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武事跡讀心得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1
見陳俊武時,他正在沙發上看報。雖然已92歲高齡,但他仍坐姿端正,精神飽滿。記者問他是否經常看報,他稍作思索,才字斟酌句回答,“要看。跟發達國家比,我國煉油等技術還有些許差距,常看信息,才不落伍。”
認真細致,勤學不倦,正是陳俊武一生的寫照。生于書香門第,青年建立功勛,磨難品質益堅,至今壯心不已。陳俊武一生豪言壯語不多,卻總敏于行動,凡事力求做到最好;他崇尚儉樸,甚至小氣,卻從不計得失,忠貞報國;他淡泊名利,不偽不秀,畢生只聚焦于創新。業內稱他為“高山仰止”,是“一道意蘊深厚的風景”。
“國家命運始終和我們是一起的”
六點半起床閱讀、散步,早餐不過一杯牛奶,兩片面包一個雞蛋。八點半,就到辦公室收集資料、數據,有好想法就與學生討論,還盡量參加國內外重要會議。退休30多年,陳俊武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工作治學,從未懈怠。
“他心里裝的是國家和事業,從沒有想過自己。”負責陳俊武起居生活的陳濤告訴記者,陳俊武生活不講究,但學習、工作總是精益求精。雖是功成名就的資深院士,但和48年前并無二致。
1961年,橫空出世兩年的大慶油田給國家提供了充足原油,但國內煉油技術卻跟不上,“像有了好大米,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白米飯。”流化催化裂化是煉油工業的關鍵技術,投資少、操作費用低、原料適應性強,但這類裝置全世界不過幾十套,技術被層層封鎖。
為改變這一面貌,國家提出自力更生開展五項新技術攻關,被稱為煉油工藝的“五朵金花”。34歲的陳俊武受命“挑大梁”,擔任建造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
“建立一個完整的新煉油廠,所需東西非常多,要有足夠的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才行。”陳俊武回憶,當時條件極為艱苦,大家幾乎每天加班到深夜。特別是古巴學習考察期間,四名石油部工程師冒著戰爭危險,拍下400卷膠片,寫滿二十多個筆記本,收集到幾萬頁資料,為技術攻關成功奠定了基礎。“國家命運始終是和我們一起的,激勵我們不斷攻堅克難。”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2
楊利然:今天我參加了一場內容精彩、催人奮進的報告會-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會議的報告人有正值青春年華的公司黨群部門的年輕人,也有近耄耋之年的原公司副總,他們充滿深情的演講打動了每個人。陳院士作為評審專家組組長為國家煤制油戰略儲備技術嚴格把關,結合我國國情提出3個關鍵的問題,令外方無法答復,謝絕了外方邀請的國外技術訪問,沒有同意外方的報告,大力推動了國家獨立自主技術的開發,令我輩敬重和敬仰。
劉科:風雨兼程,海納百川。陳院士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著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同志,應將陳院士身上流淌的矢志不渝、敢為人先、精益求精、甘為人梯的品格滲透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正值青春的我們,應努力營造好自己的青春,為青春畫上最美詩篇!!!
鄧矛:今天聆聽了陳院士先進事跡報告會,六位報告團成員從陳院士工作和生活中的點滴講述了陳院士為國分憂的熱忱、科技報國的擔當、教書育人的堅守以及對名利的淡泊。陳院士以身許國七十載,一生求索未得閑,陳院士的事跡越了解越欽佩,越學習越感動。看了陳院士視頻感言,心靈又一次受到最純粹的洗滌和靜化,陳院士平靜的語言聽得我熱血澎湃,前輩堅守初心使命,激勵我輩奮勇前行。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3
巴陵石化廣大員工準時通過電視和手機,第一時間收看央視一套《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全程觀看“時代楷模”陳俊武院士的頒獎典禮,再次“走近”陳俊武院士,學習陳俊武院士,收獲滿滿感動,紛紛倍感振奮。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陳俊武同志“時代楷模”光榮稱號,號召全國人民向他學習。10月5日晚,央視《新聞聯播》以《陳俊武:許國七十載 有志年華事竟成》為題,報道了陳俊武院士的感人事跡,有巴陵石化員工看到后就在朋友圈轉發,吸引大家回看節目重播。10月7日是國慶長假最后一天,巴陵石化發動全體員工收看當晚的頒獎典禮,巴陵石化官方微信也發布了節目預告。
當晚,巴陵石化各微信群都是準時“打卡”收看《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熱議向陳俊武院士學習的內容。不同崗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巴陵石化人,以發自內心的感動,向陳俊武院士表示由衷敬意。
曾被評為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慶節前獲頒“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的巴陵石化首席專家梁紅文說:“觀看頒獎典禮,反復學習陳俊武院士的事跡,我深有感觸,深受教育。忠于黨、忠于祖國,始終做利國利民的事情是陳院士初心,也要變成我們的初心,這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強大動力。把論文寫在生產裝置,讓成果轉化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們研究人員的出發點,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引領。我們要學習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在實驗室、生產裝置現場取得第一手數據的嚴謹作風,保證每一個技術方案的可行性、可實現性。”梁紅文表示,“今天我們更加需要原始創新,而創新是對過去的總結。我們不但要將現有的技術和產品做好、做精、做強,更要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前人沒有創造的技術和產品,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需求,時刻關注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原始創新引領行業的發展。陳院士是‘為國家需要而努力奮斗’的楷模,也是我永遠學習的標桿。”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4
他,被譽為我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的奠基人,曾開創煉油工業的多項“共和國第一”。
他,曾兩度進入煤制油領域,耄耋之年又指導攻克煤制烯烴的世界性難題。
他,潛心石油替代能源戰略研究,在國家新建煤制油、煤化工項目建設中擔負著技術把關重任。
他就是有著63年黨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92歲依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的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陳俊武。
初 心
70年來,陳俊武孜孜以求,帶領團隊創造石油煉制領域多項“共和國第一”。鮐背之年,他依然堅持每天準時到辦公室,查閱資料,研究課題,風雨無阻。直到前不久,他才聽從大家的強烈建議和家人的再三勸告,減為每周一、三、五上班。
“您90多歲了還堅持工作,您的動力來自哪里?您的初心是什么?”洛陽一群“90后”青年看望陳俊武時問道。科學家的語言,總是那樣精辟。精神飽滿、一頭白發的陳俊武不假思索地說:“國家需要!”
陳俊武祖籍福建長樂,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歲考入北京大學化工系,大學畢業時正值新中國成立。“讓國家石油工業強大起來,就是我的初心。”1949年12月,陳俊武可以留在條件較好的大城市工作,可他偏偏費盡周折只身來到條件較差的撫順人造石油廠,當了一名技術員。
他在一篇日記里寫道:“我將永遠對撫順懷著眷戀,撫順留下了我美麗的夢想……”
當時技術資料匱乏、生產條件簡陋,為了盡快讓工廠恢復生產,他一頭扎進車間實行技術革新,弄不清的問題就向專家請教,向工人師傅學習,經常忘了晨昏暮曉,衣服上油漬斑斑……
當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5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2019年10月,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俊武的先進事跡,并授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1944年,17歲的陳俊武考入北京大學化工系。大二那年,他到遼寧撫順參觀,看到一座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廠,被其先進的生產技術震撼了。
“我們中國人為什么會被欺負?是因為我們的國力太弱。”從那時起,陳俊武就暗暗下定決心,要為國家的石油工業出把力。
1949年12月,陳俊武輾轉來到撫順,進入人造石油廠,當了一名技術員。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就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1960年,大慶油田開發建設,陳俊武所在的單位轉向石油煉制。一直專注人造油的陳俊武,之前學的很多東西都用不上了。有人問他:“你打算怎么辦?”他不假思索說出四個字:“從頭再來。”
當時,西方國家通過一種叫流化催化裂化的煉油技術,能將汽、柴油產出率提高兩到三倍。但這類裝置在全世界只有20多套,技術和設備被西方國家嚴密封鎖。之后,國家決定自主研發,34歲的陳俊武成為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總設計師。
當時,我國正處在困難時期,陳俊武和他的團隊要加班加點進行研究,還要經常忍受食不果腹的煎熬,陳俊武卻說:“咬咬牙,就過去了。”
1965年5月5日,是中國煉油工業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日子,由陳俊武領銜設計的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撫順投料試車成功。這套裝置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煉油深加工技術的壟斷,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近20年,被譽為新中國煉油工業的第一朵“金花”。
1969年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單位搬遷到洛陽,從此扎根洛陽50年。
20世紀80年代初,陳俊武帶隊成功研發了新型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當時,蘭州煉油廠希望采用這項技術建設一套年加工能力50萬噸催化裂化裝置,有人因擔心出事故而質疑。
熟悉陳俊武的人都知道,他性格溫和,很少與人發生爭執。然而這一次,他拿出試驗數據據理力爭,當即立下軍令狀:“出了問題,我陳俊武負責!”1982年秋,蘭州煉油廠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建成投產,當年就收回4000多萬元的投資。
“奉獻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奉獻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大于索取,人生就燦爛!”這是陳俊武以科學家的精算法,列出的“人生公式”。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6
1969年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從此立足洛陽,積極投身洛陽煉油廠、洛陽煉油設計院的建設,一步一個腳印,為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生命不息,創新不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陳俊武洞察能源格局發展大勢,將目光轉向國家石油替代戰略研究,指導完成了甲醇制烯烴技術工程放大及工業化推廣應用,為我國煤炭資源深度轉化利用開辟了全新技術路線。近年,他又把目光放在了溫室氣體排放和低碳經濟領域,與同事合作歷時3年寫就24萬字的《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專著,為國家碳排放政策制定、能源結構調整等提出了科學建議。
“出于科學家的責任,我愿意去學習過去不熟悉的知識,爭取提出一些對國家、對大局有益的論據和建議……”陳俊武說,“我從20多歲就開始搞創新,幾乎沒有一天停歇過。我已經比60歲退休的同志多工作了30年,今后還會繼續思考下去,繼續保持工作狀態……”
確如其言,鮐背之年的陳俊武依然堅持每天準時到辦公室,查閱資料,研究課題,風雨無阻。直到前不久,他才接受單位的強烈建議和家人的再三央求,減少為每周一、三、五上班。
一燈如豆,萬點星光。陳俊武晚年甘當人梯,為中國石化行業培養了許多人才。他打破門戶之見,開辦了一個有獨特教學方式的高級研修班,讓來自我國石油化工領域的優秀學員接受高水準的“魔鬼訓練”。當年研修班的許多學員,如今已經成長為石化行業的技術專家。
“我們國家現在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中國各方面的形象更加突出,前進的步伐也更加明顯。”陳俊武說,“希望更多的年輕同志踩在我的肩膀上,成長得更快、更高,在科技創新這條道路上奮勇前進,成就大我、至誠報國!”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7
婁俊毅:學習陳俊武院士精神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奮斗永遠在路上。
奮斗永遠在路上用陳院士的話說就是:“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到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回顧自己的經歷,我一直在前進,創新的思想沒有停頓”;奮斗永遠在路上,九十多歲的高齡,他依舊選擇每天勤勉工作,努力思考;奮斗永遠在路上,陳院士用他自己的切實行動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用青春去追求精品追求卓越,用汗水譜寫人生的華章。
奮斗永遠在路上更是對我們年輕人的激勵。每次早上上班時在電梯里遇到陳院士,都能從他精神矍鑠的神態中深受鼓舞,從老一輩洛派克人中接過歷史的重任,未來祖國煉油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就靠在座的我們這一代。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趁青春去奮斗!
王濤:“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陳俊武院士淡泊名利、為煉油事業嘔心瀝血的愛國情懷對我很是觸動。在二十世紀環境艱苦食不果腹的五六十年代,僅憑借為數不多的圖紙和資料,陳院士率領團隊吃苦耐勞、團結協作,最終撥開荊棘,攀上高峰,使中國煉油工業邁向世界先進水平。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擁有更完備的信息網絡平臺,擁有更便捷的計算繪圖程序,擁有更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我們要珍惜今天的機會,加倍努力,做好自己的職責,腳踏實地工作,積極開拓創新,為公司進一步發展,為祖國煉油事業進一步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子閱:“科研人員不能講可能怎么樣,一定要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陳院士這句名言讓我感觸很深。在參加工作的兩年里,我發現設計過程中參考老裝置得出一個結果很容易,但能清晰地解釋來龍去脈卻并不簡單。這背后需要的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要多一些“一定”,而不是“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學習陳院士對真理的執著堅持、“寧要一個過得硬,不要九十九個過得去”的鉆勁,打好扎實的基礎,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做一名素質過硬的GPEC工程師。
陳俊武事跡讀心得篇8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我國東北局勢驟然緊張。有些人找各種借口離開了撫順人造石油廠。23歲的陳俊武臨危不懼,奮斗在技術革新一線。有一天,陳俊武在車間工作時不慎一氧化碳中毒,頭暈,惡心。同事們勸他休息兩天,他不聽,第二天一早爬起來直奔車間。
1969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至洛陽市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并一步步成長為單位負責人。
正是在陳俊武的帶動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從撫順走來,從竹園溝起步,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成功進軍國際市場、建功“一帶一路”。
69歲那年,陳俊武出了車禍,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內大出血,昏迷10多個小時、多次病危,在床上躺了好幾個月。這段治療時間,可把陳俊武“憋”壞了,剛痊愈就投入工作。他總說:“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
正是這種以科學報國為己任的堅定情懷,促使陳俊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32歲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64歲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5歲當選中科院院士、71歲獲評河南省科技功臣、88歲斬獲國家通用項目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對于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完全可以回家頤養天年。可是他說他是國家的科學家,只要身體允許,就一定要站在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研究工作。”陳俊武的助手、78歲的陳香生邊說邊幫院士整理一摞厚厚的打印出來的國外產業資訊和相關技術資料。這幾年,他一直在研究碳減排等重大戰略問題,不斷學習新領域知識。
守初心,92歲的陳俊武說:“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了。我個人經歷過戰爭危機,經歷過車禍病危,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為國家需要而奮斗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