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演講稿全集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以簡潔的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我們概括出來的精神財富,它教導我們,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與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成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寶貴的時光。
講到這里,大家一定能猜出我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話語了吧。沒錯,就是朝起早、眠遲、易至、惜此時。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這句話是歌德說的,他說得沒錯,如果我們不珍惜時光,就浪費了我們生命中的大好時光,大家千萬別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吶。
為人子女,對父母要時時關心、處處留意。二十四孝中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母把床被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來要向父母請安,下午回家之后,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安心。
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來說,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嗎?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個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負著一個老子。
試想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受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著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后,這個習氣已經變得根深蒂固了。因此,一個孩子的成長,如果沒有這種良善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只是這一個孩子啊!他會影響身邊所有的人,甚至是影響到孩子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學好這本美好的精神食糧《弟子規》。
《弟子規》中講訴了太多的道理,讓我們再慢慢品味,從實際行動中驗證吧!
人人都學《弟子規》,如果我們都按照《弟子規》中的要求去做,那么,我們的校園該是多么的快樂、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安定、和諧,讓我們為做過美好的明天而起努力吧!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這幾天老師一直讓我們讀誦《弟子規》,學校有時也在空中課堂播放《弟子規》。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3
在我的“書庫”里面,有許許多多的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經典作品。如:《三字經》、《百家姓》、《水滸傳》、《西游記》……我都非常喜歡看。但我感觸最深、最喜歡的書,還是《弟子規》。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這還得從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我只知道《三字經》,不知道《弟子規》。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經》書背后有許多同系列的經典書籍。當我看到《弟子規》的時候,就很好奇地問爸爸:“‘弟子規’是什么意思啊?”爸爸說:“它和《三字經》一樣,也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古時候的學生就稱為“弟子”,“規”就是‘規范、規矩’的意思。”
后來我就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認真地閱讀。從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告訴我必須要勞逸結合,不能死讀書。否則是不會有成果的。還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讀書要用心去想,仔細去看,專心去讀。又如:“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讓我明白了借用別人的東西,應先征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說先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典作品讓我享受閱讀快樂的同時,明白了許多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會閱讀更多的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4
上個學期,老師發給我們一本小小書——《弟子規》。我好奇地打開這本小小書,知道了《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寫的。我發現《弟子規》三字一句,讀起來還有韻味,非常有趣,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書里主要講了為人子弟的很多規矩和道理,有些我還似懂非懂。后來,我又認真地看了錢文忠老師的解讀《弟子規》,錢老師講得非常生動、有趣,里面有很多故事,讓我快樂地了解了《弟子規》,首先要孝順,然后要講信用,和別人要平等博愛等等,錢老師還說:《弟子規》雖然說得都是些小事情,要做到也并不是太難,但也沒人全部都能做到。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記得不久前的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出差回到家,風塵仆仆,看起來很疲倦,我見爸爸媽媽正在客廳里談話,就悄悄地走到廚房,給爸爸盛了一碗飯,然后端給爸爸,輕輕地說:“爸爸,你快吃飯吧!”爸爸媽媽先是一愣,然后開心地笑起來,媽媽夸我懂事,爸爸更是激動地把我抱起來,說:“兒子,你終于長大了,知道孝敬父母了!”原來孝敬父母并不難,可以是一件小小的事,而且可以給爸爸媽媽帶來很大的快樂!我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弟子規》還講到“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里說讀書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以前讀英語,經常是邊玩邊讀,有時候聽錄音機,眼睛卻被窗外的景物吸引,媽媽說我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所以英語單詞老是記不住,心里很著急。這個學期來,我讀英語時,非常專注,有時媽媽叫我都沒聽到,再也沒有三心二意,不知不覺中,英語單詞就輕松地記牢了,原來做到了“三到”,學習效果就提高了。
《弟子規》雖然是本小小的書,卻教給我們很多道理,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收獲。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5
《弟子規》共由1080個字組成,它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身為子女就應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的“入則孝”中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生育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著,回到家自然是累了。作為子女,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容遲緩;父母讓我們做的事,要馬上做好,不容拖延。我們應該多體諒父母,幫忙分擔家務,多為父母著想。“入則孝”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這與《弟子規》的“泛愛眾”中說到的“到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同一個意思。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軍事基地的事。他的朋友說:“我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此事。“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好友急切的回答道:“能。“羅斯福微笑著說:“那么,我也能。“這說明一個道理:自己不想承受的言行,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要學會尊重別人。“泛愛眾”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在生活中,總會看到這樣一類人:每天學習到很晚,可是成績卻不理想。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沒有專注在課業上,想著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讀。平時我讀書時便是如此不專心,雖然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心卻不知在何處,所以無論我怎樣努力,成績一直上不去。“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學習。
《弟子規》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我們應深入內心地反復朗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并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弟子規》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應該把圣人訓傳承千秋萬代。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6
因為家庭濃厚的閱讀氣息,我從小便對中國古代書籍充滿興趣。還記得我年幼時,父母除了提供我好書,他們也時常陪伴我朗讀中國古代書籍。在這么多書當中,<<弟子規>>是我的最愛。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了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然而,他們的想法是極其膚淺的。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愛惜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
從小,父母便教導我朗讀《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并向我解釋它的含義。雖然當時有一些迷惑,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漸漸地領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指的是做一個好學生好子女應有的標準。“孝”時孝順。“悌”時兄弟間彼此誠心相愛的意思。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傳統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禮,孝敬長輩,為人真誠等,讓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我們很難苛求一個從西方國家成長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所以我十分慶幸能夠出生在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氣氛濃厚的家庭里。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7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了《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了《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演講稿全集篇8
《弟子規》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后,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