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
在不斷發(fā)展的社會,我們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為了記錄收獲,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總結(jié)一下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精選篇1)
假期里閑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讀到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完后我感慨萬千。
我的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fēng),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是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dān)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dān)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dān)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dān)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的博大情懷。
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精選篇2)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范仲淹為應(yīng)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約,為重修岳陽樓作的一片文章。文章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絕唱篇章,尤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確實是后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充分反映了范仲淹在人生見解的獨到之處。
高山無語、深水無波,絢爛之極總歸平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充分反映了平平淡淡是真,寧寧靜靜是福。這是古代哲人提倡的慎獨的境界,更是人生之路的終極領(lǐng)悟。
“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榮辱不驚,望庭前花開花落。”原本看來平平淡淡的世間萬物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相對于宇宙的空闊深邃,生命只不過是生死兩極之間短暫的一瞬。假如把地球的存在比作一天,人類誕生在這一天的最后一秒。然而世人卻忙碌著追逐名利地位,奢求豪華的物質(zhì)生活以及活在意別人的看法之中。誠然,不懈奮斗者可敬,勇于進取者可欽,開創(chuàng)壯舉者可佩,但從容自如、淡定恬靜者才能達到生活的極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更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分秒必爭、舉重若輕、超凡脫俗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偉大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話成為當(dāng)今眾多年輕人很時髦的口頭禪。然而,此路并非身著奇裝異服、性格怪僻、做事特立獨行之路,而是擺脫世俗的浮華煩燥之風(fēng),褪去自身的趨炎附勢、好大喜功之氣,從而淡泊名利、寧靜致遠(yuǎn)、尋得真理之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靜”。它要求我們積極而又平靜地面對生活。遇事冷靜清醒,三思而后行。肖伯納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yīng)世界,不明白
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yīng)自己。”無論遇到何事,我們都應(yīng)該坦然地面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平靜自己的心情,既不能將錯就錯,也不能樂極生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福”。它要求我們調(diào)整心態(tài),真正做到知足常樂。古代哲人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于欲得。”大詩人李白說:“人若不知足,得隴又望蜀。”當(dāng)代詩人泰戈爾說:“當(dāng)鳥翼系上了黃金,就飛不動了。”作家莫泊桑也說:“生活永遠(yuǎn)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可見,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得失,做到知足常樂,是我們開啟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美”。它要求我們輕松愜意的生活,在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中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和諧之美。“松間明月照,清泉石上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爭無泥。”古代詩人無不借助自然界平淡至極的事物來寄寓生活之美。羅丹也曾說:“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和諧之美。
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精選篇3)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dāng)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由于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騷客因環(huán)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而宋朝蘇軾貶到外地,卻能把心愿托付山水,因此能寫出許多美麗雄偉的文章。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xiàn)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有所動搖,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闊天空,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dāng)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能用最大的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貶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精選篇4)
不得不說《岳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rèn)為是很愛國的,但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達到!我想當(dāng)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達到這種境界,今天的中國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有機會我一定要登上《岳陽樓》,去目睹“銜遠(yuǎn)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快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圣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xiàn)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岳陽樓記學(xué)生讀后感(精選篇5)
我沒有到過岳陽樓,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卻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過《岳陽樓記》酣暢淋漓的文筆,那臨江的春色,秀美的風(fēng)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彷佛盡收眼底,如臨其境。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正是自然界萬類霜天競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諧歡暢,是榮辱皆忘的博愛與奉獻,是社稷民生的繁榮與平和。看如今,黨的提出建設(shè)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更加重視環(huán)境建設(shè)與保護,歸根結(jié)底是為了全體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憂國憂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幾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終堅持以造福天下蒼生為己任,為黎民百姓謀福祉。他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生疾苦,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shù)度被貶但不改青云之志。個人的榮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雖窮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灑脫,憂國憂民的情操,像一面鏡子,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令人敬仰。
自強不息,奮斗不止,范仲淹終其一生踐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這神圣的使命感與榮辱觀,如今已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的無價之寶。理想,是一面旗幟,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視著范仲淹墓碑上那漸漸模糊的字跡,咀嚼范公留給我們的《岳陽樓記》,一任自己的思緒飄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我想,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價值觀,應(yīng)該是值得我們當(dāng)代青年認(rèn)真思考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