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
我們都知道《鄉土中國》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篇1
夕陽西下,五六歲的小女孩拿著一個瓢,緊緊的跟在拎著水桶的爺爺后面,舀起一瓢水,澆在綠綠的葉片上,水混合著金色的陽光,緩緩流下。小女孩再蹦蹦跳跳的去舀一瓢水,繼續輕輕的澆灌在下一株秧苗上……
這是我三十余年的生活里,每每想起都覺得溫暖的回憶。這回憶里有中國人最離不開的土地,有溫暖的夕陽,有前面引著路帶著我走過溝壑的爺爺,還有那些待熟的秧苗,以及對成熟的果實的向往。
看《鄉土中國》,最難忘的便是“鄉土本色”。無論現在我在哪里,無論我生活在怎樣的圈子,鄉土才能給我最為溫暖而安定的回憶。
鄉下人離不了泥土,而我,故土難離。
讀大學之前,我沒有想過我會到一個乘火車需要近30個小時才能抵達的城市讀書。考研究生的時候,我沒有想過畢業后我會到一個離家兩千多公里的城市定居。
如今,我生活在一個小城,城市邊緣有大片大片的耕地,一年四季各種農產品交替上市,人們總是津津樂道于本地出產的特色產品,說起的時候臉上就滿是自豪。
冬天,冬筍破尖而出,挖出幾顆,煎炒烹炸,任君選擇。
春天,枝頭上桃花爛漫,等著夏季的成熟與甜蜜。
夏天,楊梅、桃子、蜜梨、葡萄輪番登場,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總是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土地帶給鄉村人的滿足,從餐桌上延伸到生活中,走親訪友時帶的特產是熟人社會最常見的親情友情交流方式。
土地帶著鄉村人的留戀,是無論距離故土多少公里,總有一碗菜讓你馬上能想起家鄉。
隨著網絡時代的興起,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在網上下單買到各地特產,前不久我在網上訂購了家鄉特產紅腸粉腸,欣喜的等著收貨,切片,開吃,但又總覺得吃到的好像不是那個味道。
是的,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哈爾濱,而現在我生活在幾千里之外的浙江。再多好吃的海鮮水果也總是抵不過我對地三鮮鍋包肉的想念,再多的美麗的風景也無法讓我忘記家里午后的葡萄藤。
雖然我只在鄉村生活過短暫的幾年,但是故土難離,那些土地帶給我的回憶總是無法忘記,那些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篇2
剛剛接觸到這本滿是學術言論的書,我是抵觸的,覺得這書不是與我“同一世界”的事物。但畢竟是必讀書目,在老師的引導與同學的陪伴下,我慢慢靠近它,漸漸發現自己改變了對《鄉土中國》的看法。
它不像我以為得那樣生澀難懂。文中常有生動的實例,如“文字下鄉”一篇提到,教授的孩子雖在學校成績好,被夸聰明,但與鄉下孩子在一起捉蚱蜢時,卻遠不及他們靈活敏捷,這有力闡釋了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水平與個人所處環境的需要有關,鄉下人也并非愚的道理。
它不像我以為的那樣遠離生活。“差序格局”一篇中提到“我們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想想自己的生活,的確擁有與自己關系遠近不同的人形成的如“波紋”般的交際圈。
它更不像我以為的那樣平淡無趣。這本書充滿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從個人說,這個世界不過是個逆旅,寄寓于此的這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但是這個逆旅卻是有著比任何客棧、飯店更雜復和更嚴格的規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它們激起我對此書的閱讀興趣,同時引發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我敢于在講臺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教育辦法。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通過此書我也了解到,作者費孝通先生,原來是這樣一位富有勇氣與探索精神的開拓者,著實令我敬佩不已。
在這本書中,還有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在如今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土社會這種中國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的固有結構,是保存還是被改變……大概會引起很多人的沉思吧!
《鄉土中國》一書,讓我收獲了很多,在我的學習生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篇3
費孝通先生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從古至今,農民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農民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也作出了極大貢獻。
作為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我感到無比驕傲。
以前對自己生活的村子沒有太多感想,在讀完《鄉土中國》后再去回想,鄉土社會果然都是大同小異的。
在農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廣袤的土地養活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小的時候跟隨父母到田里去播種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開蓋好的薄膜種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時節抱麥子。
在北方,割麥是農活里最苦最累的活,農民割麥的姿勢用“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母親心疼我,沒有讓我割過麥穗,于是我開始找尋新的“營生”——挖苦菜。
現在想來,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種它會生長,你不播種它也生長。
苦菜就是那種自然生長的植物,挖它并不費事,田地里到處可見,不一會兒就能挖一小筐,帶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
“非典”那年,母親不信任小賣部的菜種,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時間家里足足吃了一個月的苦菜。
在鄉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錢,吃的自己都可以種,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梨樹、沙棗樹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桿子和玉米棒棒,逢年過節的時候買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
可見,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們聚村而居確有一定道理。費孝通先生分析說,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小農經營每家耕地的面積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與耕地不會距離得過遠;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們聚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
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篇4
費孝通先生曾在序言中說道,它寫《鄉土中國》的目的就是介紹“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并且他從實際出發,介紹了鄉土社會人們的生活、人情、禮俗血緣、道德等特點,讓讀者從實際中理解人們的內心世界。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費老先生的《鄉土中國》,感觸頗深。這本書是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這里講的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在閱讀《鄉土中國》的時候,我會體會到一種反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很佩服書中的說理,作者通過將城里教授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清楚對比就能讓人清晰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如鄉下人熟悉鄉間一樣,鄉下人會在城里因無知而被嘲笑,城里人同樣也會在鄉下遇到不認識的事物。由此可見,鄉下人無知確實沒有是根據。然而城里人習慣用理論,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確不知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泥土是鄉下人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是一種質樸的感覺,我們的民族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位置,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中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其《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至今仍引領后人,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2023年鄉土中國讀后感篇5
這是一本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共有14篇文章構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的社會結構、道德體系、禮法、鄉村權力的分配、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各篇之間相互聯系遞進,費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于當時中國基層社會進行了分析與概述,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創造性的想法與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作者的核心觀點是表達了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傳統儒家觀念的影響,是一個追求穩定的、變化漫長的熟人社會。但在這種社會中也在不斷孕育出新的概念,權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產生的變化,對于鄉土社會的沖擊等等,但我們并不能否認,作為中國社會基層的鄉土社會仍然是當今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部分。無論我們的社會如何發展,都離不開對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的研究與探索。
該書主要描繪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以及費孝通先生對于鄉土社會的一種展望。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基層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對于這本書的學習,不僅僅是透過費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語言來了解社會學的知識,更加是通過這些文章的閱讀,結合現在發展的現狀,感悟出新的觀點和主張,同時要做到溫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環境、文化作用的影響,鄉土文化是一種我國獨特的文化狀態,幾千年來文化形態的培養造就了我們獨特的國民性和文化性格。至今,我們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我們并不能否認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至今還在直接影響著我們。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的“鄉土社會”也在不斷地“打怪升級”,賦予了它一些新的內涵,鄉土社會也意識到了思想解放與學習的必要性。經濟的發展也不僅僅單純的依靠土地,現代工業的下鄉提升了農民的效率,農產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經濟形式的出現和快遞產業的發展,拓寬了交易的范圍等等,鄉土社會保留下來的精華我們仍在繼承,同時鄉土社會為適應現代新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努力。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閱讀《鄉土中國》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了解當時的基層社會的狀況,更加是發覺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探尋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