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
在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寫一份讀后感吧,這樣能記錄當下感悟,鞏固知識。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1】
今天老師讓我們抄十則則《論語》,并且讓同學紿我們講意思,再提單個字的意思。
其中我最有感悟的兩個句子是,子曰:“由誨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我教誨仲由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知道就是知 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子的你才是最聰明的。我非常喜歡孔子說的這句話,學習在于自己,而不是給老師學的,不懂裝懂才是最笨的學生,這樣你就是一個不 誠實的孩子。還有一句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溫習小時候學過的知識你還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時,你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 句話我也有深的感悟,如果你以前學的知識都掌握了,那么在去看時以前的書你又能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那你就可以給學習較差的人當小老師了。
孔子和徒弟曾子寫的十 則論語都是關于學習的,這十則里的每一句都值得我們?nèi)W習、去改進、去努力。如果你學習了,你將成為像孔子一樣的文學家。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2】
《論語》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很深奧,每一句都是雅言,都是好的語言。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弟子及其在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我印象最深的幾句話分別是: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和“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還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這一本書的語言都十分深奧,使人難以理解,可是,理解后卻覺得很對。這便是《論語》的絕佳之處。這本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勸人好的或好的,沒有一句話是對人沒有益處的。《論語》這一本書好像就是圣潔之書,沒有一絲一毫的叫人繼續(xù)作惡或叫人作惡。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3】
寒假期間,我沒有讀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誦了老師布置的《論語》。在背誦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孔子(公元前 551 至前 478 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說話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之于《論語》一書。《論語》里面內(nèi)容豐富,寫有關于父母的內(nèi) 容,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們作為子女的出門進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別讓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兒,不要讓父母擔心。還有寫關于人的,比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教導我們每個年齡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處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們?nèi)W習,令我們得益不淺。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4】
假期,兒子在翻看《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專注,很專心,我不假思索就好奇地問:“能明白嗎?”雖然兒子今年就要上高中,但在我的印象中《論語》都好像是文言文,不好懂。我一說出口,兒子就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說“老媽呀,這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呀!好懂,不信你看。”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于丹對《論語》的詮釋。
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并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說明社會環(huán)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yè)帶來什么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么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建議大家不妨抽空看看這本書。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5】
當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中出現(xiàn)了讀背《論語》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一件輕松和簡單的作業(yè),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這一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么本事?我總是愛一遍又一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后,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使沒有那些關于”孝“的名言。有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一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一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講“誠”的,做一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么復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說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后,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一個完美地句號。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6】
“學而”句提出了“學”的本質(zhì),“學”之道;緊接著就是知己之樂;然后是君子的概念,理想的人格。
而君子想要做“仁人”、行“仁道”,最重要的是要樹立起其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孝弟”,就是“孝順父母,愛敬兄長”。
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備有“仁”,比如“巧言令色”之流基本上無“仁”可言。當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在面對父母時,無論再怎么“巧言令色”也不為過。
可是,要怎么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到“仁”呢?“吾日三省吾身”。通過反省,實時檢視自己的行為,以此修身,使之符合“仁”之道。概括起來,反省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答應別人的事,是否有盡心竭力去完成;與朋友往來,是否有做到誠實守信;恩師所傳之學問,是否有學以致用?
個人修身、齊家到一定境界了,那便可以出來治理國家了。治理千乘之國,有五點要素:敬慎于事而不荒嬉;取信于人而不相欺;節(jié)儉而不奢靡;愛民而不輕用民力;必不得已而需用民力,當在農(nóng)閑之時,以不誤稼穡。
而后生晚輩求學者,與君子“為仁人”、“行仁道”一樣的道理,當先樹立起根本。那根本是什么呢?根本為“德”。“德”包括“入”和“出”兩部分。“入”是根本中的'根本,“孝悌”。“出”,包括行為做事有章法,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而后由“入”的推己及人“愛眾人”,并且親近“仁人”,習“仁”之道。當根本豎立起來之后,還尚且有余力的話,那就可以去學習詩書文章了。
后生晚輩所求之學,未必一定就得是詩書文章。倘若他能夠誠心誠意做到:見到賢人,能夠恭敬相待;侍奉父母,事事能夠竭盡全力;為保家衛(wèi)國,甘愿獻出生命;對待朋友,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那么,即便不曾學習圣賢之書,那他也必定是一個有學問的人。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7】
暑假,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讀《論語》。并寫出讀后感。我原本以為,論語是一部很枯燥無聊的書。可是,事實證明,我想錯了。
我拿起《論語》看了幾頁。馬上被吸引住了。這里面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隱藏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它們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該好好的去學習,把它們繼承并發(fā)揚下去。
論語是子的杰作,是子總結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子的思想。在一天該結束時反省自己。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讀。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8】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還在懶洋洋的睡著。媽媽把我叫了起來,說”兒子,看媽媽給你買了什么“。我爬起來一看,呀!竟然是我夢寐以求的論語。我想到了幾句話”書是精神食糧“”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朋友“。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論語,論語是孔子所著,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有弟子三千,最好的只有七十二個。
我從這本書中悟出了真理’干什么事,都要踏踏實實穩(wěn)定的干,不能做一些偷雞摸狗傷天害理的是,不能做一些冤枉好人的事。要做正人君子不能做卑鄙小人。
論語中的道理讀后感【篇9】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里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nèi)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shù)莾?nèi)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nèi)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nèi)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zhì)勝文則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