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1
《經典誦讀》是我們學生必背的,可對于我們來說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兩天我看了一個節目《國學小名士》,讓我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國學小名士電視誦讀大賽以“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為主題,讓青少年通過對國學經典的誦讀,把傳統經典中的正能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經典誦讀》是我們必須牢記的國學文化,所謂經典是指傳統的,對后人影響深遠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詞句,警示的格言,都給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識的拓展。對傳統經典做到耳熟能詳,無疑是讓我們享用傳統文化精華的精神盛宴。
當我看到那些選手們激情洋溢的演講,我的內心倍受鼓舞,他們就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學習。我要多看書讀報,來豐富我的知識。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領悟:應未雨綢繆――我無論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經典誦讀是對廣大中小學生進行愛國和民族傳統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揚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魅力的法寶。經典誦讀中所含的國學文化須牢記。
這個節目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學到了不少知識。 我希望讓我們這五千年悠久的燦爛文化發揚到全世界,讓世界關注中國文化,因為她就是民族傳統與民族 精神的化身。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2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的歷史文化珍寶,也是漢語的文字精華。國學小名士,是一場考驗,是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是文化的傳播,是知識的訓練。
從我國第一個詩歌總集《詩經》出現后,詩歌文化開始在中國建立起來。唐詩、宋詞、元曲……一向到現代,足以體現詩歌的歷史是悠久的。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蘊含了韻味和文學氣質,雅俗共賞。
國學小名士的舉辦,貫徹了黨的__大會議精神,更讓我們深入了解------在山東的訪談文化的基本知識。__大確立的會議目標,就是下一個文化發展的方向。
年齡不一,卻擁有著相同的骨氣。一同站在知識的舞臺上,展現最優秀的自我。設定了不同程序、規定的環節根據自己的實際積累隨機應變。誰笑到最后,誰才是贏家。沒有十分的聰明,真正的成功在于日常的積累和努力。“積累日常,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這才是‘學’,也是學的含義。
“借我一元錢吧。”面臨著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只有兩個:借或者不借。答案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而三年級的小學生回答的理由卻深深地感動了我。理由很簡單,它就發生在這個小學生自己的身上。小時候一次玩耍,他和媽媽走丟了。是一位大哥哥幫忙他找到了失散的媽媽。對那個大哥哥而言,也許僅僅是舉手之勞。但就是這個舉手之勞,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甚至能夠說深深地影響了他。所以,應對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的選取了“借。”愛,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夠傳遞。
中國有些傳統文化,我們有了解多少呢也許是一個,也許是兩個、三個……根舞臺上的他們相比,可謂九牛一毛。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和期望,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時代的接力棒要靠我們相傳。我們的表現就代表了中國,我們的進步證明著——中國,這個文化大國,正在進步,一步步走向繁榮。
學習中國優秀傳統知識,弘揚中華歷史文化精神。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3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公司組織的國學培訓,兩天的時間里學到了很多,現將些許感悟同大家分享。
一、易經的思維應用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在日常工作中,經常開很多會議,討論對待一些事情的處理方法或是對于下步工作的計劃安排等。在會議室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和而不同”的宣傳標語,在開會過程中,每個人都應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建議等,在此過程中才會有思想的碰撞,才能討論出新的解決辦法,不能因為怕與別人觀點相悖得罪人而保持沉默,當然觀點應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
在以上事例中,還要保持“度”,或是要快速接收別人表達的意圖,不能固執己見,和別人爭吵不休。這又體現了另一個問題,與人溝通交流,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做到彼陽我陰、彼陰我陽。溝通中出現問題,首先應找到問題的表象;分析表象后的內因;區分事物的陰陽并找出自己所處的位置;嘗試將陰陽置換,最后去解決問題。
二、法家的管控力應用
法講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此法應是在工作中無條件被遵守的,所以講到制定法的三個方面。
1.制定此法的目標方向;
2.制定此法的價值導向;
3.法所結合的實際情況。
有些“法”在實際應用中根據當時的“天時、地理、人和”可能不適用,但在“法”沒有做出改變之前,我們必須無條件遵循。
“術”講運用法的方法,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之正。在日常工作中應做到三思后行,多聽取周圍人的觀點。
“勢”講運用法的權力,日常工作中,若想讓其依“法”做事,必須賦其依“法”做事的權力,上級領導應給相關人員強調某崗位職員可依法行事,在他那沒有特殊情況。
就像我們報價過程中,嚴格按照報價策略提供報價,有特殊情況可請示上級,在我們這就算你講述的理由再充分,也不成立,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權力范圍,其中不包含根據實際情況自己調整報價,這種情況有利有弊,弊是耗費時間較長,利是權力分工明確,防止根據主觀臆想隨意出具價格,能更好的管控成本與報價。
三、兵家的競爭力應用
兵家講戰略戰術、用人管理。
戰略戰術講公司的擴張、各種競爭等,現在單講項目銷售。我們的項目銷售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想取得全勝,上策須‘誅人誅心’,也是我們經常講的滿足客戶的內心需求,兵家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客觀分析厲害關系,了解客戶需求,針對此出具戰術,更好的取得客戶信任,進而滿足自己的需求。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任何利與害都是相對的,我們應時刻保持樂觀心態,避開自己的劣勢,盡自己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當遇到困難時,把困難當成對自己的磨練,分析利害關系,善于協調周圍人的力量,以患為利,以終為始,明確目標,取得進步。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4
國學本身所涵蓋的內容復雜而又多樣,它不僅包括了在古代中國長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相關的學說派系。不能否認,在現今的教育體系里,對國學的普及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如何普及國學,向來是引人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主張少兒讀經,不少大師力挺國學融入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教育終究可控,但如何在學校以外,提高社會人群的國學素養,畢竟仍是一個難題。作為文化普及的一種重要手段,新世界出版社順應國學熱,別出心裁推出了《北大國學課》一書,這是一本介紹講解國學的入門書、基礎書,以“普及國學文化,傳播國學智慧”為主題,對初學者特別有用,因為所講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以從中汲取和領悟修身做人之道。
《北大國學課》搜集、整理了歷代大師們的經典研究成果,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剖析、解讀國粹。全書劃分成10個章節,分別是“史”、“儒”、“禪”、“道”、“法”、“兵”、“醫”、“易”、“禮”、“食”,希望通過上述十個方面深入淺出的解讀,能夠幫助大家對于國學有一個系統化的認識,以下本人就“儒”、“食”、“醫”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讀后感:
儒:儒家是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學派,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儒家學說的三大主張是禮治、德治與人治。禮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嚴的社會等級關系,使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為有法可依、有理可據。德治,就是要建立起嚴格的道德觀念約束人們的行為,著名國學大師梁啟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學說以“感化”為手段,使人知榮辱、明是非、懂善惡、存感激,是一種深化到個人心靈的社會改造。人治,這一學說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權力,甚至居于統治地位,進而促使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以達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門弟子修身養性的至上法則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雍也》,就哲學層面而言,講的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稱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義也是隨處可見。比如,一個人如果欲壑難填,那么他一定會被煩惱和憂愁所困擾;如果一個人無所事事,毫無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會被百無聊賴所包圍。這就要求人們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馳有度、適可而止,并學會在得意的時候克制,在失意的時候自勵,也就是能夠洞悉“中庸之道”。
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從人的生理周期出發,把一生的修身養性分為三個階段:人在少年的時候,由于缺乏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幾乎對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間萬事萬物的誘惑。人到了壯年的時候,不僅有了自己的見解,而且由于思維定型,通常會比較執拗固執,所以,身處壯年時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習慣。人到了老年的時候,都會比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時最大的忌諱就是貪婪,而貪婪只會帶來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著失敗,老年人應該“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順應自然。
食:東方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當西方社會將吃飯僅僅看作生存手段的時候,炎黃子孫就已經開始思考著如何將飲食變成美妙的享受了。東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來的“秀色可餐”,都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可以說,飲食文化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古人將飲食分為八個境界,這八個境界分別為:果腹、饕餮、聚會、宴請、養生、解饞、覓食、獵艷,我國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為八大菜系,分別為: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和徽菜,這八大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我國的傳統禮法中,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茶葉的種類大體可以分為綠茶、青茶、白茶、黑茶、紅茶、黃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國,茶樹的出現在我國已有數萬年歷史,茶葉被我國先民用作飲品也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我國關于茶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于西漢,專家推斷,飲茶文化的形成應早于這個時期。漢末的名醫華佗對茶也有論述,他在《食經》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說,飲茶有助于大腦思考。到魏晉南北朝時,茶文化已經融入飲食文化,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將飲茶作為一種日常活動。道教和佛教對茶文化的認可,也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認為飲茶可以幫助身體修煉,佛教認為飲茶可以幫助參禪時盡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陸羽著成《茶經》一書,《茶經》主要從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入手,涵蓋儒、釋、道三家對飲茶文化的見解,集中探討了飲茶藝術,并首次提出了中國茶道精神,使我國茶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中國茶道多方體現儒家中庸之道中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并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哲理于品茗飲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從唐代的陸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與人品節操相對應的高度,也就與茶之清淡寧靜品格的欣賞,十分和諧地統一起來了。茶成了溝通自然與心靈的契機,這正是儒學一貫追求的最高境界。
醫: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特質的部分。正如主席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揭牌儀式的講話所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醫與西方醫學理念相比,中醫更追求從整體的角度上來看待病理問題。作為傳統國粹,古往今來的專家、學者都對中醫有著深入的研究。當然,由于傳統中醫理論中植入了類似于“陰陽五行”、“經絡穴道”,甚至是“氣功”這樣相對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們在審視中醫理論的時候會產生一些懷疑。但是歷朝歷代的醫學研究專家一致認為,這些看上去相對玄虛的理論,實際上是符合生命真諦的。
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古代醫學理論的建立有著重大意義,是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組成和概括總結。我國古代醫者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五種自然元素構成的,即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自然元素并非處于一成不變的狀態,恰恰相反,它們時刻都在發生變化,而促使它們不斷轉化的原因,就是陰陽變動。比如光明、溫暖、充足易于生發,稱為陽;陰暗、寒冷、貧瘠不易于生發,稱為陰。為了身心的健康成長,要多多吸收正能量,摒棄負能量。
半部《論語》得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無為而治、孫子的不戰而勝,將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理念有機結合,奠定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基礎。國學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是國學經典傳播者,還是接受者,傳承祖國的優秀文化,走近她,接觸她,了解她,都是一種責任和義務,衷心希望國學經典能給大眾帶來發自內心的喜悅與成長。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5
涼風吹起書頁,在清風吹拂中我想起了高爾基的說過的一句話:“走正直誠信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這句令人深省的名言,剛好與那一期《國學小名士》的考驗主題相吻合。
在“美德大考驗”的環節中,四位選手依次進入一個密閉的房間里進行考試。在房間里與欄目組提前準備好的“托兒”一起考試。在考試期間,監考老師在兩位考生不經意間離開房間,以此來考驗選手們的誠信度。第一位選手在“托兒”窺探答案時將試卷輕輕向“托兒”的方向挪了挪,“托兒”便輕而易舉地抄到了答案;第二位選手是我最欽佩的一個,不論那個“托兒”怎樣軟磨硬泡,他紋絲不動,依舊專心致志的答著題目,絲毫不受外界的干擾;第三位選手在“托兒”的“糖衣攻擊”下居然在考試前因為膽小而離開了考場,這樣無法做出評判;第四位選手是最值得批評的一位,在考試期間她不但沒有認真答題,還與那個“托兒”有說有笑的商量起了答案,完全忽略了考試期間應該遵守的規矩和紀律。這四位選手都是在普普通通的考場上做出了不經意的動作,他們之所以不經意,是因為早已形成了習慣,可是他們之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呢?難道不是因為誠信的問題嗎?
說到了誠信,我不得不提起一件我不想面對的事情——那天我在翻閱小學時的作文集,偶然看見了我“寫”的那篇文章,這使我的思緒飄到了六年級的時候:臨近小學畢業前夕,大家都在緊張的準備畢業考試,我也是這樣。可是在這個時候,老師說讓我們每個人寫一篇自己最拿手的文章,選出好的來發表在作文集上面。當時我心想:學習時間這么緊張,哪里有空寫這么一篇沒有太大作用的文章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抄一篇算了,這樣既節省了學習時間,又能夠在小學的歷史上留下光輝而有燦爛的一頁!我就按照這個方法做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作文真的刊登在了作文集上面,我歡呼雀躍,身邊的同學們都在贊揚我的文采好,我心里頓時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和滿足感,這就是我想要的啊!升入初中后的一天,有一個朋友突然對我說:“我好像在一本中考滿分作文上面看到了你作文集上的那一篇文章,你不會是抄的吧?”我不假思索的回答:“怎么會呢?”我當時好像真的把那篇文章當成了自己筆下的成果。可是過去了很久以后,我一想:這本來就不是我的啊!我為什么要拿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得來的贊美而去滿足呢?這件事令我后悔了許久,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做過這種事情。
由《國學小名士》的考試中引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考試互相傳送答案在同學們看來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有一次考試,我的后桌與離他很遠的一個同學傳紙條,只見那個紙團在空中劃過了一個“優美”的拋物線到達了那個需求者的手中,當那個同學欣喜地抄著答案的時候,他是否還記的誠信是什么呢?
因為誠信而鬧出的問題有很多:“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為了博取妃子褒姒的一笑而戲弄了諸侯,最后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小時候聽過的童話《狼來了》中的小孩因為撒謊而致使自己的小羊被吃掉了……
而講誠信的人也有很多:北京的一家彩票店中,有一位彩民中了533萬的大獎,店主在第一時間給這位彩民撥打電話,并把中獎彩票親手交給了彩民;還有商鞅的“立木為信” ……這不都是一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嗎?
誠信,“言”和“成”組成了“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承諾的事情就得完成,這是一種做人的基本。“人”和“言”組成了“信”,遵守諾言、不虛偽欺詐,也是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心靈依賴。誠信,是做人的一種閃光品質,它是做人的根本,能夠使你傲骨永存!誠信使人們升起心中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
天使用誠信作為繃帶,醫好了飛翔的翅膀。我知道,撒旦的謊言如果被揭穿,他的魔杖會失靈。誠信不可拋,它是法寶!
身披一襲燦爛,心系一份執著,帶著誠信上路,將踏出一路風光!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6
一粒種子,叫做國學經典,把它播撒在心中,讓經典誦讀永駐心間;有一條潺潺的溪流,叫做中華美德,讓它滋潤、澆灌著心田,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有一盞燈,叫做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提著它走過漫漫人生,讓知識在現實中靈活運用,給予你莫大的力量!
誦讀經典
詩人杜甫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蕭掄謂說過:“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這些詩句就足以證明讀書的重要性,經典誦讀巨大的影響力!
《國學小名士》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夠熟讀、熟背很多的古詩詞,朗朗上口、滔滔不絕,這種境界讓我心中震撼無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是呀,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孕育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鑄就了經久不衰的藝術瑰寶,猶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宛若春日的遍野鮮花,散發著馥郁的芬芳。到剛勁端莊的方塊字里,感受《水滸》《三國》的英雄豪氣;到如歌如畫的唐詩宋詞中,領略楓橋的鐘聲,大漠的孤煙;在外婆的歌謠里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女媧、大禹的故事縈繞耳畔。那一曲曲動人心弦的詩詞,會給予我們美好的藝術享受;那一篇篇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給予我們無限的知識,會讓我們受益終生。
今后,我要向《國學小名士》中的同學學習,廣泛誦讀經典,牢記于心,我要誦讀國學經典,走進古詩詞的世界里,去感受詩人樸質、真切的情思; 徜徉古詩詞的長河中,去感受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讓經典誦讀永駐心間!
傳承美德
中華美德到底是什么?這個疑惑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觀看了《國學小名士》之后,我心中終于有了答案。
古語有云:“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中華之美德——它陶冶人的愛國情操,樹立愛國愛民的遠大志向;它讓人孝順父母,對其充滿孝心;它讓人仗義疏財,盡自己的全力幫助別人,不圖任何回報……而對于我們青少年,中華美德并沒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事。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表情,都可以衡量出一個人的修養、品德。
從小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進屋要先敲門、吃飯要禮讓、要盡量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的優良美德我都沒有養成,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
從現在起,我要改掉壞習慣,力爭做一個中華美德的傳承者!今天,中華美德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的手中,將由我們焊接,要靠我們傳承,我定要譜寫中華更璀璨的詩篇! 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伴我成長!
知行合一 學以致用
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學而不思則罔 死而不學則殆”;“業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毀于隨”。學會知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努力實踐。
人生猶如那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的一葉扁舟,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比那揚起的風帆,幫助你繼續探索、繼續前行;人生仿佛那長長的道路,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崎嶇不平,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似那導航的明燈,為你指明人生的正軌;人生仿佛一片茂盛的大花園,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宛如那綻放的鮮花、翠色欲滴的小草、高大挺拔的大樹,零零星星地點綴著花園,但卻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光彩!
為此,我有了新的打算和計劃:每次學習了新的知識后,要多練習,做到舉一反三、靈學活用、扎扎實實,在學習生活中穩扎穩打,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知識在現實中靈活運用,讓我受益匪淺,給予我莫大的力量!
我堅信: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便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反而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珍惜自己的青春年華,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成長為一名知識豐富、道德高尚、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生!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7
歷史是美好的,歷史是偉大的,知識好比是大海,學習就是一面小小的帆船,而歷史,就是船上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國學小名士》充分的讓學生們展現了自己的歷史才華,更讓我們,對歷史有了一份了解。
看完《國學小名士》總決賽后,我深有感觸,“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這短短十六字的口號讓我們對國學更有了一份新的認識,來自中國各地的選手們躍躍欲試,經過一輪輪的選拔,選出了十二位能書善畫的小名士,來參加最后的總決賽。比賽中,大家不相上下,比賽結束,大家互相照顧,這才是一種最美的人品,一份最好的美德。
第一輪,我愛記詩詞,根據大屏幕上出現關鍵字,背誦帶有這些字的古文詩詞,大家不相上下,比賽越來越激烈,一連過了好幾十輪,仍未分出勝負,我真為大家的詩詞儲備量感到震驚,隨著比賽的輪數越來越多,選手重復頻出,我不禁為他們捏了一把汗,總算,比賽結束了,剩余的六位同學繼續參加下一輪比賽,我的心平靜了下來,想想那些哥哥姐姐對國學的喜愛和認真,我不禁暗暗佩服起他們來。
到了第二輪,賽場上越來越緊張,第二輪的比賽是舞文弄墨,比賽中選手根據提示答題,知道答案便可按下答題器,獲得答題機會的選手,即可用毛筆寫下答案。在這一關中,大家認真聽題、看題,個個都躍躍欲試,用毛筆寫字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第二關過后,場上只剩下四位小名士,在場的觀眾和我都緊張起來。
第三輪是棋逢對手,這個環節每兩人一組,兩人通過答題,與下五子棋相結合,直到五顆五子棋兩連成一條直線,則贏。場上,大家淡定的答題,一點兒也不焦躁,沉著冷靜,而我倒替選手緊張起來,這一輪比賽終于結束了,場上只剩下劉康寧、謝奕晨兩位選手準備進入冠軍爭奪戰,我真替她們高興。
總算到了冠軍爭奪戰:楹聯對決。本關中,根據所提供的上聯,兩位選手分別對出下聯,三局兩勝者即為冠軍。選手們躍躍欲試,更是這輪比拼,讓我知道了寫對聯的很多習俗,比如說要對仗,還有上聯的最后一個字往往都是仄聲,所以,下聯就必須是平聲,經過這一輪的緊張對決,最后劉康寧奪冠。
小時候,詩詞是我們最不愿意接受的東西,國學更是我們不懂的的東西,但是現在,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出:“我們愛詩詞!我們愛國學!因為它們,是祖國的精華!”
有關國學的心得體會篇8
人類有史以來,管理活動橫跨數千年,可謂歷史悠久,綿延悠遠。其實,這一觀點是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倒推回去才形成的。遠古時期,人類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些活動其時幾乎不能稱為管理。當今世界,由于管理已成為一種系統理論和專門學科,人們才認為以往的人類活動也具有管理意義。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和實踐活動極其豐富多彩。《尚書·堯典》中描述了堯、舜、禹和皋陶關于職能分工以及管理國家的事跡。3600年前的商代,皇帝己經統轄和指揮幾十萬軍隊進行征戰,管理著上百萬分工不同的奴隸從事生產勞動,朝廷中的管理機構已相當復雜。公元前12至前11世紀,《周禮》第一次把中國官僚組織機構設計為360職,并規定了相應的級別和職數,層次、職責非常分明。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的地區設縣,后來又在邊地設郡,郡縣制從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對立。秦統一后,以郡縣制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天下分為36郡,郡以下設縣,縣以下設鄉、亭,基本上實行直線制的組織管理。秦王朝還修建了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秦兵馬俑、都江堰、阿房宮等宏偉建筑工程,顯示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就己經具備了很高的管理水平。此后,中國經歷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很多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時代,其中均體現出了中國古代非凡的管理智慧,并展示了豐富多樣的管理實踐活動。
從古至今,儒家的以人為本,中庸之道,仁義道德;道家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佛家的因緣和諧,一善為念;法家的法制嚴刑,施術用勢;兵家的奇正變幻,計謀權變;墨家的兼愛交利,善立表率;名家的巧言善辯,擅長解析;農家的因地制宜,嚴守節令;縱橫家的縱橫捭闔,相爭聯合;陰陽學說的剛柔相濟以及和諧發展觀,這些學說無不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周易·系辭下》中曾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事實上以上這些學說都屬于“治世之學”,即講統治管理的哲學,但角度不同、觀點各異。總體上,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國家,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仁”和“禮”,所以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突出特點是:提倡積極的入世精神,重視管理倫理,注重“中庸”的管理觀念和“天人合一”的主旨。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藝復興時期,得益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整個世界上的確立,形成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這段時期內。一般認為,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人泰勒開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國人法約爾一直在思考組織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獨立的規律,這標志著傳統管理學的誕生。除了美國管理學家孔茨劃分的11個管理學派的管理叢林之外,進入80年代后,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處在不斷地演化之中。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對于人本身的研究明顯加強,管理理論研究在利用社會科學的其他理論和工具方面越來越強,并大量利用現代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發展自身的理論,計算機與網絡的發展也對管理理論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總體上,西方管理注重個人能力和績效的發揮,重視個人責任和權利,強調制度管理,同時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當前,中國的管理正在借鑒西方的管理的成果不斷發展,回歸傳統文化、發揚“國學”思想智慧的潮流與日俱增,“天人合一”的和諧管理理念已為社會所普遍應用。就中西方管理差異而言,有人簡單總結為:西方的管理方式可以形容為教科書式的,更講究效率,講究客觀方法和規范,強調的是事;中國的管理更多是自己探索總結的,適合中國的文化,講究人情,講究做人,強調的是人。
本質上,無論是中式管理還是西方管理,均不可能從中尋求到解決企業管理具體困難和問題的現成答案。研究管理理論和實踐活動,意在學習、借鑒多方的學說、理論、經驗和成果,并充分結合企業的實際,用新的角度去審視問題,并加以更深刻的思考和應用,從而讓進企業的管理境界步入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