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理解演講稿怎么寫(2)
北京奧運賽程中的這一插曲,折射出奧林匹克價值觀在今日中國大地上的閃亮光輝。
原諒,也許能讓劉翔,澎湃的心情平靜下來。
堅強篇
劉翔退賽,世界驚愕,觀眾灑淚。
劉翔面對自己的“不戰而敗”,仍樂觀、堅強地面對。他燦爛的笑容,他的堅韌,讓我們接受了他的道歉。即使他的路走得多艱難,他仍不言敗。在我心中,退賽亦是英雄。
今天,風雨洗禮出劉翔的堅韌;明天,他的信念將歷煉出璀璨的將來。不管有多少次的“不戰而敗”,他仍是我心中最驕傲的英雄,我為他的堅強而喝彩!
堅強,也許讓劉翔的路,走得奇妙,走出奇跡。
一切的尊重,原諒,都從理解開始。
理解,讓劉翔的退賽得到了美好的結局;只有理解,才能讓劉翔的人生里再次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學會理解演講稿怎么寫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理解是什么,簡言之,理解就是兩個人兩顆心的碰撞、融合。從俞伯牙摔琴為知音,到現代社會人們所高呼的“理解萬歲”,“理解”在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因而,學會理解也就成了人類社會不衰的議題,成了我們邁向成熟的必修課。
那么,我們應怎樣學會理解呢?
首先,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不能夠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無法明白他人的想法,更別談理解了。比如對于著《史記》的司馬遷,如果我們不能站在他的角度,深刻體會他奮而著書,堅持創作的心路歷程,我們就無法理解他在遭受莫大恥辱后,仍頑強活下去的意志,我們就無法從中吸取更深層次的優秀的精神,而只是浮于表面,單純的崇敬,于自身并不會有所提升,相信這種缺乏理解的崇敬也絕不會讓司馬遷感到慰藉。
其次,我們應該采取必要的行動,需要理解的人或許在生活上、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打擊,或者陷入狼狽的困境,如果我們僅僅停留在換位思考,用語言去安慰受傷的心的話,結果往往不盡人意。要知道,在苦難面前,語言的力量是貧乏卑微的,該出手時就出手,才是對理解的詮釋,這是學會理解的步驟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莊子寓言《涸轍之鮒》就諷刺了那種只許下泛泛無際的諾言,卻無絲毫行為的人。的確,在問題面前,只有行動,才是最真實的,也只有行動才能將自己的理解送到他人的心中,給人以溫暖、力量。
再者,我們應該學會適當沉默,當一個人來尋求你的理解的時候,他往往被強烈的情感牽制著,無法看清真象,如果你同他悲喜與共,那么你也會迷失方向,無法真正的理解、幫助所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尤其要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理解在大部分時候并不需要太多話語和行動,有時甚至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就足以概括理解的全部含義。
學會理解是一門藝術。理解之道,在乎于心,只要你真正用心去理解,理解也會變得十分容易。學會理解吧,讓人與人相處得更加緊密、更加美好。
學會理解演講稿怎么寫篇6
曾經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懂愛嗎?你理解愛嗎?”我的回答是不,因為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愛是處處存在的,但前提是你是否對世界充滿信心。
幾天前,我的小孫子也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姨,愛是什么?可以吃不?”我聽到這稚嫩的聲音和這個讓我哭笑不得又不知怎么回答的問題,忍住不笑,看著他那雙水靈靈的眼睛,我知道,他在期待我的回答。想了一下,假裝正經的對他說“愛,是神圣的,是最偉大的。”他打斷我的話,說“喔……那肯定很好吃。。”我不禁哈哈大笑,他還是不死心的追問我,無奈之下,我只好胡編亂造的說“愛,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愛,你爸爸對媽媽就有愛,爸爸媽媽對你就有愛,姨對你也有愛,但愛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只有用心才可以感受的到。當然,是不可以吃的。”他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說“那我是不是也有愛?我可以把愛給別人嗎?”“當然可以,到那時,寶貝就長大了。”
過后我想了想,一個才6、7歲的小孩子也懂得要把愛與別人分享,可是社會上的一些人呢?是不是連一個小孩子也不如呢?
愛,是神圣的,是偉大的,是無處不在的:愛,有時也是自私的。我想,慢慢長大的我們,也許會對愛有更深的理解吧。
學會理解演講稿怎么寫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寬容’,萬事德為先。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必然具有高標準的行為準則和高度的工作責任心,他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十分到位。師德決定師風。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市場竟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教師的職業觀念和態度、職業技能與素質、職業紀律與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
那么如何培養教師高尚的職業道德呢?
作為一名教師,應大力實踐以“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嚴師益友”為主要內容的教師職業道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素質、法律意識和業務水平。
作為一名教師是光榮的,教師對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科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師工作,首先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任。教師則是學校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知識增長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當代,教師只有從根本上掌握師德的本質,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樹立較強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證明,一個受到良好責任教育且有責任意識的教師,比沒有責任感的教師進步要快,而且在人生道路上也較易有所作為。責任感強的教師,既能給學生以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又能幫助學生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因此,加強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必須從“責任”二字做起。對自己應負的責任認識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成長,也會在履行責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師德師風建設,重在點滴,重在落實,重在自身教育,重在與時俱進。我們既要反對片面強調“師道尊嚴”的思想,又要反對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新課程改革已全面鋪開,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靠傳統的家長制式強壓得來的。學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動自由的獨立個體,被平等對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師的嘉獎對學生是極大的鼓勵。教師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一個個有著鮮活生命、正在茁壯成長的孩子。嚴格并不是苛責。教師的七情六欲不能隨意發泄在學生身上,體罰是一種無能的教育。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具有這樣的品格: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學生。從尊重學生出發,建立新型的現代師生關系,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角色轉換,要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成為學生成長的伴侶。
我對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