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
年10月1日是國慶節,晚上吃完飯正刷著抖音,看到了最近未播先火的《長津湖》。
電影《長津湖》是以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為背景,為大家講述了中國志愿軍在極其糟糕嚴寒的情況下,志愿軍們以鋼鐵般的意志、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狠狠地滅了敵軍的氣焰,擊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扭轉了戰場形勢,打出了我國的軍威及國威。
電影全片都很震撼人心,情結環環相扣,結束的時候,我以為就我哭了,沒想到原來大家都和我一樣都落淚了。這或許就是作為一名中國人,能產生的共鳴吧。
電影給我最直接的震撼就是志愿軍和美軍的裝備相差懸殊簡直太大了,美軍喝咖啡,大魚大肉,穿的又厚又暖,而我們的志愿軍只能啃土豆,還被凍起來了,沒有棉衣,挨餓受凍,只有頑強的毅力,英勇無畏的精神,沒有飛機大炮,在長津湖也沒有小米加步槍,打仗的時候前仆后繼的往上沖,多少生命就在這里犧牲了,實在太讓人難過了。
還有雷公,他是七連的第17名戰士,大家都叫他“雷爹”劇中的伍百里、伍千里都是他帶出來的,雷爹作為長輩,他都不知道犧牲了多少人,見證了戰友一個又一個的離開,這無疑是最痛苦的,雷爹經驗比較多,在戰場上也是非常的勇猛,是七連戰士好多人的榜樣。
尤其是易烊千璽演的伍萬里,表演可圈可點。恐懼、糾結、害怕、萬里的成長都被他刻畫的入木三分。他還是一個19歲的少年,這個年紀本來應該在家學習,玩樂,因為戰爭讓他走上了戰場,這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的,萬里也想成為英雄,戰爭是殘酷的,他的哥哥又想保護好他。
看完《長津湖》真的讓我很震撼,先輩們英勇的付出,勇猛的殺敵,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尤其易烊千璽飾演的伍萬里說的那一句臺詞“第六百七十七名——伍萬里”從這一個數字大家可以看出不知道在前面犧牲了多少的先烈,實在惋惜。冰雕連”的榮譽稱號,他們實至名歸。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完我幾次落淚,讓我聯想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地太不容易了,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好好活著……你以為戰士他們不怕死嘛?他們也是人,不是鐵打的,他們也有家人,也有父母,也有小孩,可是生不由已,為的只是中國,為的只是一個更美好的明天。讓他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讓大家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再也沒有戰爭、再也沒有剝削。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2
電影《長津湖》正在熱映,帶我們重溫了那場熱血悲壯的戰役,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生動鮮明,每個場景都是那么刻骨銘心,廣大黨員干部應該細細品味其中滋味,傳承紅色力量,繼續紅色血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上譜寫新的紅色篇章。
品一支“鋼筆”,它彰顯的是“忠與義”的堅守
“幾十萬老百姓的孩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戰場,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帶著一支鋼筆、一塊懷表便跟著彭德懷司令員欣然前往一線,在車站,他遞給了伍萬里一支從未見過的鋼筆,或許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是一身“書生嫩氣”,卻沒曾想到他有一骨子“英雄霸氣”,為了那張大地圖,毅然沖進轟炸區域,他堅定的眼神、偉岸的背影都深深烙在了戰士們的心中。“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主動請纓、沖鋒陷陣,這便是榜樣的力量,用行動體現著中華兒女的血性和溫良,用生命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沒有人清楚他的來歷,大家都叫他“劉秘書”,隱姓埋名、忠心赤膽,這也是共產黨員對祖國最純潔的愛,對黨和人民最赤誠的心。
品一桿“煙斗”,它凝聚的是“生與死”的抉擇
外形五大三粗的雷公,內心卻異常細膩,他教會許多新兵如何自保,自己卻總是沖鋒在前,在敵機瘋狂轟炸時,他果敢跑去撿起標識彈,駕車奮勇駛入敵營。“疼死我了,別把我一個人留在這里。”他怕疼,也想安全回家,但是他知道不能后退,因為身后是熱愛的戰友和思念的祖國,這也是軍人的使命和榮耀,要保護戰友回家的道路,要守衛家鄉皎潔的月光,他作為一名穿插連的老兵,最后能留下來的也只是常伴身邊的那一桿煙斗。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是保家衛國?”或許雷公便是最好的注解,厭倦戰爭卻要常年征戰、害怕疼痛卻要強忍戰痛、思念家鄉卻終埋異鄉,這是滋養共產黨員的強大精神偉力,這種英雄血性將會熾熱不屈,這種堅定信念將會永世不滅。
品一個“箱子”,它承載的是“家與國”的縮影
剛剛退伍的梅生,本可以和妻子女兒安享晚年,卻忽逢國難,便又帶著箱子匆匆歸隊,在火車上他緩緩打開箱子,累累功勛、一張照片便是他半生的榮耀和一生的牽掛,更是他誓死都要守護的“大國”與“小家”。“這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下一代要打。”在那寒冬凜冽的戰場上,他是博學多才的指導員,也是英勇頑強的沖鋒兵,用血肉身軀奮力抵抗著坦克大炮。“悠悠忠骨埋他鄉,鑄就和平佑后人。”生逢繁華盛世是因為革命先輩把該打的仗都打了,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子孫后代的青春年華,換來這沒有硝煙的和平年代,心中有摯愛便會勇擔當,肩上有使命便會敢作為,共產黨員的這顆赤子之心歷百年不變,始終朝著民族復興的方向前進。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3
《長津湖》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第二年,國家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在朝鮮處于生死存亡、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黨中央政府應朝鮮政府要求,毅然作出",保家衛國"的戰略。電影看完以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幀幀不怕犧牲、奮勇抗敵的畫面浮向在我眼前,讓我再次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用他們的鮮血筑建的。
電影開始,跟隨鏡頭來到伍千里的家鄉,伍千里作為七連團長帶領剛打完勝仗的戰士回家探親,在和父母見完面后,當晚收到緊急通知停止探親,外出打仗,年邁的父母只能目送孩兒,希望他勝利歸來。為了不要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跨過“鴨綠江”,伍千里帶領一百多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由于美軍飛機不停的在山間巡視,我們的軍隊火車被發現后不得不轉移陣地,保護電臺、背起裝備徒步前行。在前進的過程中,中國士兵不怕犧牲、不怕困難、忍饑挨餓,在嚴寒的冰雪天氣中紋絲不動,隨時觀察美軍的飛機,及時隱蔽,最終把電臺送往前線陣營并抵達戰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場景:一個是伍千里帶領百名士兵徒步前進到達戰場時,為了躲蔽美國的巡查飛機,他們在前后無草無樹無山遮擋的情況下,躺在一堆石頭上面,假裝"尸休"躺在上面紋絲不動。美國人的兩架飛機不停的在上方飛行巡視,由于沒有發現敵人,他們為了一己之樂,便在他們以為是“尸體”的地方投放炸彈。此時,伍千里眼看著身邊的戰士被炸死,內心十分難受,但為了以少保多不被全軍覆沒,安全抵達戰場,戰士們遵守紀律,只能默認忍受。另一個是最后的場景,在美國軍隊誤以為是敵人時,他們走近一看,竟然是凍死在山上潛伏的中國士兵。當我看到那一個個被凍僵的士兵端著步槍趴在雪地上時,在忍受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天氣下,他們甘愿化成冰雕,也絲毫不愿退縮,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全部來自烈士們對于新中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為他們相信中國一定會勝利。
如今我們生活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但永遠不能忘記我們的祖國是那些先輩們用甘于奉獻、無所畏懼的勇氣,拋頭顱、灑熱血替我們打下的。就像影片中所說:“這仗真不想打,但為了未來百年的發展,這仗不得不打。”所以,那些為了保衛祖國未來拼死戰斗的戰士,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英雄。何其有幸生于華夏、國家繁榮昌盛,在祖國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勿忘過去、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來之不易,用我們的決心和努力獻出自己力量,維護祖國美好的未來。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4
置身于人潮洶涌的大街,聆聽著人世間妙曼的生靈之歌,我的心充滿了一種從所未有的感動與沖動。我閉上眼睛,想感同身受地體會在聾啞人群體中那萬籟寂靜的世界,體驗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痛苦,卻發現,淚水已經悄悄涌滿了我的眼睛。身為一個耳聰目靈的健全之人,原來本身就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情啊!
影片《無聲的河》生動地記述了一個夢想當歌手的即將畢業的師范大學生文治,由于聲帶長了息肉,不得不到一個聾啞學校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聾啞學生群體的他,被這一群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對生活充滿著憧憬與執著追求的孩子們所深深打動,由此也結下了濃厚的師生情誼,由最初的心灰意冷到帶著深深的眷戀,重燃雄心壯志而離開……
看完影片,我被這群身殘志堅的學生們所深深震撼。面對生活中不同程度的挫折,他們沒有選擇逃避,沒有在自怨自艾中磨光自己茍且的生命。而是以一種無畏的生活態度勇敢地面對著。為了實現胸中燃燒的理想,他們披荊斬棘,在無聲的世界里艱難地摸索著,執著無悔地追求著。他們沖破了來自社會、家庭、個人的種.種阻力與磨難,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對生活的質樸而強烈的愛與追求。把青少年生涯演繹得異彩紛呈、跌宕起伏。他們本身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贊歌。
拿破侖曾說:“不可能,只有在愚人的字典里找到。”是的,只有執著,只要執著,美好的愿望都有實現的可能。片中中國第一聾探徐則明以自身的經歷闡釋了這一道理,“別人用了十小時,醫藥,我就用十八小時補回來。”不是嗎?正是由于執著,這一群聾啞學生以正常人的身份參加新人舞蹈大賽而奪得一等獎!正是由于執著,聲帶里長著息肉的文治依然出版了暢銷唱片!荀子云:“契而不舍,金石可鏤;契而舍之,朽木不折。”當患嚴重眼疾的真人扮演者薛天南微笑著迎接城市里的第一縷陽光,“聆聽”花開的聲音,在巨幅白墻上潛心描繪自己的畫家藍圖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他們的執著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韶逝,青春難再。人生豈能閑置?
無聲的河,就像一股悄無聲息的清流,蕩滌了同學們的心靈,磨礪了大家的心志,給予了我們極大的鼓舞。他喚醒了胸無大志、虛度時光、渾渾噩噩的同學,讓他們找不出不思進取的理由;他給了那些目標游移,朝秦暮楚抑或是只會豪言壯語、眼高手低,在苦難面前一籌莫展的同學以當頭一棒!
人生幾多風雨,等閑一笑間。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看吧,自古英雄出少年!來吧,莫讓年華付水流。讓我們就從今日起,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以執著作槳,用這至真至純的聾啞人群體為榜,堅持不懈,風雨兼程,乘風破浪,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擦亮最絢燦的智慧之花吧!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5
那個冬天特別冷,血也特別熱。
祖國母親生日前夕,我和爸爸專程去觀看了電影《長津湖》。自從“冰雕連”,在網絡和影視作品中,成為志愿軍和那一代先烈,最讓扼腕痛惜的鏡頭定格后,長津湖之戰漸漸為國人熟知。
在那個令世人緬懷的凜冬,我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克服后勤、裝備的巨大差距,晝伏夜行,忍受著酷寒和饑餓,以頑強的毅力、超于常人的勇氣信念,用血肉之軀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在長津湖地區,包圍并追擊美國王牌之師,扭轉戰爭的不利局面。用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贏得中國軍隊對抗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第一次勝利。新中國第一位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是至今屹立在長津湖畔的中國軍魂,他也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看著美軍官兵吃著熏肉、雞腿,喝著咖啡,而我們最可愛的人,吃著凍得硌牙的土豆;看著美國軍隊的坦克車輛、空中戰機的肆虐橫行,而我們志愿軍戰士物資匱乏、武器簡單,甚至連御寒的棉衣都沒有完全裝備。我一直默默地流淚,每一名戰士,都是有爸媽有家的親人。本來,他們該回老家建房,孝養父母,或看娃輔導功課……祖國召喚下,一無返顧地重返部隊,與戰友一起浴血戰場,奮勇殺敵。為了大家,不惜舍棄小家,參加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
我最喜歡影片里,那個樣子憨憨的雷公,為人善良,有點像《西游記》的土地公公。在他的能力范圍內,沒有不知道的事情。能用拇指計算出步炮射程角度,準確擊中敵人的火力點,帶個耳朵的擴音裝置,儼然便成為“順風耳”。
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場面,發生在赴朝的火車路上。新戰士伍萬里,因為沒有拿到槍,鬧著要跳車。鐵流滾滾,拉開車廂大門的瞬間,迎面金光普照,本來喧鬧的戰士們全部愣住了。外面是蜿蜒輾轉的萬里長城,壯麗河山映照在每個人的臉上、心間……我們戰士便要化身血肉長城,御敵于國門之外,用生命和熱血為我們后輩,筑起長久的和平!
正如戎馬一生的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停戰后說:“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電影中,那個率部端掉美軍“北極熊團”,志愿軍連長伍千里說得更明白:“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你們就不用打了。”至今,北極熊團的團旗,還陳列在我軍事博物館中,供游客展覽參觀。
邊看電影邊想,我們享用今天的幸福安逸,不僅要把“珍惜和平”刻印在心里,還要把“珍惜”二字付出實踐,從小事做起,從愛惜食物,從認真學習,從修身立德開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輩之忠烈,不負和平之不易!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6
“人要活得精彩,死要死得有尊嚴。”
這是電影《少女穆然》中16歲少女張穆然說的一句話。她說完這句話后便停止了呼吸,平靜地走了……這時同學們已泣不成聲,眼淚化作一汪湖水,淹沒了同學們激動的心。我也哭了,為主人公的堅強而哭,為主人公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而哭。
影片質樸感人,沒有影壇巨星加盟,沒有高投資,沒有大創作,但純樸自然。影片取材于現實生活的真人真事:穆然從小成績不太好,被人嘲笑,又遠離媽媽,生活很艱苦,但她像一只勇敢倔強的荊棘鳥,活潑、樂觀,不幸小小年紀就得了癌癥,但她仍然頑強地和病魔作斗爭,決不放棄。
影片猶如催淚劑,使同學們淚眼模糊,潸然淚下;同學們心跳加快,心潮澎湃;影片猶如營養液,使同學們感受堅強,精神煥發……我止住眼淚,贊嘆道:“好倔強的穆然啊!”當她病入膏肓,疼痛無比,護士想給她打止疼針,她卻說:“我在體驗痛苦,體驗痛苦就是體驗活著。”好勇敢的穆然,一個樂觀的女孩,一個愛美的女孩,由于化療,頭發都掉光了,但她十分堅強,沒流一滴眼淚,卻把歡樂、希望留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穆然這種樂觀面對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不治之癥,她沒有灰心,還關心著別人,希望幫朋友辦幾件事,希望把媽媽的戶口辦回北京,還希望自己能和崔永元一起主持節目……她短暫的生命煥發出燦爛的光芒,就像劃過天邊的流星,稍縱即逝,但她留給身邊每個人卻是永恒的回憶。
對照影片中的穆然,我覺得我們這些小學生都是蜜罐里泡大的,哪個不是“小皇帝”、“小寶貝”?誰沒有爺爺奶奶寵、爸爸媽媽疼?但很少有人想起關心父母,有的人耍性子、使脾氣,刁蠻得很;有的人碰到困難就唉聲嘆氣,打退堂鼓;有的人在困境面前尊嚴掃地,乞討偷生……寒假期間我就目睹這么一件事:一個十五六歲少女,長得眉清目秀,卻成長啟讀。
每天跪在金珠小學門口,或穿行在馬路上,伸手乞討,她在紙上哭訴生活的不公、命運的悲慘。我想,她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因為她身體健康,四肢健全,至少當個保姆也能賺錢。
是啊!朋友們,人生哪會一帆風順,請不要抱怨生活對你的不公,也別抱怨人生給你的磨難,人生路上難免有風風雨雨、有暗礁、有荊棘,只要我們心中有燦爛的陽光,哪怕滿天陰霾?只要心中有光明的未來,哪在乎眼前的挫折?只要心中充滿關愛,還怕戰勝不了大困難?來吧,讓我們也像只勇敢倔強的荊棘鳥,沖破重云,沖過暴風雨,迎接挑戰,沐浴新世界的燦爛陽光吧!
一千字愛國電影觀后感篇7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由《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七個故事構成,包含的時間節點和主要事件分別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_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20_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20_年9月3日天安門閱兵及20_年7月30日朱日和閱兵。
全片演繹了七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這七個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奪冠》。就在上個月,中國女排奪得20_年女排世界杯冠軍。中國女排于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動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奧運折桂,用“三連冠”站穩巔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團結拼搏、不畏困難、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奪冠》重現了當年中國女排奧運賽場的英姿,同時將鏡頭聚焦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記錄80年代全民歡騰共為女排喝彩的場景。而當郎平帶領女排發出“奪冠——升國旗,奏國歌”的誓言時,當女排隊員站上領獎臺,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時,當全體中國人高唱《國歌》,嘹亮的歌聲回蕩在體育館里時……這一切組成了觀眾們記憶中的經典畫面,帶給我們精神世界強烈的充實感,至今想來任讓人心潮澎湃。
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女排的奪冠給中國人注入一劑強心劑,種下了一顆自信的種子。它所產生的這種凝聚力,是能讓你深刻地感覺到的——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與祖國之間是榮辱與共、血脈相通的。
電影《奪冠》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個在房頂舉著天線手動尋找信號的小男孩。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連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弄堂里的小男孩為了保障其他人觀看直播放棄了看比賽的機會,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他的身影卻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腦海。
整部影片取材于國人耳熟能詳的重大歷史瞬間,講述的卻是大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但卻讓我們看到了個人為祖國默默奉獻的那一刻,那一點點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卻傳遞出一種信念:無數個普通的小人物匯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今天的我們、一個個生活在大時代的普通一員,遇之,幸之。唯有無愧于這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