眾深深折服。第二大亮點是marius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一個陶醉于愛情,卻又勇于為了革命而獻出生命的人。
劇情方面,作為一個第一次觀看"悲慘世界"系列的觀影者,我得說它帶給我的感觸很深。整個電影圍繞著JeAn VAlJeAn自我救贖的過程,同時多次提到了dream這個詞。只要有夢想,無論現在的世界多么黑暗,總是會有光明的未來。電影中多次出現光明和黑暗的對比,比如受盡19年牢獄之苦,最初想要報復社會的JeAn VAlJeAn和那位仁慈、偉大的富人。劇情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JARVeT。就如他自己所說,出生在獄中,成長在軍隊中,他就是一位被嚴苛法律、舊思想所禁錮的法律執行者。他的轉變令我深思。JeAn VAlJeAn完全有機會殺死他,可是卻在明知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時,選擇了放走他。當他將自己的胸章顫抖著放在Gavroche,這位至死還明亮地睜著雙眼的男孩,的胸前時,我想在他心中對于起義者從憎恨也有意思敬佩了吧。而當他站在下水道前時,JeAn VAlJeAn沒有選擇逃避,心中卻還想著coSeTTe的男朋友的生命。JeAn VAlJeAn傳承了那位拯救他靈魂的富人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打破了JARVeT心中的枷鎖。的確,作為法律與傳統的象征,死亡也許是JARVeT最好的救贖吧。
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4
之前沒有讀過《悲慘世界》這本書,沒有看過它的音樂劇,但在老師跟我們播放的前幾天在街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就非常想去看(后來因為沒時間而錯過了)。父母不解,我說我最近就是特別喜歡看悲劇點的東西,尤其是那種社會的問題帶來某個人身上的悲劇。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很迷《饑餓游戲》這套書,講的就是由于政府不良的統治,導致各區人民難以生存而開始起義,政府為了制止這種情況,于是就從每區每年選出兩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戰斗場里拼搏至死,最后只有一名勝利者。這部書就是就是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還有造成的悲劇。因為以前很少受到這樣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劇人物后,自己面對的許多困難好像都不算什么了。但這套書帶給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感謝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它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預測的還要好看首先說電影一開始的場景與音樂就給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們在海浪的拍打下艱難的拖著船,一句句低沉卻有力的“look down”表現出了他們心中的怨恨、不滿,但卻又無奈。這部電影要是不是音樂電影,角色們的心理和情感還真就不能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音樂相對文字,確實能帶給人們心靈上更好的溝通與觸動。
同開頭,電影中的幾次群體歌唱也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關起來的百姓,滿大街由于饑餓而乞討的乞丐,“look down”這個旋律總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每次聽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燒,那同時蘊藏的力量也讓人驚嘆。但苛刻的法律讓那些貴族與官員、警察幾乎失去了憐憫心。
然后再說說主角們吧。冉阿讓那顆由于長期被人們唾棄而變得堅硬的心,再加上對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后,還是想偷走銀器。但在被抓住后,教父幫他圓謊,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暫的'糾結后,終于被感化了。他要為自己贖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賽特而變得有了些許依靠,些許幸福。為了她,他做什么都行,因為是她讓他的世界變得美好,有希望,有了愛。最后他在教堂終于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們的這一生過得都太過艱難痛苦,顛沛流離,只有死后才能安息。看到這兒,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
芳汀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被背棄,艱難地撫養著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艱難的處境,被糟蹋地嚴重的她,不得不說,還是有著常人沒有的氣質。也許是那強烈讓孩子活下去的決心,也許是曾經幸福的生活,也許是曾經夢想過的美好生活,讓她的心靈與眾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個字都足夠讓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經的夢有多么美好, 如今的生活卻如地獄。骨瘦如柴的芳汀,終于在把女兒的托付給冉阿讓后,離開了這地獄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悲慘世界音樂劇觀后感5
沙威開始雖看似是個鐵心腸的角色,但如冉阿讓所說,他也只是在進他的職責。從小就被嚴苛的法律與監獄的環境所熏陶,有一顆鐵石心腸也不是他的錯,其實他也是悲慘的不是嗎?但這鐵石心腸也不是鐵到了底,他還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動,救贖。兩次可以輕易地殺死冉阿讓時,卻因為對無辜者的同情與對冉阿讓不顧自己而去拯救別人的舉動的感動,放下了槍。也許他被一次次的感動后,也意識到了人性的偉大,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所以自殺。引用一位網友的話:“因為他是個值得欽佩的男人。到了最后,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來,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再想想看他看到起義隊伍中犧牲的小男孩時,盡管他曾經讓自己暴露身份,但還是由于對這個幼小生命的勇敢犧牲感到無比敬佩與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別在了他的胸前。
柯賽特的生活與所有人比起來是最幸福的。她遺傳了母親所有優點,精致的面孔,與眾不同的氣質,包括童年時保存的對美好生活希望……她與馬里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塵世獲得幸福的人。的確,這部電影需要這么個“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讓芳汀安心離去,能讓冉阿讓贖回他的罪過,輕松些地離去。同時,馬里尤斯的存活也給革命之火留下了紀念,讓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后一刻獲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許多人包括調皮卻敢于在關鍵時刻犧牲的小男孩,被諷刺的黑心的餐館老板與老板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現,為整個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貢獻。
再說說電影內容以外的事。據說這部電影在其他地區廣受歡迎后,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卻不盡如人意,可能我們對純文學的重視度還是需提高……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得知這部電影的聲音都是現場錄制,演員全都是憑真實唱功邊演邊唱。不得不驚嘆于他們各方面的實力時,也想到中國這樣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厲害的實力派的藝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經典不成功的好像蠻多的……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但這種非商業性的電影,與純實力派藝人的確需要鼓勵,而不是只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電影,一股對原作者、導演、演員、所有工作人員的敬意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