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書籍讀后感
當我們閱讀了一本書籍后,相信大家心中有了很多值得分享的感悟,這個時候可以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收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理學書籍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心理學書籍讀后感篇1
偶然讀到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卑⒌吕盏睦碚摌嫾芷鹗加趲缀跷覀兠總€想生存下來的人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以使我們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們的同類中獲得地位,以使我們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身,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延續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簡潔的說就是職業、人與同伴、愛情和婚姻。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顯示了我們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生活的意義。每人的意義或多或少存在錯誤的成分,沒人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也不會存在絕對錯誤的生命意義。所有的意義在這兩段之間變化。然而這些變化里,他們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錯得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意義具有些共同的特質,而較差的缺少這些東西。
我們要怎么做才能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感的人呢?如果我們認為認清: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行,那么這件事情便不難。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便能設身處境,同情他們的掙扎。他們所犯得唯一錯誤時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后,都隱藏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著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然而,真正能夠應付并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斗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如果我們依這種正確的方向來對待人,我們便會發現:要他們悔悟并不困難。
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后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征的各種要求,都是他們應該有助于人類的合作。天才是人類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為和態度的某些方面,我們或許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們卻能從其生命的整個歷程中看出來他的合作和奉獻精神!
同時從哲學的角度,古圣先賢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莊子“至人無己”、“忘我”, 馬克思“為絕大多數的利益而奮斗” ,佛云“普度眾生” ,“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都是將自己與宇宙統一,非自我為中心。這也從側面支持的了阿德勒的觀點。
心理學書籍讀后感篇2
《人性的弱點》一書作者是被譽為“成人教育之父”的來自美國的卡耐基,正如書中作者簡介介紹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當經濟不景氣、不平等,戰爭等惡魔正在磨滅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靈時,卡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他的演講和著作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正是這篇簡介,使我產生濃厚興趣想要了解,這里面究竟寫了什么,竟會有如此大的力量。
這段時間讀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讓我受益匪淺。在這樣深夜,讀這樣的書,像是在品嘗一場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樂。要將這種感覺說出來,還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它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完善自我,駕馭自我,成為一個善于經營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讓我在看清來路的同時,更清楚自己在面對怎樣的未來。
《人性的弱點》是卡耐基思想與事業的精髓,全書通過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則,從人性本質的角度,挖掘出潛藏在人體內的60大弱點,一個人只有認識自己,不斷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長進,直至成功!卡耐基寫得并不是很深奧的,寫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書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藝術靈魂。他對這些小事作出的反應,是我從未想到過的,使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會因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轉動,卻因為有了他而轉得更好???/p>
耐基先生以他對人性的洞見,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過他的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勵著我們后人不斷取得輝煌的成功。
心理學書籍讀后感篇3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讀來獲益頗多,就心理學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系等問題的實踐科學。
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于這樣的狀態,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溫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于現狀,只想維持現狀,采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松,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心理學書籍讀后感篇4
初識心理學,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書后我才有略微的見解。先從最基本的基礎常識談談吧。
有心理學就有心理醫生,作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學醫生,或者說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心理咨詢師要用全身心來傾聽,腦子要不停的運作,用所學的知識,做出準確的判斷,期間酌情插少許的提問,使求助者在傾訴的過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緒,通過咨詢師的幫助,逐漸自己發現癥結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訴她問題處在哪里。心理咨詢師的有效傾聽,化解了求助者的癥結。
在一次談話節目中,一位女性聽眾咨詢自己為什么老師學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國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專業又恰恰是醫療英語。在經過交流后才發現,這位女士因為當初一段美好的跨國戀情被阻斷之后,出現了一種抵觸的清潔,不愿再說英語,尤其是不愿聽到外國異性對她說英語,實際上她碰到的是一個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聽求助者的傾訴,要聰明的問問題,要關注她自己的意識不愿意承擔的那部分,而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樹立自己的業界權威上。
還有一種是,咨詢人員聽到求助者說自己好了一點了,就高興了,覺得自己有能力。其實,這時候很多心理咨詢師不明白,求助者正在為他們服務,這是求助者特別容易辦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詢師就像家長、老師一樣,求助者希望讓心理咨詢師高興,這樣心理咨詢師才能對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關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讓心理咨詢師高興一點。這說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轉換之間。
還有,在與求助者探討問題時,心理咨詢師很同意把應該放在求助者身上的關注轉移到求助者所說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變……”上,這時需要讓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詢師只能幫助他本人。比如,以為母親很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很焦慮,此時心理咨詢師應該抓住母親與兒子的關系。其實母子,父子的關系就像在蹺蹺板上,父母想改變孩子未來的平衡蹺蹺板,心理咨詢師要告訴他們,孩子是無法改變的,只有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孩子行為的認識,然后做出對孩子的行為的反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改變。其實這根本不應該是父母擔心的事情,父母應該后退,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經歷生活。
其實,心理治療不只可以給心理疾患者帶來福音,心理知識的普及完全可以預防許多心理問題的發生,而適時的心理指導更是有助于一個人挖掘潛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質量和事業成功的機率,為富有和幸福創造條件。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心靈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種歷險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靈的能量和機智,而心理指導正可以使心靈的各個側面協同發展,使心靈的結構呈優化趨勢。當一個人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又靈動、寬厚而又堅毅時,那么任何力量便都無法阻擋了。
心理學書籍讀后感篇5
最近到圖書館借了本《每天一個心理技巧》,算是心理學的類別了,閑暇時翻閱了一番,獲益頗多,現在特地將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下。
“心理學究竟研究什么?”標準答案是:“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這樣的回答卻使人對它有很多的誤解。在很多人眼里,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秘的學科,認為心理學家能看出人們在想什么,會洞悉別人的情感,甚至認為心理學可以用來算命。應該說,這是對心理學的誤解,那么心理學真的有那么神秘嗎?其實不然。
心理學一詞來源于古希臘語,在漢語中我們習慣于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總稱。而心理學則是關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總稱。所以這樣說來,心理學其實沒有那么神秘,心理學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的任何活動都伴有心理現象。我們熟知的感覺、想象、情感、意志及個性等等都是心理現象。人與人的溝通、互動的技巧,人際間的壓力及人際不良關系,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表現都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心理學已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因此熟知各種心理學常識和心理學技巧,并把它們應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夠對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識沒有一個認識,那么在說話做事當中就難免遇到一些小的狀況,道路也不會像別人那樣暢通了,而且在熟知心理學技巧的前提下,我們也能夠對自己出現的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作出及時的必要的調整,讓自己的身心更加愉悅,生活學習的效率更高。
《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中主要是通過諸多化解心結的故事和技巧使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成為身心皆健康的現代人。
比如說書中就介紹了如何克服憤怒、焦慮、虛榮悲觀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情緒,以及告訴我們如何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如何讓自己受人歡迎,也介紹了青春期的心理調試等等心理技巧,讀來受益匪淺。
因為《每天一個心理技巧》也蠻厚,書中的內容很多,不可能將所有的內容都陳述給大家,下面就簡單的舉個例子,來告訴諸位這本書是怎樣將看似抽象的心理問題告訴群眾并產生一定的激勵性的:作者想要說明人們不能夠恐懼失敗,于是先陳述了一段話“有個人的個人簡歷是這樣的,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焙芏嗳苏J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的確,“失敗”是個消極的字眼,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能夠比它更加令人聽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失敗,只要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錯!”然后你就會發現,在以前你認為自己不行的事情上,現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來。林肯的真實的例子也說明了這個問題,不要恐懼失敗,問題出現時,光去叫嚷、埋怨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努力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最終只有一個人來完成,那就是你。因為
最終有一天,你要獨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通過一個簡單、真實的例子再加上后來的一些通俗易懂的陳述,就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了不要恐懼失敗的好處和心理暗示、自我鼓勵的方法,今后在遇到了相關的問題的時候,你就能夠游刃有余的解決了。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斗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于現狀,只想維持現狀,采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
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置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的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這也是心理學的最終目的。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松,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通過以上我個人的一些小的淺顯的感悟,相信大家也能夠看到心理學的一些本質所在,的確,心理學就是這么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它的本質就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系等問題的實踐科學。但也沒有當初我們認為的那么神秘,全然隱藏在我們的生活學習當中,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就會很好的運用好心理學的各種技巧和處事方法,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的美好,人際關系就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