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觀后感范文
他的想法受盡了冷嘲熱諷,他的兩個女兒也不愿意接受。兩個女兒在一個朋友的婚禮上,向朋友抱怨父親是多么的嚴厲,但朋友的一些話卻讓她們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摔跤吧爸爸》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1
應該是很久沒有看電影了,尤其是《摔跤吧,爸爸》這種勵志類型的,也許正是這種緣故才無意中觸發了心中的那份感動:逆境中中不忘初心、困難中堅忍不拔,步伐堅定、勇于追求。
得意不忘形,末路不怠慌。馬哈維亞·辛格這位曾經的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原本寄希望于兒子完成自己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結果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意外發現女兒的摔跤天賦,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不能讓女兒的天賦浪費,再三考慮之后,讓她們練習摔跤,歷經磨難并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內部。在體育管理制度昏暗腐朽的India,辛格仍然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并取得成功。可見無論我們處于逆境,甚至末路,各種不盡如人意的環境根本不是我們退縮的借口。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堅韌不拔的毅力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接受暫時的失敗,但只要堅持,成功一定屬于我們。我們安全工程研究所14年成立,人員不足,技術儲備不夠、業務開拓困難……,但是我們能夠堅持進步、矢志不移。三年多的時間,雖有起伏但我們堅定向前。
感謝一切要感謝的人。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別人的指導、幫助,無論是姐姐吉塔還是妹妹芭比塔,都是在父親指導下,母親、堂兄的幫助鼓勵下逐漸進步成長,并最后取得成功。在我們前行的路上有很多指路人,無論父母老師還是領導同事,正是由于他們的負重前行、無私幫助才使我們歲月靜好。
相信團隊,成就自己。吉他、芭比塔的成功與親友團(父母、伯父、堂哥等)的幫助密不可分,正是團隊的力量才讓他們走的更遠。安全評價、安全設計、安全管理,分工明確、協調暢通。我們意氣相投,我們彼此珍惜,只為我們能夠在謀生的工作中做一份天使般的職業,只為我們相信只要一起堅持未來一定會美好。
如果有一天我們湮滅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活的豐盛。為了豐盛的人生,唯有繼續努力。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2
今天,爸爸帶我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摔跤吧!爸爸》。
電影里講了:爸爸在一次打架中發現了兩個女兒有摔跤的天賦,打算讓兩個女兒來實現自己的世界金牌夢。在電影中,爸爸讓她們每天五點起來訓練或摔跤,還不能吃油炸食品,要每天吃雞肉。她們練得筋疲力盡,每天晚上都全身酸痛。但是,爸爸非常嚴格,還是像往常一樣不給她們一點休息的機會。為了方便訓練把她們長長的頭發剪掉了。這個時候,我有點想哭想想還是我爸爸好。她們在訓練中慢慢長大,在次次比賽中她們都拿了金牌,直到去了國家體育學院,她就不相信爸爸的技巧了,所以她就一次次比賽中失敗。最后,那個小女孩沒有放棄自己的職業,就一直努力去打敗那些人,因為她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得到了世界金牌。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自己很幸福,讓我懂得了想要成功就必需要努力,接下來我要把這個努力放在學習上,好好學習,得到三橫杠。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3
看了最近被電影院線炒的火熱的摔跤吧,爸爸,讓我震撼的不是父女兩人為了民族利益的爭取在背后付出的努力,讓我感動的是貫穿全篇的深深父愛。
摔跤吧,爸爸顛覆了我對印度電影的看法,在我的印象里印度電影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歌舞,開心又或者是不開心時,他們都會用舞蹈和歌曲來表達。但在摔跤吧,爸爸里沒有舞蹈穿插,只有恰到好處的講述。摔跤吧,爸爸講述的是一個父親,他曾經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才放棄了摔跤,本想要兒子能夠替他完成夢想,卻沒想到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不可能完成夢想的他卻看到了女兒的天賦,在艱苦的訓練中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并在一個又一個的比賽中使得千千萬萬的印度女性走上摔跤臺的故事。
在父親做出訓練女兒成為摔跤手的這個決定的時候,其實是父親做出的最為難的決定。讓女兒成為摔跤手,就得讓女兒放棄心愛的長發,裙子和愛吃的東西。但要讓女兒不走上摔跤手這條路,女兒就可能要在廚房里面過著平淡的一生。在這個電影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天里是對女兒嚴格的父親,到了一天辛苦訓練結束后,每晚父親都會慈愛的幫女兒揉一揉酸脹的腿,而這一切女兒都是不知情的,看著父親眼里的心疼,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話“愛你,就得狠下心來為你的未來做打算。”
影片里還有一段,從屏幕里散發出的父愛讓人感動。當女兒進國家隊為了更好地準備參賽時,由于女兒還是更適應父親的訓練方法,所以總出去逃練去找父親訓練,但當事情被發現的時候,女兒就被要求不能參賽,平日里驕傲的父親,在那一刻為了女兒低頭認錯。
摔跤吧,爸爸里面的父親只是世上這千千萬萬當中的一個,但千千萬萬個父親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愿子女好。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4
今天,我在作文班里看了電影《摔跤吧!爸爸》。影片講述了吉塔的父親馬哈維亞訓練他的兩個女兒的,最后奪得世界杯55公斤摔跤的冠軍故事。
馬哈維亞曾經是一個摔跤王,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棄摔跤。本來他希望能生一個男孩,并把他培養成世界冠軍。但是,事與愿違,他卻一連生了四個女孩,馬哈維亞失望地嘆了口氣。許多年過去了,有一次,他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有“打架”的天分,于是,便對她們進行魔鬼般的訓練。終于,大女兒吉塔奪得了世界冠軍,當印度國歌在賽場上響起時,馬哈維亞說了一句令人感動的話:“你是我的驕傲!”這一刻,我被感動了。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聯想到了我的爸爸,怎么說呢?他對我又嚴厲又疼愛。每當我的作業里有太多錯誤時,他就會嚴肅的說:“怎么這么多錯誤,有沒有好好寫作業?上課有沒有專心聽講。”然后就會把我訓斥一通,讓我改正這些錯誤,還讓我記下來,下次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老爸不生氣時,他就會陪我一起玩耍,跟我一起去看電影,就像知心朋友一樣。
有一次,媽媽打電話說:“讓你爸爸帶你出去玩,不要整天待在家里。”于是,我和爸爸去外面堆雪人。我們找來許多的雪堆在一起,堆起了一個身體,緊接著堆雪人的頭,一會兒,我們就把雪人堆好了,我倆都開心極了。與電影里的父親相比,我的爸爸可真溫柔呀。
看了這部電影,我覺得吉塔非常棒,她得到了世界杯摔跤冠軍,并且她也有一個狠心的父親,是他培養吉塔獲得了冠軍,我們都應該向她學習。
《摔跤吧爸爸》觀后感5
如果說今日的中國影迷對于國外電影有什么品牌忠誠度的話,好萊塢特效大片稱第一,日本動畫算第二,那第三,就該數一個印度人撐起的一片天了,那就是阿米爾·汗的電影。
從《地球上的星星》、《三個傻瓜》、《PK》到這部《摔跤吧!爸爸》,男神在中國的好口碑那是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不過千萬別以為米叔的電影只有發展中國家的觀眾買賬,N年前我曾請一位澳大利亞影迷朋友推薦幾部心水,他給我的名單里赫然便有《帕薩提的顏色》——還是阿米爾·汗的作品。
《摔跤吧!爸爸》帶有鮮明的阿米爾·汗電影的印記,那就是純熟的商業片技巧、敏感的話題和蓬勃的正能量。說實話,兩姐妹獲得英聯邦運動會女子摔跤冠軍這種事,故事性十足,可要說稀罕程度,別說美、俄、中這種體育大國,就是擱在同為英聯邦國家的澳大利亞頭上,也不會有多少人留意——畢竟奧運會才是天下第一武道大會不是?可印度電影人就有本事把它拍成一部火遍亞洲的商業大片。《摔跤吧!爸爸》的成功,首先是電影的成功。
即使在剪過之后,本片依然長達140分鐘,但流暢的敘事足以讓觀眾走出影院后,依然意猶未盡。在故事層面,影片把“師徒+父女”關系該做的文章起承轉合,做得一絲不茍。展現才能、魔鬼訓練、出走反抗、悟出真諦、師徒打擂……這些段子我們在《霸王別姬》、《梅蘭芳》、《洛奇》等電影中不知看過了多少,久經錘煉。人物方面,影片除了主角吉塔之外的人物性格都很單一,分別負責搞笑、溫情和敵對等功能,是很商業的做法。
視聽方面,影片大量應用了交叉蒙太奇這種最具沖擊性的剪輯技巧,例如將世界錦標賽場上教練讓吉塔一味防守的畫面,與全國聯賽決賽賽場上父親讓巴比塔全力進攻的段落混剪在一起,在英聯邦賽前指導環節同樣如此,最后決賽一段,又將父親的無能為力與場上的火熱對抗交叉剪輯。還有影片一開始珀尕收拾傲慢的邦冠軍一場,將電視中奧運會的解說聲與現場摔跤畫面對位,妙趣橫生。枯燥的訓練部分,則干脆用一首童聲的《壞蛋爸爸》帶出女兒哀怨的心聲。先不談影片本身的話題性,單說手法的純熟,就體現出了寶萊塢多年積累的制作經驗,不客氣地說,確實領先于我們。
值得一談的還有其中的動作場面。盡管沒有作為主要賣點來宣傳,但我認為《摔跤吧!爸爸》的`動作戲是一流的。影片中長段的動作戲總共有五段,上部兩段,下部三段,其他比賽場面則被打散,揉進劇情中,起到推動敘事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第一段動作戲是吉塔初戰男跤手,拍得非常有層次感。在男跤手這面,主要表現他的從輕視到憤怒,在吉塔這面,在表現她勇于出擊和身手靈活等優勢的同時,也展現出了她力量不足,久攻不克的先天劣勢。
第二段是女兒在跤棚中挑戰父親,我覺得這一段是最精彩的。在經歷了老爸漫長的魔鬼訓練之后,女兒自以為終于在國家體育學院學到了摔跤的真諦。這時,她眼中閃耀著怨恨和復仇的渴望,而父親則在開始的威風之后,很快意識到自己已經雄風不在,他喘息著,只想保住一點跤手和父親最后的尊嚴。這種將表情、眼神與激烈動作相結合的戲是最不好拍的,完全無法求助于替身,而一旦拍好,沖擊力也最強。
下部的三段動作戲分別是小組晉級賽、半決賽和決賽,打得很好看,但有一點過分追求戲劇性的嫌疑。例如為了突出父親與教練“兩條路線”的斗爭,毫無來由地讓教練在吉塔并未站明顯優勢時采取守勢,以反襯父親的英明決斷。又例如最后一秒萬試萬靈的“回憶殺”。當然,這都是吹毛求疵,就真實性和觀賞性而言,這幾段動作戲都足以秒掉絕大多數女性動作片。
印度動作片向來以夸張狗血聞名,《摔跤吧!爸爸》卻一洗鉛華,把真實可信作為第一目標來追求。據說阿米爾·汗拒絕了著名模特出身的女明星瑪麗·卡沙拉瓦特,轉而選擇了一向擔任配角的法緹瑪·薩那·紗卡來出演成年吉塔。影片為了訓練四個女主角,特地為她們建了一座摔跤營地。
演員在里面摸爬滾打了大半年,才正式開始實拍。影片的摔跤場面拍得如此逼真震撼,背后是劇組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有些國內的公主病觀眾看完電影只記得老爸的兇悍和無情,卻忘了“自由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律”這一箴言。只能看作是披著女權外衣卻不諳世事的囈語。
另一位印度男星薩爾曼·汗去年同樣拍了一部摔跤題材的電影《蘇丹》,可是在看完了本片之后,他直截了當地承認它比自己的作品更勝一籌。影片的政治話題,無論是民族主義的還是性別平權的,都是吸引中印兩國觀眾走進影院的重要因素。限于篇幅,這里點一下影片的最后一幕就好。可能很少人知道,現在在印度看電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國歌的,因此看到最后賽場響徹國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觀眾為了看場電影要起立兩次,笑場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國歌之后現場觀賽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聲“印度必勝”!大家或許不會忘記,帶她來看比賽的父親,正是一直低價給吉塔一家供應雞肉的人。一個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兒,吃著穆斯林養的雞贏得了國際摔跤比賽金牌。影片的民族訴求,一切盡在不言中。
無論從商業成熟度還是社會議題開放度而言,印度電影都堪為中國電影的老師。這或許正是《摔跤吧!爸爸》熱映給我們帶來的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