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
寫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觀看的內容,還可以鍛煉我們的批判思維和表達能力。如何撰寫優秀的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這里分享一些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1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凈化著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發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于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尸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著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眾生命的無視。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干渠里大約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于奉獻的人。
為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仿佛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2
《拉貝日記》是從拉貝先生的角度來描述南京被日軍占領的這段歷史。整部片子中心線索明顯,就是圍繞拉貝展開敘事。拉貝在卸職的前一天,趕上了日軍空襲南京城,拉貝組織大家在廠區里避難,用大大的納粹旗給日本人發出信號。如果說這次救中國員工的行為完全出于自發,拉貝這個納粹黨員留下來組織安全區則純粹是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自于他對生活了27年的中國的感情,來自于對新上任的西門子主管的失望,來自于各國際人士對他的厚愛,或許還來自于對他敬愛的元首的寄望。最根本的是,拉貝的人性光彩,這在此后的敘述中娓娓道來。拉貝送別妻子,卻眼睜睜看到船沉入大海,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擊,身體打擊也是不言而喻的。夜以繼日的工作,使他患上嚴重的糖尿病,安全區缺醫少藥,不得不求助于日本人救命。拉貝周圍的人,耿直的威爾遜大夫,年輕氣盛的羅森博士,慈愛堅強的杜普雷女士,人物豐滿,個性鮮明,為突出拉貝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
威爾遜大夫一開始非常敵視拉貝,他不相信這個納粹分子會留下來幫中國人做事。直到某一天他識破拉貝為安全區傾家蕩產也不聲張,這時他對拉貝的態度轉為善意。這兩位演員都是老戲骨,屢屢碰撞出火花,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他倆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場景必將成為經典。杜普雷女士為了保護女學生,以防止虱子為由給女學生剃發,與日軍據理力爭,自作主張私藏戰俘。她對拉貝的愛慕,只是隱隱表現,終究尊重拉貝與其夫人的感情,而把自己的真情深埋。她的柔情,她的堅定,展現了無私的愛與崇高的人格。羅森博士是由《再見列寧》中的小帥哥飾演的,現在還是那么帥哈。他與女學生瑯書的感情,輕松的對白,舒緩了整個凝重緊張的氣氛。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3
1937年,拉貝在南京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當時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傳開了,拉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為什么南京還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納粹德國將領帶領著中國軍隊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軍隊正準備發動進攻。
1937年12月5日,拉貝去見了幾位德國納粹黨員。所有黨員讓拉貝快回德國,因為日本軍隊馬上就要進攻南京了。但是拉貝不想回德國,因為日本和德國是友國,還有,如果回了德國那他會傾家蕩產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轟炸機來了,拉貝看見后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許多的員工和難民往場屋跑,但是警衛們不讓他們進。拉貝知道轟炸可是會要了人命的,何況還有自已的員工,他下令把門打開,門打開了但轟炸機如果炸著里怎么辦?這時他突然想起有黨員送給他的一個超大的納粹旗,他馬上叫人拿來了納粹旗在打開由4個人撐著讓難民員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轟炸機飛來圍著場房飛了一圈就飛走了,之后轟炸機全飛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們也知道,拉貝和別國人員的安全區只安全一點點,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飛機擊沉了拉貝也傷心了好幾天。
他的私人司機張因為不在汽車上被砍了頭,日本人說好了不殺戰俘的結果還殺。
這個電影寫出了日本人的殘暴,看出了拉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當時中國人的無能。但是,這是歷史,我們要銘記歷史,無能就要挨打。
1945年日本戰敗,拉貝將他拍下的當時的南京慘案,讓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們有多么的殘暴,邪惡是打不過正義的!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4
對于《拉貝日記》這部中德合拍的電影來說,我認為它會是一部能夠被大多數中國觀眾認可的電影。雖然從嚴格的角度來說,《拉貝日記》應該算是一部德國電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殺”這個背景,也給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國烙印。這樣一部從異族角度來觀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殺”的電影,能夠在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中分屬不同陣營——都得到認可,它的態度和歷史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國作為納粹主義的發源地,戰后對納粹主義的反省和清算是極其徹底的,連起源于舊普魯士軍隊的正步操都因為曾經被納粹黨衛軍和德國納粹軍隊所采用,而在戰后被認為是納粹德國的象征予以摒棄,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納粹德國的正步走和行納粹敬禮。而正是這種堅決而徹底的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反思戰爭和歷史的權利。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拉貝日記》的主人公約翰·拉貝先生,即使他曾經是一個納粹黨徒,即使他曾憑借身戴納粹標志而保護了難民,這些歷史細節的出現也不會讓中國觀眾感到反感。因為這是一個有資格去面對歷史的國家,而這部電影也可以擺脫歷史的糾纏去直面一個關于人性的故事。
約翰·拉貝經常被媒體稱為“中國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處就在于,當面對巨大的“不義”時,即使身為一個普通人,即使身為一個納粹黨徒,也能夠有勇氣站出來去維護內心的底線,并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漸得以升華,最后成為一個“義人”。這種人性中偶爾綻放的光輝,在一片黑暗中尤其顯得珍貴,因此更值得我們去追逐。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我想這種黑暗中的一絲微弱光明,是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在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
這一絲光明,不但是愛,而且是大愛。在一場巨大的民族災難面前,伴隨著時間推移,那種集體夢魘因為沒有得到釋放,所以并沒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們,仍然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積攢的怨念。面對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舉動,勇敢者會感慨光明的珍貴和自我救贖,怯懦者會哀嘆人生的虛無和自我欺騙。但無論如何,那絲光明總是存在的,只看我們如何去選擇。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5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
1882年,約翰·拉貝在歐洲十字路口的明燈——德國漢堡誕生。拉貝先生始終堅持“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自己”這一人道主義的精髓,像一彎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凈化著無數的魂魄。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約翰·拉貝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發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以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這部日記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致和真實,無人能否認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區時,我們發現有許多平民被射殺于水塘中,其中一個池塘里就有30具尸體,大多數雙手被綁,有些人的頸上還綁著石塊”,揭發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對他國民眾生命的無視。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個老百姓眼珠都燒出來了……整個頭給燒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頭上。”一個細節寫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人性的踐踏,表現了拉貝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同情。
“1月3日: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國兵當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殺,這是非常殘忍的,而且絕對違反國際法;在攻城的時候,大約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羅格看見漢中門邊的干渠里大約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機槍掃射或是別的方法弄死的百姓。”這些明顯的數據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滅的,是存在的。
拉貝先生所寫的日記在告訴我們:歷史是不可磨滅的,而作為一個人要真實,真誠的去解釋還原事實。而對于我們來說,就是做一個誠實,甘于奉獻的人。
為了紀念拉貝先生,1997年,德國柏林的墓碑運抵南京,現保存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他的墓碑上也僅只書寫下“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約翰·拉貝”。他所做的,所寫的,所成就的,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部分,但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英雄。
今天,面對拉貝故居,我們仿佛仍能聽到拉貝先生朗朗的笑聲,沉重的嘆息;看到他揮舞手臂的憤怒表情,伏案奮筆疾書的側影。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6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個場景:
第一個是“納粹旗下求生存”,日軍開始進攻南京,雖然號稱是打擊重點目標,但實際對市區實行了無差別轟炸,拉貝所在西門子公司也遭到攻擊,他命令門衛把擋在廠門外的中國人放進來,冒著危險取出一面碩大的納粹旗,讓人們都躲在旗幟下面,最終日軍飛機離開。螞蟻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納粹旗幾乎充滿銀幕,非常有視覺沖擊力。
網上有人說:“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著納粹旗才能活命是對中國人的侮辱”。我不贊同,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期,連自己的國家都被別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樣任人隨意踐踏時,這位仁兄還在高唱“拿著納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著說話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們一樣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樣危及生命的時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來的反應,難道這位仁兄以為是在拍《蜘蛛俠》《超人》《變形金剛》嗎?
第二個是“拉貝的司機慘遭砍頭”,拉貝到日軍總部交涉,中國司機在樓下抽煙,卻被一名日軍刁難抓走。拉貝四處尋找,卻只從門縫里看到日軍砍去了司機的腦袋,影片沒有正面描寫砍頭的細節,但當拉貝沖進場去,只看到一排中國人頭顱,看得出是按照某張很著名的暴行照片來設計,雖然鏡頭一晃而過,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肅殺已令人心寒。雖然看這部影片前已知道會有這樣一個場景,扮演司機的中國演員李明,也說了那些頭顱(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頭,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時還是讓我忍不住閉上了眼睛。
第三個是“瑯書冷靜的用相機拍下了被日軍槍殺的中國士兵的慘狀”,安全區遵照和日本人的協議,將繳了械的中國士兵一百多名交給了日本軍官,以換回他們的生命和安全區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對日軍軍官提出“要帶走二十名中國女學生時,以予了斷然的拒絕”。日本軍官冷冷的說:“你會為你的行為后悔的”,隨后就是一陣槍場響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槍殺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這時,張靜初扮演的中國女學生出場了,她以冷靜的態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門。
我曾看過報道,拉貝日記中除了張靜初扮演的瑯書是虛構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實的,可是在拉貝先生的日記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給我照片的中國年輕人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還原南京歷史真相的可能”。所以,當我看到在瑯書拍照時,冷靜得竟看不到一絲表情的臉上,我突然有了許多的感動,我知道,正是這些勇敢的中國年輕人(我們的前輩),才能讓我們現在的人如此真實的知道那段沉痛歷史。
雖然沒有過多的描寫屠殺場面,《拉貝日記》卻以德國人道救助者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這段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的傷痛。其客觀冷靜善良溫暖且不乏對日獸罪行的鞭笞,我想會受到像我一樣的中國觀眾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現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的話:“紀念館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永不忘卻,既不忘卻那段歷史的真相,也不忘卻浩劫中人性的光輝”。我相信,這也就是《拉貝日記》的主題。
最后再次向拉貝先生以及那些真實出現的歷史人物:約翰遜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區的工作人員,還有像瑯書一樣勇敢的中國同胞們致敬!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7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眾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并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盡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為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為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為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為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后,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杰出代表。
拉貝日記觀后感150字篇8
《拉貝日記》的鏡頭對準了一個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建立國際安全區,保護了25萬普通百姓的德國人約翰·拉貝。關于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來國內都有一種聲音,呼喚能有一部既真實反映史實又能為全球觀眾所理解的電影作品出現,并為此給出了一個參照的榜樣——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被譽為“作為電影史上永恒的光輝而存在”的經典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拉貝日記》在德國上映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不是在技術層面討論電影的好壞,而是驚訝于通過拉貝知道了歷史上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拉貝日記》實現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電影潮流傾注重表現人性和進行歷史反思時,曾拯救過數十萬生命的拉貝,被再次用來拯救現代人所具備的共同病癥——麻木與遺忘。
《拉貝日記》帶有傳記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細節營造上,通過一些好萊塢式的表達方式,塑造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豐滿人物形象,因此,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貝,而是一個有著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點的拉貝。送夫人逃離南京、被國際安全區管理委員會舉手選為主席、與醫生威爾遜之間的口舌之爭……這些情節的設置,或悲傷、或戲謔、或幽默,在緩和影片沉重氣氛、增加影片觀賞性的同時,也為拉貝從猶豫不決到堅定信念的心理轉換過程,作了巧妙中的鋪墊。各國大使和媒體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貝在日軍要摧毀安全區的危急時刻,帶領同事站在了日軍的槍口前面,影片用這緊張的一幕將拉貝定格為正義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煥然而生。
《拉貝日記》中也有救贖主題,良心受到撼動的日本軍官,在知道日軍將要摧毀安全區的時候,將消息通報給了拉貝。許是篇幅和電影重點并不在此的原因,電影中日本軍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誘因并沒有展開講述,因此救贖主題在電影中只起到了點綴作用。
《拉貝日記》是一部有關紀念的電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喚起更多人對那段悲劇的關注,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紀念那些曾經在艱難時刻幫助過我們的人。但在表現人性真實和反思戰爭殘酷方面,救贖在藝術感染力上,有著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勢力還在否定南京大屠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想以救贖的角度拍攝南京大屠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還需要時間慢慢將罪惡洗滌,等待沉睡良知的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