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1
讀完艾青的詩歌之后,那些催人奮起的文字,仿佛變成了一個個音符,在我的耳畔回響……
一座座矮小的村莊,一塊塊綠色的田野,一位位辛勤的婦女,一個個威武的士兵……都浮現在我的眼前,宛如一部唯美的電影。
突然,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座破敗的古廟。我不禁回想起書中的情節,哦!我瞬間如同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原來是《九百個》!
那是一個滂沱的雨夜,陳勝吳廣等九百人在被壓往漁陽的途中,路阻大澤。他們知道,由于大雨的延誤,如果再不出發,等待著他們的便是秦國嚴酷的軍律。可是,路途泥濘不堪,他們根本不能冒險出發,按時到達已經毫無一絲希望,這大雨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瓢潑的傾盆大雨使九百名兵士日夜不眠。盡管他們饑寒交迫,卻毫無辦法。他們望著不選處正在飲灑作樂,無憂無慮的長官們,不禁悲憤交加,心中有一團雄雄怒火在燃燒。
時間如同織布機上的梭子,轉眼就到了路阻大澤鄉的第七天。情況絲毫沒有好轉。陳勝,吳廣忍無可忍,九百名兵士聚集在破廟里。每個人都渴望推翻秦皇殘暴的統制,他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了!在殺死兩個秦國長官后,大澤鄉上下充斥著革命的紅色,到處響起了“擁護陳勝,擁護吳廣”的口號!大澤鄉咆哮了!起義的波浪掀起來了!農民起義軍站起來了!一場戰斗即將打響了!憤怒的口號一直傳到了秦國的都城……
讀完這首詩,我的內心猶存著那種憤恨之情,卻是十分不解:為什么這首詩要寫秦末陳勝吳廣大起義這件事情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把詩歌重新讀了一遍。突然,我茅塞頓開:因為這首詩反映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因為當時正處于抗戰的節骨眼上。勝利,則能振奮士氣,收復失地;反之,則會大挫士氣,民族滅亡,全國淪陷。所以作者想用典告訴國人們:此時此刻,我們正處于國家危難的時刻,我們的土地被他們侵占,我們的權利被他們踐踏,我們的人民被帝國主義壓迫!在這種殘酷的壓迫之下,我們難道不應該奮起反抗,收復失地,驅逐列強嗎?說到底,這就是一首奮起之歌。
想到這里,我不禁被艾青的一腔愛國熱血震撼了.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環境里,不需要拿起槍桿去保家衛國。但我們需要時刻保持一顆愛國的心。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
與人相處,在受到別人的欺侮與威脅時,我們一定要有反抗精神,不能事事都妥協于別人,而應該擁有自己的想法,適當地表達出來,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
另外,在讀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你一遍讀不懂的話,不妨可以多讀幾遍,這樣對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有精準的把握。
艾青的詩歌,是奮進之歌,是優美之歌,是激昂之歌……他的骨子里永遠流淌著一腔愛國之血!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2
著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命運的詩人,用簡單而又生動的筆觸,將周遭最低層人民的夢想反映得淋漓盡致。這樣一種對于中國夢的體現,也是對當時時局的一種體現。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到昂揚向上的《給太陽》,再到包含著作家深情,時時刻刻體現著自己希望能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著詩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讓周圍的所有人團結起來,為自己的祖國盡一份力的愿望。而這樣的愿望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便是所有國人的中國夢,是所有愛國青年的中國夢。
有人曾經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動亂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筆書寫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裝,披掛上陣馬革裹尸。然而,他們卻錯了。因為正是由于動亂,正是由于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里擁有一種共同的夢想,為了這樣共同的夢想而去奮斗。
而艾青,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里,所有國人的中國夢。他用樸實的筆法將這一切書寫出來,再讓這一切進入所有中國人的心間。
每一首詩,都浸潤著詩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著他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中進行的,對世界和國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觀當今,雖然我們處于和平盛世,但心中的夢想卻不可缺少。少年有夢,則國家有夢,這并不是一紙空談。“中國夢”的提出然所有人開始認真審視夢想這一個永恒的話題,也讓中國開始位置思考。而讀罷艾青詩選,我對夢想又擁有了新的理解,發現其實不論如何,夢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應該缺乏的東西。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為之奮斗的東西。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為著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然后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3
《艾青詩選》是艾青寫的好詩的匯集。每篇詩字數寥寥無幾,但不知為何,正是這普普通通的幾字,仿佛讓我感受到了艾青在寫這詩時傾訴者對國家的熱愛。“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在我記憶里永存。
讀著《北方》詩中“北方是悲哀的,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綠色。”我仿佛已經置身于蒼茫的北地,厚重黃土地給我帶來的一種濃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無垠的荒漠上,望著遠處從塞外吹來的無情的沙漠風肆虐地蹂躪著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風并不刺骨,卻給人帶來寒徹心扉的冰涼,遠處的村莊,上坡,河岸,頹垣等都在呻吟,感嘆著這個時代的悲哀。
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臉上的無奈,那種從心底深處流露出的悲痛和對光明的熱切的渴望。作者的筆尖帶我見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與災難,見到了在敵軍鐵騎的踐踏下奄奄一息的民眾,也讓我看見了他的濃郁的愛國情。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啊,這國土養育了,那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兩個“愛”伴隨著的,卻是“悲哀”,“艱苦”。在艾青眼中,他所熱愛的祖國,被敵人的鐵蹄踏地面目全非。但緊接著,“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又體現出了他不屈的信念。
他堅信,他的祖國,祖國的人們們將會頑強抵抗著,直到光明的到來。他也將永遠地,深沉地,愛著他偉大的祖國。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4
我喜歡叫醒世界的太陽,重復著光明。
——題記
午后,一縷風吹來,帶來了遠方田野的味道,帶來了夢中陽光的明媚,坐下來,靜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贊歌》,感人至深……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烏云深處的閃電特別亮,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是啊,那個時代,中國農村亙古的陰郁與農民無休止的勞頓,讓他怎能不對未來美好生活有著執著的信念,又怎能不對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楊花飛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爭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滿園”秋天,看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光明的存在是偉大的,是威嚴的,它坦蕩的照射人間的一切,任何貪婪無厭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會原形畢露。光明也是無私的,世間萬物在它的滋潤下,蓬勃生長,它帶領著我們從愚昧走向智慧,從落后走向崛起,從迷茫走向希望。不只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將從小康社會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曾經數次不經意間用手遮擋住了太陽,因為它刺痛了我的雙眼,讓我無法看清遠方的道路;我也曾試著直視它,但都以失敗告終。后來,我明白了,地球上光明并不單單指太陽,它指的是“山野的篝火”“港灣的燈塔”“夏夜的繁星”……以及人心靈的善良。我們的心靈因為具有光明而閃亮,因為具有光明而睿智,因為具有光明而高尚。光明,照亮了一絲黑暗,讓天空映紅了笑臉,讓我們照亮了世界。
因為《艾青詩選》,我的人生至此追光。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5
“艾青的詩,好在那雄渾的力量,直截了當的語言,強烈鮮明的意象。”艾青早年學畫,對后期印象派情有獨鐘。而他的詩也好像一幅畫,樸素、自然,不事雕琢,又充滿深情,意境宏闊,深邃而憂悒,有一種崇高的美。他用斑駁的色彩與光影呈現民族苦難與愛國懷鄉之情。
他的詩中,有熱烈的紅色。“油燈像野火一樣,映出我們火一般的肌肉,以及那里面的痛苦,憤怒和仇恨的力”,紅色意味著勃發的生命和血性,是中國農民面對壓迫怒氣騰騰的寫照。“龍華的桃花開了,在那些夜間開了,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那些夜是沒有星光,那些是刮著風的,那些夜聽著寡婦的咽泣……”滿樹艷粉嬌紅,卻讓人想到死亡和血淚,既使江南處處是春了,風景繁華似夢,仍是觸目驚心,讓作者感到凄凄慘慘;大好春光、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家國之痛,得之心而寓之花也。火把已排成發光的隊伍了,火把又流成紅光的河流了……千萬把高高擎起,火焰吞噬著鐵黑的夜,散發著亙古的熱與希望,如同沉寂中爆發出千人一口的吶喊。烏暗底色上的熾紅,給人以按捺不住的力量和熱情——如果太陽不出來,我們就自己創造黎明!
他的詩中,有一望無際的黃。在冰雪凝凍的日子,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手推車,以單獨的輪子,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穿過廣闊和荒漠……蒼莽荒寒的北國大地上,烽火不斷,只有饒闊的黃土地知道,有多少交織的逃難車轍,多少流離失所的北國人民!
這一幕黯淡的灰黃,包含了多少人的悲聲和嘆息!黃色的泥沙,使我們看不見遠方,黃河的水,激起險惡的浪,古舊的渡船,載著我們的命運。鳳陵渡口,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渾黃的浪頭卷著狂暴的野性,撲向古舊的渡船,撼天動地,目之所及皆是灰撲撲的黃,未來何在?希望何在?這萬頃渾黃,怎能不讓人想到風雨如磐,山河破碎的祖國?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千風呼喚,天光暗淡,沙霧彌漫,塞外凝結著千古的陰郁凄苦,死氣沉沉,無數中華兒女橫戈躍馬,奔赴中華民族生息歌哭于斯的北方,在秋風吹散馬蹄聲的邊關,為保衛土地,不曾屈辱過一次。
艾青的詩色彩斑斕,用濃墨重彩發泄胸中郁氣。血紅、朱紅、金黃、土黃、枯黃、青灰、雪白、鐵黑、紫色、堇色、灰色、緋色,銀色、古銅色、赭黃、暗綠、藍色、草黃……正如陸游所說: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夠熟視。兼之光與影的交錯變幻,艾青的詩如同一卷卷慷慨淋漓又韻味悠長的水彩畫。還有那些令人過目不忘的意象,比如朝霞霓彩、銀浪白羽,太陽與黎明,血液與火把,故鄉的樹木池沼,黃土地與黃河、原野鳥雀、號角、橋、白雪……都承載著他對人類、對自然刻骨銘心的心的愛,對民族命運的深摯關懷。從這些流動的畫面中還透露出裊裊的哲思,屹立不動的礁石和離開運動死氣沉沉的魚化石,連同那面直率的鏡子,都給人無垠啟迪。
艾青善于通過印象,感覺的捕捉來表達濃烈的情思。同樣是“詩中有畫”,王維的詩偏于冷色調,情幽空靈,而艾青的詩偏向暖色調,詩作具有鮮明的色調,清晰的線條,素描一般的簡練、凝重,炫目色彩下洶涌著遏止不住情感洪流,神州沉陸的憂思,穿過數千年風塵撲面而來。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6
這幾天閑來無事,翻書柜時瞥見蒙上一層灰的《艾青詩選》,輕輕拂去灰塵,翻了幾頁。艾青中國式藍色的憂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詩逝體詩的與現在詩的外衣最完美的結合。它往往能將“大我”的豁達、“小我”的卑微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在他的詩中無處不是靜靜地流淌著一種“藍色的憂郁”。我愛艾青的詩,因為詩中的這種“藍色的憂郁”。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苦修,鍛造出詩人博大的“大我”情懷;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傷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中國的文化土壤孕育出這樣一種答案——祖國、人民和光明。人民棲息的“土地”作為一種意象從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不因為時事的艱辛而選擇精神的逃避,不因為食不果腹而整日擔憂“食無魚”。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終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艾青《礁石》)。詩人走出自我的內心體驗,以千年古國的過往與未來而憂思。你難以想象詩人的肩膀上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愛艾青的詩,又因為它的詩充滿了語言的張力。艾青的詩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鋪直敘,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詩文的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達到整首詩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謝幕。這往往產生一種言已盡而意未絕之感,使余音裊裊,三日不絕于耳。美!
我愛艾青的詩,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懷;我愛艾青的詩,因其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淀與徹底消化的產物; 我愛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著這片土地和陽光。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7
—艾青《光的贊歌》
初讀這一詩節時頗有些不以為然,覺得不就是勸人要有用,要盡己之力做一份貢獻嗎,見得多了。再讀時目光卻落在了前一節詩句“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應該像節日的焰火……”眼前忽一亮,這是我從未見過的、最是精妙絕倫的比喻,此時那已然爛熟的道理也多了一絲新鮮的趣味。
臧克家言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其中蘊含的道理,與艾青是不謀而合的了。
一個人活著,除了飲食男女,還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即發揮他的真正作用。只有這樣,對社會來說,這個人的生命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有的人雖然已經死了,已經長眠于地下,但是他們的思想和精神卻熠熠發光,鼓舞著人們,激勵著后代,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名垂青史。像周恩來總理,獻身革命五十載,南征北戰,運籌帷幄,他雖然離開了我們,沒有墳墓,甚至沒有留下骨灰,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功績長留于人民心中,被津津樂道著,被口耳相傳著。又如可親可敬的雷鋒同志,在短暫的一生中做了無數的好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他的美德和精神將光照千古。
相反地,徒有人的軀殼而無人的思想和精神,即使他還在茍延殘喘,那也只是一具活的僵尸——行尸走肉而已。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人們記得他,卻是因了他的貪婪、狡猾,以出賣師長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他是遺臭萬年的。可悲的是,在人類社會中這樣的人不僅不少,反而很多,他們以碌碌無為、自欺欺人為己任,不做對社會有益之事,而只是徒增害蟲之數。
“當人在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這就是為什么劉胡蘭能夠無畏赴鍘刀,董存瑞敢于舍身炸碉堡,而保爾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以筆為武器,終其一生為革命作斗爭。他們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生命的價值重于泰山。
甚是感激艾青,在這個魚目也能混珠的年代帶來令我耳目一新的文字,令我重新為之震撼的道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8
認識沒有地平線,地平線只能存在于停止前進的地方,而認識卻永無止境。
——艾青
冬日的雨天,捧一杯暖茶,坐在書桌前,細細品著那本《艾青詩選》,有一道光射入冬日的黑暗中,照亮了前方的路。
“即使我們是一根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干’,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當艾青在黑暗中度過了三年,光對他的意義也變得尤為重要。“但是有人害怕光,有人對光滿懷仇恨……為了偷竊財富、壟斷財富,千方百計想把光監禁,因為光能使人覺醒。”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在名利、利益、金錢面前,我們也露出了貪婪的嘴臉。而光,能夠幫助我們時刻清醒,召喚我們前進,激勵我們,鼓舞我們。是光,告訴我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為社會、為他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想,懂得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才能張開我們有力的翅膀,遨游在人生廣闊的天空中。艾青是一位追光者,他通過筆來喚醒沉睡,麻痹了心靈的中國人民。他就是一道光,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因為人們對野味的追求,新型肺炎疫情出現了。它正在一步一步摧毀著我們的家園,武漢人民為了全國14億人民,他們停下了旅游的腳步,回家的腳步,外出的腳步。疫情,會隔離病毒,但它不會隔離愛。看著那一張張請戰書,我不經感嘆人民的力量。所有的醫護人員,紛紛申請到達一線作戰。和我們一起并肩作戰,抗擊病毒。面對疫情,人們捐上百萬口罩,藥業。給處于黑暗中的武漢人民送來了一道道光亮。而醫護人員們就是追光者,他們為了“大家”,舍棄了“小家”。
而我們應該配合他們的工作,才是最大的貢獻。“你們安全了,14億人就安全了!在防疫賽場上,我們一定贏!感謝為過好這個年正在努力付出的所有人!加油武漢,我們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感謝這些保護大家的追光者們,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的美好幸福的未來生活。光,是光給我們帶來希望,給我們帶來生命。
“我永遠歌頌光明,光明是屬于人民的……和光一起勝利,勝利是屬于人民的,和人民在一起所向無敵。”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9
晚風徐徐,在如火般嬌艷的霞光和落日灼灼地照拂下,一直塵封的《艾青詩選》也顯得熠熠生輝。還曾記得許久以前,偶然翻閱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一首首枯澀難懂的現代詩,看得我眼花繚亂。伴著幾首優雅深沉的小曲,我竟沉沉地睡了過去。
再次翻開這塵封已久的書卷。迎面撲來一股書頁的清香,雖無香花馥郁的芳香,但有一種高潔的凜然之氣。人們常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確然如此。
艾青詩選帶給我的感覺,整體就是一種藍色的基調。作者深愛著農民,深愛著土地,因此也深愛著祖國。這是一個充滿愛與悲歡的土地。他在詩中寄予的意象并不僅僅只局限于土地和太陽。還在詩中吟詠了農民的苦難與土地的憂傷。但也不乏詩人對理想的熱烈情懷。
記得翻開巴黎這一章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進去,因為這篇文章是很大膽的,不像其他古板的現代詩。整首詩都是在寫巴黎的淫靡不堪與腐敗,更是隱晦地寫出了法國大革命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全篇中寫法國巴黎的熱鬧與繁華,更有一種窮奢極欲的感覺,向我們展示了巴黎是怎樣一步步導致法國大革命的產生的。但是,文中作者的感情十分矛盾,既對巴黎有熱忱,同時也帶有一種批判。也消沉地訴說了巴黎人們的痛苦和悲傷。路易十六緩步登上斷頭臺,是法國大革命勝利的一幕,同時也是巴黎重新蛻變的一幕。也正是側面反映了祖國土地和人民正遭受的不幸。也表達了自己對祖國能重新振興的強烈渴望。
黎明帶給我的印象也同樣深刻。黎明的到來也象征著一切晦暗的結束,更是隱喻了作者渴望中華民族能恢復盛況。
又是一曲終了,不知不覺月亮已經高高掛起,普照著大地。如今的人們活得幸福,活得安康。也算是圓了艾青先生的一個夢。伴著點點的銹,懷揣著中華民族永不熄滅昂揚屹立世界的雄偉氣魄,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艾青詩選個人的心得體會篇10
有這樣一個奇人,他出生于一個富貴的地主家庭,卻勇于為廣大農民謀福祉。他學習繪畫,最終卻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個人,就是艾青。
艾青的詩富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每當吟誦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時,心中無限悲憤,那時的中國被列強的鐵蹄所踐踏,日本如蝗蟲一般,大口地蠶食著中國,憑一己之力怎能撼動大山,艾青只能在一旁悲歌,希望能用文字喚起沉睡的人們,喚醒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每當我吟誦到這一句我的心中總是熱血沸騰“所有的草和樹都是這樣死去的,但是我們像草和樹嗎?讓我們不再走了吧,也不要回到避難所去?我們應該有一個鋼盔,每個人都應該帶上自己的鋼盔。”時觀今日,七十周年閱兵,士兵們英姿颯爽,氣勢恢宏,沉睡的雄獅終于醒來,甚至還屹立在了世界之巔。可我們絲毫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鋼盔”,勇敢的戰斗,保家衛國。
艾青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也是一個勇敢的吹號手,他吹響了新時代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