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心得
傅雷家書心得篇1
從古至今,家書都是連通家人的情感橋梁,它有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有過“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種種典故。《傅雷家書》始于1954年,傅聰——傅雷的長子出國留學波蘭,學習鋼琴演奏。父子倆情深意切的交談,貫穿在一封封家書中。而傅雷的家書中,卻不僅僅是親人的思念,我讀這本書,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對祖國的熱愛……
每個人心中,都暗藏著一個心靈的歸屬,能夠在此,發自肺腑的與親人暢談。而從無聲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僅僅有傅雷與兒子的深厚溫情,還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熟悉。
這是一位嚴謹的父親對兒子耐心的指導。幾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倆對于鋼琴藝術的感悟。傅雷不僅僅關心兒子練琴的生活,還不斷強調各種曲調的情感,比較不一樣演奏者的不一樣。樸實的語句中更體現的是父親對于兒子的關懷,對于藝術的追求。
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傅雷將自我的期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囑咐他堅定立場,待人謙虛,禮儀得體,心懷愛國之情。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含情脈脈的文字后,是遠隔兩岸的深厚情義。文字本無情,卻承載了愛的溫情,似細水長流,滋潤干涸的草地。在一個時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堅決地告訴兒子,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做斗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傅雷對兒子的關心更多讓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沒有分離,沒有書信,但仍有那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愛的關懷。父母對于我的幫忙,也是無私的,他們教我感恩,細致,對學習,對生活……家書記錄得,是我的生活,它教會了我懂得于珍惜。
我誕生在了一個與傅雷完全不一樣的時代,一向以來的幸福團聚讓我們缺少了書信的交談,但那份來自父母細致的關懷,那些點滴的愛仍然熟悉在我的腦海里,無論何時,無論愛的表達有什么不一樣,從傅雷的家書中,我更看清了這份愛,我會在淡淡的清歡中感受愛,感恩愛。
傅雷家書心得篇2
看了《傅雷家書》后,我的感慨頗多。也許很多人會為:只是一篇書信而已,有什么好看的?現在,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后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里,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的家書,給予現代家長很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家長就是家長,卻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系,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于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于是孩子嘗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嘗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的教育方式已經成了親子教育的典范,很多家長爭相模仿傅雷的教育方式,但有方式方法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要領悟到傅雷于孩子之間心的交流方式。
傅雷家書心得篇3
這個暑假,在老師的推薦書單中,我挑選了《傅雷家書》進行研讀。我為傅雷父子二人精妙的文筆所吸引,更為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深情而感動!
一九七九年四月,當傅聰先生回國參加父母的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儀式時,他的心中一定五味雜陳,感慨萬千。他再也見不到生命中最親愛的雙親,迎接他的已不是父母驚喜歡樂的笑顏,而是兩撮蕭然的寒灰。
可時光悠悠,情不斷,大海茫茫,心相連,在曾經的歲月里,遙遙數萬里的兩地之間,把父子的心緊緊連在一起的,不就是這一封封家書嗎?在這些書信中,我們不是清楚地看見傅雷先生為兒子嘔心瀝血所留下的斑斑血跡嗎?人之愛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但人的事業卻永無止境,教育兒女,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延續自己的生命,延續為社會、為祖國所能盡的力量。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親傅雷的愛,是那樣的深刻與深遠。始終如一地熱愛祖國,以高度負責的心力為社會、為祖國竭盡所能,用書信、用教誨使身在異鄉的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建立心的結合。傅雷先生是剛毅堅強的,他用一生告訴我們:一個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難與迫害,陷入暗無天日的絕境,但真實的光亮不會就此湮滅,微弱的光茫終將照徹人間,得到尊敬與愛。
傅雷先生可以如此頑強地直面人生的風雨,那我們呢?初二已成歷史,殘酷的初三已然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陸止于此,海始于斯。”里斯本海岸上羅卡角鐫刻著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的這一名句,確實給人以雄壯之感。暴風雨不是我們人生的盡頭,一切波折與晦暗都會過去,而且總是很快、很快。人的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能夠屢敗屢起。相信,經受暴風雨洗禮后的我們,等來的都是驚喜。
在那大海的航程上,不只有生存的奮斗,那里還有愛、有夢想,更有永不停息的追求!去奔跑吧,心里蕩滿波浪,將茍且甩在身后。去擁抱詩意與遠方,去實現那藍色的夢想,就像傅雷先生那樣,將光和熱永遠留在心中,凝結在行動上。
傅雷家書心得篇4
《傅雷家書》是我最為欣賞的一本書。傅雷寫給兒子的不僅僅是家書,而是一個個人生哲理。他對傅聰的人生之路起了很大的作用。傅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懂得了愛,以實際行動回報了父母,這使我非常的感動。
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告訴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藝術,以及如何對待生活等問題。他叫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對兒子積極的引導。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而且他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他無疑是兒子的良師益友。
當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太大或者父母對孩子溺愛時都會產生一種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因素,只有想傅雷那樣積極與孩子溝通,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才能成為一名理智父母。
“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者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的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這是傅雷在給兒子家書中的一段話。在《傅雷家書》中我看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字里行間,流露出傅雷對傅聰強烈的父愛。這種愛使人震撼,使我對傅雷愛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對兒子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用音樂譯注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脹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精力,在對祖國社會人類盡自己的責任。
傅雷家書心得篇5
有一種愛叫父愛,他不同于母愛,他沒有優柔綿長。他更像是一杯溫開水,雖平淡無奇,可又讓你渾身溫暖,倍感熱血。
《傅雷家書》收錄了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間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總共186篇。傅雷在書信中和兒子論藝術,論音樂之美;聊兒子的比賽、生活;說自己的處境,講社會、國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寫在信中,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期望。
每一封家書都值得我細細地品、慢慢地研,它擁有著文學價值與人間美好的情感。傅雷深愛著孩子,“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地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為什么?因為父親在思念著、愛著孩子。“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這是做人的基本作風,不僅對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說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這是一位父親講給兒子的人生大道理。
傅雷對兒子說“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父母又何嘗不是這樣要求我們。傅雷給兒子深沉的愛,把兒子當作朋友,討論藝術上的問題;指導端正著兒子的品格;讓兒子產生自己的思想,有獨立的觀念。正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寶藏。
讀完《傅雷家書》,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觸。天下父母之愛都一樣深沉。記得我初一住校時,約定每天與父母打一通電話,父母千叮嚀萬囑咐,給我指明學習方法,提醒我注意身體,好好學習。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個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來是父母每天接我的電話前,先記下要和我說的話。每天雖時間不長,可在這一句句話中夾著愛。我明白了要與父母多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理解。
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傅雷教他的兒子做人、做學問、愛國,言傳身教,影響著兒子的一生。而我們的父母也用他們的愛,他們的言行舉止感染著我們,扶著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父母的話,我們要用心去聽,去體會。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
傅雷家書心得篇6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能夠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就應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能夠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于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蘊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理解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發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傅雷能夠說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杰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夠健康的成長。
從那里邊我想到了此刻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潛力越來越低,以致于此刻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就應了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說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職責。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應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帶。另有報道說,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溫室里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