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1
安妮,多年后,異國他鄉的我,在燈下翻閱你的心,兩心之間強烈的碰撞,不同文化、背景、環境造就的你我,又有怎樣的一顆可以相通的心,將時光的指針打回與你同齡的我的年代,可曾發覺我也共有迷茫困惑的青春歲月?
我有一個非常敏感、容易受傷的脆弱的心,別人一句看似無意的話,一個仿佛沒有什么的動作,都可以使我受傷。我的感情世界非常豐富,但我極少將我的感情投入某件事,投給某個人。因為我害怕受到傷害,害怕那心碎的感覺。為此,我將自己的感情層層包裹起來,我笑,我鬧,我卻不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去,我尋求精神的寄托,我尋求發泄的途徑。
看了太多的書,聽了太多的故事,我漸漸知道冷眼看一切是很好的。我不想看分離的結局,不想看內中的曲折。近來,我很煩,覺得好多東西,好多人都討厭。我喜歡獨自一人,伴著一屋子的孤獨、寂寞。不管怎樣,但求無怨的度過這一生。
小說、電視中見的多了,我覺得最令我感到可怕和討厭的是被人要挾,我時常想逃避這種事,但我象魚在網中一樣,萬般掙扎卻無半分收獲,我逃避可以爆發的戰爭,我努力克制不發作。這是份深深的無奈,我早下過決心,不要被人要挾,但實際上我卻無法擺脫,直面現實的我已不在了,現在的我常心驚。
安妮,你的生命質量等同于流星,那點光芒,劃過天際,剎那換永恒,你的身邊是布滿硝煙的恐怖戰場,它殘忍地奪去了你們無辜的生命;但它不知道,你的精神永恒,你的熱望、你的整個心靈都與我們、與世界同在。安妮,人生之路,能夠無怨無悔地走上一回,縱使短暫,亦應引以為傲。
如詩如夢的純情,溫柔如水的情懷,被光陰牽走;而今的我,是想哭哭不出來,有些傾瀉筆端,所以看來比較私人;想用筆名,就像替身在為自己發言;可惜,有些話替身也不能說,想說就說,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是多么幸福。
安妮,像你,飄零風中的玫瑰,流傳于世。
不敢用手術刀剖開自己,只怕看見的是創痕,就讓一切隨風,固守住風花雪月的浪漫。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2
前些天,我在書攤上買了一本《安妮日記》,回家后就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其中,我被安妮憤怒地吶喊和痛苦的掙扎深深地震撼了。
14歲的`猶太少女安妮為了躲避納粹的殺害,和親友們躲進了安妮父親的舊辦公室后屋。她在后屋的窗戶邊親眼目睹了蓋世太保;國家秘密警察逮捕了上千個猶太人,并將他們送往納粹集中營。而其他猶太人則四處流亡,行為也受到控制,
他們不準出現在公共場合,不許使用交通工具,還必須佩帶小黃星。在后屋里,安妮的日子也不好過:首先,她只能吃過期腐爛的食物。因為她在不斷長大,所以衣服都逐漸小了,令她苦不堪言。更糟糕的是,長久不進行戶外鍛煉的她手腳開始僵硬和麻木。她曾在夜晚偷偷仰望星空,希望能早日獲得自由。她對未來充滿希望。可命運并沒有向她伸出橄欖枝。
1944年,因有人告密安妮全家及親友被捕,1945年3月初,安妮帶著遺憾因病死在集中營。只有安妮父親一人活了下來。他回到荷蘭,找到了安妮的日記,并將它出版,從而使日記留了下來。使我們能從她的日記當中了解到戰爭給人類帶來了多么大的創傷。
比起安妮那是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和諧的社會,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和滿足啊!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學習安妮刻苦,堅強的精神,好好學習,樂觀向上,強身健體,長大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3
直到今日,我仍不愿去回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贊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嘆調。
初涉《安妮日記》大約是在兩年前吧,好奇的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父親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華的小姑娘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有悲慘遭遇。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突襲戰,二戰由此爆發,接下來便是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無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進了父親公司中的一間密室,躲避戰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發現了。安妮一家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是,安妮并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堅強,她努力。她每天在發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么一個對生活充滿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并且活得更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記突然中斷了,無奈的她終于含淚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并沒倒,堅強的猶太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法西斯政策倒臺了,她們獲得了重生……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斗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難道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么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蒙太奇也好,烏托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聽,遠處傳來了頌讀贊美詩的聲音,渾厚而圓潤的嗓音縈繞在我們耳際——人性的光輝!
讀書,總會有感想;但讀書,更是為了找到心靈的寄托。讀后感,就是這種寄托的外觀讀課外文學作品,要把自己融進去,慢慢體會,在思想上交流,在心靈上溝通。本篇讀后感,基于這種體驗,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觸動和思考,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融進去了,又跳出來了,固而“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的感嘆是深刻的,又是現實的;對“人性的光輝”的贊美,對人類良知的呼喚又是普遍的。就文章語言而言,由于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因而雖不華美,卻很準確,也很豐富。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4
計劃每個月看兩本書,先從簡單點的開始。
大概花了一個多星期把《安妮日記》看完了,不過只是青少版的,淺顯一些。因為年代的特殊,讓普普通通的一本日記也賦予了時代的意義。
記得小時候在嫂子家里看到一本雜志上,有個貝塔斯曼書友會,每個月都會推薦好書。我最喜歡在那些書目里瀏覽,幻想著那些書拿在手里的感覺。其中就有一本是《安妮日記》。精裝版的封面,看起來厚實的書頁,都讓我無限向往。時隔數年,小時候的愿望總算實現,只不過打了折,看的是薄薄的青少版,而非精裝原版。
安妮是一個年僅15歲的小女生,她從13歲開始記錄這本日記。那年猶太人受德國人的`排擠,他們全家只能躲在一間陰暗的小閣樓里生活,一呆就是兩年多。(日記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記錄的。讀著她的日記,仿佛就能看見當時社會的動蕩和戰爭的殘酷;有時讀到她和皮特互相好感的那幾篇時,竟覺得十分親近,也許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事都是相似的吧。住在小閣樓的每個人的性格,都在她的日記中栩栩如生。
日記是一個值得人敞開心扉去傾訴的好朋友,安妮甚至還給它起了名字。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可以跟它傾訴,生活里的瑣事也可以記載。到后來往回翻閱的時候,它的意義便超越了日記本身。
翻閱和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美好的感覺。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5
這個寒假我讀了《安妮日記》這本名著。它的作者是14歲的安妮弗蘭克,可惜她在15歲就死了。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的一猶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臺,開始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弗蘭克一家移居荷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不久,德國法西斯占領了荷蘭,在這里避難的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迫害。為了逃避納粹的逮捕、監禁和屠殺,弗蘭克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了父親的公司大樓里一處隱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綠衣警察進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隱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們送進德國的和荷蘭的集中營。“后屋”被蓋世太保搶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書籍、雜志和報紙中間發現了安妮的日記。在“隱匿者”之中,只有父親得以生還。克拉勒和科弗斯經歷了苦難,在荷蘭集中營僥幸活了下來,又回到他們的家中。安妮于1954年3月解放前的兩個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
在書中,安妮提到了與她一起隱藏的`同伴們,她對范丹太太的虛偽、對她的父親獻殷勤的厭惡。她自尊心強、有獨立的見解,她認為她的母親很可悲,每天都做一些家庭主婦所做的瑣事,她要成為一個自立的女人;她認為她的父母都不理解她,經常與他們產生沖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頭腦對戰爭與和平、人性善惡、男女兩性社會角色等重大問題的思考;同時她在日記中也真誠地袒露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識的覺醒和對彼得從友情到愛情的情感的渴望。“范丹太太,那個宿命論者,嚇得快要哭了,很小聲地說:“噢,太可怕了,炮打得這么兇!”用另一句話說,不就是:“我真害怕!”我覺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像發燒似的那么叫喊,請求爸爸點上蠟燭。可是他鐵面無情,仍然沒有點亮蠟燭。這時突然響起了噠噠的機關槍聲,這比炮聲更可怕。母親從床上跳起來,點上蠟燭,這使父親很生氣,認為違反了他的意思,媽媽堅定地回答:“安妮可不像你一樣是個老兵呀!”事情就此結束!”這段文字讓我看到了他們在苦難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們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們所說的炮聲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難中表現的如此堅強、勇敢。她鼓勵自己要度過這次劫難,就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她開朗的個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這個世界看透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對未來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學校去和同伴們學習、玩耍。她在戰爭后希望能成為荷蘭人,她認為荷蘭人的勇敢品質讓她欽佩。
安妮的日記的讀書心得篇6
有許多書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從中吸取精華和營養,更加茁壯成長。上個星期,我讀了《 安妮日記》,感覺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一個15歲猶太女孩。她有一個姐姐瑪格 ,本來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費蘭格家被迫住進了秘密小屋 。此外,同居室還有一個牙醫,幾對夫妻,還有一個男孩皮德。在這一段充滿噩夢的將近25 個月的危險日子里,安妮用純真而感人的筆觸記錄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懼、害怕,以及 與皮德之間真摯男女情意。安妮夢見親愛的已經過世的外婆,夢見親愛的朋友達莉,心里充 滿了焦慮和擔心。而日記是她最好的傾訴,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命運的一個證明!日記 本是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她給日記本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 自己的心聲以及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煩惱,思考生命和戰爭……
在安妮15歲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個人全部被捕。數日后,安妮和姐姐瑪格 死于集中營,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還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個月的悲慘生活,忍受饑餓、擔心、害怕……在困難中成長,在害怕 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花季少女,在這花一般 的年齡,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記,讓我們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體會到了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讓我們認識到了 納粹惡魔給人類整體以及每個個體帶來的傷害以及無可彌補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