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包身工讀后感
在我們認真讀完一本書籍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此刻不少人會用一篇讀后感記錄收獲,方便今后重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夏衍包身工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1】
在紗廠的工房,長方形的用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域里,住著二千個左右衣服破爛而專替別人制造紗布的“豬玀”。
他們每天清晨四點就要起床梳頭洗臉吃早餐,然后不停地開始干活。
這就是“包身工”。每年,尤其是大災害時,這些在日本廠里的帶工就會勸說那些無力撫養他們子女的父母去把他們的子女帶走。包身費是大洋二十元,限期三年,生死疾病一聽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聽起來確實不錯,可真的是這樣子嗎?我說那些父母啊,你們可是把你們的子女推上一條死路。
住的是擁擠的工房,吃的是粥,粥可不是純米粥,是鄉下人用來喂豬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鍋巴煮成的。就連那些在菜市場收集地菜葉,用鹽水一泡,就是他們難得的佳肴。而且每人只能呈一碗。添粥的機會,那就只有在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是發工錢的日子才會有。而那些輪著擦地板的或倒馬桶的,連一碗都乘不到,
連病了也不許躺在床上休息,老板很會可靠地為廠家服務,用拳頭、棍棒或者冷水強制他們做工。如果那些父母知道你們的子女的悲慘生活,你們還會簽那張包身合同嗎?也許,你們會問:“那父母知道他們的悲慘生活,不會去救他們嗎?”不是的,父母并不知道。因為老板把包身工與外界隔絕,還把管理權交給帶工老板,所以包身工就如文中所說的“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的使用,絕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引起變化的發生。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感覺很憤怒呢?接下來,你一定會憤怒到極點。
只要他們在工作上有什么差錯,工頭和巡回管理的女工就會毆打他們。還要是“盡管打,打死不要緊,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你說,這老板有多殘忍。
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包身條約上寫著三年期限,能做滿的還不夠三分之二。瘦的像根蘆柴棒,一天幾角工錢,而帶工老板在他身上撈取了十幾元。
為什么日本敢欺負我們,還不是因為當時中國弱。但是不管黑夜有多么恐怖,黎明始終會到來的。
記得在師范的時候學過一篇報告文學,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寫于1936年,背景是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勾結的時候,引用文章的話說:“在這千萬的被飼養者的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制度,和對這種制度忠實地服務著的十五六世紀封建制下的奴隸!”這篇文章是作者對上海工廠進行兩個月實地調查之后寫成的,全文深深地滲透著作者的血與淚,也深深地滲透著舊中國勞工的血與淚,真實反映了“包身工”慘絕人寰的遭遇。我對書中的一個人物“蘆柴棒”印象很深,當時我上完課文時,心里充滿了對日本人的憎恨與憤怒,他們在中國的地方肆意欺詐盤剝中國人;同時又為舊中國的軟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意義,作者的筆法很冷峻,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評論。特別是結尾那句話:
“不過,黎明的到來還是沒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這些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由于對歷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對這句話當時不能很好的理解開來。現在來看,這句話應該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過事實向人們昭示:人類社會最終是向前發展的,任何違背人性的行為最終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給無情地碾碎!
現在回過頭看看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不錯,中國奴隸早已覺醒,這縷縷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就是這股力量,使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在中國已經不復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發表時給中國人帶來怎樣的沖擊,現在看文章,我們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憤怒,我們還可以滋生一種慶幸。是啊,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可以將《包身工》放進文學作品集里,將它當成一篇文章去欣賞;我們也可以將“蘆柴棒”放在記憶里。將她當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們還可以將上海楊樹浦福臨路的那家東洋紗廠放進歷史里,將它當成一個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義,然后一起去譴責它;我們更可以將整個中國近代史放進教科書里,正視它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初憤怒與憎恨的感覺沒有了,但絕不是說我們可以麻木!落后就會被挨打!這是我們用一百多年的恥辱換來的結論。面對落后,憤怒與憎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必須強大起來。魯迅當年棄醫從文,是想從精神的層面去喚醒人的靈魂。在任何一個圈子里,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不會將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規則在人類社會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只不過多了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馬克思那句經典的話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可以推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之險。”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潤呢?人還會考慮什么?
據說,在山西、河南,一塊磚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場價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潤,將整個社會的人性徹底擊垮,人類的同情心,黨員的黨性,國家的權力體系,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金錢面前蒼白得就像一張廢紙。山西省洪洞縣自蘇三而聞名,蘇三的故事控訴的是封建社會整個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一個個腐敗的官員,用手上的權力細心的編織一張骯臟的大網,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網中間,像蜘蛛一樣,等百姓粘上網時,這些官員就可以無情地吮吸他們的血,撕裂他們的肉,咀嚼他們的骨了。《詩經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來,百姓只是王公貴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別人支配。在這種制度之下,我們只能譴責整個制度,不能讓哪一個人來承擔其中的責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個制度,而不是某一個皇帝或大臣),我們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為獨立的、直立的人。我們不依附哪一個人,我們只屬于自己!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早在上世紀中葉,我們的先輩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清明的世界,早已將我們從帝國主義的蹂躪里解救出來,并且推翻了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從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為一段歷史去溫習。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2】
我今年讀高一了,在這個學期的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包身工,才剛剛只是看了一遍,雖然心中有憤懣,但是感想不是那么強烈,但當老師把圖片放出來的時候,全班同學都驚叫了一聲,看看那些被賣到山西煤礦去做事的小孩,最小的只有8歲,而大的也就13歲,這正是我這個年齡的時候,看著一幅幅圖片,那些人的'背上,腳上已近是血肉模糊了,受傷流血的地方也只是單單用破布包裹一下而已,當你仔細去望望他們的表情時,你會感到他們的表情都很呆滯,身上到處都是傷疤,看到這些圖片時第一眼我對他們感到了同情,覺得他們可憐……
但當我再想想時,為什么只有當媒體報道出來時,警察才會去解救那些可憐的孩子們嗎?他們難道是不知道嗎?不可能……其中一定是有秘密,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只希望那些為人民服務的人們要憑自己的良心去為人民做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媒體去報道這些事實,這樣才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要再讓那些孩子們在受到黑心老板的摧殘了,有更多的人去幫助他們……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3】
文章寫于1936年,背景是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勾結的時候,引用文章的。話說:“在這千萬的被飼養者的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制度,和對這種制度忠實地服務著的十五六世紀封建制下的奴隸!”這篇文章是作者對上海工廠進行兩個月實地調查之后寫成的,全文深深地滲透著作者的血與淚,也深深地滲透著舊中國勞工的血與淚,真實反映了“包身工”慘絕人寰的遭遇。
我對書中的`一個人物“蘆柴棒”印象很深,當時我上完課文時,心里充滿了對日本人的憎恨與憤怒,他們在中國的地方肆意欺詐盤剝中國人;同時又為舊中國的軟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意義,作者的筆法很冷峻,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評論。特別是結尾那句話:“不過,黎明的到來還是沒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這些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由于對歷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對這句話當時不能很好的理解開來。現在來看,這句話應該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過事實向人們昭示:人類社會最終是向前發展的,任何違背人性的行為最終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給無情地碾碎!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4】
看到“包身工”三個字,我畏懼得很,又有點似曾相識。
哦!原先此刻這21世紀也有夏衍筆下的“包身工”。
21世紀的“包身工”出身并不低,他們有的是某名校大學生,有的是家庭條件不錯的獨生子女們,那這些人怎樣會按上這“包身工”的名頭呢?說好聽也不好聽啊,“包身工”可是被人稱作是“豬玀”的人啊,怎樣回事呢?
唉,21世紀的人忙于掙錢,便自然想出一些掙錢之道。這些道路會像黑貓白貓一樣,只要是抓到老鼠就是好的?
傳銷來錢快吧!但你可知這傳銷毀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這傳銷的老板就是“帶工”的老板,花言巧語騙同鄉人,同學及親戚加這榨取人血液的團伙。
誘惑的力量是不可估測的,有些人被黑心的“帶工”老板一說心便涌動了,心動了,還有什么能阻擋他前進的步伐了。所以,一個個純潔的心靈被“帶工”老板侵蝕了。一個個健壯的身體被“帶工”老板摧毀了,傾注了一些白日做夢的妄想。
這些“包身工”呀,她們有安于現狀,不想跳出也難又跳出這個“吸血鬼”的魔洞,繼續為那“帶工”老板賣命坑害我們這些單純的人兒們。可是幸虧還有一些人想逃出來,不想去與那“帶工老板”同流合污,也不甘受那打罵挨餓挨凍之苦,他們為了解救自我,寧愿從高層樓的傳銷點跳下來,等待社會上的人的救助。
啊,我們這世紀還算很好的,好人總是比壞人多,一大群一大群的人前來幫忙她,社會也在打擊這種事。唉!可惜呀!夏衍所寫的包身工們不是生在我們這個年代,要不然我們就能夠伸手解救她們了,可可惜呀,我們伸手過去,包身工們抓不到啊,但慶幸的是,我們的手拉過來了一大群受傳銷毒害的人!
我們的手是溫暖的,我們要伸向每個群體的人。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5】
文章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意義,作者的筆法很冷峻,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評論。特別是結尾那句話:
“不過,黎明的到來還是沒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這些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由于對歷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對這句話當時不能很好的理解開來。現在來看,這句話應該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過事實向人們昭示:人類社會最終是向前發展的,任何違背人性的行為最終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給無情地碾碎!
現在回過頭看看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不錯,中國奴隸早已覺醒,這縷縷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就是這股力量,使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在中國已經不復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發表時給中國人帶來怎樣的沖擊,現在看文章,我們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憤怒,我們還可以滋生一種慶幸。是啊,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可以將《包身工》放進文學作品集里,將它當成一篇文章去欣賞;我們也可以將“蘆柴棒”放在記憶里。將她當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們還可以將上海楊樹浦福臨路的那家東洋紗廠放進歷史里,將它當成一個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義,然后一起去譴責它;我們更可以將整個中國近代史放進教科書里,正視它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初憤怒與憎恨的感覺沒有了,但絕不是說我們可以麻木!落后就會被挨打!這是我們用一百多年的恥辱換來的結論。面對落后,憤怒與憎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必須強大起來。魯迅當年棄醫從文,是想從精神的層面去喚醒人的靈魂。在任何一個圈子里,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不會將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規則在人類社會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只不過多了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馬克思那句經典的話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可以推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之險。”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潤呢?人還會考慮什么?
據說,在山西、河南,一塊磚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場價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潤,將整個社會的人性徹底擊垮,人類的同情心,黨員的黨性,國家的權力體系,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金錢面前蒼白得就像一張廢紙。山西省洪洞縣自蘇三而聞名,蘇三的故事控訴的是封建社會整個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一個個腐敗的官員,用手上的權力細心的編織一張骯臟的大網,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網中間,像蜘蛛一樣,等百姓粘上網時,這些官員就可以無情地吮吸他們的血,撕裂他們的肉,咀嚼他們的骨了。《詩經?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來,百姓只是王公貴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別人支配。在這種制度之下,我們只能譴責整個制度,不能讓哪一個人來承擔其中的責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個制度,而不是某一個皇帝或大臣),我們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為獨立的、直立的人。我們不依附哪一個人,我們只屬于自己!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早在上世紀中葉,我們的先輩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清明的世界,早已將我們從帝國主義的蹂躪里解救出來,并且推翻了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從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為一段歷史去溫習。
夏衍包身工讀后感【篇6】
包身工讀后感
在紗廠的工房,長方形的用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域里,住著二千個左右衣服破爛而專替別人制造紗布的“豬玀”。
他們每天清晨四點就要起床梳頭洗臉吃早餐,然后不停地開始干活。
這就是“包身工”。每年,尤其是大災害時,這些在日本廠里的帶工就會勸說那些無力撫養他們子女的父母去把他們的子女帶走。包身費是大洋二十元,限期三年,生死疾病一聽天命,先付包洋十元。聽起來確實不錯,可真的是這樣子嗎?我說那些父母啊,你們可是把你們的子女推上一條死路。
住的是擁擠的工房,吃的是粥,粥可不是純米粥,是鄉下人用來喂豬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鍋巴煮成的。就連那些在菜市場收集地菜葉,用鹽水一泡,就是他們難得的佳肴。而且每人只能呈一碗。添粥的機會,那就只有在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是發工錢的日子才會有。而那些輪著擦地板的或倒馬桶的,連一碗都乘不到,
連病了也不許躺在床上休息,老板很會可靠地為廠家服務,用拳頭、棍棒或者冷水強制他們做工。如果那些父母知道你們的子女的悲慘生活,你們還會簽那張包身合同嗎?也許,你們會問:“那父母知道他們的悲慘生活,不會去救他們嗎?”不是的,父母并不知道。因為老板把包身工與外界隔絕,還把管理權交給帶工老板,所以包身工就如文中所說的“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的使用,絕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引起變化的發生。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感覺很憤怒呢?接下來,你一定會憤怒到極點。
只要他們在工作上有什么差錯,工頭和巡回管理的女工就會毆打他們。還要是“盡管打,打死不要緊,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你說,這老板有多殘忍。
兩粥一飯,十二小時工作,包身條約上寫著三年期限,能做滿的還不夠三分之二。瘦的像根蘆柴棒,一天幾角工錢,而帶工老板在他身上撈取了十幾元。
為什么日本敢欺負我們,還不是因為當時中國弱。但是不管黑夜有多么恐怖,黎明始終會到來的。
記得在師范的時候學過一篇報告文學,是夏衍的《包身工》。文章寫于1936年,背景是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勢力勾結的時候,引用文章的話說:“在這千萬的被飼養者的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這兒有的是二十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制度,和對這種制度忠實地服務著的十五六世紀封建制下的奴隸!”這篇文章是作者對上海工廠進行兩個月實地調查之后寫成的,全文深深地滲透著作者的血與淚,也深深地滲透著舊中國勞工的血與淚,真實反映了“包身工”慘絕人寰的遭遇。我對書中的一個人物“蘆柴棒”印象很深,當時我上完課文時,心里充滿了對日本人的憎恨與憤怒,他們在中國的地方肆意欺詐盤剝中國人;同時又為舊中國的軟弱而感到痛心疾首。文章具有很強烈的社會意義,作者的筆法很冷峻,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評論。特別是結尾那句話:
“不過,黎明的到來還是沒法可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骸,我也想警告這些殖民主義者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
由于對歷史背景了解得不透,我對這句話當時不能很好的理解開來。現在來看,這句話應該是文章的主旨,道出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夏衍就是想通過事實向人們昭示:人類社會最終是向前發展的,任何違背人性的行為最終都會被歷史的車輪給無情地碾碎!
現在回過頭看看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不錯,中國奴隸早已覺醒,這縷縷冤魂早已凝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就是這股力量,使得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在中國已經不復存在。我不知道《包身工》第一次發表時給中國人帶來怎樣的沖擊,現在看文章,我們放佛可以置身事外,除了憤怒,我們還可以滋生一種慶幸。是啊,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的先輩用自己的鮮血與生命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可以將《包身工》放進文學作品集里,將它當成一篇文章去欣賞;我們也可以將“蘆柴棒”放在記憶里。將她當成人物形象去分析;我們還可以將上海楊樹浦福臨路的那家東洋紗廠放進歷史里,將它當成一個典型去分析其存在的意義,然后一起去譴責它;我們更可以將整個中國近代史放進教科書里,正視它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當初憤怒與憎恨的感覺沒有了,但絕不是說我們可以麻木!落后就會被挨打!這是我們用一百多年的恥辱換來的結論。面對落后,憤怒與憎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我們必須自食其力,必須強大起來。魯迅當年棄醫從文,是想從精神的層面去喚醒人的靈魂。在任何一個圈子里,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不會將人性放在首要位置。自然界“弱肉強食”的規則在人類社會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只不過多了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馬克思那句經典的話在任何一個社會都可以推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之險。”
但是,如果有1000%的利潤呢?人還會考慮什么?
據說,在山西、河南,一塊磚的成本就0.036元,但市場價是0.30元左右。近1000%的利潤,將整個社會的人性徹底擊垮,人類的同情心,黨員的黨性,國家的權力體系,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金錢面前蒼白得就像一張廢紙。山西省洪洞縣自蘇三而聞名,蘇三的故事控訴的是封建社會整個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一個個腐敗的官員,用手上的權力細心的編織一張骯臟的大網,然后自己悠然自得地躺在網中間,像蜘蛛一樣,等百姓粘上網時,這些官員就可以無情地吮吸他們的血,撕裂他們的肉,咀嚼他們的骨了。《詩經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原來,百姓只是王公貴族的工具,百姓的人身自由完全由別人支配。在這種制度之下,我們只能譴責整個制度,不能讓哪一個人來承擔其中的責任。所以只有推翻它(指整個制度,而不是某一個皇帝或大臣),我們才能解放自己,使自己成為獨立的、直立的人。我們不依附哪一個人,我們只屬于自己!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早在上世紀中葉,我們的先輩就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清明的世界,早已將我們從帝國主義的蹂躪里解救出來,并且推翻了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從而《包身工》里的那一幕,《玉堂春》里的那一幕,都只能作為一段歷史去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