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觀后感皮書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其他觀眾的評價和看法,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審美觀點和表達能力。綠觀后感皮書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綠觀后感皮書,方便大家學習。
綠觀后感皮書篇1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總會關門裝修,為了維持生計,他亟需一份工作。有個朋友建議他去參加一位音樂博士為尋找司機所舉辦的面試。到達豪華公寓后,他發現這位博士是個名叫唐的黑人古典樂鋼琴家,鋼琴家正需要一個司機,負責他舉辦南方巡演時的接送工作。
當然,兩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地區,他們很容易身陷麻煩,但托尼需要錢,而唐需要一個能照顧他的專業司機。兩個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護得很好,每一場演出準時到達,鋼琴保證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賞著臺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給妻子寫信的流水賬里驕傲地介紹著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場唐的演奏結束后,底下的白人權貴們都會為他鼓掌,侍者彎腰說著恭敬的話,卻禁止他走進正規廁所,并客氣地指向花園里用木頭搭的專供黑人使用的臨時簡易廁所。唐有骨氣,他堅決不用,寧愿開著車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誕前的最后一場表演開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檔餐廳用餐。他離開了,丟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們,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住請求他的白人主管,離開了這個充滿歧視的華麗的酒店。
為了打破種族歧視,為了自由,唐冒著風險走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來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兩個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場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們走出充滿種族歧視的豪華酒店,走進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館。在酒館里,唐彈起了黑人音樂,大家都為他歡呼雀躍,黑人樂隊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臺上笑得如此開心。
圣誕前夜下雪了,他們開始了艱難的返程。路上托尼實在太累了,以至于唐開著車把睡著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請唐一起過圣誕,唐卻識趣地離開了。托尼的家人們團聚著,其樂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靜靜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聽著窗外的圣誕歌……托尼并不開心,好像少了點什么。
門鈴響了,托尼拉開門。是孤獨的唐,他從超級住宅又來到了托尼家,懷里抱著一瓶酒。黑白兩人,無需多言,他們擁抱一起:“圣誕快樂!”
綠觀后感皮書篇2
這個周末,我和爸爸媽媽去看了一場電影,名叫《綠皮書》。
電影的名字說來便有趣。美國許多酒店對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冊子,封皮寫著《THEGREENBOOK》,冊子里列出了美國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維果。莫滕森和馬赫沙拉。阿里,用他們最出色的演技,展現了一個白人小混混--托尼與一個高貴、出入上流社會的黑人--唐。雪利之間發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友誼,演繹出了一本綠皮書,建立起一座堅固的、跨越種族的友誼橋梁。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于1962年的美國。意大利裔、美國籍白人保鏢托尼,因生活所迫,陰差陽錯成了非裔、美國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的司機。
兩個不同世界的男人、兩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長達幾個月的時間。托尼一開始也對唐有著強烈的種族歧視,連幫他提行李箱都唾棄,但后來慢慢被他的才華與上流的氣質所折服。高貴古板的唐,也逐漸被不羈、幽默風趣的托尼所影響。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好動起來。到最后,二人成為了知心的朋友,他們互相依靠,友誼持續了幾十年。彼此愛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動容:當車子損壞時,旁邊有一個大農場,里面有許多黑奴正干著活。當他們看見一個白人為一個黑人修車,并扶他上車,幫他關車門,并尊稱他為先生時,一個個手中的活兒都停了下來。他們是有多么詫異呀。唐慢慢的搖上了車窗,車子發動了,唐的眼神十分復雜。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糾結。他好像說了什么?他在呼喚:“種族平等!平等!平等!”
當我看到最后托尼家過圣誕節時,開門看到唐,他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我也感動的熱淚盈眶。
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這個故事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人與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動人的情誼,令整個影院的觀眾為之傾倒。那本綠皮書,連著兩個知心朋友,連著兩個種族,跨越了一切障礙,讓世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本該如此呀!
這個電影回家后我還細細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了美國那個時刻無處不在的種族歧視的背景。才能了解,這個唐的舉動,是有多么偉大,托尼和他之間的友誼是有多珍貴。這個真實發生的故事真的打動了我,希望有機會你也能去看一看。
綠觀后感皮書篇3
《綠皮書》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實在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不僅看過電影,在看電影前我也聽說過《綠皮書》這本書。此書旨在幫助黑人在旅行時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的酒店和餐館。就像黑人藝術家唐·謝利給白人托尼·瓦萊隆加的那本綠皮書一樣。充滿了種族歧視,但也充滿了善意。
《綠皮書》共有兩個主角,一個是黑人藝術家唐·謝利,一個是白人托尼·瓦萊隆加。影片的一開始通過種種鋪墊,巧妙的告訴觀影者們白人托尼·瓦萊隆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種族歧視者。然后開始將影片引入正題,使唐·謝利與托尼·瓦萊隆加相遇開始謝利醫生的南下演奏之旅。
白人托尼·瓦萊隆加是一個愛抽煙的意大利裔美國人。他有能力,愛扯淡,自詡為“忽悠大師”,總能耍得別人一愣一愣的。而且托尼是一個負責的人,比如說在小酒吧時,幾個白人小混混正欺辱著他的黑人雇主謝利,他奮不顧身的把謝利救出。雖然他的工作是確保唐能準時到達各個地方和保護他不會遭受到各種麻煩的困擾。但有幾個司機會為一個黑人雇主去招惹數個小混混呢?
黑人藝術家唐·謝利是一位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世界級鋼琴藝術家,他為此前往南部,承受白人主人家的羞辱。謝利醫生具有良好的修養、高雅的禮儀與強大的自尊。這一切,及他想要改變種族歧視的決心使他在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能堅持己見,不屈不撓。
這部電影一共有四種人:謝利、托尼、上流白人、普通黑人。謝利雖為黑人,但儒雅隨和,談吐文明。有一顆高貴的內心,是很純潔的。托尼是一位硬漢,言出必踐,很負責。也有高貴的內心。而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貴族,所作所為令人作嘔,對謝利嘴上很尊敬,背地里卻議論他。即使他們的禮儀再優雅,也擋不住那陰暗的內心。普通的黑人是粗野的,甚至有些粗鄙。但他們恰恰是單純的,一個勁在酒館里快活。
一個人的膚色并不能決定他的品行,真正決定他的是他那高貴的靈魂。
綠觀后感皮書篇4
天才要學會和孤獨相處。
白人中的底層和黑人中的高層,階層并不是一定固化,人生總有例外。
出生有時會決定命運,但是命運的天平也會向你傾斜。
活著的時候務必淋漓盡致。
也許在明天,你會收獲一份驚喜,或許是友誼,也可能是愛情。
時刻要記住令你立于不敗之地的是你的尊嚴。
人物刻畫生動,畢竟是真人故事改編。
背景是在1963年的美國南部,種族歧視在主人公南下巡回演出時特別明顯,唐是勇敢的靈魂,忍受不公的同時又在維護自己的尊嚴,一位偉大的黑人音樂家,如此的身份成為了那個年代的矛盾體。在享受榮譽的同時也忍受著常人無法觸及的孤獨,時刻都是活得那么正經。有點俏皮的橋段是唐教托尼寫家書,體現出了黑人鋼琴家的才華,骨子里也透露著浪漫。
托尼的性格是極具直男性格,對家人的擔當和責任感會讓你覺得這個有著標準美國胖子外形的人其實也是很帥的,為了補貼家用去比賽吃熱狗,吃了26個,拿到獎金妻子激動地說下周可以交房租了,一個為家奔走的丈夫形象就此樹立。當然為了養家也就接下了為唐開兩個月車的活。
最后的結局也算暖心,唐帶著一瓶酒到托尼家過圣誕節!托尼的職業生涯下回分解。
佳片一部,邀您共賞《綠皮書》!
綠觀后感皮書篇5
看完電影《綠皮書》,我一直有一個疑惑:為什么都說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謝利?雖然電影開頭先出現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變,卻是因為謝利博士。反抗種族歧視的是謝利博士;雇傭托尼的是謝利博士;體現電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謝利博士。是謝利博士說出的“保持尊嚴,才能贏得勝利”,而不是托尼。剛看完時,我甚至感覺,《綠皮書》就是從一個貧窮白人的視角講了一個富裕黑人的故事。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謝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滿口臟話、抽煙成癮、黑人工人喝過的水杯都要丟進垃圾桶里的托尼給他做司機。謝利博士舉止儒雅,風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幾乎毫無尊嚴可言,一點錢都來之不易,因此開頭他對謝利博士是抵觸、羨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種族歧視的傾向,二人開始動不動就會吵架、發火。而隨著故事推進,謝利博士教會了托尼給妻子寫信,教會了他誠信,不能無緣無故打人,教會了他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教會了他反抗歧視,更教會了他友情和信任。
這個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長與改變的,是托尼。這或許就是托尼是《綠皮書》主角的原因。在我看來,《綠皮書》不僅講了唐謝利反抗歧視的勇氣,還講述了這份勇氣與尊嚴對種族歧視者的感染與改變。在1960那個“白人至上”的年代,謝利與托尼的友情和這種感染與改變,正是改善種族歧視現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許已經沒有了指明黑人允許進入的場所的“綠皮書”,少了明目張膽的種族歧視。但在這個走向和平、平等與美好的世界中,種族歧視依然在角落中存在著,在笑容和鮮花和歌聲中藏匿著。存在的,還有年齡歧視、性別歧視、地域歧視、職業歧視、外貌歧視。當大人認為孩子的創意不過是胡編亂造,當男性認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堅強,當人們對于工人、對于清潔工嗤之以鼻,當人們在私底下叫著“日本鬼子”“阿三”“外國佬”,歧視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們想過像唐謝利一樣改變它嗎?相信過人們也能夠像托尼那樣被改變嗎?考慮過我們有能力讓自己和別人更有尊嚴嗎?
以上便是我對《綠皮書》的思考。
綠觀后感皮書篇6
《綠皮書》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喜劇電影,通過巡演過程的經歷來直面種族主義與道德倫理,結局引人深思乏味。本片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于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的最大贏家,是一部實至名歸的優秀影片。這部影片主要講述黑人爵士鋼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機兼助理托尼兩人一路南下,開車趕往美國各地巡演,經過一系列波折以后,重新認識彼此、尊重、改變彼此,建立起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純真友誼。
唐站在舞臺上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藝術大師,但是在臺下確實一個尷尬的存在,既不被白人所認同,又不被黑人群體所接納,孤獨地讓人心疼。司機托尼雖家境窘迫、暴力、痞氣,卻擁有一屋子溫暖的家人。并在旅途中將家庭的溫暖傳遞給孤獨的唐,兩人最終建立起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
綠觀后感皮書篇7
《綠皮書》,三項奧斯卡獎得主,無疑是2019年初最熱的電影之一(當然,熱度無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滿懷著好奇和對那片土地的想念,走進了電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總體感覺:溫暖、有趣、細膩,也略微感嘆!
1
說到溫暖,其實有點意外。
奧斯卡大獎得主能是如此溫暖、不虐的影片,著實讓我有點意外。整部影片雖有時有點緊張,但大部分時候是輕松且愜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圓滿……真好!
因為我是一個從不看悲劇恐怖片、懸疑片的人,只愛看喜劇、愛情劇,特別喜歡happy ending,自然對這種類型的電影特別鐘情。
各種金句雞湯頻出,真是讓人元氣滿滿~
生活已經如此緊張,何必在大熒幕上還給自己添堵?
來點正能量,豈不更好~
2
說到有趣,真是有點好笑。
里面粗魯的白人和優雅的黑人形成鮮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給妻子寫信的語句:How are you?I am fine!
這不是我們小學課本里韓梅梅和李雷的經典對話么?原來美國人也這么玩兒啊!
滿電影院都是擁有同樣回憶的人,爆笑一場!
各種小段子不斷,能領會其中,會忍不住嘴角上揚~
3
說到細膩,不得不說兩位主演。
沒有大制作,沒有大場面,就是兩個男人撐起整個劇情。
演技,是必須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貢,增肥40斤犧牲形象出演,確實把生活在布魯克林的底層人民形象演得活靈活現。
每一次提褲子、掏耳孔、剔牙齒……都是那么鮮活而粗魯,讓人無法想起以前那個人類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見過最性感的黑人。
細膩、優雅又不失敏感與理想主義,刻畫難度上比白人更高,難怪小金人給了他。
每個眼神、每個笑容、每個動作都是戲,讓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長……
4
說到感嘆,整個故事正好發生在美國平權運動的前夕(1962年)。
所謂平權運動,通俗點說,就是本來美國社會白人與黑人、男人與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這樣的局面,而是經歷了一場劇烈的運動才逐漸變成現今這般~
而這場平權運動,不僅僅是人權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時尚事件與品牌……作為對“時尚”話題如此敏感的我,關注點總是無法離開這里!
說實話,時尚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ta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產物!
香水的發揚光大是由于歐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褲的誕生是源自美國西部的淘金熱;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裝的問世,以及YSL品牌的聲名大噪則來源于這一場1960年代的平權運動!
在那個男女極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著蓬蓬裙來顯示自己家境優越,因為裙擺越大越證明丈夫家里有錢、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擺確實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們的裙擺一個賽一個大。
碩大的裙擺,炫耀了女人經濟狀況,也體現出其不平等的社會地位。
真正的平等,應該是和男人一樣工作交際,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當“誰的誰”,不是嗎?
于是,當1930年電影《摩洛哥》里德國演員Marlene Dietrich穿著燕尾服、頭戴高筒男式禮帽亮相時,真可謂是晴空霹靂,啟發了男裝女穿的風潮。
魅惑的眼神,帥氣的裝扮,比純粹的女裝更吸引人,同時也彰顯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電影終究是電影,雖為時尚提供了新的靈感,但卻很難在當時的社會上流行起來。
直到1966年,法國著名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羅蘭,YSL)以這部電影為靈感,設計出第一件女性西裝(Le Smoking),才真正開創了女士穿西裝的時代。
女性西裝的誕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權利的思潮。
不久,歐美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平權運動,女人要求兩性平等、非婚性行為、合法化以及開放式婚姻……
時代的進步,有時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發并推動著,其實背后都有著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積累!
看到黑人要求與白人同等權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著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樣叱咤職場的女人……
人性,無法永遠被壓抑!
人性,終究會被解放!
所謂時尚,也不過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斷解放人性的過程與表征!
綠皮書,是黑白膚色的綠皮書,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綠皮書。
人,生來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動力與欲望!
選擇與引導自身用更恰當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現今社會,變得更為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