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童年》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的寫寫讀后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小編帶來關于《童年》讀后感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1
今年暑假,我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這本書內容很有趣,讓我收益匪淺。
阿廖沙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和平的家庭中:他的兩個舅舅幾乎每天都會為了爭奪財產而吵架打斗;他的外公非常兇惡,經常把怨氣撒到無辜的孩子們身上,就連整天勤勤懇懇為家庭操勞的外婆也常常挨打。不但如此,就連疼愛他的媽媽也在一次事件之后,突然對他兇狠、冷酷、無情起來……可憐的阿廖沙只剩下一位疼愛他的親人:外婆。不幸的童年生活,給阿廖沙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烏黑的陰影。但是阿廖沙仍然堅強地生活著,認真學習,幫助外婆做家務,保護外婆,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望。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同情阿廖沙的遭遇。和他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么幸福!有許多自己心愛的玩具,有漂亮的衣服,還有美味可口的各種美食,更有疼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親人。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生在福中不知福,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纏著大人給買下來,玩不了多久就束之高閣;購買很多自己愛吃的食物,有時候吃不完只好扔掉,多么浪費啊!甚至,有時候還不懂事地跟爸爸媽媽吵架頂嘴,任性地不聽大人給我們講道理……如果有一天,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來到阿廖沙的家中,體驗一下他的生活,我們還會像現在這樣隨心所欲、嬌氣霸道嗎?我暗自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要改正自己的這些不良習慣了。
同學們,讓我們想想阿廖沙,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吧。改掉我們的壞習慣,開始珍惜時間,認真學習,熱愛勞動,體貼家人,關心朋友吧!讓我們樹立起良好的品質,度過一個有意義的精彩童年吧!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2
《童年》想必大家都看過,它是一部享譽世界、傳世百年的文學名著巔峰杰作。
《童年》是偉大作家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寫了小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到十歲苦難的童年生活。小說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描述了19世紀俄國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狀態,廣闊而深刻。既押擊了小市民階層庸俗無聊、空虛自私的丑惡嘴臉,又展現了下層勞動人民正直勤勞、淳樸善良的精神。同時,作者更在其艱難的成長歷程中,展現了為尋找新的生活道路、探索新的生活意義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促人奮進。
在本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外祖母的上帝和外祖父的上帝”這一章。在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眼里,外祖母的上帝是仁慈的,親切的,寬容的;而外祖父的上帝是冷酷的,殘忍的,嚴厲的。這種對比的手法會令美的更美,丑的更丑。更深層次的讓讀者加深外祖母的上帝和外祖父的上帝的印象。
書中的人物特點極為豐富。我們的小主人公阿廖沙是可憐的,是勇敢的。而他的外祖父則是兇殘的,貪財的。阿廖沙的兩個舅舅——分別是雅科夫舅舅和米哈伊爾舅舅,他們兩個都是阿廖沙的親舅舅。可是,我非常疑惑:怎么能有這種比禽獸還禽獸的人?為了那幾個臭錢,竟與自己的父母爭吵、打架,真是兩個逆子啊!
讀完這本書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個社會上心狠手辣的人太多了,這些人都喜歡走捷徑,一點都不實在。所以,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老實人,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我相信成功就一定在你的眼前。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3
他的悲慘童年——讀《童年》有感
最近我正在讀一本高爾基寫的《童年》。
這本書講述了小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阿廖沙的父親在他小時候就病死了,母親把他帶到了外公家。外公的脾氣十分暴躁,只有外婆疼愛著他。外公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堅持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這個人物描述了自己的童年。
不管是高爾基還是他筆下的人物的的童年,跟我們現在比起來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我們多幸福啊!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著老師講課,回到家中有美味的食物等著品嘗,而高爾基所處的那個年代呢?高爾基幾乎每天都不安寧,天天有人打他,辱罵他,傷害他。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廖沙的愛,給予了阿廖沙堅強不屈的精神力量,讓阿廖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讀書以明智”,我們要珍惜今天美滿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千萬別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樣優越的學習條件,這樣美好的童年生活,我們再不好好學習就太對不起父母了。
我想,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屠格涅夫曾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我想,這就是讀書賜予我的智慧。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4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可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著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么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后,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后,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你呢?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5
童年,適合代表童話的名詞,它蘊含著無知的可愛,它彌漫著糖果的甜蜜,他收藏著一顆單純的心。他是每個人幸福的過往,描述著一段段第一次的開始與結局。我本以為,是華麗的童年成就了他的,他今天卻發現是磨煉鑄就了他的不平凡。
高爾基的《童年》向我們講述了十七八世紀沙俄統治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他們沒有錢,沒有尊嚴,更沒有幸福而言。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因為《童年》中的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阿廖沙三歲就失去了父親,從某種意義來講,他是缺乏父愛的。
隨著父親的死亡,阿廖沙與母親被外祖母接回了尼日尼,(母親的故鄉),在這里為哈伊寫舅舅、雅科夫舅舅冷淡,他表哥薩什卡捉弄他,外祖父毒打他,除了外祖母之外,沒有人真正喜歡他。
如果阿廖沙的童年是令人窒息的,那么外祖母這是阿廖沙呼吸的氧氣;如果說阿廖沙在童年辨不清黑白的,那么外祖母則是阿廖沙的一縷陽光。是的,外祖母給她講一些古怪的故事,給他好吃的,就連最后外祖父與他分了家,他仍然對阿廖沙不舍不棄。
面對那個世態炎涼的社會,面對阿廖沙的悲慘生活,一切語言都顯得太過無力與蒼白,我們只有抓住童年的一切,珍惜現在。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努力學習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童年不僅繼續了阿爾高爾基的苦澀,而且告訴了我們一些人生道理:逆境也能成才!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6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最近我剛看完一本高爾基先生寫的一本自傳體小說——《童年》,看完以后,我真正清晰明了地認識到這位作家的童年生活,讓人不可思議!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后,隨母親投奔外祖父。外祖父粗野自私,經常毒打孩子們,曾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除了脾氣暴躁的外祖父,這個家庭里還有兩個為爭奪財產整日吵架、打架的舅舅。阿廖沙經常驚恐不安,還好有慈祥善良的外祖母安慰他、保護他。
我曾經以為每一個作家都有好的名譽、好的家景、好的生活罷了。可偏偏不是這樣的,社會就是這么的慘酷,何必去抱怨呢?高爾基先生從小在黑暗、渾濁的環境里度過了他那悲慘的童年,他的作品中寫到:“那段生活就像一個具有真、善、美品德的天才作家創作的,講得非常好的悲慘童話,充斥著數不清的殘酷。”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
《童年》這本書中讓我最為記憶猶新的是結尾的最后一句話:“你不是我的獎章,總不能老掛在我的脖子上。”外祖父說。就這樣,我到人間(即社會)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結束了,到人間去謀生。
高爾基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波蕩起伏,他晚年的命運也是如此。可他毫不抱怨、怨天尤人,而是將它轉化為筆下的文字表達出來!
關于《童年》讀后感篇7
暑假里,我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這本書。初讀時,懵懵懂懂,于是按照老師的推薦,去搜尋了《童年》的電影來看。看完電影,我又重新打開書,細細品味了書中各種人物的情感。
高爾基的童年雖然苦澀,但成長過程卻是給人以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書中的阿廖沙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外祖父的脾氣很差,總是喜歡嘲笑他人,動不動就打人罵人,讓人非常討厭。他的兩個舅舅也是自私自利、貪婪殘暴的化身。慶幸的是,與令人畏懼的外祖父、舅舅不同,外祖母為人善良、熱愛生活,她似乎可以容忍一切。在無數個夜晚,阿廖沙依偎在外祖母身旁,如癡如醉地聽著她講各種民間故事,外祖母是阿廖沙童年生活的慰藉和光亮……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呀,我們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聽著老師講課,回到家就有父母精心準備的美味佳肴……當我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一點點的小困難時就會退縮,就會埋怨生活的不公,現在想起來是多么的可笑,這些困難和挫折與阿廖沙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感恩為我們創造幸福童年的人,同時我也明白了要珍惜時間、珍惜轉瞬即逝的童年,努力學習,哪怕身處逆境,也要像高爾基一樣,堅強獨立,努力拼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