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心得體會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1
張桂梅在華坪中學任教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女孩在課堂上消失,在家訪之后她發現,這些十幾歲的女孩都被家里嫁人了。2001年張桂梅擔任兒童福利院院長,她發現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丟棄在福利院門口。這些經歷讓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為幫助一個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于是從2002開始她四處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四處募捐,然而社會往往是現實的,用了5年時間僅籌到了1萬元。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作為黨的17大代表參加黨代會期間,一名記者在她褲子的破洞上發現了她的愿望,發表了一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從此她想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愿望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出資200萬元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高中創辦之后也不是一番風順,條件艱苦,師資落后,多名老師因無法接受這個工作條件而辭職。剩下的老師在張桂梅的帶領下,憑著作為共產黨員的信念才堅持下來,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任何偉大的事業背后的過程都是艱難的,張桂梅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說:“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著做著,就把時間做沒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么支撐張桂梅走了下來?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道:“您覺得您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張桂梅回答:“不管怎么著,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后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這句話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撐她堅持下來,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到了這一切。
使命是什么,在當代的企業管理中,使命、愿景、價值觀是經常被提到的三個詞匯,企業的使命就是你的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對于個人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個沒有使命的人,能夠做到的程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張桂梅就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她可以不記榮辱,不記得失,真心誠意的為自己的使命去奮斗,進而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張桂梅的事跡給我了很大的啟發,“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國際形式波譎云詭,但所有的危機又都是機遇,從此時此刻起認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并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奮斗。
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黨和政府表現出了強大的執政能力,以極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唯一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珍惜當下的大好環境,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奮斗。張桂梅在采訪中也提到:“我希望她們出來不需要感謝張桂梅,不需要感謝女子高中,我希望她們感謝我們的黨和政府就足夠了”。這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心聲。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2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忠誠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群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徽在閃爍。2000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后,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里,在她身上充分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戶,行程十余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 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 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 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著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扎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余力踐行著“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余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托舉起當地群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3
時代楷模陳立群的先進事跡也傳遍大江南北,“一生赤誠獻教育,萬千桃李盡芬芳。”他以“功成不必有我”的教育情懷和“功成必定在我”的責任擔當,用自己的扎實學識、仁愛之心投身教育,喚醒無數青年成才,培養無數青年教師成長,令人感動之余也無比敬佩。在今天的大會上,我有幸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深感榮幸,欣喜之余感受更多的是則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承擔起文化自信、文化興邦、科教興國的的使命,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做為一名平凡的小學教師,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我從王益區教學能手、銅川市學科帶頭人,成長為王益區名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省學科帶頭人、省特級教師。從一開始不知道工作坊、工作室是什么,摸著石頭過河,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走來,的確感慨良多。在王益區教科體系統開展向“時代楷模”陳立群同志學習的今天,我也有許多感觸想跟大家分享。
這些年,我在教學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榮譽,但我認為這是黨和政府對自身業務的一種肯定和褒獎,是教育團隊同行的鼓勵和共同成長的結果,對此,我將永遠心存感激。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我都會把這種感激化為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行動。我也深知,自己取得的一些榮譽不是頭銜,而是責任,是使命。與一般老師相比,要擔負起更重要的角色、完成更多的任務,在教育教學、教研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示范、輻射、引領和帶動作用,為區域教育的發展獻謀劃策出力。
在未來的奮斗歷程中,我想,向陳立群同志學習做“好教師”,首先要筑厚德,做師德的楷模。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是孩子們學習的楷模。所以,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牢記時代賦予的使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潛心教學和研究,弘揚優良學風,恪守學術道德,引導我們的學生健康成長。其次,我想應該是修精業,當教育的脊梁。希望老師切實承擔起教育者的社會責任,人民群眾把他們的子女送到學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寄托送給了學校,我們教師有責任把學生教好、保護好,有責任讓家長放心,有責任促進教育的公平,促進構建和諧社會。人們常說,責任,是師者永恒的承諾和擔當,用教育家的情懷把教書育人作為一份事業,用心經營,學術精湛,業求精良,嚴求精深,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第三,要踐好行,做引領的先驅。我們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星空,要用深度的思考引領扎實的行動,讓我們的每一步探索都能堅實有力,讓課堂出知識,讓研究出成果,讓實踐出智慧,使我們的工作坊、工作室團隊成為教學研討的集散地,教師成長的助推器,名師成長的孵化器,促進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我們將以“四有”好老師作為標桿,把人民滿意的教師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努力追夢,為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理念先進的教師團隊不懈奮斗,共同譜寫王益教育的新篇章。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4
“起床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著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床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里回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并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于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熏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周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周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周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周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周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為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著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里不愧。”張桂梅說。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09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里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著單薄,在地里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脫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濕潤了。她家境貧困,初中畢業后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周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為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5
我校教職工在上級部門的安排部署下, 采取集中學習和自學的方式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 學習之后, 我為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 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持在三尺講臺上而敬佩。
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 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 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 不幸之神卻于她如影隨行: 花季年華喪失母親, 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 磨難沒有使她消沉, 病魔沒有使她倒下。 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 在講臺上認真教學, 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 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 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 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說就是“如果說我有追求, 那是我的事業; 如果說我有期盼, 那是我的學生; 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傳說, 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 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從張桂梅的事跡中, 我聯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書育人 為人師表,不能將心思放在講臺上, 再對比張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讓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 為人 為師,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 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 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 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 嘔心瀝血的精神; 學習她崇高師德 治學嚴謹, 為追求學術鍥而不舍 求真務實的精神; 學習她珍愛生命 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 積極樂觀的精神。 她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 今后的工作中,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向張桂梅同志學習。
一 熱愛教育事業。 對教育的熱愛主要來自于教師對教育在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地位與作用認識, 我要以實際行為, 扎根于中學教育,讓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歷程: 從 1 997 年 9 月, 我就報著一顆對教育事業無比向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講臺,開始我平凡的事業。在這十三個春秋所走過的歷程中, 我永不退縮, 更不放棄,我為之努力著 奮斗著,當我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
二 關愛學生。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教育的主體, 只有把學生培養好,振興中華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要培養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成為德 智 體 美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改革不斷更新的今天,過去的那種教書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 現在的學生, 比以前的學生多了更多的想法, 受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什么手段來教育學生? 我認為, 要教育好學生, 杜絕學生的逆反心里 厭學情緒, 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絕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們, 孩子有時是淘氣, 有時是一時管不住自己, 并不是真的想要犯錯誤。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理解理解他們, 多跟他們談談心里話, 走進他們的生活, 了解他們的心聲, 從而對不同的心聲進行因材施教。
三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新的理念 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重視學生的自我鍛煉和個性發展, 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優的發揮, 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只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學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于教學和班級的管理。 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 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學和班級管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工作中我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主任請教, 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經驗, 用科學 合理 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級管理工作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用生命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傳說, 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平凡教育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她是一個純粹的人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張桂梅的精神, 是一種時代的精神, 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 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 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 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 在普通教學崗位上, 恪盡職守嘔心瀝血 淡泊名利 執著追求。 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 我要用心感受 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 學業上不斷進步, 修養上不斷完善, 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6
“闖將”“干將”“女將”
榜樣具有恒久的魅力,每一次學習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這次,借助共產黨員網,學習《申紀蘭:“勿忘人民,勿忘勞動”》,尤為感受到:
敢為人先、思想解放,申紀蘭身上的這股子勁,是什么時代都不過時的力量。
回到上世紀40年代,山里人信奉“好男人走到縣,好女子不出院”,申紀蘭先是年幼時堅決對裹腳說“不”,新中國成立,1951年,她又積極響應合作社工作,率先走出“碾臺、鍋臺、炕臺”,和村里的男勞力一樣下地干活,在實踐的錘煉中,申紀蘭愈發自信果敢,率先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并在1954年,被寫入新中國憲法。這些事無不體現申紀蘭敢為人先、思想解放的鮮明特點,應該說,這是一位“闖將”!
有想法有干勁有行動,申紀蘭的人生生動詮釋了,在新中國“誰說女子不如男?”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的言語勝過行動,易讓人產生夸夸其談的印象;如果一個人的行動勝過言語,則又是一種“老黃牛”形象。其實,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有人內向有人偏外向,對申紀蘭敢于“出風頭”這件事,在我看來,有著強大硬實力的支撐,這叫真“優秀”非“作秀”,總得有人挺身而出,這個風頭出得對,出得讓人欽敬。通過勞動競賽,男人們也不得不認同,“婦女還是行,應該和男人同工同酬。”通過荒石山上植樹造林,申紀蘭的“包魚鱗坑”栽樹法沿襲至今,不能不說,這是一位“干將”。
不忘根本,方有將來。申紀蘭永不懈怠的人生,從不困惑與迷茫,始終方向清晰,目標篤定。
申紀蘭的人生經歷過很多大場面,比如,1953年參加世界婦女大會,從1954年至今,連續13屆全國人大代表,比如,2019年9月29日,90歲的她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其人生不可謂不精彩,場面不可謂不宏大,但,同樣是她,1973年,申紀蘭被任命為山西省婦聯主任,可她再三請求辭去正廳級職務。她說,老百姓需要她,西溝更需要她。申紀蘭總說,“勿忘人民、勿忘勞動”,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申紀蘭忙得團團轉,卻充實而又富足,有人問她,你的一生可以用哪個詞來概括?申紀蘭回答:“忠誠。”她用自己充實而精彩的人生,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誓言。有信仰的人生最美麗,明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才能始終保持思想的堅定、信念的篤定、初心的純凈、使命的明凈,應該說,這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巾幗“女將”!
何為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申紀蘭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作為,在她身上“闖將”“干將”“女將”經歷精彩紛呈,讓人看到新時代巾幗不讓須眉的巨大進步,讓人思考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到底該追求什么,到底該怎么立足本職,答好時代問卷?申紀蘭,好樣的!向您學習!
時代楷模心得體會篇7
做個像張富清同志一樣堅守初心的人
一位老英雄,“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他就是湖北來鳳縣離休干部、退役軍人,今年95歲的張富清老人。95歲老人、71載黨齡、63年深藏功名,這厚重的人生經歷和平凡中的堅守,深深折服了我們。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成為新時代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奮斗成長的目標。
如何才能像您一樣呢?同為退役軍人的我思索良久。
“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么資格張揚呢”,在一幢有些破舊的單位宿舍樓里,老英雄給出了第一個答案。新時代守初心、擔使命,就要在心理上和物質上,淡泊名利,控欲思足。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些人經常片面地向最大的心理滿足和最舒適的物質享受去追求,長此以往,漸漸地迷失了方向,必然會初心難守。當然,像老英雄一樣淡泊思足并不是不要求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日益多樣化需求的滿足,而是要控好度。作為退役軍人,祖國給與我們的尊崇和物質保障已經前所未有,我們在新的崗位上和新的起跑點,需要的是見賢思齊、進退有度。在靜靜地深夜,仰望一下星空,“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團一等功一次,兩次榮獲‘戰斗英雄’稱號”,數數老人的赫赫戰功,細細品味一下老英雄的人生境界和坐標參照,我們應該做的只有知足思進,守好初心,不斷奮斗,砥礪前行。
“無聲的老師”,他笑稱書桌上兩本翻掉封面的新華字典,多年堅持用字典學習,老英雄給出了第二個答案。新時代守初心、擔使命,就要堅持學習,改進學習。高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不學習就意味著被淘汰,就失去了有所作為的根基。出身貧苦的老英雄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人生的最佳學習階段在維持溫飽和殊死戰斗中度過。但一有時間和機會,他還是上了防空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在天津、南昌、武漢學習文化課,并養成了終生學習的習慣。作為退役軍人,在新的平臺需要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勝任,是非常正常的。怎么學?“不懂就學,不會就練”。想一想老英雄學習的堅韌和認真,我們應該做得更好、更出色,長期堅持以學習增強本領,守初心,勇擔使命。
“湖北恩施偏遠艱苦,情況復雜,很需要干部”,沒有衣錦還鄉,而是轉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老英雄給出了第三個答案。新時代守初心,擔使命,就要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主動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潮中。新時代相比老英雄轉業時面對的國家百業待興,無論從經濟、文化、服務保障等各方面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條件更好更實。當然,每個人所經受的情感困惑還是相似的。服從組織安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老英雄做出了抉擇,奮斗出了精彩。作為退役軍人的我們,更要服從組織,主動到最需要的邊疆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如一塊磚、一根釘一般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改軍人本色、堅守初心、奉獻一生同樣會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