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自己的財產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篇2
這本書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眾都是怎么想的,心理學上的群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群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托于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群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會形成群體白癡或者群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群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眾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為無論站在哪個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傻瓜,即使是專業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百戰,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生。
其次,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群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匯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群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于未來的學問里,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里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群眾,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篇3
在廣袤的人類社會探索發展史中,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社族人群思想創新及思維進步的創新及對社會、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則是通過細致描述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征。通過分析及揭示,探索大眾廣義心理認知及心理認同。從而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此書的研讀和內容的自我理解,讓我體會并認識到上到國家治理、社會管理,下到企業經營,團隊管理,無外乎是大眾及人群之間的合作、認知和自我約束,而大眾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層面對此認知的一個探究紐帶,從而打開對大眾思維和組織行為學的領悟與思考,通過研究大眾心理,從而探究群體行為內在的思維邏輯及心理特點,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種社會群體行為現象發生的本質原因和組織團隊中行為動機,更科學的了解群體心態,是一本群體心理行為學的研究巨作。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篇4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度。
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之后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好處。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篇5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完成于1895年,作為一本心理學專業著作,其中的概念及其表達都相當通俗易懂,不難看出它最初就是一本面向“大眾”的“大眾心理研究”。這種方法既是殘忍的,同時也是極為有效的。勒龐在書中提出的許多理論,就其用詞的犀利而言,絕不亞于魯迅的諷刺小說。勒龐說:“所謂的英雄或暴君,從未真實的存在過,他們只是人們為了滿足心理需要而杜撰出來的人物”,“候選人必須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同時還要毫不猶豫的做出最令人異想天開的承諾”,這些話語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在他的敘述中,集體的力量之粗蠻,方向轉變之迅速,思維方式之簡單,簡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勒龐的研究是否足夠客觀和全面,作為非專業人士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要將其生搬硬套于此時此刻的中國也絕對是不可行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其中對于“群體心理”,“群體意見與信念”的敘述,在當今中國社會的語境中是有一定價值的,是值得我們深入思索的。
“團結力量大”在五十年代后期開始長期被扭曲理解為“團結則戰無不勝”和“團結則無所不能”,這是群體不承認障礙的一個表現。當全社會充斥著一種“只承認前進不承認停滯和后退”的氛圍時,個人很容易被這種盲目的樂觀主義裹挾,進而半信半疑的成為群體中推波助瀾的“幫兇”。也正如勒龐所說,“并不是每個人都必然會被這種氣氛感染,但如果他沒有感受到這種情緒的話,那么他就會淪為群體情感的敵對方。”在特殊時期,這種“站在人民的敵對面”的行為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惡果,甚至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當今社會,這種自我意識的消融和群體情感的同化似乎不那么容易發生了,但在“天涯”和“貓撲”等網絡論壇上,這種群體表達簡單、夸張、粗暴、直白的傾向仍然隨處可見。“暴民政治”是否隨著技術的進步轉入了更為隱蔽的表達空間?而在情感的表達上,“網友”們往往極其統容易受到暗示,邏輯往往也是極為簡單的。由于基數的龐大(或者由于網絡本身匿名的性質導致了這樣的幻覺),網民往往包辦了“執法者”和“審判者”的角色,“人肉搜索”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簡短篇6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樂首位外籍CEO古巴人郭思達在紐約宣布,可口可樂更改其行銷99年的飲料配方,以新可樂取代老可樂。此舉引發了廣泛的抗議浪潮。老對手百事可樂在一旁坐收漁利、樂不可支。至6月底,新可樂的銷量仍未見起色,可口可樂被迫向市場屈服,宣布恢復老配方的生產。管理層并未全盤放棄新可樂,但這個新配方的產品(后更名為“可樂Ⅱ”)在5年后終因缺少購買而消亡。可口可樂更改配方被《紐約時報》稱為“美國商界一百年來最重大的失誤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對公眾情感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萬科董事長王石作為一位資深職業經理人,應對這次四川大地震,也犯下了類似的錯誤。他在博客里寫道,“我認為: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這不僅是董事會授權的最大單項捐款數額,即使授權大過這個金額,我仍認為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成為負擔”,以及“萬科對集團內部慈善的募捐活動中,有條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為負擔”。這些個人言論同樣引發了公眾的抗議浪潮,并嚴重影響到公司品牌形象、股價和產品(房地產)的銷售預期。
平心而論,王石的言論本身在立論上是站得住腳的,甚至堪稱理性,與巨大天災面前全社會普遍情緒化的反應相比顯得難能可貴地清醒。但問題出在,王石混淆了他三項不同身份之間的界限。
他有哪三項身份呢?
首先當然是上述職業經理人的身份,王石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房地產職業經理人” ,他也一向以此為傲;其次是萬科品牌代言人,王石最廣為人知的個人愛好是登山,他把這項個人愛好與萬科的企業精神成功地聯系在一起,成為萬科事實上的形象代言人,以奧運火炬在鵬城傳遞的相關報道為例,不少報道都提到“萬科董事長曾登頂珠峰的王石傳遞火炬”_,可見萬科、王石、登山這三者在人們的印象中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聯結,并直接關系到萬科的品牌形象;第三是意見領袖,這一重角色是基于前二者所帶來的話語權優勢而次生的,通過公開場合言論及個人博客等方式發揮社會影響力并營造其個人形象(進而強化企業形象),亦經常間接為其職業經理人身份及企業利益服務(如:“樓市拐點論”、“樓市無壟斷論”等)。
我們知道,一個企業的品牌價值是動態的,處于不斷被評價、不斷被重新估值的過程之中。成熟的企業應該避免主動惹起爭議、波及企業形象,致使品牌價值受損。上述可口可樂改變配方引起的品牌危機就是一次典型的“無事生非”。而職業經理人的基本要求是忠誠勤勉、任事謹慎,凡事以企業利益為先,切忌因個人行為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因此,如果王石僅僅具有意見領袖的身份,他發表以上言論并無不當;但正因為他的三項身份密不可分(尤其第三重身份源自前兩項),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機,他說這些話之前,更應該對公眾情感的走向及可能激發的反應進行必要的評估和正確的體認,以免因個人“理性的狂熱”激起眾怒、殃及企業。可惜的是,王石理應具有的職業操守卻未能戰勝個人言說、表態的沖動,甚至還試圖挾一己企業員工之眾、共同挑戰社會公意(雖然這種公意不一定是明智的),儼然在以卵擊石。(其實,萬科捐200萬為限、員工捐10元為限,本可以靜悄悄地去做,完全不必釀出這樣一場軒然大波。)另外還一種可能,王石表面上是以意見領袖身份提供獨立見解,其實卻是在制造逆向營銷,因為宣布巨額捐款的企業太多,非此不足以標新立異。那么從后果來看,他顯然是誤判并失敗了。不論如何,在此次風波中,出風頭與愚蠢,王石的表現二者兼具。
相比較而言,神舟電腦董事長吳海軍“內部字條”“流出”事件(字條批示“希望沒有向災區捐款的員工離職”,甚至“還罵捐了款仍有怨言的員工是混蛋”),雖然同樣引起爭議,但吳海軍對公眾情感的判讀明顯比王石精準。雖然王石的言論看起來更加理性、立意更長遠,吳海軍的批示則已經觸及了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的底線,但王石的“賣直”在輿論及公眾反應上卻輸給了吳海軍的“血性”。
依照勒龐《烏合之眾》一書對群體心理的分析,“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引領還是對抗群體感情的狂暴,就成了個人英雄表演成敗的關鍵。意見領袖也許可以采取與公眾為敵的招人厭憎的先知姿態,職業經理人卻不可以,因為他首先必須對企業負責;品牌形象代言人更不可因個人的言辭魯莽而拖累企業。這一次,王石以一項身份進行的表達卻觸犯了另兩項(更重要的)身份的禁條,可謂是徹底栽了個跟斗。
可口可樂更換百年配方之前經過了數年的客戶調查和大規模的口味測試,因此事后分析認為“口味測試出賣了可口可樂”,換言之,可口可樂犯下的是可以原諒的錯誤,而郭思達也以迅速的改弦易轍來化解這場信任危機。與之相比,王石此次錯誤則屬純粹的個人行為,我們可稱之為“不自量力的傲慢”。既然大錯已鑄成,王石更應該向郭思達學習,本著對企業和股東負責的職業精神,向“群體感情的狂暴”低頭,謙卑而誠懇地進行危機公關,以求化解此次無端惹出的風波。若非如此,適合王石干的,恐怕不是萬科董事長的職位,而是南方報系的時評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