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觀后感作文范文
《勸學》是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帶來勸學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勸學觀后感作文1
在今天,我在古詩積累本上學了一首文言文《勸學》,在這首詩中我真正體會到了學習的真諦,體會到了從前沒有過的學習樂趣和收獲。
在《勸學》中我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人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整日思索,不如學習片刻收獲更大。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積細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人的成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放棄。有些人很專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有些人總是不務正業,沒有任何東西,這就是因為他(她)浮躁的緣故。
《勸學》讓我體會到要不斷的學習,一個題不會,要永不放棄,直到把這個題弄會為止。
有很多同學讀完《勸學》后都不斷感嘆這首文言文。我覺得同學們在學完這首文言文之后那種“大懶蟲”要抓緊趕上那些好同學去,而好同學呢,則要更加努力的學習。俗話說“學無止境”嘛。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勸學觀后感作文2
戰國末期我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勸學》中寫道:“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學習特別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這樣是不能成大器的。
學習和生活中,很多失敗并非必然,而是因為過早的放棄。堅持,勇往直前,迎接挑戰,就有了成功的機會,雖然堅持到底未必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廢,則肯定不會成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法之后,持之以恒,歷時十三年終于寫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輝煌巨著《史記》,名垂青史!
對于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說,任何障礙和困難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撓的信念,就會有戰勝一切的可能。也許,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難免會讓我們感到沮喪,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腳步,甚至退縮,將永遠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悲觀的人把前進道路上的挫折和低谷看成厄運,樂觀者卻把不幸和困境當作奮起的臺階和動力。一旦確立好正確的目標,就持之以恒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前進的道路有曲有折,前進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堅持,唯有堅持,鍥而不舍、永不言棄,我們才有機會品嘗勝利的甜美與酣暢!
勸學觀后感作文3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舍,腳踏實地。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說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里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收獲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于知識的追求,對于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勸學觀后感作文4
這幾天我讀了勸學,里面的幾個句子令我有了很深的影響。
《勸學》當中的詩句對我影響深刻,例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句說的意思是君子要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這句話說明了學習對人行為的重要性。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句說明了君子與常人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君子更加善于運用工具,也說明了在學習工作當中大家應該善于動腦,運用機巧。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文章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是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易懂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枯燥。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是從正面設喻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
這使得文章錯落有致,生動形象了。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這句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和專心致志的道理。
本篇文章系統的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特別強調學習的勤奮刻苦的重要性,使我受益匪淺,頗受感染。
勸學觀后感作文5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圣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蒙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凈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污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凈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圣心備焉”,圣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觀后感作文6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于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學,潛心鉆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贊嘆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蕓蕓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于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于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勸學觀后感作文7
《勸學》這篇文章是荀況最有名的文章。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學習要堅持這個道理。比如說“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呀,比如說“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呀,比如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句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沒有很鋒利的爪子,沒有很強硬的'骨頭,卻能在堅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動,還能吃到泥土,飲到地下的水,是因為專心致志的緣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兩個有力的大鉗子,卻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為浮躁不認真的緣故。
每次讀到這里,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螢映雪”的故事。“囊螢”說的是一個人叫車胤,他小時候家里十分貧窮,晚上點不起油燈。可他太想讀書了,怎么辦呢?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推開窗一看,有很多螢火蟲在飛,他靈機一動,找了一個袋子,抓了一把螢火蟲進去,用它們微弱的光映著讀書。而“映雪”說的是一個叫孫康的人,十分好學,可家里也是很窮沒法點燈。他覺得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很可惜。一個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銀光閃閃,十分明亮,于是,他取出書來,不顧寒冷地讀了起來。
這兩個故事都是說的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的故事。我們現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條件有多么好,多么優越呀,可我們卻不好好讀書,這難道不是在浪費這么好的條件嗎?我們現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嗎?我們有資格尋找借口不去讀書嗎?有的人抱怨家長不給買書看,有的人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看書,找出各種理由去逃避讀書。其實這些都是借口。
所以我們要明白:讀書,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讀書,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找借口,只要認真做了,堅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勸學觀后感作文8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鑿壁偷光”、“畫灰練字”、“頭懸梁,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如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遠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上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恒。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鉆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一夜間化為烏有后,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經艱辛11載,完成了巨著《國榷》。粗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專一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后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倒是有了,但這朝三暮四,不專心致志的態度,到頭來怕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專一”并不值得肯定。當今社會,一日千里,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于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獲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