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籍的讀后感
當我們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好的讀后感能引起讀者共鳴,你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普書籍的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篇1)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么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著作,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昆蟲記》詳細介紹了許多昆蟲,分別介紹了它們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至極。這都要歸功于作者的仔細觀察,細致描寫。往下看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的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光利的鋸齒后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共有三個,這個只有經過仔細的觀察才會發現,但僅僅只有仔細觀察還是不夠的,還要有細致的描寫,這樣讀者才會懂。
《昆蟲記》是法布爾用一生的時間與精力,仔細的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昆蟲為生活以及繁衍所進行的斗爭,并將觀察所得詳細確切的記入筆記,最后才編寫成書。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F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動物的
法布爾被視為昆蟲詩人,在晚年法布爾出版了《昆蟲記》最后幾卷,使他不斷在法國贏得眾多讀者,而且在歐洲各國贏得了聲譽,文學界稱為《昆蟲界的維吉爾》,我嘆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
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會收獲更多。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篇2)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這本書向我們主要介紹了17種昆蟲。
《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傳世佳作。文章的語言淺顯易懂,為我們介紹了昆蟲世界的各種趣聞軼事,是一部集知識、趣味、文學、哲理與一體的散文集。這本書精選了有關紅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金步甲、蜘蛛等各種較為在生活中常見的昆蟲,讓我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學習了科普知識。
那么,我就說書中的建筑大師迷宮蛛吧。迷宮蛛也叫做圓網蛛,它是個無與倫比的紡織工人,它用蛛網來獵取那些自投羅網的小蟲子們,坐享其成,可謂“得來全不費工夫”啊!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胸有兩條寬闊的黑色飾帶,飾帶中間夾著白道子和褐色的斑點。不過到快要產卵的時候,圓網蛛就要搬家了。它結的絲囊色澤鮮亮、外觀富麗細致。
在圓網蛛產完卵后,它最偉大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約在九月中旬,小蜘蛛們卵化出來了,但它們要在整個袋子里過冬。歲月無情,母蜘蛛的食量漸漸小了起來,體力也不足了,雖然如此,它還能維持四五個星期的壽命。但在離開這個世界前,它繼續拖著蹣跚的步子不停地巡視。最后,在十月底的時候,它用最后的一點力氣替孩子們咬破巢的墻壁,精疲力盡地死去了。
讀到這里,我覺得母蛛盡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全部責任,我十分感動,母蛛的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母蛛偉大的精神讓我想起一句名言:世上最偉大的力量就是母愛。
想到自己的母親,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不管發生什么,她總是鼓勵我、幫助我,我要感謝她。將來,我也要像她對我一樣地對她好。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篇3)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隨之,對宇宙的疑問也越來越多,趁著這個機會,今天我就讀了這本《1001個宇宙之謎》來回答我心中一直藏著的疑問。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大內容:一是拜訪宇宙大家庭;二是走向神秘的太陽系;三是飛向美麗的太空。尤其是第二章《走向神秘的太陽系》,這里告訴了我們太陽和月亮之間的聯系,或一些太陽和月亮的知識,比如:“太陽會死亡嗎?”“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等知識。
這些宇宙知識會讓不懂的人重新認識宇宙。整本書具體地介紹了太陽系,我看了這些知識,初步懂得了太陽系的概況,還想想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北斗七星能指路;太陽光照在某些植物上會燒壞植物;彩虹發出的光用放大鏡照在水里,影子(彩虹的`光)就沒有了等知識。
我感到宇宙真是太奇妙了,看了書后讓我重新認識了宇宙,讓我重新認識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想我要繼續探索神秘的宇宙,并把這些知識告訴同學們,讓他們也知道我們是生活在奇妙的宇宙環境中、多姿多彩的地球上。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篇4)
最近,我讀了《宇宙空間里的十萬個為什么》這本書,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比如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是彗星,俗稱掃泏星,它由慧頭和慧尾組成,其中慧頭又由慧核和慧發組成。彗核的直徑約有10千米,他周圍龐大的氣團為慧發,慧發的直徑有幾萬到幾十萬千米?;畚矂t更長,可達數億千米。
太陽為什么能發光發熱?這是因為太陽是一顆恒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天體,這個大氣體球時刻都在釋放者大量的光和熱。太陽表面的溫度大約有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約為1500萬攝氏度。這是由于太陽內部進行著劇烈的原子反應。
我還知道了火星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科學家稱他為地球的.“孿生兄弟”。這是因為火星有很多和地球相似的特征。用望遠鏡看,你會發現火星簡直就是一個“地球儀”。它的兩極是白白的極冠,就像地球上被雪覆蓋的南北極。而且火星也像地球那樣呈一定角度繞太陽公轉。不同的是,火星上的一年是687天,是地球一年的1.9倍。
宇宙太神奇了,我長大以后,一定要當個科學家研究宇宙的奧秘!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篇5)
通過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學習,在質能方程中,我們看到了物質內部蘊含的巨大能量,是遠遠大于諸如其完全燃燒等釋放的能量的。且宇宙的邊際無法尋覓,人類目前的航空技術更是只有觸及火星的水平,在別的星球上生活遠今為止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因此,如何在我們現有的環境中再作發掘,以追本溯源的思想往更小更微觀的方向研究,創新技術,成了當今科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人類對構成物質基本粒子認識的不斷深入,進而創造量子學說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研究目標越小,就越有發展的空間。舉一個例子,科學家們正設想不遠的將來會誕生一種新型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它存儲和讀取數據是通過單個原子的量子態(比如說自旋方向)來進行的。由于即便是只有針尖大小的一小塊物質,其原子數目也是大的驚人。困此說,量子計算機的潛力簡直無法估量。困此,倘若科學家們能隨心所欲地攔截、捕捉和釋放原子,那么人類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蘊藏在原子內部的巨大能量與各種信息,抓住了物質的根本,也讓許多人類不敢想象的事情可能成為現實。
這本書上所介紹的內容中,最讓我感到神奇的是把光“凍結”。令人稱道的是,近來科學家已經成功的讓光乖乖地聽從調遺,已將光速降到最低17米/秒,在我們生活中的感受正如此時速60千米行進的汽車那般。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我們學過的提高介質折射率降低光速的原理。所以我們至今仍然慚愧于只將教科書上的知識全盤吸收,而未思考過如何將其升華為技術,去為人類合理地認識及改造大自然提供幫助,為生活造福。確實,學習的最大意義真的不在于會做幾道題,進而考得比別人優秀,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以上所述似乎成了普通中國人的價值觀,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成為人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這樣的方法可能促人進取,但更多的是帶來內耗。
而一些西方的發達國家,人們的人生價值取向,人生價值實現領域主要劃定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之間,它注重人與自然的差異,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改造,所以,他們能夠發現更多自然規律。這樣,生產力發展當然也很快,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強調自由與平等。當然,這樣是經歷了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的,我們要讓改造自然的思想植根于心中,再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注意,才更可能的逐步改造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世界觀、人生觀,使社會更好的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下,不妨吸納別人先進的東西,這才是科學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