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篇讀后感能很好的宣泄情感。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僅供參考。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1
古今中外,人與人的關系都是一種社會關系。它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
在今天我讀了《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我的感觸頗深。
此文主要說了作者的一家人和他的叔叔之間所發生的事情,由于于勒的一封信致使作者一家人認為只要于勒一回來,他們家的好日子就來了,而他們的女兒卻也是因為相信于勒會回來才會嫁到一個稍微富裕的家里,可是當他們看見于勒在像一個乞丐似的在賣牡蠣時,卻另想遠離他。
這篇課文充分的體現了人們的勢力,這使我想到了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有時我會常常想:“錢真的是萬能的嗎?”
這件事使我想到了一件往事,卻同時,也是一件再平凡不過的事了。
一天,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一會,就看見一位老爺爺佝僂著身體,手里杵著一根木棒。另一只手拿著一個碗。這位老爺爺正在向過往的路人要錢,可是,又有幾個會給呢?這時,有一位漂亮阿姨走了過來。老爺爺呢,就向那位漂亮阿姨走了過去,結果呢,不怎么出人意料,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漂亮阿姨不但沒有給錢,走了之后,還從包里拿了一張紙輕輕地擦拭著剛才老爺爺不經意間碰到的衣角。過往的行人看見這個舉動,多半是搖了搖頭。
世界上的好人怎么會這么少呢?可能都還有大熊貓多吧。這是為什么呢?我常常會獨自思考這個問題。
我現在只要好好長大,然后成為一位好人,有能力幫助別人,不止是自己認識的人,還有不認識的人。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2
讀了這篇莫泊桑寫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感慨良多。
在這篇文章中,“我的叔叔”于勒有了錢,我們全家人都盼望他早日歸來,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奢華的生活。
但是這次旅行,當“我們”在船上看見了他,他并沒有發什么財,而是又老又窮苦的賣牡蠣的老水手時。“父親”和“母親”卻像遇到瘟神一樣,盡量躲著他。原因是什么?因為他沒有錢。
換個角度想想。難道于勒真的沒有認出自己的侄子么?難道真的沒有認出買自己牡蠣的是自己的哥哥么?答案是否定的,他肯定認出了。因為他知道自己以前犯下許多錯,不好意思和他相認。
再想想,為什么于勒沒有回自己的家鄉呢?答案可以從船長口里得知:“據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愿意回到他們的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這樣說來,于勒已經從以前的“流一氓”變成現在知道錢來之不易歷盡滄桑的“賣牡蠣的老人”了,他最起碼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克拉麗絲卻看他現在沒錢,怕他回來吃他們的。這說明了“我的母親”是見錢眼開的市井婦人。而“我的父親”菲利普也和母親一樣“見利忘義”,他們認定“我的叔叔”這輩子沒有出息。
如果我是克拉麗絲,我也會和弟弟相認,因為人犯錯誤是難免的,若能改邪歸正也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原諒他;如果我是菲利普,不管我的弟弟再窮,再流一氓也好,我也會和他相認的,畢竟血濃于水的親情是永不磨滅的。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3
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系了。”
自從讀了莫泊桑寫的《我的叔叔于勒》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那句話。
故事講述了“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爸爸媽媽的工資也十分微薄。家里還有兩個姐姐,所以,于勒叔叔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就到外地去做生意。而且,聽說,他還發了財。所以,我們便焦急的等他回來,好減輕負擔。但是盼望了很久他也沒回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生活好轉,出去旅游。不料,卻意外地遇見了久久不歸的叔叔,此時,他竟是一個滿身臟兮兮、衣裳襤褸、賣牡蠣的老水手。父母害怕他給我們添麻煩,帶著我們一走了之,從此跟叔叔失去了聯系。
其實內容很好理解,但不免讓人沉思,你是否把金錢的重要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家庭親情呢?本文的主人公父母,在得知叔叔有錢時,十分想念叔叔,而得知叔叔身無分文,窮苦落魄的時候卻又是另一翻態度------嫌他添麻煩。一個是金錢的誘惑,一個是親情的溫暖。在這個重要的選擇中,主人公父母,選擇了前者。他們雖然生活變好了,但是他們卻失去了世界上最可貴的東西。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在看到可憐叔叔于勒的遭遇后,我們倍感同情,可是,同時我們也感到悲哀。因為,也許,不久,在這個世界上,金錢真正的統治了人們,而親情卻被人冷落了。
我想,大家也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世界會變得冷漠無情。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4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國的“短篇小說之父”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講述的是一個炎涼世態下資本主義小市民家中發生的曲折故事。在這個拮據的家中有膽小懦弱的父親——菲利普;潑辣蠻橫的母親——克拉麗斯;兩個到了年齡卻遲遲未嫁的姐姐;及未時世事的“我”。但盡管如此,每逢周日,全家都要穿戴整齊去迎接家中曾經的敗家子,被送到美洲后偶然發財,寫信來說要補償父母當年損失的叔叔——于勒。于勒的信好比福音書,在看了這封信后,終于有人上門提親二姐,家人就匆匆把二姐嫁了出去。父母親高興的不得了,組織全家到澤西島旅行。途中父親看到有人優雅的吃著牡蠣,虛榮頓起,也故作大方請客吃牡蠣。走近一看,卻發現賣牡蠣的潦倒船員像極了于勒!在小心翼翼的向船長打聽后證實了這個消息,父親嚇呆了,母親怒火沖天的步步指示:讓“我”把姐姐們帶回來,把牡蠣錢付清,她和父親躲到對面船頭去。我十分同情于勒叔叔給了他半法郎消費,并對父母不認親人的行為困惑不解……
金錢和地位對于大人真的如此重要,勝過血濃于水的親情?讀到這兒,心都不由寒了!不禁意間又聯想到另一個故事——
有個餓了好幾天的小乞丐在風雨中乞討,遇上了好心的多爾先生給了他一美元。他連聲謝過多爾先生后,轉身又消失在風雨中。過了一會兒后,多爾先生又在一家花店中遇上了那個小乞丐:他正掏出磨得亮晶晶的硬幣,買下一束菊花,并要求店員寫上“祝媽媽生日快樂”。多爾先生笑笑,沒有多想。在他回火車的路上,第三次遇上了那個小乞丐:在風雨中,他捧著那束菊花,莊嚴而莊重的向不遠前的那片墓地走去……多爾先生的視線模糊了……
我的視線也模糊了。兩個對比如此強烈,震動著我的靈魂。少年心才是世界上最美的東西,最純粹的東西?長大后真情難道就要被抹滅?
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其實原本的題目是“情僅存于”,但來回想想,實在不喜歡“僅”這個字,因為我希望情是共存的,存在于每個人心里……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5
看完法國作家莫泊桑寫的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眼前總是會浮現出小約瑟夫那可憐的叔叔于勒的形象。我不僅對這位老人的遭遇無限同情,而且對金錢高于一切的社會感到悲哀。
故事發生在10多年前,有個名叫于勒的法國青年,他離開自己的祖國,遠渡重洋,希望大發橫財,帶著很多的金錢回到故鄉。結果,他什么財也沒有發到,成了一個窮水手。約瑟夫全家原以為他發了大財,天天盼著他回來,好讓自己享受榮華富貴。可是有一天,他們全家在一條游船上偶然碰見了于勒,竟然發現于勒已經成了一個又窮又老的水手。全家人又吃驚又失望,享受榮華富貴就成了一個泡影。約瑟夫的爸爸媽媽,也就是于勒的哥哥和嫂嫂,為了不丟面子,就不肯和于勒相認,更不愿意幫助于勒。
我想,一個美好的社會應該人人友好相處,而不是只看到金錢。約瑟夫的爸爸媽媽以為于勒發了財,就天天盼著他回來,但看到他變成一個窮人時,就那樣的嫌棄他,前后的變化多大啊!這說明在他們心里只有金錢而沒有親情。這是多么的悲哀啊!
我又想,在我們今天的生活里,有沒有像于勒一家發生的情況呢?我曾經在電視里看過有的人家為了爭奪財產,兄弟姐妹之間都成了仇人。甚至還有人為了金錢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勸他們讀一讀這篇小說,接受一點教育。要知道親情勝于金錢啊!
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少一點于勒那樣的悲劇。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篇6
看到這樣一個標題,原以為是記敘怎樣優秀偉大的叔叔,興趣便一下子大減,緊接著閱讀了文章前的導語,又覺得這篇文章似乎有什么特別之處,而直到讀完之后,我才真正了解這篇文章的過人之處。就是帶著這樣一種不斷變化的心情,讀完這篇人物態度不斷變化著的文章。
這篇文章語言精練,毫不啰嗦,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敘述的十分具體,鋪墊也十分到位,讓人一步步走進小說的情境,為后一步動態充滿期待。文中菲利普夫婦的情緒變化無疑是給人很大吸引力的,他們把小說進展一步步推進,而更加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價值觀。
菲利普夫婦在見到于勒叔叔之前僅憑幾封書信而產生的對于財富、金錢的渴望是深切熱烈的,文中也一再提到一家人對于勒的期待與盼望,而其實質卻是對財富的熱切向往,直到遇到于勒,夫婦的希望破滅,他們對于于勒的向往也就此結束,他們對于這一事實頓時產生的失落,他們痛恨和深深的恥辱感是深沉的,發人深省的。我們在其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種財富之夢的破滅,更是一種時代的悲哀,人們對于親人不再抱有絲毫的同情,對于財富的渴望遠遠勝過了親情的力量,人性在那個時代變得虛無,人們不再擁有最基本的感情。可以說,那個時代所有為財著迷,不再擁有感情的人造就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寫下這篇文章,也一定是為了追尋人性的光輝,重新喚起人們對美好感情的向往,把虛偽、為財生活的人逐出這個世界,讓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重新建立起來。這篇文章從跌宕起伏的小說情節帶我們走進了那個異常黑暗沉重的時代,同樣也引起了我們全人類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