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
經常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愛思考的好習慣,從電影中得到啟示和感悟,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這里給大家分享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1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
——題記
十大人物其中王寬很讓我感動,他是鄭州戲曲圈的一位老藝術家,74歲,臺上兢兢業業唱好戲,臺下盡心盡力做善事,戲迷們夸他是德藝雙馨的好人。1998年退休后,王寬夫婦陸續收養了6名老家的孤兒。為了供養這些孩子吃飯穿衣、讀書學藝,王寬決定放下自己國家一級演員的身段,去茶樓賣唱,這一唱就是7年。
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是: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圣賢,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臺上,你蒼涼開腔,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于眼淚的背后,我收獲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在我們的一生中,能經歷無數個令人感動的人,小到幫老人家開門,大到舍生取義,或許檫身而過,或許就在眼前。在我沒說的8個人中,有堅持的、有溫暖的、但也有悲傷的,還有愛的,有無數種傳達的方式與方法,只是…我們未能感受、與接受到他們的實質存在的愛與溫暖,我們只能盲目的去報人家而忽視了愛與溫暖。
重返舞臺,放不下人間悲歡;
再當爺娘,學的是前代圣賢。
為救孤,你古稀高齡去賣唱;
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
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
臺上,你蒼涼開腔;
臺下,你給人間作了榜樣。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2
三月二日,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下,學校老師有幸觀賞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朱曉暉的事跡。看完她的&39;事跡,我的內心久久不能釋懷。這簡直就是當代的張子騫,傳揚孝道,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最好的“仁孝行于家”的事例。
古人云:天地有道為善,孝道之首為敬,敬道之首為愛,愛道之首為孝。朱曉暉與重病父親的十三年相守將善、敬、愛、孝體現得淋漓盡致。
善,在詞典里的意思是善良、善行,儒家亦稱之為仁。孝,字典解釋為孝順,堅持奉養父母。
從事跡中我們不難看出朱曉暉的仁與孝。說她仁孝,是因為她知道父親將她從小帶大,她就要將父親照顧到老。說她仁孝,是因為父親突發腦溢血,生命垂危,她卻不拋棄,不放棄。說她仁孝,是因為這一相守照顧,就是十三年載。
從父女倆蝸居在小小的只有十八平米的車庫里,可知他們生活之艱辛。全家的生活來源僅靠著父親微薄的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雪上加霜的是父親病重,醫療費用代價又極為昂貴,在這種艱難的局面下,她的丈夫和孩子都心力交瘁,離她而去,生活的打擊愈來愈重。為此,父女倆只能省吃儉用,艱難度日,用愛寫詩的朱曉暉詩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咬緊牙關。
為了節約開支,朱曉暉放下大學生的顏面,時常去菜場撿些廢棄的菜葉。當我聽到朱曉暉在短片中說:她在市場里看到折價的10元褲子和鞋子卻舍不得買的時候,她和父親在吃年夜飯只有四個菜還算奢侈的時候,我才能深刻的理解到他們生活的窘境。
然而,生活再窘迫,再困難,朱曉暉都沒有放棄父親,放棄這個家。她說:我爸活著,全家就是幸福。這句話深深地感動了我。當然她沒有光說,而是用行動證實了為了父親,放棄一切。為了敬守孝道,她無怨無悔。
“既然面對生活,就不要考慮那么多細節。”朱曉暉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飽含著深情,充滿著堅強、樂觀的斗志。因為在她的生命里,有著堅定的方向。
再看看當代的很多年輕人,他們的做法與仁孝大相徑庭,父母將他們從小拉扯大,悉心照顧,然而等他們翅膀硬了,就變得相當絕情無義。對父母置之不理,更有甚至對父母非打即罵,喪盡天良。對比片中的朱曉暉,這些人良心何在,仁孝何在?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這個悠久的歷史古國里傳承千年,觀當今之勢,似有不興之象。惟望天下仁人志士,順天理,復孝道,共肅五倫。讓仁孝行于家,行于國。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3
_日,我們通過電視、手機,一遍遍和一個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國84歲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
鐘南山現在已經是國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鐘南山院士就是那個“定海神針”,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信賴的人了。一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卻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因為在大家的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
2020年這個春節,他不顧年事已高,在廣州、北京、武漢三地奔波,連續奮戰。他一邊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趕往防疫最前線!
當前的疫情,是病毒變異的結果。細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藥抗菌治療。但是這次的冠狀病毒因為是新型的,第一次發現,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當然了,沒有特效藥,也不是不能治,這就需要臨床醫生很硬的醫學基本功。當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要用自己的知識、醫術去戰勝它。
鐘南山曾說,他永遠忘不了他中學老師說的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這句話,鐘南山牢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以后,不管將來干什么職業,做什么事情,要想走得遠,都必須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是一種責任!我要謹記在心,創造并擁有更好的中國。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4
八月八日,一個普通卻又特殊的日子。這一天,在舟曲,天空一片灰暗,下著淅淅瀝瀝的雨。
雨天的空氣,總是給人昏昏沉沉的感覺。凌晨,所有的人都進入了夢鄉。只有窗外,粗大的雨點,狂暴地灑落在屋頂上,黑沉沉的天像要崩塌下來,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仿佛要吞沒這個村子。
雨越下越大,一遍遍的沖刷山上的泥土。每一滴雨珠,打到泥土上,都會陷下去一個小窩。漸漸地,泥土開始松弛,開始往下滑。終于,泥石流來了,混雜著雨水傾瀉而下。轟,半個山體都塌了,泥土朝村子奔騰而去。
一位年親母親被這聲巨響驚醒了,她意識到災難來臨了。母性的潛意識讓她做出最快的反應,保護孩子。抓起熟睡中的兒子,扛在肩上。立馬往墻角里跑,腦海里最基本的安全意識,告訴她,往墻角跑最安全,至少不會塌。可剛經過冰箱,泥漿就破門而入,擠進了屋子。一波又一波,灌進了每個房間。就像一頭發瘋的野獸,肆虐的沖進了房子。
索性有冰箱幫她擋住了泥石流的沖擊力,但她的身子還是有四分之三被淹了。泥漿一波又一波的涌進屋子。泥漿像水泥一樣死死的封住了她,動彈不得。而她的兒子,被她用唯一露出泥漿的左臂舉過頭頂。黑暗中,她強忍手臂的麻木,不停的安慰只有5歲的兒子。
與此同時,整個村子都被泥漿灌滿了。當黎明的第一絲曙光照在瓦礫堆上,人們才發現昨晚的泥石流破壞力有多大。房屋都因承受不了泥石流的巨大能量,塌了。村里一片泥海,泥巴下壓著多少無辜的人哪。
那位母親,她堅持了八小時,堅持到了救援人員來的時候。她用一只手撐了孩子8個小時,在黑暗中,她的手也許顫抖過,她也許真的沒力氣了,但她為了兒子撐下來了。
她被救出來的時候,左臂已麻木得失去了知覺,輕輕曲折一下,便是鉆心的痛。她卻說﹕為了兒子,我什么都能堅持,就算失去一條手臂也不在乎。她又按了按左臂,又是一陣痛,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但看到毫發無損的兒子,又露出欣慰的笑。
就是這一片燦爛的笑,觸動了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5
61歲,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43年堅守偏遠山村,堅持苦干實干,帶領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毛相林打通絕壁、誓拔窮根的事跡傳遍了全國各地,贏得了人們廣泛贊譽,他也陸續獲得“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等榮譽稱號。
頒獎辭
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于帶著鄉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峰,路的盡頭是家園。
適用話題
奮進擔當,脫貧攻堅,實干精神,心系鄉村,甘于奉獻
國測一大隊:山河功業存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6
學習雷鋒好榜樣,毛澤東的教導記心上,全心全意為人民,共產主義品德多高尚”,這首歌,唱響了千千萬萬人心目中的活雷鋒。而他,就是現代人們心中活雷鋒的楷模——郭明義。
今天,老師就帶領我們看了一部弘揚時代精神的電影《郭明義》,令我感觸頗深。
郭明義,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鐵礦開采工人,他和妻子、女兒住的房子只有40平米。但多年來,幫助比他更困難的人,已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
在整個影片中,最令我為之動容,深深感動的,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郭明義為了幫助一位白血病人,不辭辛勞,心甘情愿地四處奔波,為了給孩子進行骨髓移植。雖然路途漫漫,但他為了求得一點點的線索,連自己也顧不上了。終于,他找了三年,找到了那位匹配的人,挽回了一條生命。
郭明義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只要一遇到有困難的人,他就會義不容辭地幫助別人,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但在生活中的郭明義,卻是一個勤儉樸素的人。他送給與自己生活了28年妻子的生日禮物,居然是一枚二十八元的戒指。
郭明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么;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有句話說的好:誰言雷鋒去?請看郭明義。盈懷熱心腸,滿腔浩然氣!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7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之后,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持在三尺講臺上而敬佩。
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于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那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為人、為師,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嘔心瀝血的精神;學習她崇高師德、治學嚴謹,為追求學術鍥而不舍、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她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精神。
有關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作文篇8
2020年2月23日,一位在疫情來襲時挺身而出的白衣戰士走了,年輕的生命定格在29歲。這位在醫生家庭長大的年輕人,用生命踐行了救死扶傷的醫者誓言。
走進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消化內科的辦公室,夏思思的辦公桌上,紅色的聽診器還放在那里,照片中,她站在櫻花樹下,頭戴著花環,笑意盈盈。1月15日,剛剛下夜班的夏思思在回家路上忽然接到了醫院的電話,原來她值班時接診的一位76歲的病人病情加重,初步檢查結果顯示疑似新冠疫情,聽到消息,夏思思立即返回醫院。
接下來的幾天,夏思思就住在醫院里,不斷為這位患病老人聯系協調會診、幫助轉到傳染科、轉至定點醫院。在同事們的眼中,夏思思就是這樣一個總是處處為病人著想的醫生。
然而5天后的1月19日,又忙完了一個夜班回到家的夏思思出現了感染的跡象。高燒39度多,CT出現磨玻璃影,于是入院接受隔離治療。她在微信里告訴奮戰在一線的同事們自己會盡快歸隊。她還對母親說,正月十五元宵節自己就可以出院了。夏思思的病情曾一度好轉,給了所有人希望,但是十多天后,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2月23日凌晨,夏思思病情突然惡化,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9歲9個月零20天。
夏思思的父母都是醫生,小時候她就常常陪著父母在醫院加班,耳濡目染,讓她很早就勵志成為一名醫生。醫學院畢業,勤奮好學的她很快成為科室骨干,“有事叫我,我來。”這是她工作中的口頭禪。每次下鄉義診,她總是積極報名。在夏思思所在科室主任邱海華印象里,她悉心照顧病人,對病人像對待親人一樣。
邱海華說,夏思思1月中旬接診的那位新冠疫情病人后來轉到定點醫院,經過悉心治療,現在已經痊愈。
夏思思走了,墻上還掛著病人送給她的錦旗。錦旗下面,是同事們為她折的愛心和千紙鶴。其中一只千紙鶴的翅膀上寫著:我們將用生命接力,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