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看見》有感500字
18年前,你從這里開始,那時你還是長沙鐵道學院會計專業的學生,這個專業從來就不能被分到電臺工作。可是你想干這個,也覺得自己能做。你寫了封信給媽媽,告訴她你不愿被分到鐵路17局帶著藍袖套打算盤。媽媽給你回了一封長信,斥責你,而你卻把它扔進了垃圾箱。那時候,你19歲,和我一樣大。你說,此后的十八年,每當崔健在北京有演唱會,你都會去聽,你說,你最喜歡他的{藍色骨頭},你覺得那就是在說95年的你。“人活著只有痛快加獨立才有意義,只要你有筆,誰都攔不住你。”想想自己,總是顧慮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沒有勇氣去跟著心走。上了大學以后更是如此,總是糾結,總是迷茫,總是徘徊,總是遲疑,總是不安。說到底,只是缺少那份豪氣。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選擇了以后又會擔心,擔心就業,擔心前途,擔心別人的意見,擔心自己沒有毅力。今天,見了你以后,想明白了一些事。那些浮華的東西,都變得不再重要。不要問值不值得,價值觀的事是無法用來討論的,你只需要問問它對你來說是不是有如珍寶。我想,我終于明白了,也會更有勇氣地,跟著心走。
以前看了你采訪高秉涵的視頻。“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他說,沒有明天了,那是種多么巨大的絕望,你無法體會,只能聽明白。我們都無法體會。別人世界的悲與喜,我們都只能了解,不能評判。我想,這也是作為記者所必須的。不管你有多么深的感情,你都要將自己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樣去描述一個故事,不引領讀者,不摻雜感情,你只需要說出事件本身,你也只能這樣做。這很難,但是你做到了。
維特根斯坦說“我貼在地面步行,絕不在云端跳舞,因為我整天仰著頭,看到的只有天空。”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高中的我們總是在評判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和不幸,而實際上,很多時候,那只是“我們以為”。正如你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我們以為我們是民主的,進步的,甚至是睿智的。而除了我們以外的他們,在地面步行,帶著理解,帶著寬容,帶著自己的視角,很多東西我們沒有看到,但他們都看到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不了解,就沒有資格評判。關于現實,我們的確有很多不滿,但抱怨沒有一點用。未來會改善,需要的是措施,而不是僅僅指出問題所在。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對理想國的暢想,但是如果不付諸行動,不想辦法改革,解決,這些想法就一點用也沒有。我們總是愛想那些類似哲學問題的事情,但是抱怨完了這個世界,我們又獲得了什么呢?雖然我明白這個世界仍然有那么多的問題,但我再也不是那樣的憤青了。
“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和誰的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我們都長大了,你,我,我們,沒有人停留在原地。寫到這里,臉上的淚水也干了。我知道,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最美好的時光就是沒有經歷過的時光。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做當下最好的自己,不躲閃,不猶豫,不后悔,不等待,不苛求他人,不希望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贊同,做自己,也只做自己。有了這種自由,那些原本追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出其不意地到來。
很欣賞你,但是卻不羨慕。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成長。我成為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個你。但是,柴靜,正如你說過的,人生無處不相逢。也許,未來的某天,我們會以另一種方式相遇。你說呢?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2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01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明白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2013年這本書出版后,著實火了一陣,適逢我大學畢業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正鬧著書荒,打算再添置一些新書,愛看書的好友們熱情薦書,五個人里有四個人推薦了,很自然的,一周后這本書就躺在了我的手心。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采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經過電視、網絡等方式明白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共4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資料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上信息獲取更加便捷,許多新聞事件經過各大主流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大肆傳播和發酵,變的眾人皆知,成為熱搜榜首。可是許多的公眾號作者寫文章時總是帶著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以夢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不追求事件的本質和始末,傳遞出的觀念、思想都是片面的,不經推敲的,這樣很容易給不明真相的群眾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正如柴靜所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人生,我們并不完全了解,不該隨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妄加評判。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當事人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看見》讓我學會理解并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不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準,對他人的處事態度隨意做出評判。
新聞里到底是應當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這并不是一個悖論題,兩者本就融合為一體,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里非典期間隨時面臨著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里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后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里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于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著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此刻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采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堅持著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也不會帶有任何八卦心理,純粹是出于一個“人”內心的呼喚,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終,借用柴靜在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就生活在那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經過和誰的比較才能確定自我。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3
昨日凌晨接近1點當當網上下的訂單,當天午時5點鐘就收到《看見》這本書。
昨日晚上和今日白天,天氣晴間多云,我用了大約8個小時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全書405頁,速度并不算快。
實話實說,我并不是十分喜歡柴靜,因為周圍有太多人喜歡她。雖然邏輯有些無理取鬧,但這是真實的感覺。朋友中間,我明白有很多人是喜歡她,新聞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們也經常討論她。我覺得柴靜擁有這樣多的粉絲已經足夠了,我不用再跟著攙和了。我應當多關注那些躲在角落里的人,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從而找到些樂趣來。
可是,我必須承認,我還是尊敬柴靜的。不然,我也不會在收看“柴靜《看見》新書發布會”視頻期間,打開當當網選擇購買這本書。
這本書中,柴靜講述了自我在央視的10年經歷。資料主要以社會熱點故事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兩會、藥家鑫案、盧安克等等。透過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靜對中國民權、環境、三農、教育等問題的思考。
中國青年報《冰點》主編李大同寫過一本《冰點故事》的書,講述的是冰點背后的故事,故事寫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可是與李大同相比,讀過無數言情小說的柴靜或許更會講故事。她的故事雖然沒有莫言的荒誕和悲壯,可是竟也讓人在不經意之處抹眼淚。最重要的是,柴靜的書是在以新聞事實說話,感染力并不遜于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
很慶幸,一個青春期看慣了言情小說的柴小靜,最終能夠成長為一名富有現實主義人文關懷精神的調查記者。由此觀之,柴靜是言情小說愛好者們的榜樣。
書中談到山西的煤炭工業的發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經濟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環境代價。當人們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擲千金、兒女婚禮何其豪華奢侈時,柴靜筆下的故鄉山西給人帶來的是一種壓抑感。有官員譏笑柴靜,“你怎樣不給山西辦點好事兒?”柴靜回答,“我辦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鐵道部原新聞發言人王勇平因為這句話而飽受爭議。柴靜在書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說郝勁松反政府,王勇平卻對柴靜說:“他(郝勁松)是刺頭,可是我們社會需要這樣的人”。這句話,有意無意中改變了我對這位前新聞發言人的看法。
書中還講到了關于抗戰老兵歷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導演康洪雷對還原抗戰歷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這段話最動情,說的是他和蘭曉龍采訪完抗戰老兵,回到酒店相對嚎啕的情景,“之后我們在想,哭什么呢?是哭這些老兵壯麗的往事和寂寥的今日,還是哭什么?之后發現,我們哭我們自我的無知,自我的可憐。我們快五十歲的人了,中國抗戰這么大塊波瀾壯闊的史實,我居然絲毫不知,你不可悲嗎?”
書中還講了其他很多新聞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藥家鑫事件、虐貓事件……在虐貓事件中,柴靜提到了洛陽籍的攝影師馬宏杰,他扒火車、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贏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陽實習期間,我曾多次聽人談到他。
《看見》是一部講故事的書。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成了聽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這是個人人都喜歡講故事的時代,聽故事的人卻越來越少。但愿柴靜講的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聽到吧。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4
上學期無意中看到了這本書,初看,作者柴靜,明白這個人,央視名記,可是,她究竟做了什么,為什么在記者這門行業上做的有聲有色,卻一無所知,就這樣,懷著一顆奇的心,我打開了《看見》,走進了柴靜的那幾年。
書中以陳虻電話起筆,又以陳虻去世收筆,以時間為主線,洋洋灑灑的講述了柴靜從剛來到央視的愣頭青到成為知名記者的成長歷程,無論是飽受爭議的雙城的創傷,還是非典時期的艱難時光,亦或是藥家鑫之死……書中經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女孩由感性到理性逐漸成熟的過程。
書中并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的痕跡,亦未表現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很多的新聞報道中,她只是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她與這些人相遇,也正是因為這本書的原因。我們得以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走進中國社會中我們未曾接觸過的地方。縱觀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事實,給人最大的感受是真實,生命的真實,生活的真實。無論是虐貓事件還是藥家鑫之死,她以客觀陳述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僅僅是事件的事實,更是人性的善惡,我們常常說眼見為實,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好并非真的是好,我們看到的惡也未必就真的惡,多的是我們不明白的事。柴靜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我也熟視無睹。
“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藥家鑫的父親說。柴靜給了他說出這句話的機會,也給了我們觀看與思考這種救贖的機會。感激柴靜,給了我們一個看見我們所不熟悉的那個世界的視角。感激這個世界,一向讓我們有所期待。
陳虻對柴靜說:“去,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讀完這本書,我更想說,走,用你的眼睛看見世界。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5
“一個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閱讀量以及詞匯量成正比的。”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過這句話,不必考究這句話出自誰口。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覽群書總是好的。牢記這一點,所以周末空閑的時候就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書城閱讀。在一樓收費處的柜臺后,是“推薦書目”,第一次看見了《看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心中洋溢著我對柴靜的印象:非常喜愛的一個新聞人,很喜歡她作為記者時央視播放的《新聞調查》。柴靜,個人覺得不漂亮,但卻很美麗。這又使我想起初中時代語文老師的話:“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因為孩子年齡小,我收看《新聞調查》并不按時、準時,只是偶爾打開電視時喜歡鎖定央視“新聞頻道”。柴靜那清秀的臉龐,以及犀利的語言總是令我對她深深地敬佩。
《看見》作為暢銷書擺放了很久,決心購買吧。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看完柴靜的《看見》,感覺她是用心在寫書,就像是對讀者講述一件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并且講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但心里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很久沒有看這么沉重的書了。在閱讀的時候,心情總是格外的沉重,時而皺眉,時而落淚,時而震驚,時而無奈。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采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感悟人生的真諦,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仿佛跟隨著柴靜一起走進了一件件毫無頭緒的事件,對話,思考,對話,思考,周而往復。抽絲剝繭之后真正獲得的黑與白交織的真相,往往引得一聲聲嘆息。柴靜透過文字造就的一個個畫面,讓我陷入深沉的思考,讓我心中的正和邪跳出來對話。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看見》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的。初次聽說藥家鑫,心中想法:“怎么會這么殘忍地殺害同學呢?”讀了《看見》后,當知道藥家鑫的同學是怎樣歧視他,甚至將小便尿到他的床上時,對他的就只有同情和惋惜了。這也使我記起:很小的時候,不管看到什么電視,第一個反應就是問這個人是好人嗎?其實長大了才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人們都是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罷了。正如《看見》第178頁描述一樣:“新聞調查”的同事小莊有句話,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看見》中藥家鑫的故事也使我牢記: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來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柴靜用柔軟的刀子刻削別人的同時,她同樣毫不留情地對自己下手,不斷地把自己的不足和缺失首先亮給自己,然后亮給讀者。偌大的世界,繁雜到哲學,便只剩下兩樣,一樣是現象,一樣是本質。柴靜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如我們所看到的,唯一的不同是她尋蹤覓跡,試圖把一切異樣的現象努力變成真相。不管變成變不成,她都真誠地幫我們揭開了新娘的帽頭紅,讓我們看到了新娘或俊或丑或真或假的模樣。
去年暑假讀的這本書,讀罷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力量還是信心的東西。時隔幾月后再來寫感想,它仍然使我對自身、對世人、對世界有種渴望,讓人去思索、思考吧!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書里的話: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后于時代的人,凝視人心。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6
柴靜,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靜小姐拋開電視節目的話,大概會是個出色的文字記者。《看見》這本書,人物鮮活,故事真實,感情質樸,細節動人。一本400多頁厚實的書,分兩次竟能夠讀完,這也許得益于她的文字寫得踏實,沒有戾氣。
何為戾氣?就是不滿、忿忿不平、攻擊式的利劍。
不同于尖銳的政治時事記者,看柴靜的文章,不會有太多讓你感到不適的地方。客觀地來說,讀這本書,就像是帶你淺淺地經歷她在央視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見的畢生難忘之場景。
《看見》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個人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柴靜的新聞始于生命,最終也回歸生命與人生的思考。20--年的“非典”讓她最直觀看到死亡與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實的態度。如果說一個人沒有看過生命如何消亡,他就無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陳虻是柴靜在新聞中的引導者,他的逝去,讓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與人生。
書中的這十多個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選,也不是那些最轟動的節目,而是每一個故事之間都被一種叫做“理解”的東西串聯起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響的過程,而人真正的成長來自于自己的經歷,也來自于對經歷的理解。看見他人的人生,其實也就是看見自己。
用柴靜同事王開嶺的話來說:“做新聞,就是和這個時代的疾病打交道,我們都是時代的患者,采訪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間的相互探問。” 用柴靜自己的話來說,“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400多頁的書,也沒上幾張個人照片,弄幾個名人;不寫八卦、不扯段子、不擺朋友錄;不肯將就成文,篇篇使勁全力,滿心滿意都在紙上。憑自身的采訪經歷,事后反思,連綴成篇,看似“小”,實則寫的正是那個大大的中國,和中國的人。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7
深藍色的封裝,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圍坐在一位極具親和力的女子身旁,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愜意祥和的笑容,中間大大的“看見”兩個字,署名柴靜。這本講述她本人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從20_年進入央視到陳虻之死,十年看見,記錄了她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經歷,也記錄了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溫和圓潤,破繭成蝶的過程。
在讀《看見》這本書之前,我對有關她的新聞接觸甚少,只明白是一位央視的記者、主持人。20_年這本書出版后,著實火了一陣,適逢我大學畢業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工作,正鬧著書荒,打算再添置一些新書,愛看書的好友們熱情薦書,五個人里有四個人推薦了,很自然的,一周后這本書就躺在了我的手心。當時看完這本書,給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觸動,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紀實類節目《新聞調查》和訪談類節目《看見》。她采訪的多是邊緣性、尖銳的、爭議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語言平靜理性但不失銳氣,往往能一語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經過電視、網絡等方式明白事件大致的輪廓,有個模糊的了解,更多的也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時隔多日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讓我有了新的認知,修正了一些對當事人的偏見,對事件的本質也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看法。《看見》一共405頁,厚厚的一疊紙張中敘述了十多件柴靜親身經歷過的事件,整本書資料人物鮮活,故事真實,一字一句沒有夸大和說教,只是很平靜的不帶偏見的表述著新聞事件,就像一把尖銳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臟,帶我們見到最深入最本質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總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心高高拋起,揪成一團紙,擰巴巴的撫不平整,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讓人不禁陷入深思。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上信息獲取更加便捷,許多新聞事件經過各大主流媒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大肆傳播和發酵,變的眾人皆知,成為熱搜榜首。可是許多的公眾號作者寫文章時總是帶著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以夢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不追求事件的本質和始末,傳遞出的觀念、思想都是片面的,不經推敲的,這樣很容易給不明真相的群眾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正如柴靜所說,“人有時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這些思維是在無意識之下。”每一個人都有自我的人生,我們并不完全了解,不該隨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妄加評判。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當事人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看見》讓我學會理解并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不以自我的喜好為標準,對他人的處事態度隨意做出評判。
新聞里到底是應當關注人還是關注事件本身,這并不是一個悖論題,兩者本就融合為一體,我們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里非典期間隨時面臨著生命風險的第一線從醫人員;“雙城的創傷”里連續服毒自殺的孩子們;“沉默在尖叫”里長期遭受家暴后殺夫入獄的女人們;“無能的力量”里默默無聞地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勇于質疑、盡力挖掘真相,帶著理解與尊重的將之呈此刻我們面前,正是柴靜在她的采訪中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在這個信息爆炸又繁雜的時代,她的新聞既堅持著新聞人應有的職業操守和使命感,也不會帶有任何八卦心理,純粹是出于一個“人”內心的呼喚,不帶任何偏見的報道,沒添加任何的個人主義色彩進去,卻又偏偏充滿了人味。
最終,借用柴靜在文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我就生活在那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經過和誰的比較才能確定自我。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讀《看見》有感500字篇8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么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