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心得反思
那樣一個少女,在古老、寂靜的水鄉敘述著她羞澀的愛情。在那樣一幅山水迷蒙的畫卷中,永遠印刻著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那老人永遠想要保護那女孩,而那女孩永遠需要那老人的呵護,因為那是她唯一的親人。黝黑的皮膚,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讓兩位年輕人愛上了她;如燕雛般渴求的眼神、尋求依靠的目光,讓爺爺不忍離開她,并為之操勞終身;不知不覺到來的青春,蒙上羞澀,帶著些許萌動,最終卻無法掌握命運。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幾面之緣就讓愛苗滋長于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于本人的意志。旁人并沒有強加,而他們其實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著山水,這感情來得如此朦朧。愛情卻進行得如此艱難,沒有兄弟間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這場游戲放她走,還是為了兄弟間的情誼,不忍抹殺。最終犧牲自己,讓愛成為一把匕首,將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時間,那老人似乎在城內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結局的悲涼:爺爺終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個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會回來呢?“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在這個寂靜的水鄉,從未說出口的“愛”字,從未流露過的感情最終讓一切心緒歸于平靜,卻讓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縱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眳s也有命運弄人。為命運所掌控,讓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相離,悲劇早已奠定,讓所有臣服者繞著既定的圈走,默默無言,只剩淚水。
為何只剩守候,為何要守望幸福,為何讓萌動的心羞于見天際?若是成為命運的掌控者,也許一切都會艷陽高照,照開愁云密布,照亮城里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兩頭。水的一頭會有鴛鴦共雙溪。
全境抑郁到不能自已,然而讓人不忍逆轉。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2
看完電影《邊城》后,我感觸很深。他給我的感受是質樸的,含蓄和自然。
我從電影中看到了人民的淳樸:端午節的賽龍舟;人和鴨子競賽;擊鼓吹哨;青年男女在月夜中傾吐愛慕之情---唱歌,等等。都表現了當地的民風淳樸,具有地域風俗特色的生活環境。
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十五歲左右的花季少年,她很純真,可愛。她常常看著周邊的風景:出嫁的轎子;渡船的少女……是由于她內心寂寞惆悵。而她在碰到二老后,她的內心發出了騷動不安的感情之花,可她也不明白,那個二老對她也有意思。只看了一部分,所以不知她們的結局如何。
影片中的翠翠與她的爺爺之間的親情更讓我感動。翠翠很依靠爺爺,總是跟在爺爺身邊。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爺爺期望翠翠能夠找到個好人家,而到處操心,爺爺是這么想的:我人老了,再過二.三年,也就去了,翠翠諾是有個人來照顧她,關心她,我也就放心了。我想:這也是每個家長的心愿吧!
總之,我覺得影片很感人,爺爺很偉大,很不容易;翠翠很孝順,很乖巧懂事。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3
《邊城》是一部清新雋永的詩意小說,它展現給世人一幅濃郁的湘西風情圖:清澈見底的河流、憑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腳樓、攀引纜索的渡船、穿新油過釘鞋的女孩、身邊帶著用竹筒裝燒酒的老漢。這些充盈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則是《邊城》中那獨特的人物形象,不論是翠翠、老船夫、儺送,還是順順、楊馬兵,都給人新奇、自然的感覺。他們都不是英雄,都不是傳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實實的“鄉下人”。就如沈叢文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彼麄兩砩蠜]有耀眼的光環,沒有張揚的個性,但他們身上有著淳厚樸實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輝,在質樸之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一般。
沈從文極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美麗、天真、活潑、聰慧、善良,而又有點膽小,帶著幾分野氣的湘西邊地少女。她的出生帶有悲劇性色彩,父母因愛結合又因愛而死亡。這個可憐的孤雛從小就只有祖父和那只黃狗陪伴。可她快樂地長大,大自然眷顧著她,養育著她,使她不懂得苦惱與憂郁。那雙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個性天真活潑,宛如山頭黃麂一樣。
當歲月使她不知不覺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時候,愛情也就在她單純的心中開始萌發。端午節上一次與儺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靜的心湖蕩起波瀾,她開始覺醒,開始長大,更加復雜的感情開始萌發,對男女之間的接觸,對于死,都小心翼翼起來。
她對愛情相當敏感但又有著鄉村少女的怕羞與矜持。比如順順托人向祖父提親時,翠翠“低頭去剝豌豆,耳邊聽著遠處竹篁里的黃鳥叫。翠翠想:‘日子長咧,爺爺的話也長了?!浯涞男妮p輕跳著?!倍靼醉橅樛械拿绞抢洗筇毂#皇撬娗榈膬蜁r,翠翠的心都亂了,但“翠翠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也無理由哭?!敝皇恰鞍V著,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傾倒到水中去了?!边@些細節描寫寫出了少女情懷的波瀾、羞澀與無助,也寫出了她的朦朧、無可言說的思緒。她渴望愛,渴望收獲愛情,但現實卻是戲劇化地向前發展著,她和儺送的愛情注定要經歷一番磨難與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盧梭式美德、喜歡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夢想、幻想當中。這種幻想是她希望與憂慮的混合體。如她害怕被魚咬,害怕爺爺的死亡。當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為他仍在睡覺。而當得知祖父逝去后,“這是真事情嗎?爺爺當真死了嗎?”我們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視現實的真實與殘酷。
小說的結尾帶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擺渡人,在等待的歲月中面對愛情與死亡這個不可預測的未來。
儺送,這個翠翠心儀的男子,不僅有被稱為“岳云”的漂亮儀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顆純摯、美麗的心靈。
當得知大哥天寶也愛上了翠翠時,他沒有隱瞞、沒有欺騙,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沒有因為兄弟之情,放棄自己深愛的女子,因為他堅信愛是無法相讓的。
當一座嶄新的碾坊與一只陳舊的渡船放在一起讓他選擇時,他毫不遲疑地選擇了渡船。有人說:“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庇腥擞终f:“有了碾坊就衣食無憂,遠比撐渡船強多了?!钡珒蛥s說:“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注定要撐這只渡船。”在他心靈的天平上,財物比起愛情,根本無足輕重。因為愛情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愛情也不會因社會地位不同而被分隔開來。同時我們也看到,碾坊與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質與精神的沖突:渡船如祖父擺渡生涯的熱忱、樸實品德;而碾坊則代表的是唯實唯利庸俗的人生態度。渡船代表著困窘卻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著富足卻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與碾坊也代表著自由與囚置的沖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縛人的。儺送選擇了渡船,就是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神圣的愛情。
當順順由于天寶之死而不愿意翠翠做兒媳婦,逼儺送去娶王團總的女兒時,儺送的情感爆發了,他不認同父親的價值觀,他堅信自己的愛情信仰,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離開茶峒這塊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這充分顯示了他對愛情的純真和心地的明凈。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愛出走、為愛流浪的硬漢子。
而小說的最后,“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種耐人尋味、帶有生死未卜悲劇色彩的結尾,這種雖平淡如水,卻意境蒼涼,絕望與希望并存的結尾讓人感傷無奈,也使每一個人都把儺送的形象深印在心,為他的癡情,為他的執著而感動,也為他的歸期而滿懷希冀。
《邊城》是一首鄉野牧歌,是一首愛的絕唱。在這個發生在湘西沅水河邊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沈從文所創造的“人生形式”:“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邊城》中鮮明人物個性的共通點,也是其魅力綻放的內在因素。
《邊城》是一個沒有結束的故事,掩卷時似乎仍感覺到那繚繞的裊裊余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擺渡開去,蕩起一串串漣漪,也蕩起心湖一點點微瀾。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4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p>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5
雨后,我坐在陽臺,讀著《邊城》。
這部小說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閑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39;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么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說里,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伙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濕起來,不知是因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里卷過,留下了淡淡的凄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么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沖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哆叧恰肪褪侨绱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么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么,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后,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6
若是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感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蛟S他就是為那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夫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感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可是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淀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盡管鳳凰有著桃花源的完美,——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叵胍幌?,山還是那么的高峻,水還是那么的清澈,人還是那么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丑陋,無奈??吹讲粌H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里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能夠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于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向往。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期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墒悄莻€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讀書心得反思篇7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著、拽著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墻,吊腳樓......茶峒帶著它獨有的松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纖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著我們生活的點滴,擔著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里,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著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里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著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著翠翠,唱著儺送,唱著河,唱著船,唱著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著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里,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著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蕩滌里;使爺爺帶著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里,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后,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么也未曾走遠,什么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仿佛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著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