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心得體會800字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為一本心理學專業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達都相當通俗易懂,不難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眾”的“大眾心理研究”。這種方法既是殘忍的,同時也是極為有效的。勒龐在書中提出的許多理論,就其用詞的犀利而言,絕不亞于魯迅的諷刺小說。勒龐說:“所謂的英雄或暴君,從未真實的存在過,他們只是人們為了滿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人物”,“候選人必須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同時還要毫不猶豫的做出最令人異想天開的承諾”,這些話語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在他的敘述中,集體的力量之粗蠻,方向轉變之迅速,思維方式之簡單,簡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龐的研究是否足夠客觀和全面,作為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將其生搬硬套于此時此刻的中國也絕對是不可行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對于“群體心理”,“群體意見與信念”的敘述,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語境中是有一定價值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的。
“團結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開始長期被扭曲理解為“團結則戰無不勝”和“團結則無所不能”,這是群體不承認障礙的一個表現。當全社會充斥著一種“只承認前進不承認停滯和后退”的氛圍時,個人很容易被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裹挾,進而半信半疑的成為群體中推波助瀾的“幫兇”。也正如勒龐所說,“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么他就會淪為群體情感的敵對方。”在特殊時期,這種“站在人民的敵對面”的行為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惡果,甚至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當今社會,這種自我意識的消融和群體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發生了,但在“天涯”和“貓撲”等網絡論壇上,這種群體表達簡單、夸張、粗暴、直白的傾向仍然隨處可見。“暴民政治”是否隨著技術的進步轉入了更為隱蔽的表達空間?而在情感的表達上,“網友”們往往極其統容易受到暗示,邏輯往往也是極為簡單的。由于基數的龐大(或者由于網絡本身匿名的性質導致了這樣的幻覺),網民往往包辦了“執法者”和“審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烏合之眾心得體會800字篇2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作者是一位法國人,他的血液里帶有法國人特有的激進與狂熱。我并不是十分認同勒龐的觀點,勒龐在書中闡述個人一旦形成群體,群體就會擁有個人永遠都不會擁有的一些心理與思想,一個溫和的人在融入了群體之后,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革命爆發,他就可能會成為一個徒。他還認為群體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是人類處于原始狀態才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在他的筆下。群體毫無理智可言,他們極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動。群體對既有真理的維護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無論是誰只要動搖了真理的權威性,群眾就會十分殘忍的對待他。希帕蒂婭是生活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數學家。她既聰慧又美麗。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婭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們脫光了衣服,對這位偉大的女數學家施以暴行——他們用蚌殼割下了她的肉,又將她的尸體焚毀。這在我們看來是十分殘忍的舉動,可是群眾們卻可以做出來。我相信在他們只是個體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來的,也許連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說勒龐的觀點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書中舉出了大量的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例如十字軍的遠征(勒龐在書中舉了大量與十字遠征軍相關的例子)以及拿破侖。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例子之外還有關于馬薩羅尼的故事,布瑞維利爾夫人等等。這使你即便不認同他的觀點,卻還是不得不說他的觀點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眾心理的書,舉例子的話是不是不光要舉西方國家的例子,更應該有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龐的用詞也大多帶有完全肯定的色彩。“必須”“一定”之類的詞語在他的書中經常出現,相反“可能”“也許”之類的詞卻很少出現,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這樣大膽的用詞也是我對這本書十分癡迷的原因之一。
烏合之眾心得體會800字篇3
勒龐的《烏合之眾》研究的是一個具有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的群體所會產生的群體效應,但是沒有研究和解釋這些群體效應是怎樣產生共同屬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評價的:“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了群體中會產生的群體效應及問題,但是并沒有解釋群體成員之間建立感情聯系的心理過程的原因。”
不過個人認為研究產生聯系心理的原因應該是心理學家最關心的事情,而我們作為投資者應該可以直接借鑒和參考勒龐對已經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的研究成果。因為股市應該是一個具備群體效應的群體成員構成的群體行為表現,股價對群體成員起到了利益驅動作用,而股價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縱的一個標識而已,尤其是小盤股。從這種角度理解,股市操縱者就可以通過股價的表現,在股民這個群體中產生領袖效應,以致讓股民形成無理智跟隨的群體效應。
發現一群人中能產生群體效應的共性、激發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合理運用群體中的群體效應。可以讓企業家事半功倍,讓企業中的員工形成一個極具競爭力、凝聚力的團隊;革命家也是一樣,運用好了可以讓成千上萬的人為你奉獻;,但是如果企業家、革命家是激發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而產生的群體效應,那樣只會讓其曇花一現,給歷史留下悲慘的一幕。
這個正如毛澤東基于國際共產主義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產生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毛澤東思想和共產主義精神——打倒土豪劣紳、實行土地改革、讓農民當家做主等等當時大多數民眾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的通過軍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實施、強化及驗證其正確性,以致毛澤東漸漸的在群體中產生的領袖效應,群體成員也因此產生了群體效應,萬眾一心的局面,戰勝了國民黨的飛機、大炮。同樣在10 年動亂期間發生的歷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歸功于群體效應的極端無理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