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1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里無疑是一個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里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后的園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里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里,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名著。
這篇文章最美的句子是: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多么優美的排比句呀!
我從這篇文章中知道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突然聽見有人叫他,只見有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向他一笑,隱約走開去了,他自然很高興。但竟然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妖氣,一定是碰見了美女蛇了;這人首蛇身的妖物能喚人姓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人肉的。
魯迅先生說:這個故事使我覺得做人之險。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魯迅先生小時候常在百草園捕鳥、逗蟋蟀、尋蟬、喂螞蟻——長大了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到書塾里去。”一句話就從百草園轉到了三味書屋,我希望可以學習這種寫作技巧。
魯迅先生小時候上學很會做小動作。有一次,先生說:“人都到哪去了!?”大家便一個個走回去,一同走回去也不行的。可見先生是多么的嚴厲!
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先生童年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3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對魯迅先生小時候能在百草園玩耍而感到羨慕,對他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而感到厭惡,也對他能在課后與同學們游戲而感興趣。
正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的確,能聽油蛉低唱,聽鳴蟬長吟,聽蟋蟀彈琴,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按斑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又是多么地有意思。能夠在這樣的園子里無憂無慮地嬉戲,也真可謂是一大樂事!
不過,在環境這樣壓抑的三味書屋里學習,聽壽鏡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讀“上九潛龍勿用”這樣難懂的古語,也實在是無聊至極,令人厭倦。但我想,魯迅先生之所以以后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肯定有聯系吧。只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了點。
反倒是,在課后去三味書屋后面的園子里玩鬧較為快樂。能爬上花壇去折花,在地上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這樣的課余生活也算是豐富了。
不管怎么說,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滿樂趣的,既學到了知識,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現在兒童的生活比起來,確實有許多差異的。如今,孩子們沒有像魯迅先生的小時候那樣,有許多的機會去接近大自然,甚至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去玩,就連去公園,也要等到家長有時間,而不是想玩便可以隨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學的話,雖說氣氛比三味書屋要活躍得多,上課老師講的也遠比壽鏡吾先生有趣、生動,但是卻要頂著考試的壓力。
這樣說來,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4
帶著些許激動,好奇,與些許敬佩細細地讀完了這篇文章。使我了解了魯迅快樂的童年,雖然不是事事如愿,卻阻止不了心的飛揚!
魯迅的樂園,是五彩繽紛的,是生機勃勃的.在這里,他可以無憂無慮地嬉戲,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這里,他有著成仙的夢想,有著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書屋,或許老師太嚴厲,規定太陳舊腐敗,但魯迅還是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快樂,雖然不多,卻異常珍貴。
小時候,我也在充滿著生命氣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當時的想法很簡單,現在看來卻也不乏些許童真,只記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長在地里的?為什么它不會跑呢?現在雖然已經知道了它的原理,卻還是幻想著小草可以像人一樣,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長大后,進入小學、中學,功課逐漸多了起來,到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開始的時候,我確實有些不適應,覺得老師的要求太嚴格。可向在我還是笑口常開,路邊的芳草,周圍的樹木,身邊的同學都是那么可愛!雖然我與同學之間有時會發生點小矛盾,但事后我們照樣一起討論學習,討論生活,討論愛好……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困難,也會遇到許多煩惱,我們都應該像魯迅一樣,在哪兒都能找到快樂,在哪兒都能讓心無拘無束地飛揚!
生活中的許多事我們都可以放進生命那美麗的寶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時在打開看該是多么美好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5
我正在家專心練字,突然想起自己還有兩篇讀后感沒有寫,
便慌了起來,平靜了一會,便開始在那補起讀后感。
第一篇文章是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于我們學過魯迅先生,所以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整篇文章不喧嘩,沒有過多的精彩語句,但是卻能反映魯迅先生的快樂時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開始就進入主題,講明百草園是先生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桿,高大的皂莢樹,自紅的桑椹為我們呈現一篇生機勃勃的景象。捉蟲子是魯迅先生十分喜歡的一項游戲。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園就是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魯迅先生還聽過一個關于美女蛇的故事,就過得出的結論便是: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每到冬天的時候,拍雪人、捉鳥雀也給先生帶來了不少的童年樂趣。
沒有過多地修飾,反而很簡潔卻又表達的很清楚,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終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6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光這些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百草園這個樂園仿佛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呢!
文中的長媽媽還給魯迅先生講過一個關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訴我們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然而這個故事給魯迅先生有了些“后遺癥”。魯迅先生從此在夏夜乘涼時,總有些擔心,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合理的寫出了魯迅先生年幼時害怕的心情。
當魯迅先生要到上學的時候,家里人將他送到三味書屋,也就意味著魯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蓮等……要說拜拜了。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盡管如此,魯迅先生還是經常和同窗們出三味書屋后的一個小園玩。雖然能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這遠遠不及在百草園的自由、快活。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7
品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著從文章中散發出來的天真爛漫的氣息,享受著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那份活潑可愛的青春年華,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一幅幅引人入勝,有趣的畫面。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讀著這些充滿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飛到了百草園里,與那些昆蟲們來個親密接觸。讀著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魯迅與昆蟲為伴,采著野花野果,舒適地躺在草地上,享受著和煦的陽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著,支好竹篩,悠閑地捉捕鳥兒,但是總因為性急,捕不到許多鳥兒。他還喜歡聽長媽媽講故事,看《山海經》,因此而害怕赤練蛇,不敢到長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園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這里散發出閃亮的光輝。
不知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讓我回味無窮,看了還想看,也許就是因為文章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和可愛,讀來特別親切罷了。
曾幾何時,童年已不再屬于我,是那么地遙遠。也許是因為我已跨入青少年的行列,跨入了忙忙碌碌的學習和復雜紛擾的生活之中。但是我想,不管怎樣,不管在什么時候,保持一顆童心,人是永遠不會老的。甜美的童年之夢也仍然是我最珍貴的寶物,它珍藏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童年已漸漸離去,留下來的只是些美好的幼稚的記憶。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體會魯迅先生的童年之夢,我神往不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細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于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么會那么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現今,城市里的孩子已經幾乎不可能體會到魯迅幼時的歡樂了;而說起童年樂事,哪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沒有一籮筐呢?百草園中的蟋蟀、何首烏,美女蛇的傳說,又何曾異于我們穿著露屁股的短褲(那一定是在樹枝上刮破的)下河摸蝦、上樹捉鳥呢?那別了“野孩子生活”的入學,那聽老先生抑揚頓挫地朗誦,“我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又和我們既因留戀“捉蝌蚪”的生活而逃學,卻又要享受讀書識字在父母面前“顯擺”的快樂心理有何不同呢?
只是,城市里已經消失了這夢境一般的兒童樂園。
成年的魯迅是一個戰士,一個不偏不倚的、浪漫的戰士。戰士不總在沖鋒陷陣,戰士更懂得享受生活,享受美好的回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9
嘿,終于把《朝花夕拾》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性散文。它主要講了:童年時的魯迅先生從上學前常到百草園中獨自玩耍嬉戲,和到上學后到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學習,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百草園雖然荒涼,但它卻是作者的樂園。三味書屋雖然是個私塾,但它卻有一股親切的氣氛流動其間。世間再荒涼的地方,也可能是有些人的樂園,世間再枯燥的地方,也有快樂在流動,只不過你沒發現而已,就如那一句,世間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整篇散文就敘寫了魯迅先生從有“無限樂趣”的樂園到全城最嚴厲的私塾上學的過程和心路歷程。
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時卻是我的樂園”,其中充滿了童趣,作者對其中野草樹木的熱愛,還有對花鳥蟲獸的活動,描寫得無一不是栩栩如生。
而和百草園相比,三味書屋的景致卻完全不同了,如果說百草園的清新神奇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三味書屋的昏暗枯燥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實際上文章前后是和諧統一的,即便是三味書屋的生活充滿著陳腐味:學生進學要先向孔子行禮,在向先生行禮。平時只能專心學習。盡管私塾設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罰跪的規矩,但對于魯迅而言同樣是新鮮而快樂的。
對于這樣的童年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再有了!讀完這些文章,長嘆一聲童年的樂園樂屋,該向那里找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10
媽媽為我買了一本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拿到這本書,我就翻開書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從書里,我看到了大鼻子等許多孩子的窮苦生活。我們很難了解到他們——一些身無分文的苦孩子,如何獨自在那繁華、廣大的大上海里謀生,要知道那是多么不容易啊!看著他們的生活,我像吃了還未成熟的草莓,心里——酸極了。像大鼻子,他小小年紀本應睡在軟綿綿的床上聽媽媽給他講故事,本應在燒得旺盛炕前烤手取暖,本應吃香噴噴的飯菜和伙伴們一起上學……可是,他沒有,他沒有過這個年紀本該享有的幸福生活。他沒有溫馨的家,沒有摯愛的家人,沒有名字……他只有別人吃剩下的殘渣,他只睡硬邦邦的地板……這多么令人心酸。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口含金湯勺的小公主、小少爺是何等的幸福呀!但我們卻不珍惜,浪費糧食、挑食、不滿足……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他們真是太可憐了!
但是,當我看到他們成群結隊地舉旗保衛祖國,發揚愛國精神。我就被震撼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呀!當大鼻子把錢袋拾回給那位學生,我又被震撼了,大鼻子變得懂事了!于是,我就相信,他們一定能反抗成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為我感受到了人間里的愛!他們懷著各種各樣的愛,匯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條愛的河流,他們都為自己的愛起來反抗,為自己美好的生活而競爭!他們流血流汗,他們的遭遇慘不忍睹,他們有多少人失去家,失去親人,又有多少人大半年也不能回家一趟呢?但是他們堅持、反抗,雖然被“拒絕”時辛酸的一幕使人落淚。但是他們依舊堅持、反抗,為美好的明天而奮斗,他們的努力見證了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他們的愛世世代代傳承給我們!
我不僅看到了人類的愛,我還看到了大自然的愛。
童話中美麗的仙子與鳥兒吟唱,與花朵舞蹈,與小動物們相親相愛的美麗景象,在碧草如絲的原野畫出一道優美精致的風景線,與悅耳的音樂交融,這是多么如詩如畫如仙境一般的情境呀!這真是一種溫柔的歡樂的愛。
合上這本書,我久久地感受,藏在書里的,還有在這個世界上的如巧克力一般絲滑醇厚的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11
對這篇文章,對于我來講非常有趣。的確,初讀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趣”。
漸漸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氣息,“魯迅式”的寫作手法的確巧妙,我竟有兩種不同的感受!
第一種是:魯迅認為在“百草園”和在“三味書屋”一樣快樂,玩耍有玩耍的樂趣,學習更有學習的樂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魯迅對童年時光的留戀與愛戀。
但是,當時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種就是:魯迅用在“百草園”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來反襯“三味書屋”的封建,從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對于我個人來講,我更相信第二種,魯迅,這位民主戰士不就是用筆當武器,一直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復一日、鍥而不舍的奮斗嗎?就手法而言,這種反襯、暗諷的手法更符合魯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種,我希望無論何時、
無論何地 ,所有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科學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人們回味的。
當然,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方法卻讓我獲益頗多。例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不僅細致入微,但卻不顯得“散”,因為他是按層次描寫,使人理所應當的進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種感官,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問到的。正是這樣,人們不僅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生機,更贊嘆魯迅先生的高明。
通過讀魯迅的文章,不僅有文學上的收獲,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掉現代的虛偽,重新聽聽最真誠、最感人的東西;重新感受人類的智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讀后感篇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魯迅現身兒時在百草園的快樂生活以及在三味書屋的無聊乏味,其鮮明的對比令人深思。
“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當你眼前展現出這一幅畫面,你一定會感嘆這是多么快樂、美妙、令人神往的地方,也會像魯迅先生一樣愛上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也在這個地反生活,那也一定會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的!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里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政務十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這樣的日子遠不及在百草園的日子快活、自由。
這篇文章解釋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的成長的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