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故事發言稿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能夠用到發言稿的場合越來越多,發言稿的注意事項不少,一篇好的發言稿能帶動現場氛圍。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史記故事發言稿,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敬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司馬遷最得意的作品便《史記》了。這本書記載了從“上古五帝”到張騫出使西域的中國歷史。史中華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象征。近日,媽媽便推薦我讀了這本書。
能不能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使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趙氏孤兒》的故事。
屠岸賈與趙盾同朝為官,可屠岸賈是個十足的大奸臣,經常詆毀趙盾。如今趙盾的兒子朔娶了晉王的姐姐為妻,屠岸賈見趙家又與王世成了親家,更是爐火燃胸。晉景公執政期,屠岸賈擅自帶領一些士兵襲擊了趙家,滅了趙氏全族。不久,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出生了。當屠岸賈得到消息,帶人來宮里搜查時,被藏起來的嬰兒一聲也沒出,才逃過了這一劫。后來,趙朔的好友公孫杵臼和程嬰設計將趙武救出,公孫杵臼找來一個小嬰兒冒充趙武,演戲迷惑屠岸賈,甘愿被殺害;另一邊的程嬰則帶著真正的趙武隱居深山,受盡千辛萬苦將趙武撫養成人。后來,韓闕把此事告訴了晉王,晉王極受感動,便滅了屠岸賈全族,把把原本屬于趙家的土地賜給了趙武。
這個故事使我極受感動。公孫杵臼為了趙武自甘死去;程嬰既要頂著“不仁不義”的罵名,還要帶著趙武,遠離家鄉,隱居深山,時刻提防著屠岸賈,辛辛苦苦把一個小嬰兒撫養成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為趙盾、趙朔報仇雪恨,使趙氏子孫繁榮昌盛,更重要的是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
《趙氏孤兒》的故事使我懂得了,做人要有善心,積極熱心地去幫助有需要、有困難的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問心無愧。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公孫杵臼和程嬰這樣甘愿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善良人,少一些像屠岸賈這樣懷有嫉妒心、險惡、奸詐、殺人不眨眼的小人,該有多好!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2)
余讀史記,游于千年歷史,嘆于百代風骨,有感而做此文。
浩浩長河,皎皎星月。三千年歷史盡存于史記,三千年風骨盡顯于子長。先生受禍于宮刑,發奮于史書,效秦漢風骨,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而遭大罪,其所以忍辱茍活者,蓋追圣賢之遺志,欲立史書于后世。
先生高義,訪名山,涉汶水,游齊魯,過楚梁。游歷天下以做文,查遍名史以成書。先生茍活,無非史記之大事也。天下至偉之功,惟記史做傳而矣。先生所記,乃千年歷史之精神,民族延續之血脈。先生所傳,乃仁孝忠義之精神,身修國治之根本。世人千面,盡顯于先生筆下,或奸或忠,或勇或智。世事千種,盡曲折于先生書案,或恨或怨,或悲或哀。先生之筆,入木三分,先生之史,萬古之典。
天下興亡,歷代更替,宗祠相易,君王相更。然,百姓經萬世而存姓,平民歷千載而不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天下之偉業,惟民生也矣。夫天下大事,惟國與民。國治則民安,民安則國富。上令以達,下諫以明,百官以輔,天下可安。此古之經國治世之精寶,今日觀之,猶可鑒矣。
吾讀史記,亦曉古來仁義。孔子教徒而論著,范蠡三遷而得尊。刺客忠信,謀士利國,天下以仁立,國家以法治。明禮儀,知進退,舍功名,為家國。世興則治,世亂則救。出仕以立功,隱世以立言,仁者立仁,勇者立勇,故文明得繼,精神長存。史之重者,亦在其精神。
史記三千年歷史,亦有三千年之風骨。周公行仁禮,周朝得繼,始皇志天下,中國統一。世家盡心,百姓安寧,名士出謀,天下可安。夫子立私學,文明得繼,屈原沉汨羅,不與世同。蒙恬忠義,秦能稱雄,韓信忍辱,終成大業。游俠,刺客,雖為眾人,亦有其風骨存于史記。
先生之風骨,非常人所及也。百三十篇,皆發憤泣血之言也,字字珠璣,亦捻須斷發之所作也。身遭大辱而不絕者,其志可嘆矣!
天下之事不同也,天下之志不近也。古今之道相異,然仁禮之道大同。吾輩當學先生,為國為民,為世為時。以堅韌之精神,求未來之輝煌。以不屈之人格,競天下之英豪。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3)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年暑假,我在家里看了《史記》,其中一個個傳世不朽的故事能讓我從中感悟到歷史的深邃,領略到中國文化的韻味。魯訊先生評論《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讀了《史記》,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這個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趁機羞辱他。因為聽說晏子個子矮小,就在城門上開了一個3尺高的洞,叫晏子從那洞里進去。晏子得知此事后,說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會走狗洞,請問我是到楚國還是到了狗國呀?”士兵沒辦法,只好大開城門,讓晏子進去。但是,楚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說齊國沒人才派晏子這樣矮小的人來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國派上等人,下等國派下等人,象楚國這樣的國家只能派我這樣的人來。”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數是故意找個囚犯,說是齊國盜賊,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說明了問題,淮南結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結又小又苦的枳,這是因為水土不同,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了盜賊,就說明楚王治理無方,使得社會風氣不好。
看到這里,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為楚五的狡猾而憤怒。晏子通過他的語言藝術,婉轉地,不失禮儀地回擊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務,維護了自己和國家的尊嚴。由此可見,好的語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樣永垂史冊。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學習,不但學習晏子的語言能力還要學習晏子的大智慧,爭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4)
夜讀“呂太后本紀”和“孝文本紀”,有感,記之。
有感之一,文人雖成事不足,卻可憑一支筆桿、一己之好惡,改寫歷史,影響后人。
有感之二,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開國大臣,非君子也。
有感之三,文帝是高手。
小的時候看史記覺得陳平周勃真是了不起,力挽狂瀾。而今再看感覺大不同。
簡單說原因:
其一,兩文中多次出現“諸呂欲亂”,“諸呂欲亂關中”之詞。可是你看了通篇也沒見到呂氏有何禍國殃民之事。除了呂太后在后宮做了一些殘忍之事之外,司馬遷也承認在呂氏當政期間國家得到了發展。至于呂氏封王,雖有違先帝之約定,實際也是為了局面的穩定力量的平衡。且到了孝文帝的時期,也封了異姓王,而司馬遷對在此卻不加評論。至于說呂祿呂產,他們做了什么壞事嗎?你拿著放大鏡也找不到有何壞事,作者卻多次說他們意欲為亂。再有太尉周勃北軍奪權一事,倒可以看出呂祿思想簡單,并無做亂心思。相國呂產更是無緣的被殺,并沒做任何惡事。可是,作者卻把諸呂立為反面,把陳平周勃立為英雄。唉,歷史啊!掌握話語權太重要了。
二,呂太后當權之時,陳平,周勃,當面不提反對意見,順其意而說取悅呂太后。被正直的王陵責備:為什么瞪著眼睛說瞎話?以后有何面目見高帝于地下?
陳平、周勃大言不慚的說:“當面抗爭我們不如你,可是我們是為了保全國家,你不如我們”。在太后當權期間,沒見過他們做了什么保全江山的事,只是太后一過世馬上奪軍權。
三,文帝本紀,細品每一個環節,文帝都是深思熟慮,高瞻遠矚,手段老辣。
歷史真的不堪。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5)
大家都知道《史記》這本書吧,這本書是由我國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所撰寫。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
史記里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歡的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故事。秦王嬴政十三歲便繼承了秦國王位,剛繼位時什么也不懂,朝政由呂不韋、李斯等人把持,后來他逐漸掌握了實權。僅僅歷時十多年,便以勢如破竹之勢,先后消滅了國力不在秦國之下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后,把“王”改為“皇帝”,這樣秦王嬴政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就是秦始皇。
為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也是秦始皇做的。后來秦始皇在出巡的時候得了大病,臨終前想讓大兒子扶蘇繼位,可小兒子胡亥聯合趙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就這樣,胡亥成為了秦朝的第二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就褒貶不一。但是我很敬佩他,因為的他的功績不可泯滅!
看完《史記》就仿佛看了一部宏偉的中國歷史巨片,深深地被里面的歷史人物所吸引,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不愧是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啊!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6)
我們既然不能相伴到老,就讓我在這里為你祝福!她很謙遜對人也很和善,記憶中她的勤勞,拖著年邁的身體用廉價的勞動力換取我的書學費,花甲之年依然辛苦勞作供我念書上學付之不尋常的艱辛,可惜我資質愚鈍有負她的期望。后來父親被妻子勸到樓下散心時,母親開始斷斷續續地哭訴,我從中探尋到了緣由。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
讀史記故事發言稿(精選篇7)
在剛剛過去的一學期里,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史記》。
這本書是漢代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皇帝下至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書中依照本紀、書、世家、列傳這四個體例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描寫手法上,筆觸細膩,引人入勝,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真是一部史學和文學價值極高的鴻篇巨制!其中,我最喜歡《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和禮書。越王勾踐世家講的是吳國和越國交戰的事情。吳王闔閭逝世后由即位兒子夫差,吳越兩國爭鋒,越王勾踐最終滅掉吳國,越國的功臣文種卻因不舍千兩黃金被越王賜死,范蠡功成身退,免去一場殺身之禍,范蠡的長子救二弟卻因不舍千兩黃金而只身回齊國,導致二弟丟失性命。
我們要像范蠡一樣,有他這種明智、聰明、機靈的頭腦。禮書告訴我們:我國自古是一個講究“禮”的國家,有“禮儀之邦”之稱。禮是制定各種行為規范,禮是一種調養,禮是人際等級關系的標準,禮是調和人際的最高標準。所以,我們要有禮儀,比如:見到老師、家長要主動問好;客人來了,要打招呼,并給他們端水,招待他們……這是最基本的禮儀,我們必須要遵守。這本書還描寫了許多人物,以及他們的事情,還讓我從他們的故事里懂得了道理。伯夷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品行高潔的人;管仲的故事讓我懂得了我們要為國家多做貢獻;老子的故事讓我懂得了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還讓我想起了五年級上學期學過的一篇課文——《陶校長的演講》,這篇課文也對我們講述了道德的重要……這本書還以事件為中心,用敘述故事的方式將原著中的史料編寫成書。同時,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了一些評述和民間傳說,是人物更加立體,情節更加生動,讓讀者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逐漸增強愛國精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愛國的道理和歷史知識以及古代文化傳統文明,真是一本好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