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擺渡人讀后感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一本暢銷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是迪倫和崔斯坦。那么有關擺渡人讀后感要怎么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有關擺渡人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擺渡人讀后感篇1
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我心驚膽戰,生怕發生了什么事情會把這樣干凈純潔的他們分開。不過還好,還好結局是美好的。
我想作者寫本書的目的不僅在于描寫擺渡人擺渡靈魂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傳遞著世間的人性美。迪倫對崔斯坦從:最初的不信任,不得不信任,些許依賴卻不敢訴說,欣賞愛慕,依戀依靠,愿和命運“賭”一場。
催斯坦對迪倫從:冷淡冷漠(只是我的職責),“假”關心,憐惜疼愛,善意的謊言,愛與信任。
在崔斯坦帶著迪倫擺渡靈魂到迪倫帶著崔斯坦回到她的世界中,面臨重重險阻,但他們沒有畏懼,更沒有退縮,也從未有過懷疑,有的只是彼此的信任,給彼此勇氣。我想生活中也是一樣,只要彼此足夠相愛,我相信所有的磨難都可以克服。
那么,誰會是你生活中的那個“崔斯坦”呢?
在充斥著金錢、權勢……的現代社會,像這樣純潔的愛又有幾分? 我承認,社會是在不斷發展,但在不斷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似乎丟棄了一些人本不應該丟棄的品質。看著那些為了金錢、名譽而變得勢力、小人、欺詐、冷漠……的人,讓人感到不寒而粟…… 為什么?為什么我們社會不能變得美好一些,純凈一些呢?
有關擺渡人讀后感篇2
用了兩個半小時讀完了這本小說,本來是本著好奇的心理去讀的,畢竟花了5書幣,讀著讀著就進入小說了,或者說進入那種情景了。看到這本書的題目的時候,我一直不能理解什么是擺渡人,誰是擺渡人,被擺渡的是誰,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崔斯坦擺渡的是別人的靈魂,卻不能擺渡自己,迪倫的到來改變了這一狀況,最終迪倫擺渡了崔斯坦和自己,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本奇幻類型的小說,但是作者比較樸實的文筆對奇怪的、虛幻的場面描寫不多,甚至連里面的惡魔刻畫也非常少,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狀況,性格變化等等,代入感十分強烈。迪倫和崔斯坦的結局是我一直關心的,我想知道一個死去的靈魂和擺渡人最終會不會得償所愿,或者說我潛意識中是希望的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在經過了一個輪回之后,崔斯坦的一句“我在這里”讓我放下了緊扣的心弦,他們最終完成了對自己的擺渡。
自從看到這本小說以來,就一直想拜讀一下,無奈手不離機,就一直沒有讀,今天也算了了一樁心事,以后英語學好了一定要讀一下英文版,重新體會一下那種扣人心弦,但是又充滿溫馨的感覺。
有關擺渡人讀后感篇3
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弱的靈魂,我們借由擺渡人幫助我們度過一段艱難的歷程,一段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影。
前方的道路艱難恐懼,險象環生,波濤洶涌,惡魔纏身,我們掙扎在內心世界的投影之中,感覺恐懼,感覺不安,感覺緊張,感覺前途未卜,感覺希望渺茫,我們祈盼身邊能有個擺渡人幫助我們度過一路的艱難坎坷,我們總想找到前方的安全屋來暫時躲避恐懼危險!
遠方的歸宿遙遠也未知,我們希望它永遠安全,永遠沒有恐懼和痛苦,永遠是我們想要的平靜與安穩,于是當我們終于穿越了荒原,到達了所謂的彼岸之后,我們再也沒有勇氣回頭去面對那滿地的荊棘……
迪倫是勇敢的,也是幸運的,她終究走出了自己內心的桎梏,走出了別人為我們設置的牢籠,我們看到了一個叫做希望的種子,一種叫不服輸的勇氣。
一路的艱難坎坷,我們為自己內心設置了太多的恐懼和枷鎖,我們不停的在自己的心魔里掙扎。
擺渡人,那個可以帶領我們穿越荒原,到達彼岸的人,然而真正能讓我們戰勝心魔,真正能擺渡我們自己的卻只有自己!
有關擺渡人讀后感篇4
我看完《擺渡人》已經大半年了,甚至連第二部也看完了,讀后感卻是一直沒動筆,或許是因為恰巧觸碰了心靈深處,所以我不敢動筆吧。
這本書和梁朝偉主演的同名電影倒是完全兩碼事,雖然都是“擺渡人”的故事,但說的意蘊卻深遠很多。當我看完第二部的時候,才恍然發現,這已然成為了愛情小說。今天我重點談的自然是第一部,那個生命終結后的異域的故事。
書中女主迪倫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父母離異后隨母親生活,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想著自己已經長大了,就策劃了一次去往父親城市的旅行,一心與父親團聚。在旅行途中,搭乘的火車在隧道中爆炸,她不幸身亡。隨即進入了時空隧道的模型,一位擺渡人進入了她的世界,帶著她徒步荒原。
作者筆下的荒原是逝者腦中的人生與迷茫,天空是心境,惡魔是心魔,途中行經的泥沼、山川、城市、湖泊大多是逝者所熟悉的,擺渡人主要是陪同前行,安排安全屋以及對抗惡魔。女主和擺渡人男主就是在逃命荒原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讓成功穿越荒原的女主勢要把荊棘滿布的荒原在次穿越,并帶著男主返回人間。
閱讀的時候,我隨著作者的描述沉浸在荒原的世界中,若然真的存在這么一個荒原,讓人離世后都有一段旅行,并最后在荒原的終點遇上曾經的家人、朋友,那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生活?
按從前的說法,老人只要熬過了農歷新年的正月十五就又長一歲了,扛過了,就走過了,就可以好好地開始新的一年。但最近這幾天,離開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上周我最敬愛的爺爺走了。前幾天,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霍金走了。今天,知名的華人作家李敖也走了。高壽如他們幾位,估計在荒原上可以舒展開手腳,如年輕人一樣健步如飛,也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記得《擺渡人2》講述了一個病重的老奶奶在擺渡人的陪伴下,平安順利穿越荒原的故事,擺渡人化身為老奶奶的孫女,雖然識破了她,但老奶奶還是享受“孫女”的孝順,一件輕松游玩的快樂。成功穿越荒原后,她還非常滿意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倘若幾位老者在荒原中行走,還望擺渡人多多關照。
有關擺渡人讀后感篇5
《擺渡人》這是一本小清新型美式文學,書中主人公迪倫只有15歲,單親家庭,和母親基本不能好好溝通,在學校也不能很好的和同學打成一片,在最好的朋友轉學之后,她的世界陷入了無比的灰暗中。她決定坐火車去尋找自己那素未謀面的父親,希望通過這一舉動來改變她現如今糟糕的生活,路上突發交通事故,她是唯一的幸存者,在突遇事故的情況下,迪倫雖然慌亂無主但是求生意識很強。看到這段是讓我反思很久,是小說里把迪倫描寫的很強大,還是這就是現實美式教育的完美,教育不只停留在考試的高分,而是應該更好的教會一個人生存的能力,遇到重大問題時能冷靜分析尋求解決辦法。逃出火車之后迪倫遇到了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看到這里基本能猜到迪倫已經死了,才會出現擺渡人。迪倫在見到崔斯坦時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后來出現的安全屋和很奇怪的荒原讓迪倫完全了解到自己不是火車上唯一的幸存者,而是事故當中唯一死亡的。
從第一次見面的傾心,到接下來一次次的遇險讓雙方間產生了情愫,書中對兩人的心里變化做了很細致的描寫,15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雖然沒有明確寫明崔斯坦的年紀,但他是迪倫喜歡人的樣子,外貌看起來和迪倫差不多大,并且在描述中崔斯坦的掙扎、糾結也表明他沒有戀愛經驗。這個年紀換做當今社會大人會告訴你好好讀書,不要談戀愛影響學習,大學里多的是時間談戀愛,巴拉巴拉但小說里完全把這寫成一種正常的反應,感情的事情無關乎年齡,成年人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發展,何況還只是一個孩子呢。相信善良的人死后是會到達天堂的,本書中迪倫看到的荒原、惡魔就是最后的考驗和磨難,唯有堅強的人通過荒原戰勝惡魔,最終會回到心里最為向往的地方家。本書寫到這里其實可以完結,但是就會變的很乏味,沒有反其道而行怎么能是暢銷著作?為了崔斯坦為了自己的擺渡人為了不再過的那么平凡,迪倫義無反顧的再次回到荒原追尋自己的幸福,打破傳統,最終迪倫和崔斯坦都復活了可以一直相伴左右,最后,肯定的是大團圓結局,在高壓力環境下,偶爾看點小清新對生活也是一種調劑。
總之,《擺渡人》這本書還是非常不錯的,有時間的小伙伴一定要去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