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1
孔子作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貢稱為“天縱之將圣”,一百多年后,孟子更是認為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司馬遷不僅將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評論中寫到:“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本次閱讀的是楊伯峻《論語譯注》。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2
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不嫌棄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為它不嫌棄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樹苗。
——題記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富含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讀了這篇著作,我受益匪淺,不僅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還知道了許多讀書學習的方法和為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記載著孔子說的每一句有道理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表現了孔子好問好學的學習精神,他自己成了老師,但仍然不斷求學,而我們,遇到一點點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小小的困難就不理不睬。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有長處的人。這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只有謙虛,才能有進步。所以,我們應該放下驕傲,虛心向別人請教。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對這句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它說的是: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覺得很有道理,作為當代的中學生,學習重要,學習方法更為重要,如果只是死讀書,肯定沒有多少收獲,所以就應該將讀書和思考緊密結合起來,才會有所收益。
論語中還有一話我也很喜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我不喜歡的,你肯定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會給你,他不愿意做我肯定也不愿意做,所以你不會勉強我去做這件事情。讓我深刻領悟到,做人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絕不要強人所難。
《論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讀。它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論語》,我喜歡!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3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讀了一下。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巨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是中國的立世的歷史呢?可見《論語》是一本應百讀、細讀的好書。
其中靈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學而實習之,不意樂呼,有朋自遠方來,不意樂呼,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呼?”這句話的意思是:意思為學習之后經常去溫習,不也是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么?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氣這不是君子么?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好好學習。而當朋友來到你家里,你也應當非常高興,該熱情款待才成。當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不能生氣,而應該耐心的對別人講明你的理解,這樣你才是個君子。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4
最近的幾節語文課上,我們都是在討論《論語》。看了視頻后發現,《論語》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這一詞,應該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他教導學生要奮斗的目標。
在孔子的理念當中,君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同時又帶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貴。雖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貴的富家子弟,但卻散發著高貴,令人敬重的氣質,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這樣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連提出這一理論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要向著這樣一個目標去發展。雖然不能成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為君子,就要學會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現在身處中學,因此同學之間都應該是沒有猜疑,大家赤誠相待的。但是當我們身處社會中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地腳踏實地。曾經讀過一本書,在里面貫穿其中的一句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因此,即使是我們自身懷著赤誠之心,秉承君子之道與人交往,還是得處處小心。不過我也相信,若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們的相互感染下,整一個社會的氛圍也會有所改變。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5
在寒假里,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無窮。
子貢說過:“老師以溫、良、恭、儉、讓知道了每個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老師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從這句話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發現,在《學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講的是“孝”和“禮”。比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就是說對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個人干了壞事,但是他卻孝順父母,說明他還有悔改的機會;一個人沒有干壞事,但是他卻不孝敬父母,那么這個人就無可救藥了。
在《為政篇第二》中,孔子講了治理國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從政的。孔子是強力推薦不要以“勢”來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來治理百姓的,這樣百姓就會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規》中也提到:“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難怪,后來有很多國家都請他做官呢!
《論語》讓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論語》中的很多詞都變成了現代常用的成語,比如“巧言令色”就是從論語中的“巧言令色,鮮以仁”出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學習《論語》,并且去深入體會。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6
今天,我們學完了《論語》十二章和《論語》十章,經過幾節課的學習,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觸。
孔子雖然已經去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話語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仍然是耳熟能詳,這些話仍然在影響這我們,指導著我們。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導我們要做一個君子,要愛學習,樂交友,做有修養的人。現在人們依然保持這種追求,要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用自己的經歷來教導我們,要循循漸進,終身學習,還告訴我們學思結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個字,孔子敘述了自己的一生,這三十八個字成為多數人都要達到的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教導我們,當正義和財富發生沖突時,要堅守道義正義。君子不是不愛財,但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取。現在,有多少人因為貪污受賄而被判刑,他們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員,他們雖說,學識淵博,單絕對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頗有盛名,但在學了《論語》中的一點兒之后,我才正真意識到孔子的偉大,他絕對擔的起圣人的稱號。正因為有孔子他們這樣的人存在,我們才能被稱為“禮儀之邦”之一,我們的民族得以延續才有了文化紐帶。《論語》這本書的語句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那一串串話語早已成了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性格基因。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7
細品《論語今讀》后,發現它所帶給我的啟示,絕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觀點,不僅向我呈現了《論語》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讓我開始摒棄以往對《論語》的不合理的偏見,試圖重新辯證地去看待《論語》,而且給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發現,《論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圣賢之言,它與我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在此,我將從不同方面細論我讀《論語》及《論語今讀》時所得的體會。
對于求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亦即,學習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就我的理解而言,此處的“學”應指掌握生活中事物運行的規律,它既囊括了我們課堂上學習到的物理、化學、音樂等科目的知識,也包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所聆聽到的教誨。由于經過長期實踐的證明,它總是具有正確性與客觀性。因此,“學而不思則罔”里的“學”是屬于理性范疇的。反觀“思”,思考,應指個人的對生活中事物的思考,與“學”相反,它是主觀而感性的,雖然它未必總是正確,但因為它是由每一個個體獨自進行的,因此它獨特并且真實可感,對個體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無可替代的作用。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8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 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個語句。前者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后者則是說,聰明敏捷并且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兩句話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師”中蘊含這這樣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一些人,他們各自都有長處值得我們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就拿我們班來說吧,不到五十人的班集體,有的擅長繪畫,有的擅長音樂,有的寫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猛將。。。。。。多少這樣的同學值得我們學習啊!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架子,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們身邊有不少不恥下問的例子。白居易 自幼聰明,五六歲就會作詩,沒寫完一首詩都 去讀給鄰居家的不識字的老奶奶聽,以便修改。一個不識字的老奶奶怎么能比得上一個有文化、聰明的詩人。他們如果不放下架子,怎能取得成功而留名千秋?
同學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吧,虛心請教,我們會成長更快!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9
仔細讀了李澤厚的《論語今讀》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李澤厚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它不是簡單地對經典做出字面上的訓估與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學”的對話體里分離出“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前者成為個體的生活意義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創化性成為現代政體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心靈幸福才是真正實在的。“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煩惱,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動爭取,還需要正確的心理。
論語心得讀后感550字篇10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現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