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
當我們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心中一定是有了不少感悟,此時可以寫一篇讀后感記錄收獲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篇1)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余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熏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醞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茍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著。
你堅持到了最后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云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著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游!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擺布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愿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著生命,直至衰老……
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篇2)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圣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干凈的靈魂,期待著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__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悅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的少年才俊們踏____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余地。 日記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____。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著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于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著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里臥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復回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篇3)
離騷,__歷史上最瑰麗的抒情長詩,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間中奇麗獨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尚品質。
字里行間無不透露出,詩人身上流淌著的古帝顓頊高陽的赤子熱血。全詩感慨出自己的生__不凡、才華橫溢,卻不受楚懷王之重用,悲憤之情使他作下此詩。批判楚懷王昏庸多變,貴族仗勢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漣而不妖,身處亂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壺,冰雪心智從未因損毀。他后悔步入官場,寧愿退隱清幽寧靜之鄉野,用白芷青蘭襯托出了他的尚麗情操。屈原身處的環境皆是奸臣惡勢,紅塵世間紛擾多,憂愁煩惱如行云流水般聚集,這便是生活五味雜陳。從古至今,為了____官位耗盡心力,卻終已兩敗具傷而終,可他們從不放棄夢魘中貪婪荒謬的欲念,反成____,他們卻渾然不知大千世界,萬物之靈的美輪美奐。
看看歷代,哪屆皇朝不如那殘酷無情的海,就和這個社會一樣,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憐憫你一絲一毫,他們龐大卻吝嗇到不愿施舍任何機遇。古今中外,無論何地,渺小之人,手無縛雞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規蹈矩之人……總會被折磨摧殘的容顏盡毀,體無完膚。用浮華的裝飾潤色自己的外表,它卻仍然無動于衷,只有自己的強大才能使它永恒地包容下你。一個又一個人在社會強大的負荷下,崩潰,憂悒,成為一枚一枚空虛的棋子,任人擺布,宰割。如青煙般的薄霧在世間縈繞,人們卻糾結著____利益的戰爭,而頭破血流,卻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________,只顧自作樂,對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輕于鴻毛之性命,楚懷王終敗也。屈原對國之一片丹心,無人曉之,奸臣踏之,心以絕之,終究投江自盡,了結殘生。朝廷之上,官場阿諛奉承的套路便已成為生存之路,只有與其同流合污才方可獲一線生機。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了,卻偏偏逆而行之,只為留下清譽。
歲寒,方知松柏之后凋也。真是此理!
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篇4)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民族節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千年以后,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楚辭,我最想探索的一個問題,就是幸福是什么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典籍里的中國離騷讀后感(篇5)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所作:離騷。是現存第一篇宏偉壯麗的抒情長詩。詩人思想的燦爛光芒閃耀在全詩的字里行間。
屈原在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為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富強,并一度成為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經過這一系列的政治實踐,認清了楚國的發展前途,在于富強與獨立,這就是他所謂的美政。他希望楚國能夠沿著這條理想的道路走下去,達到最終的強大。
屈原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但現實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寄詠于詩。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標是實現大一統,詩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幾乎包括神話傳說中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土和廣大空間,這正是作者向往一統天下的形象表現。
同時他又為祖國積極培養人才;余既滋蘭于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他設想一個圣君賢陳相結合的政治局面,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國的貴族政治已日趨沒落,楚懷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國張儀以重金收買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懷王的寵妃鄭袖,造成了一個全面的政治攻勢。
他對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淚又拭淚,最后終于抱起岸邊的一塊記錄了楚國建國、輝煌、中落的歷史的江石投入了奔騰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嗚咽。
歷史并不為一個悲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變,但屈原在滿懷絕望投江的剎那,心中是否有一絲解脫,是否閃現過一絲希望的火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