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的觀后感1000字作文
看完了《大國崛起》這部精彩的記錄片!之所以看,是想了解歷史,更是希望我們的祖國也能夠復興!下面是由小編精心推薦的,快來查閱吧
大國崛起的觀后感1
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的影響力幾乎滲透到“仕、農、工、商”等每一個階層當中,凡是對世界充滿渴望和夢想的知識分子都對此片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那么,它究竟有何魅力呢?我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家評說,莫衷一是,概先不談。這部紀錄片它主要是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我始終抱著好奇和學習的心態想探究一下這些大國是如何“崛起”的,前些天專門買了一套,看完片子后結合咱們國家的一些情況,先談一下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體會。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像荷蘭那樣的小國,卻被列入大國行列,顯然該片對大國的定義,并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
那么,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么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現行;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
紀錄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相比之下,我們中國雖然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連日本都不如。什么道理呢?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準中的任何一條,而只是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么,為什么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說,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說,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說,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說,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說,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于綿羊。別說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說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
所以,別人敢于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沖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
說我們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中斷,國家沒有分裂,證明歷代的制度還是起到了維護主權和國家統一的作用。說我們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發明是中國的。沒有火藥,就沒有熱兵器和火箭,沒有指南針就不能發現新大陸,沒有造紙和活字印刷就無法產生信息產業,說明中國的古代文明是輝煌的。
那么,是否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存在問題呢?
我比較同意從這兩個方面去尋找落后的原因。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后的迅速復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鮮、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們的普遍就業觀,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復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還有我國的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愿意買兩本書看一看。像這樣下去,這個民族還有什么希望呢?
在辛亥革命到現在的一個世紀當中,經過了幾代人的犧牲和努力,中國終于開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與上述大國不同的是,我們不可能再走他們的老路,通過對外擴張和侵略實現自身的強大。但是,我們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沒有理由不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而中國的強大,只會有利于世界和平。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反動派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后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文_”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
了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電視片《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
的歷史資料,它不僅對我們成年人具有教育意義,而且也可以作為學校歷史課的有益教材。
大國崛起的觀后感2
今天科學社會主義課,看了一節的“大國崛起之俄羅斯”,雖然本科階段看過,不過此時此刻,看的很認真,有些小感悟,純屬個人之見。
彼得大帝之眼光
彼得大帝永垂俄羅斯的史冊,沒有他,或許就沒有后來俄羅斯的繁榮。他非凡的氣魄,卓越的眼光,令人敬仰。年輕的他,沒有俄羅斯人固有的盲目的民族優越感,遠渡西歐,學習先進的技術文化。他吃住與平民無異,試想,一個大國的儲君,放下自己的架子,誠懇學習西方文化技術,縱觀歷史,屈指可數。這一點令我敬佩。我想,正是年輕時留學的經歷,讓他看到西方的先進,本國的落后,回國后才會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當時的俄國,還是一個內陸國,他放眼未來,要為俄羅斯打開通往西歐的海上通道,發動戰爭,建立圣彼得堡。這產戰爭,意義深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建立起通往西歐文明的門戶,為俄羅斯后來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樣長遠的眼光,也只有走出國門的他才會有啊!回顧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確少不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他有一種感召力,讓人民團聚在他的周圍,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在新中國的建設上,還是缺少鄧小平的眼光。鄧小平和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出過國,留過學,看到過西方的文明,親身體會到國家的落后,才有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構想,才會有現在中國和朝鮮的差距。而毛主席身在農村,看到的是中國社會最尖銳的矛盾,抓住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帶領人民解決了矛盾,而在新中國的建設中,缺少彼得大帝一樣的遠見,缺少小平的眼光,所以中國一直遠遠落后,一直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也曾想過,如果國民黨統治中國會是什么樣,那樣現在的中國會不會是一個資本主義強國。我不知道,因為歷史不會改寫。
再說說我自己,彼得大帝學習西方文明,為后來的俄羅斯發展付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改革開放,有了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他的思想里也離不開早年留學的感悟。還有阿里巴巴的馬云,也是在美國看到電子商務的前景,回國后才抓住商機,建立阿里巴巴,獲得巨大成功。我們只有放下身價,走出國門,多學,多看,多思考,抓住機會,放眼未來,才能擁抱美麗的明天。溫家寶不是也說嘛,一個國家總需要幾個仰望星空的人,我覺得這就是我說的眼光問題。我們能力有限,即使不出國,也要到發達的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深圳。。。走走,看看,思考一下我們所在地區的差距,也許商機就在這些思考中。
大國崛起的觀后感3
《大國崛起》講述的是近五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并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的影片。
劇情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洋時代-荷蘭的小國大業-英國的走向現代,工業先聲-法國的激情歲月-德國的帝國春秋-日本的百年維新-沙俄的尋道圖強-蘇聯的風云新途-美國的新國新夢,危局新政。
每一個國家都視乎有著相同的歷史發展,這不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這是世界的發展,各國都通過革命的方式改革自己國家的社會性質,從古板,陳舊的封建制改革成為與資產階級相適應的資本主義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聯邦共和制;或改革成為與工人階級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制度,如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國家最終都登上了現代化進程的道路。《大國崛起》這部大型紀錄片中我最感興趣有兩個內容
一、德國軍國主義的形成及其利處和危害。德意志在歐洲各國紛紛建立各民主國家之時,還處于歐洲中部的315各城邦的四分五裂之中,此地還成為歐洲其他各國的戰場,民生四起,各城邦之間關稅泛濫,"假如你在柏林問'這是哪里'人們會回答'這里是普魯士'假如你在維也納問'這是哪里'他們會回答'這是是奧地利'究竟德意志在哪里?"在多種情況下,德意志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家,亂世出英雄,鐵血宰相俾斯麥出現是德國實現了統一,這是一種至上而下的封建軍國色彩濃厚的改革。正因為這種至上而下的封建軍國色彩濃厚的改革,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趕超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強國;使教育在全民得到了普及,讓德意志民族響徹是世界。但大量的封建殘余給世界帶來了二次毀滅性的打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世紀初德國以武力拷打世界,但在70年代德國勃蘭特又帶領的德意志民族以思想拷問世界,德意志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一個實在的民族,他勇于承擔自己的過失,特別和日本成為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現在我們,看到的德國,不僅要學習他的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更要學習的那一種優秀的德意志民族精神。
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點和弊端,但我看到危局新政的時候,這是最令我激動和傷心的時候。20世紀2、30年代西奧多·羅斯福執政期間,是美國的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人們都無法預知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將從美國開始,直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0__年發生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生,是有規律性的,都是以一而牽化的,因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以供求關系來調節的,有一只無形的手牽引著人們,可以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發明,提高經濟管理模式(唯利是圖),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所以我認為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重大舉措。
最后,我認為這九個國家,都不是大國,是強國,大國應該是:精神和物質相結合,不是武力侵略,也不是用思想侵略,而是把自己的優良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傳播給其他國家,使人們真正的進入和諧快樂的世界。
大國崛起的觀后感4
回顧九個大國:
葡萄牙和西班牙,考航海了解地球,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場上第一場大戲落幕。
“小國大業”,“大國崛起”,荷蘭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的地方,如何撐起“大國”二字。荷蘭的崛起,是通過進一步將地理大發現的潛力進步一步發掘。
英國的《大憲章》為人類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現代社會的轉型,走向了工業革命。當亞當·勒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后,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撐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國市場。
路易十四將法國的啟蒙教育得到了普遍傳播。拿破侖用武力方式將法國帶向了歐洲巔峰。然而武力不能維持這一切。在后來戴高樂帶領下,恢復了往日光輝。
德國勃蘭特在波蘭下跪,他是一位好。在二戰中被殺的二百五十萬多猶太人中,沒有一位是他殺的,但是他下跪了。什么是大國?敢于負責任的,能給國內人民帶來幸福,也給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帶來福祉的國家,才能堪稱大國。
盛田昭夫說堅持而成功的索尼,凝聚了日本這個國家的精神!
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都是好學,重視教育的人。使俄國出現了大批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的知識分子。正是在他們的思考中,逐漸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
列寧,是一個很成功很成功的人。很敬佩他,他保護了人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蘇。又在斯大林的五年計劃的帶動下,使蘇聯成為了蘇聯強國。
美國的崛起,在我眼里是一個奇跡,從五月花號上的一百多名的英國人到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的世界第一強國。和美國的科技發展迅速離不開。
看來,這些國家的崛起都有幾個共同點。有對外擴張的歷史,都曾經稱霸世界,都經歷過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在教育、工業、科技等某一方面有過突出的表現。再看看中國,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大國。我想,中國能不能稱霸世界,這不重要。能不能成為工業、科技強國,這不重要。中國,這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能這樣存活到現在,本就是個奇跡了。我想,中國一定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
大國崛起的觀后感5
讀史使人明智,五百年來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人類五百年的歷史是漫長而又極其復雜的,這里僅僅從另一個角度,稍作窺探。
葡萄牙、西班牙,都是依靠民族獨立的強大國家力量和海洋優勢,通過香料貿易和殖民掠奪,而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荷蘭,是在四百多年前,依靠海洋貿易和商業制度上的創新而奪得世界霸權。它們的大國之路,對中國的參考價值已經不大了。
而以英美法德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國發展之路,以及蘇俄的強大之路,對正處在綜合國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國,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
首先比較它們的經濟制度。
由荷蘭首先開創的一些現代商業制度,比如股票交易所、銀行,在英國的手里發揚光大。英國通過海戰奪取了海上霸權,但真正使其獲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卻是由首先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飛躍,及其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而美國,則在二十世紀早期,代替英國,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早期由英國開創的自由經濟模式,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之后,帶來了重重矛盾,而美國,受蘇聯模式的啟發,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重新確保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健康發展。法國則大多是借鑒英美的經濟體制,沒什么特別可言。
蘇俄的大國之路,則充滿了跌宕起伏。沙皇時期的農莊經濟模式,決定了它決不可能在與已經實現工業化了的歐洲大國之間的較量中勝出。但伴隨著十月革命而來的蘇聯,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而且有馬克思主義這個強大的理論支持,使其經過一個五年計劃即邁入了工業化大門,工業生產能力巨增。盡管計劃經濟使蘇聯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但是,卻使其擁有了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造就了蘇俄的大國之位。
與上面兩種情況有所不同的是德國和日本,它們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卻是由國家來推動、引導經濟的發展,從而克服了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弊端,都搭上了工業化的末班車,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考慮到蘇聯經濟體制的最終垮臺,總的來說,在國家指導下的自由發展的經濟制度,是相對較好的經濟體制。而美國在大蕭條期采取的經濟恢復措施,包括增加國家支出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等,對中國目前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都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次,比較這些大國的政治制度。
盡管這些國家的政治制度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都是向著更公平、民主的方向發展。但是,它們的政治體制依然差別巨大。如最后一集《大道行思》中,被采訪者,法國戴高樂基金會主席伊夫·蓋納所言:“一個國家的體制應該適合那個國家和人民的情況。英國人的民主和法國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國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中國的政治道路,只能從自己的歷史中去反思。從漢初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所有的盛世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國家統一,中央集權,軍事強大。一個散亂的國家是不可能強大起來的;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復雜的地域、民族關系,注定了唯有中央集權,統治階層具有強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夠保證國家的統一;更進一步的,才可以有能力去干預經濟的運行。這也正是當今的中國,要確保臺灣不獨立,堅決打擊東突等分裂勢力的原因。
軍事力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自從近幾年中國海軍的新型核潛艇成功試射8000公里射程的潛射洲際導彈之后,美國的航母艦隊已經不敢輕易到臺海游蕩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強大的軍事威懾,特別是核威懾,不僅可以保證我們自己不受侵犯,還讓我們具有了在國際政治上發言的話語權。
同樣,西方執意推銷的多黨制,對于中國來說,也看不到任何的好處。專__制固然有其弊病,但是,比較起來,“亂”則是更讓國家內耗的情形。而且,一黨的內部,也可以形成多種力量制衡,同樣可以保證黨的健康發展。況且,七千多萬黨員中,畢竟大部分還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也只有具備這么強大群眾基礎的共__產__黨,才有能力領導中國的大國之路。
最后,比較這些大國的文化。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發展進步的保證。無論是英美法德還是蘇俄,在它們國力崛起的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背后推動這種上升的力量——文化。無論是科技上的發明創造,經濟上的探索發展,還是管理上的開拓創新,都包含著思想、文化的底蘊。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松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著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