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觀后感150字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寫好《綠皮書》觀后感150字要注意什么?小編給大家分享《綠皮書》觀后感15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1
在昨天晚上的時候,我觀看了《綠皮書》這部電影。使我感觸頗深,一回想起就感慨萬千。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托尼·利普應聘唐·雪利的工作——當一名司機,負責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鋼琴。
可是唐·雪利是個黑人,而托尼·利普則不喜歡黑人,甚至討厭黑人,把黑人用過的水杯統統都丟在垃圾桶里。
但是后來托尼·利普改掉了這種偏見的壞毛病,而唐·雪利也漸漸地從十分嚴肅、不愛說話變成了時常微笑、說話比較多的人。
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務,回到了自己家過圣誕節,唐·雪利也來了,因為托尼·利普離家兩個月,所以要寫信。而他不會寫,于是唐·雪利就給托尼·利普指導。所以唐·雪利進入這個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這部影片其實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惡。演出了種族之間的歧視,說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認為他們都沒有什么才能。
舉個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鋼琴家,他彈出來的曲子美妙無比。可是他之所以獲得臺下白人的掌聲,是因為他彈出的音樂是使他們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臺,他就又變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許多商店、餐廳都對黑人有非常大的約束。還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廁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廁所,他們卻讓他上遠處一個破舊不堪的小廁所。
是啊!一個大師、世界級的鋼琴手,就因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們就開始排擠他。
所以,從現在做起,請大家淡化膚色的不同,看重他們身上的優點。如果你這樣去做了,你一定會被尊敬與受到回報的。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2
我總感到這個世界博大、慈愛、寬容,自然允許各種各樣的人存在,她一視同仁,讓他們生活在同樣的陽光下。
托尼和雪利博士坐在車里吃炸雞,我認為是《綠皮書》的高光片段之一。不關乎階層和種族,兩個人只是開懷地吃著炸雞,雪利博士把雞骨頭扔出車窗的時候像放飛一只鳥。讓我想到他一生如何有過這樣恣意快樂的時刻呢。雪利博士的確擁有華麗的好生活,但白人給他的只是假惺惺的尊重,他貧窮的同胞也不接受他,他沒有歸處。所以,他也在別人不知道的時候苦苦掙扎在自己的不幸里。聲淚俱下的雨夜,托尼第一次能夠剝開博士高貴、矜持的外表,看一看真正的他。本質跟自己一樣,胸腔里流淌著熱血,心頭有愛有恨。
那個平安夜,博士全情投入地彈奏,為美麗難忘的夜晚,為平民酒吧里熱情洋溢的客人,為他自己。他樂在其中,姿態飛揚卓越,勝過任何一次于奢麗的大廳。最后,是博士把托尼送回家,那個其樂融融燈火通明的地方,有人在等他,而博士獨自回到輝煌的寂寞宮殿。我以為又是冷酒一般悠長苦澀的結局,但敲門聲再次響了。門開的一剎那,寂靜無聲,面面相覷那一刻,我真有些擔心托尼的親人會把雪利拒之門外,幸好,下一秒,眾人歡慶,把他擁入了房間。
天地之間,雪利博士孤身一人,朝著無盡的黑暗前行。但幸好托尼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拉住了他,拉住了那一絲希望。我們每個人都盼望有一雙手在無助的時候來臨,有時生活會給你很沉重的打擊,但請別放棄希望,因為,它終會來臨。
這是一個與他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看完只覺得心里被溫情填滿。
愿你我都能與孤獨握手言和。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3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都說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為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雇傭托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托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滿口臟話、抽煙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里的托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抵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火。而隨著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托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托尼。這或許就是托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托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著,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著。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歧視、外貌歧視。當大人認為孩子的創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男性認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人們對于工人、對于清潔工嗤之以鼻,當人們在私底下叫著“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托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嗎?
以上便是我對《綠皮書》的思考。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4
看完后,感觸很大。
影片的故事起伏不大,是僅僅的敘事,卻給人深深的震撼。
兩位主人公的幾次上車下車,預示著兩人之間的微妙改變。
從拿到手的綠皮書開始,肯德基、幸運石、寫信、遇難、化險,在走走停停的過程中,兩個人逐漸敞開心扉,接受自己,解除偏見,互相尊重。
剛開始托尼對黑人的成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影片開場不久就扔掉了兩位黑人員工喝過的杯子。到后來成為雪利的司機,他從開始的桀驁、偏見,到后來見證了雪利的優秀,接受了雪利的優秀,同時被這種優秀所感染。
雪利本身是個足夠優秀的人,一般來說跟托尼這個老粗在一起理應學不到什么,但他卻得到了走出孤獨的勇氣。
在電影中隨著旅途的進行,我們能看到兩人相互影響,不斷改變與成長。我覺得,這種看得見的成長才是最打動人的。
在影片中,雪利博士是一位極富教養的鋼琴家,理智地克制自己所有的情感,將自己訓練成一位優雅而憂郁的貴族。然而這樣的他,是不快樂的。他屬于黑人中的異類,白人中的笑話,他永遠無法融入這個世界。然而托尼出現了,他拿著炸雞告訴雪利:“我父親曾經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像最后一頓。”
最終,雪利博士敞開心扉,接過了托尼的炸雞,走出了寂寞,更是收獲了一段珍貴的友誼。
影片的結尾,雪利敲開托尼家的門,當托尼向家人介紹雪利后,寂靜無聲,面面相覷。而下一秒,眾人歡慶,將雪利擁入房間。托尼的夫人擁抱著雪利“謝謝你幫他寫那些信”與“謝謝你把丈夫分享給我”相呼應,是如此溫馨。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5
聽朋友推薦新上映的美國電影《綠皮書》,就拖家帶口的去影院看了一場,回來大人小孩都眾口一詞的說好看,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演員表現自然真實,感情表達細膩溫暖,連路上的風景都秀美迷人,確實值得一看。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彼時的美國還處在白人至上、黑人備受歧視的時代,當時專門出版了一種小冊子“綠皮書”,指明哪些旅店和餐廳可以讓黑人入住和就餐,電影名《綠皮書》就來源于此。男主一唐雪利是一位著名的黑人鋼琴家,為了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回演出,要雇傭一名白人當司機兼保鏢。男主二托尼是一位來自底層社會的白人,脾氣暴躁,舉止粗魯,為了掙50美元生活費,一口氣吃掉了26個漢堡。一個是工作所需,一個被生活所迫,兩人搭檔開始了一段為期數月的南下之旅。
唐雪利很有修養,待人做事優雅有禮,希望通過音樂改變人們對黑人的不公正看法。托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習慣于靠拳頭解決問題,并且對黑人也存在歧視心理。兩個不同膚色、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人同乘一輛車旅行,鬧出了許多時而讓人心酸、時而讓人捧腹的橋段。
兩人經過路邊小店,托尼去買東西,順手牽羊拿走了一塊擺在門外、供游客自行付錢購買的精美石頭。唐非常生氣,嚴詞要求托尼返回歸還。托尼雖然理虧,卻嫌唐小題大做,一邊答應一邊悄悄地把石頭藏了起來。
兩人經過炸雞店,托尼興奮地買了很多炸雞,邊開車邊大快朵頤,還熱情地邀請唐一起享用。習慣于在餐桌前規規矩矩就餐的唐,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直接用手抓著油乎乎的炸雞吃。但托尼執意相勸,一只手握著方向盤,一只手舉著炸雞遞到唐的面前。唐扭扭捏捏翹著手指吃起了炸雞,驚喜的發現味道還不錯。
兩人南下到達一所豪華的莊園。莊園主人熱情地接待了唐的樂隊,賓客們也都很有禮貌地欣賞了音樂家們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后,唐想用洗手間,莊園主人卻拒絕他使用客用洗手間,只讓他用院子里一個簡易棚子搭建的茅坑。為了維護尊嚴,唐寧愿長途折返回賓館如廁。
巡演的最后一站是伯明翰。演出規格很高,賓館富麗堂皇。然而,作為演出主角的唐,卻被安排在一間狹小的儲藏室休息,并且因為是黑人不能進入餐廳用餐。讀后感·唐忍不住想中斷演出拂袖而去。但是,完不成巡演任務,按照合同,他們將拿不到尾款,托尼也會遭受損失。唐對托尼說,“我聽你的,你讓我留下我就留下。”幾個月的朝夕相處,托尼已經被唐的高尚品格和勇氣所折服,此時的托尼,不再計較拿不拿得到錢,他帶唐憤然離去。
圣誕夜,兩人風雪兼程趕回紐約。唐遣散了管家,獨自呆在家里,看著托尼“撿”回的石頭若有所思。托尼和家人歡聚一堂,想起孤單一人的唐,悵然若失。影片的最后,唐鼓起勇氣來到了托尼家,受到了托尼一家的熱烈歡迎,托尼的妻子悄悄地在唐的耳邊感謝他替托尼潤色代筆家書。這一刻,白人、黑人,窮人、富人,精英、草根,彼此達成了和解,同時,他們每個人也和自己達成了和解,和這個世界達成了和解。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6
近來常聽人說起電影《綠皮書》,叫好的人很多。所以我也找了個時間去看了一次。看了以后有一些感想,其實看的時候就很受感動,所以來寫一寫觀后感。是否高大上不必管,能夠直抒胸意足已。
沒看電影之前,我見過幾次宣傳海報,我以為畫面上的兩個人是父子關系呢。真是的,我怎么沒注意到一黑一白呢?我以為影片講的是父親如何開導孩子的故事。結果,看了才知道那兩個人之前是陌生人,兩個人是老板與打工仔的關系,并且是黑人雇用了白人,而故事發生在種族歧視還很嚴重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發生在種族歧視相對嚴重的美國南方。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次國內戰爭(American Civil War),就是南北戰爭(南方與北方的戰爭)。
19世紀工業革命傳到美國,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的大片領土,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斗爭。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要求解放黑奴;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這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影片從男主角做保鏢的夜總會開始,那熱鬧、隨意的氣氛令我向往。后來男主角打工的夜總會要停業兩個月,男主角就需要另找工作,因為家里下個星期要交的房租還沒著落。急迫的時候,男主角甚至要把手表當掉。這也許就是真實的美國人的生活,他們沒有多少儲蓄。但是從影片上看,他們并不焦慮,他們不過是聊一聊、想一想再去哪里掙錢而已。男主角后來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做司機的工作,幫一個三人組合的室內樂團開車,但要走很遠、要走很久,因為這個小樂團要從美國的北方到南方去做巡回演出。
在他們出發之前,組織巡回演出的唱片公司給了男主角一本“綠皮書”(Green Book)——美國黑人出行指南,上面列有黑人出行時可以吃飯睡覺的地方,因為那時的美國南方有很多旅館和餐廳是只限白人使用的。影片的名字由此而來。而他們使用的是兩輛綠色的凱迪拉克轎車,那綠色很鮮艷、很醒目,似乎是在述說著什么,或是在抱怨著,或是在抗議著。這也是本片的高明處之一。它并不高聲的吼叫,它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述說。綠書(Green Book),是源頭,是罪惡,是該被指責和攻擊的,但它只是書那么大的一個東西,從視覺上沒有綠車(Green Car)更有表現力。我很懷疑這部電影的原型故事中使用到的汽車不是綠色的,而影片中的綠車完全是編劇設計的。他們開著兩輛綠色的小車出發了,而影片的情節隨之一路展開。
那個雇男主角開車的黑人是個鋼琴家,他還有三個博士頭銜;而受雇開車的男主角是個粗魯率性的白人。黑人鋼琴家,雖然皮膚黑,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修養、守規矩;白人司機,盡管窮,但很隨性、很快樂。兩個人要呆在一輛車里,要一起長途旅行,由此就有了很多文化上的沖突,產生了很好的故事。
當他們到了肯德雞的故鄉,男主角非常開心,因為可以吃上最新鮮、最正宗的炸雞。他買了一個全家桶帶上車,然后一邊開車一邊美美地吃起來。他不光自己吃,也勸鋼琴家吃,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他就是這樣的大大咧咧、這樣的講義氣。而鋼琴家一臉嚴肅,他很拘謹,他要講究斯文,他又有些無助,因為他不知道在沒有餐桌、沒有盤子、沒有刀叉、沒有餐巾的情況下如何吃東西。在男主角的堅持下,鋼琴家不得不用手指接住一塊炸雞翼,小心翼翼地吃起來。他小口小口地吃,吃著吃著似乎也感受到了炸雞的美味。他吃完了,又不知怎樣處理剩下的雞骨頭。男主角就搖下車窗,把自已吃剩的雞骨頭扔出窗外,示范給他看。鋼琴家學著做了,讓自然的東西回歸自然。他沒想到生活還可以這樣隨意、這樣放肆、這樣開心。這時,電影院里發出了很多會心的笑聲(觀看這部影片,這種情況常有。這是一部喜劇,一部可愛的輕喜劇)。當然,向車窗外仍可樂杯還是不可以的,所以鋼琴家堅持讓男主角把車倒回去,把仍出去的可樂杯撿起來。
鋼琴家克制、努力、事業成功,他有成就、有錢、待人彬彬有禮,但并不快樂,也不幸福。他說:過著演奏家的生活,到處走,難以安定,難以成為好的丈夫。他沒有家人,沒有親人。他高傲、刻板,看上去也沒什么朋友。而男主角雖然窮,雖然沒有大出息,但生活在他長大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妻子和孩子,有他的長輩和親戚,有一起長大的伙伴,還有很多熟人和朋友。當圣誕節來到的時候,男主角的家里(House)人頭涌涌、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的溫馨的煙火氣。生活過得是否幸福,不是有錢沒錢所能決定的。人除了需要錢,也需要愛情、親情、友情……,需要人之間的關愛,需要溫暖。
影片以音樂家巡回演出為線索,所以影片中有許多音樂表演的場景,其中的音樂都很棒,有的是低語,有的是傾述;有的是憤懣,有的是狂歡;有精湛的技巧,也有真摯的情感……;代入感極強,讓人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讓人痛快。
影片的畫面也很美。美國有很美的自然風光,駕車長途旅行可以很自然地把它們攝入畫面。那秋天的樹林,色彩斑斕,讓我想起在吉林長白山腳下從南坡向北坡穿行時駛過的公路。當男主角去鋼琴家的住處應聘的時候,他誤入了鋼琴家樓下的音樂廳。畫面上沒有觀眾的音樂廳,在明亮、柔和的燈光的照映下,是那么的寬敞、整潔、溫暖、寧靜、美好,那就是藝術的殿堂,是心靈的居所。
這部電影好,不在于高科技、大場面,它是一部簡單的2D片(在當前科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它只是一部傳統的有聲彩色片),它只是在細膩地用情節、用語言、用動作和表情在講故事。它講得是那樣自然,講得入情入理。影片也不靠俊男靚女作招牌,男主角是個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其他角色也像是生活中應有的樣子,絕不刻意夸張。所以讓人看著感覺親切和真實,就像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影片中的鋼琴家在面對白人的歧視時說:不要以貌取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觀點。黑人與白人,膚色不同,很容易區分。但是否有教養,是善良還是邪惡,是正直還是詭詐,是溫和還是暴躁,是達觀還是乖戾,是樂天還是心胸狹小……,就很難一眼看得出來了。影片所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美國的種族歧視狀況應該改善了很多了吧。黑人已經可以當選美國總統,可以領導一大幫白人,就是明證。但以貌取人的問題,應該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國人對白人總是高看一眼,其實白人也未必就高貴、就有教養、就優秀。我第一次出國去澳洲,飛機一落地,我跟著大家向外走。在過道邊,我看到十幾個白人等在那里,手里拿著什么東西,眼睛望著我們,似乎在等著我們走完。我當時很納悶,她們在等什么呢?后來想明白了,她們是清潔工,準備為客艙做清潔。澳洲當然也需要清潔工,像中國一樣;白人也可以做清潔工,像黃種人一樣。膚色并不能決定一切,外貌也是。
一個人的相貌當然也重要,賞心悅目總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東西。一個美女,可能空有其表;而長相怪異的馬云,卻能干得不得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言不逮。
走到哪里都會有人要的。
電影給我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要工資高,受點苦也愿意。既然做了工作,我只做工作職責內的事,并盡力做好。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7
開頭因為俱樂部關閉了幾個月進行裝修,所以保鏢托尼暫時失業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差事,載一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前往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部進行巡演。出發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綠皮書,本電影的片名就以這種不顯眼的方式出現了。
從電影里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托尼和謝利越往南歧視越嚴重。在電影里,黑皮膚的謝利可以在白人餐廳演出收獲掌聲,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廳、更衣室和洗手間。因為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南部,有很多餐廳是不允許黑人用餐的。他們常常把餐廳搬到了車里,連上衛生間都要仔細規劃,所以才要用到這本黑人旅行者綠皮書,去尋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來“綠皮書”出版的背景里充滿了壓迫和苦難,但電影《綠皮書》卻沒有散發太大的怨氣。比起那些偏執的白人,謝利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優雅。他被人欺負以后用音樂釋放他的怒氣,他甚至對有點粗暴的白人托尼說:“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勝。”
你以為電影要開始說教了嗎?其實沒有,這部電影的導演時刻給你綁著血壓計,發現你血壓升高情緒過濃的時候,就給你來一顆降壓藥。而消除矛盾給我們降血壓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嬌的謝利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
托尼是個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個寵妻狂魔。雖然性格暴躁喜歡打架,但是當他吃了26個漢堡贏了錢后就立刻交給妻子。寫的信雖然笨拙,但還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溫柔。而謝利除了優雅以外還有一點傲嬌。
車里吃雞的情節我就不細說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鋼琴家,調教成在車里啃雞腿的吃雞少年的。說到謝利為什么遇見托尼以前從來沒有吃過炸雞呢?是因為他不愛嗎?不是,其實是因為心理戒備過度。因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歡吃炸雞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謝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這些偏見,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覺得自己既不夠白也不夠黑。是托尼在教會他放下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謝利也在一點點的改變托尼,讓他學會用更美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善良和愛。
就像維克多·雨果·格林在綠皮書這本指南里面寫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在不久的將來某個時刻,將有一天不必發布本指南,那時候我們作為一個種族在美國擁有平等的權利和特權。”
《綠皮書》幫我們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它用這種凝望的鏡頭消除了沉痛,用爵士樂酒吧里的演奏表達了一種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紙包裝“歧視”,不試圖改變什么讓全世界都愛吃,并且能從甜味中,嘗到一點世界本來的味道,這樣就夠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如何抓緊“方向盤”,還需要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視、崇尚自由”一定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綠皮書》觀后感150字篇8
電影講的是一個白人平民給黑人精英當司機兼秘書的故事,有關友誼、有關尊嚴、有關種族。故事很幽默、很感人也很深刻,有太多值得發掘的地方,先安利一波。
因為時間原因,我只談談當看到主角唐雪莉拒絕表演那個片段時我想到的東西。
美國白人對黑人的歧視由來已久。電影設定的背景是1960年,那時候種族歧視問題還相當嚴重,黑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而且越往南部越恐怖(實際上對黑人的歧視至今仍深刻存留在很多美國白人的心里)。
唐雪莉(黑人精英),擁有禮儀學博士學位的鋼琴演奏家。在紐約混的風生水起,跟肯尼迪成為了好朋友,但是因為他是黑人,總是或多或少受到不公正對待,所以他決定去南方溜達一圈,找找刺激,讓自己可以有勇氣直面這些不公正——當尊嚴被無視,要改變的不是別人的心,而是自己的心,不是靠著自己的禮儀和涵養而一味退讓,而是在被侵犯時有勇氣反擊。
而在現實中,一般大多數人選擇隱忍并不是因為不想硬剛對方,而是因為剛不過。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唐雪莉一樣,進了局子可以讓總統撈自己。這中間的不少人雖然還沒有取得唐雪莉一樣的成就和地位,但都有著跟唐雪莉一樣的信念:用實力去贏得尊重,用成就去回擊那些歧視、詆毀、傷害他們的人。
理智總是告訴他們,跟對方爭一時口快或是發生沖突并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也不能解決矛盾,或者不能給對方以實際且深刻的打擊。所以他們常常對冒犯或是傷害自己的行為進行冷處理,當做什么都沒發生一樣,卻變得比以前更加努力。
以前,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類似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覺得受到不公或欺負就應該反擊,選擇逃避等于懦弱,所以有點瞧不起這種思考方式。但后來我才明白其實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阿Q是在想象中完成了報復,而前面所描述的選擇隱忍的人則把受到的打擊和傷害轉化為取得進步的動力,并采取行動。
這些人善于把負面的事情與情緒化為前進的動力,因此他們往往對成功有更深的渴望,有強大的內驅力。但可以預想的是,這些人也往往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當他們真的有這樣的資源和能力給當初傷害自己的人以實際和深刻的打擊時,他們卻往往不會這么做。因為他們已經把傷害過自己的人遠遠地拋在了身后,再也不會有交集。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遺忘甚至感恩曾經的傷害。
我佩服這樣的人。
但是,一味隱忍完全不會發火,把所有東西都裝在心里,通常如果被別人認為是一個不會發火且沒有立場的人,那么別人就很容易把火發在這個人身上,把他當作出氣筒。
所以面對不公,一定要“發火”,不一定能讓正義得到伸張,最起碼向別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總的來說,在缺乏力量的時候,戰略隱忍是必要的。
說的糙些:面對不公,打得過當然要打;打不過,可以先跑但也得回頭罵兩句。
這樣才是一個可愛且有魅力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