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觀后感650字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1
《子夜》是茅盾先生的小說,《子夜》以年代初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了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相抗衡以及吳蓀甫的最終失敗。茅盾先生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各種復雜的階級關系、社會關系,并以吳蓀甫的失敗有力地說明了中國沒有也不可能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作品概括了特定歷史條件下中國都市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預見了革命發展的必然趨勢。
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之間的的矛盾和斗爭,是貫串《子夜》全書的主線。環繞這條主線,《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的面貌。同時《子夜》中描繪了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吳蓀甫是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上海這個典型環境中的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這位野心勃勃的資本家不僅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精明能干,有手腕,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吳蓀甫完全具備了現代企業家的素質,是一個極富有競爭能力的強人。可他偏偏生不逢時,生存的環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
《子夜》的語言具有簡潔、細膩、生動的特點。人物的語言和敘述者的語言,都能隨故事和人物的性格發展變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讀者能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2
《子夜》一書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身為金融資本家的姐夫——杜竹齋以及買辦資本家——趙伯韜三個主要人物,運轉于公債和民族工業資金之間,由“合作伙伴”轉變成針鋒相對的“敵人”,而吳蓀甫由原先的“令人贊服的商業強人”淪落成“傾家蕩產的流落異鄉者”這一過程為主線,貫穿全文。其間又穿插了:30年代大家族里青年們優哉游哉的生活,界限分明的主仆關系;受舊社會影響的人們的愚昧無知;農村革命運動爆發,鄉紳土豪們四處逃串的狼狽樣;工人發動的大罷工及資產階級在勸說無效后不惜動用武力進行壓制;零星的共產黨勢力試圖擴張,但時機尚未成熟,只能暫時擱淺;資本家之間為了探得內部消息而是用各種手段,不惜利用美人計、金錢利誘等,但虛虛實實,其后果又難以一語言盡;吳蓀甫力挽的民族工業在苦苦掙扎之后最終以宣布破產告終。而影響著這一切時局的又是國際金融危機、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國內的軍閥混戰不斷,最終以吳蓀甫所代表的民族工業資本家的傾家蕩產收尾。全書宛如一棵參天大樹,主干強健,枝椏繁密而井井有序,更有綠葉紅花點綴,作者的文學功底可見一斑,令我折服,并力求學以致用。
書中眾多的人物中,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吳蓀甫。一出場,他總給人強大、自信、有理想、有手腕、敢作為、誠懇待人的感覺。但卻因他的盲目自信、對時局考慮不周、用人不當而毀了他辛辛苦苦創建的一切,到后來變得軟弱、空虛,連家里的地位也不保了,四小姐沒經過他同意就擅自“離家出走”就更添了幾分諷刺意味。奈何吳蓀甫空有滿腔的宏圖大志,卻也只能作罷。不得不提的是,吳蓀甫本想用親情加金錢籠絡劉玉英,竟不知此女乃“雙面嬌娃”,兩面三刀;還有那韓孟翔,也是唯利是圖、兩頭通吃;更令他無奈的是,自己掏心掏肺想要說服的姐夫杜竹齋非但不幫他,反利用他的情報狠狠地“桶”了小舅子一刀,最后讓吳蓀甫落得個無力還擊,只得流落他鄉。
其實本人覺得吳蓀甫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畢竟他和那些個買辦資本家不同,他曾經試圖建設的模范“雙橋王國”和對自己國家的民族工業的盡力挽救,說明了他還是忠于自己的國家的,他起用屠維岳也是成功的一步。然而,戰爭打亂了這一切。對他我只能說他是生不逢時,但是他的積極向上的方面還是很值得我借鑒的。
文中用于杜竹齋的筆墨并不是很多,且對其似乎也是有意輕描淡寫,最多就是說他謹慎、多疑。但讀完之后我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氣,像他這樣的人才是最恐怖的。他不念及親情,稍見不利就迅速抽身,不管其他后果。到后來非但不幫吳蓀甫,反而利用這個小舅子掏心窩的消息擺了小舅子一大刀,為自己挖進了不少錢。對他,我不能說鄙視,只能說依據那時的情形,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是“泥菩薩過江”呢?
不可忽視的是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按照現在世人的看法他卑鄙、精于算計、善用手段,還與外國的不法商人相勾結等等。令我不解的是,同是利用金錢等手段,怎么誠懇待人、口碑好的吳蓀甫反敵不過他?難道就因為趙伯韜比吳蓀甫的錢多其他人就屁顛屁顛的巴結趙而背叛吳嗎?還真是金錢當道啊!想起來就為吳蓀甫惋惜,但又不得不佩服趙伯韜如何能將人情世故玩弄于股掌之間而從中獲利呢?恐怕當時的情形只有他這樣不擇手段的人才能站得住腳了。
對于其他資本家我就不一一分析了,雖各有所不同,但大致上以上三位就是給他們歸類的樣板。
說到同是從鄉下出來的被舊思想毒害的一類人,吳老太爺是最好的例子,他經大費周章的來到了大上海,是該享清福的時候了,誰知竟被現代的氣息給刺激死掉了。那些從他嘴里說出的對現代都市生活的指責話語和那本他畢恭畢敬供奉的《太上感應篇》都與這個繁華的都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四小姐那可笑的自閉和莫名的恐慌,還好有張素素“扯”了一把,否則指不定她會做出什么無奈又荒.唐的事情來呢!想起曾家駒的無賴和殘暴真是令人發指,而暴死街頭的曾滄海就覺得特諷刺。還有馮云卿更是可笑,人家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他是賠了女兒又丟錢,而這一切又都拜他那個可謂“極品”的傻傻的女兒馮眉卿所賜,糊里糊涂的就這么把自己和母親留下的“壓箱錢”拱手送給了別人。這些人代表著舊社會被舊思想深深植入靈魂的一類人,他們愚昧且排外,拒絕外界的新事物,頑固不化,注定要被新社會所遺棄。
文中頗具特色的是對大家族里生活的描寫,一邊是吳蓀甫等資本家們煞費苦心的明爭暗斗,一邊是太太、小姐和公子們無所事事的吃喝玩樂、嬉戲打鬧,一比較起來其中的諷刺意味就特別鮮明。“詩人”范博之和教授李玉亭這類的知識分子也磨滅了曾經的一腔熱血,變得畏首畏尾。
“公債”是大多數人物們話題的焦點,吳蓀甫和趙伯韜之間的較量又在于籠絡人心,那玩轉于吳趙之間的劉玉英和韓孟翔使用的手段也是當時多數人的“為人之道”。古往今來,在權勢利益爭奪之間,總少不了美人計這一招,而在馮云卿這里竟顯得可笑,美人幫了倒忙。
工人是工業里不可缺少的主力軍,但是在這里也無奈于時局不利,迫于生計的他們也只能屈服于老板。其中,屠維岳的能力是讀者們有目共睹的,他臨陣不慌、堅毅果斷、不畏強權,一心只想干出一番事業來,作者也對他的能力做了肯定。工廠里的女工似乎有點混亂,大多都是沒有主見,隨哄而起,被工廠里的敵對者利用,還搞自相殘殺。稍稍有點主見的是在共產黨的帶領下的陳月娥等人,但最終因時機尚未成熟只能作罷。
一開始讀起來,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書中人物對當時共產黨是排斥的,多處都以“共匪”稱呼,這與我們所熟知的共產黨拯救了全中國的說法有出入。但是了解了30年代的共產黨發展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體說來,全文一氣呵成、文筆細膩、情節環環相扣,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可謂出神入化,心理描寫也是爐火純青,波折的起伏時時牽動著讀者,適當的景色描寫又使得文章不那么拘束,把讀者帶到30年代的背景中去感受當時的情景。
讀過此書,我收獲頗豐,希望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才不枉此讀。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3
最讓我感覺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時代的洪水撲滅,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經擁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現實,說過的那些大話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時代的洪流之中的人們,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無疑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在那個1930年式汽車咆哮著奔馳過飄散著“共產主義”傳單的混亂街道的時代,在那個軍閥混戰,革命鎮壓亂作一團,經濟跌蕩起伏毫無規律的年代,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看完之后,盤踞在我心頭的諸多疑問和重重憂慮,像春日沉悶的烏云一樣,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失敗,買辦金融資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無所事事和鋪張浪費,實在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魁梧剛毅,紫臉多皰的吳蓀甫,曾經游歷歐美,見多識廣,用盡了他的心智想要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但是因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沒有免得失敗的命運,實在可悲。撇開時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發揚民族工業上的努力和決心是不可否認的,雖然他也有剝削工人的一些表現,但是國際絲價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們恨的是剝削的行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樣被現實逼迫的人,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廠里獎罰分明,重視人才,又能合理規劃,也確實是位不錯的領導者。然而在公債市場上,他又被機智狡詐的趙伯韜逼上了絕路,又是由于他貪心不足。如果老老實實辦廠,因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當然不會容易,但是至少不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畢竟時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的他在數月之間廠房、銀行、公館全沒了,最后的結局靜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為罷工風潮攪亂了他的實業,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積累,革命軍隊打開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門,還有他公館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閑的女人和青年們,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業人,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也不好過。吳公館的常客李玉亭是當時上海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必然是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習慣于資產階級閑適奢華的生活,看到共產主義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憂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其實無論是怎樣的時代,有知識的人都是受人歡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憂天與杜家大少爺杜新籜的毫無憂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中形容杜新籜總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慣,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那就是他從法國學回來的“巴枯寧主義”,當李玉亭在他耳邊重復著現在面臨的危機時,他卻能不以為然的把視線投向遙遠的海外:“不要緊!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個月,再下一月,都還不要緊……再不然,日本,法國,美國,總該不至于要緊!供我們游樂的地方還很多呢,不要緊!”即使“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言語也不能刺激這種人奮發上進,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錢到國外去學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籜一類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剝削工人的人!
然而資產階級家庭出來的青年也未必各個如此,這讓我們還不至于絕望:吳芝生、杜學詩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學詩“國家的鐵掌應該強制人們在絲業上壓倒日本”,吳芝生與同學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行團隊,不都是他們對未來積極的表現么?他們的出現,就像正待勃發的春草,可以染綠整個田野。
然而這部著作的中心還在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公債市場上的殘酷斗爭。股票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公債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腳,誰最后接到那誰都不想要的“花”誰就倒霉。雖說我這樣的評論十分幼稚,但是這種智商上的游戲實在太殘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間玩的一場在他人頭上妄加噩運的游戲,這樣的游戲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單純用經濟來衡量社會進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是什么?是某些人畢生的追求,是他們靈魂的最終歸屬嗎?我一點也看不出其中的奧秘,是我的知識太欠缺了也罷。但是所謂股市、公債不都是以賺錢為目的,以損人利己為表現形式的無聊勾當么?那些為此瘋狂的人有沒有想過有些人還在饑餓的魔爪下掙扎,那些贏家的心里有沒有一點對自己手下敗將的留意——他們或許會變為危害更多無辜的人的冤鬼。
有沒有一種行業是真正造福于社會,能讓人們共同享受幸福,共同進步的?答案當然數不勝數。認認真真地做好實業,讓人們共同富裕起來,并不是什么很難的事,然而正是因為資本家的貪心,造成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獲真的很多,也許正如作者矛盾所說“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后必然勝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憂患是激勵人前進的最大動力,我會因此而更加明確今后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4
在黎明到來之前,那種黑暗、寂寞,是最為難耐的;同時,在獲得寧靜之前,各種不同的生活,各種不同思想之間的斗爭是混亂的。中國社會在取得偉大成就以前,在平等、和諧生活建立以前,也是經歷過黑暗、混亂、痛苦的時代。
《子夜》是矛盾先生的一得意佳作,其始作于1931年10月,至1932年12月5日脫稿。本書創作于中國軍閥割據、經濟落后、思想紛爭的時代,真實地反映了中國發展道路之走向。本書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于吳蓀蒲,作為一民族資產階級,如何從盛氣凌人到日落西山的過程。民族資產階級在彼時確實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其不但具有資產階級的固有性質,同時也是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質。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書中以吳蓀蒲一開始以一個財力雄厚的民族資產階級自居,其辦理繅絲廠、合作經營等,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國家的利益也是作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慮的。但是,到后期,由于戰亂的影響,吳蓀蒲經營的許多事業都遭到了很大的打擊,資產迅速減少。這時,其考慮的莫過于是自己的身家財產,憂國憂民的思緒蕩然無存。
書中章節緊扣當時的社會事實現象,文字生動地描寫了當時買辦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工人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軍閥戰亂對國家各個不同階級的影響,以及革命事業燎原之火的燃燒。書中多處運用一妙手的寫法,就是以不同人物為不同的階級代表,呈現不同的階級的發展態勢。如,書中一開篇就描述了吳老太爺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死于腦充血。這側面的反映了吳老太爺與其《太上感應篇》所代表的封建思想,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是一種落后、腐朽的思想,在新的思想面前,其不堪一擊。
另一方面,書中到最后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即,書中主人翁吳蓀蒲在“戰敗”后何去何從的問題。其反映的是,在當時的背景下,民族資產階級向和方向發展的問題。最后,吳蓀蒲的決定是回到他的故鄉,紅軍發展較快的地方。這表明了,在當時的局勢下,民族資產階級已經不能夠依靠當時的政府,他們選擇了共產黨,他們選擇了革命。
黎明前是黑暗的,寧靜前是混亂的。當黑暗與混亂過去以后,我們就會迎來發展的春天。民族資產階級選擇了革命,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黑暗與混亂面前挺過來了,才有了今天全新的民族資產階級。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5
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危機四伏。做為三十年代左翼文藝的巨大成就──《子夜》,讓我們看到了作者茅盾所開創的新的文學范式,歷史性的巨大內容,宏偉的結構,客觀的敘述,以及不斷創造時代典型人物的努力。
1929年底,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波及我國上海及其沿海城市,民族工業開始凋零,過內南北軍閥戰爭,在此期間,中國紅軍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思想文化戰線上也開始了關于中國社會的討論,作者茅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子夜》,使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更加生動,真實。作品中的三條線索,吳蓀蒲與趙伯韜的斗爭、工廠的工人罷工、雙橋鎮的農民運動同時展開,情節交錯發展,這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成功的塑造了作品的核心人物──吳蓀蒲。
吳蓀蒲這一人物在塑造上并不是平白直敘,而是通過其他的人物的襯托更加生動形象,如杜竹齋的優柔寡斷,謹小慎微,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果斷和魄力,唐云山對經營管理的無能和外行,襯托出了吳蓀蒲的手腕和才干,就連他的妻子和兄弟等人的性格,也分別襯托出了吳蓀蒲的冷酷和專橫。這種藝術表現,收到了畫龍點睛,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吳蓀蒲的心狠手辣,為轉嫁經濟危機,他拼命壓迫,剝削工人,就連他的妻子也說:“你這人真毒”,而他又有虛弱頹廢的一面,如冷靜與暴躁的性格,文中寫到一些企業家在議論組織自己的金融公司時,對吳蓀蒲有這樣的描寫:
“吳蓀蒲不先發表意見,聽任唐云山在那里夸夸其談,眼前這幾位實業家的資力和才干,吳蓀蒲是一目了然,單靠這幾個人辦不出什么大事,但對于自己,吳蓀蒲從不妄自菲薄。有他自己加進去,那情形就自然不同了,他有手段把中材調弄成上駟之才,就不知道眼前這幾個人把他當首領擁戴起來,這么著在那里商量的吳蓀蒲就運動起他尖利的眼光觀察各人的神色……”
頑強與脆弱的性格。當他被手無寸鐵的女工包圍時,文中這樣寫到:嚇得“噗噗的心跳”,直到回到家不久,臉色還是有時鐵青,有時紅,有時白。對于求實與迷信的性格。吳蓀蒲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事業窮途末路時,有追求感官的刺激,如逛“秘密艷窯”,強奸老媽子,一反過去的求實精神,這正描寫了他正經與荒.唐的性格。他鼓勵同伴反趙的決心,說道:“我們好比打仗,前后都是敵人,日本人開在上海的那些工廠是我們當前的敵人,老趙是我們背后的敵人,總得打敗了身前身后的敵人,然后我們的腳跟才能站得穩”。這描寫了他剛強自信的性格,他發起了為交際花徐曼麗祝壽的蒲江夜游活動,企圖在追求強烈新奇刺激中排解苦悶,這正描寫了他軟弱空虛的性格。
同時,作者通過作品,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也在吳蓀蒲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他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不滿,但又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工農紅軍和人民群眾則極端的恐懼和仇恨,他不滿蔣介石的苛捐雜稅,軍閥戰爭,但他有依靠國民黨軍警來鎮壓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他不滿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的侵略,但他還是把八個工廠頂給了外國的洋行,會社,擴大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勢力。他敢于和買辦資產階級斗法,但為了“利”也曾和趙伯韜合作搞公債投機,他不滿軍閥戰爭影響他工廠產品的銷路,但他有想利用軍閥戰爭做公債投機市場,這種復雜的矛盾的性格,正是封建半殖民地民族資產階級兩重性的表現。
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通讀作品,讓讀者對吳蓀蒲這一主人公有一全面的認識,首先吳蓀蒲不是普通的民族資本家,而是上海工業界的大亨,具有雄厚的財力,經營著巨大的裕華絲廠,并在家鄉雙橋鎮開設電廠,米廠,布店,錢莊,建立了一個有他操控的“雙橋王國”。
他有才干,曾留學歐美,懂得一套資本主義企業管理的學問和本領,并且具有冒險精神,他并非目光短淺,謹小慎微之輩,而是有著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他要和中國市場的外貨競爭。夢想有一天,在他的控制下,高大的煙囪如林,在吐黑煙,輪船在乘風破浪,汽車在駛過原野。他的許多工廠的商品銷行全國,深入窮鄉僻壤,這是一副極其美妙的資本主義王國的圖景。裕華絲廠,“雙橋王國”還不足以施展他的宏圖,可見他是雄心勃勃的,后來他和交通運輸業資本家孫吉人,礦業資本家王和莆建立起了三駕馬車式的資本主義托拉斯組織──兼辦實業和金融的益中信托公司。
作者由此為吳蓀蒲設置了一個更為廣闊的活動天地,也由此,吳蓀蒲和其他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以及工人的尖銳矛盾和復雜的關系中,他的雄心,以及他所希望中的資本主義工業王國,隨著情節的發展,也變成了一中傳說,一種記憶。留給讀者的是他發展民族工業的雄心氣魄,還是在此過程中付出的奮斗,掙扎以至破產的命運?我想兩者皆有,從發展工業到失敗破產,他的身上都貫穿著一種悲壯性,而這種悲壯性反映在作品中,有給讀者回答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帝國主義統治下,中國民族工業永遠得不到發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永遠走不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也揭示了其作品更深的主題:中國并沒有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而這一切,與作者社會科學家的氣質和寫作的理性分析分不開的。
總之,《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一副巨大的畫卷,其氣魄之大,人物之多,線索之繁,尤其是對吳蓀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典型人物的塑造,真是讓人嘆服。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6
為有美麗的結局,我們要勇敢善良,但不是夠勇敢善良,就能有美麗的結局。
—— 題記
《子夜》是中國社會剖析小說開山之作最代表矛盾文學成就的作品。本書寫了民族資本家與外國商人之間的斗爭、資本家與資本家之間的勾心斗角、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地主對農民的壓榨、金融界和商業界之間的矛盾,及政府的袖手旁觀。整個社會錯綜復雜,概括起來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沒得吃就只有餓死,群龍無首,各自為利。
全書圍繞吳老太爺的死開篇,一直迷戀《太上感應篇》的吳老太爺因乍到燈紅酒綠的大上海而受猛烈刺激腦溢血而亡,由此展開了故事情節的描寫。吳蓀甫認為實業家必須團結,使政治上軌道,而聯合辦銀行就是實業家大團結的初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怕當時金融資本吞并工業資本,這樣將會斷送中國的民族工業。所以吳蓀甫、孫吉人、唐云山、杜竹齋、吳和甫一起,成立了益中信托公司,雖然中途杜竹齋退出了。吳蓀甫他在對待其他民族資本家時表現的自信滿滿,他用盡心機戰勝趙伯韜從而擠垮朱吟秋、收購八個日用品工廠。
吳蓀甫他們一邊辦廠,一邊還做公債。本來就現金吃緊,再加上國共打仗,受西北內戰影響,一來使得公債(多頭、空頭)市場不景氣,他只好預計將來的公債損失再從工人身上榨取;二來工廠生產過剩,生產的絲賣不出去,囤積廠里,出現了經營困難,廠里虧本,他不得不裁員,克扣工資,半日營業,但由此遭到廠子的工人聯合抗議,工人罷工、工潮不斷,吳蓀甫和平方式解決不了只能叫警察用武力來平息罷工浪潮,搬兵鎮壓農民暴動,勞資矛盾極為嚴重。
工廠內部黨派紛爭,分為錢葆生和屠維岳兩大派,互相在老板面前詆毀,爭風吃醋,都一心想獨掌大權。屠維岳通過用錢、升官等好處收買人來為他辦事。總之好了遭人妒忌,差了遭人排擠,工會其實就是一塊空招牌,根本代表不了工人們的利益,反倒從中獲利,壓榨工人。奸細,走狗,其中不乏還有共產黨人,他們彼此之間狗咬狗、窩里斗、耍心機、互相利用的場面描寫的淋漓盡致。
文章中還寫道周仲偉,他寧可火柴廠出租,也要保有自己的老板頭銜,否則,各種債務他定是吃不消的。“笑面虎”馮云卿是地主出身,最早靠放高利貸做佃戶老板發家,做過買辦,后因土匪蜂起,農民騷動,他就把所有現款搜括攏來,舉家搬到上海,投資公債市場,為了盈利,竟忍心出賣自己的獨生女,都說虎毒不食子,可見利欲熏心的他是多么心狠。“土皇帝”曾滄海,他吝嗇刻薄,貪財,兒媳婦和小老婆之間的矛盾從不過問。曾家駒無真才學但靠關系依舊可以謀得一官半職。當然還有少爺小姐們之間的愛情,雖然全都受到了吳蓀甫的反對,但這也是那個時代的局限性,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也不能全怪吳蓀甫一人。
人物性格如下:吳和甫老實厚道,杜竹齋膽小怕事,貪利而多疑,朱吟秋心狠又笨,周仲偉樂觀、自來熟,屠維岳的精明能干,林佩珊和張素素的活潑好動,四小姐蕙芳倔強而又多愁善感,范博文愛詩如命,李玉亭“萬能”博士,趙伯韜奸詐狡猾,馮云卿為錢可以出賣一切,韓孟翔、劉玉英和徐曼麗兩面派,有奶便是娘,還有很會看人眼色的費小胡子和莫干丞。錢葆生借刀殺人,他借助煽動工人工潮反對屠維岳的領導從而達到自己獨掌大權的目的。
我很喜歡屠維岳對吳蓀甫說的一句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選擇了此人,可背地里還派人監視他,這種人沒有成大事的氣魄,同樣我也很鄙視此種行為!
書里的外國人說:“你們中國人真是了不起的寶貝,被人家打到地下了,你們倒覺得躺在那里就比站著舒服 ; 你們不用腿走路了,你們就滿地滾!”中國人本來就是頂會享福的,我為此深感悲哀,也就能對中國當前的現狀釋懷了。正是由于中國人幾千年來的驕傲自大,唯我獨尊,閉關鎖國,封建守舊,安逸的思想,不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實業興國,發展科技、教育,如今才落得個貧窮落后,處處造人歧視、挨打的悲慘局面,自食其果,只能說這是中國人民的悲哀啊!
貧富分化嚴重,等級階級依舊存在,對于窮人就只有一個字 —— 死。資本家壓榨農民,而他們自己則過著飽暖荒淫的生活。富人住西式洋房,公館,窮人住草棚。富人用錢賺錢,可窮人即使有一身好體力也無用武之地。富人享受著一切的社會資源,可是窮人呢?骨瘦如柴,都快被榨成血了。打仗時富人都躲到租借里去,相安無事,可是平民老百姓們卻要經受戰爭的殘酷殺戮 ——
其實我挺喜歡吳蓀甫的,他有膽識,有氣魄,果斷,自信同時又富有冒險精神的實業家,他是商業中的精英,很有自己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是也是家里唯一的權威人士。不得不說他真的是一位很慈善的資本家,他一心想振興實業,救國救民,藍圖宏大,熱心發展家鄉雙橋鎮的實業,他主張和平,不喜歡用高壓手段,也善于提拔人才,對工人賞罰分明,向來開誠公布,很開明,只不過后來由于形式所迫手段不免有些殘酷。其實他同樣活的很累,總是帶著一副面具,冷酷無情,任何時刻都不能讓別人看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情緒,不過這也是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有的表現,算是一種自保吧。
他曾經也有過很大的矛盾:他是發展民族工業的,所以以前反對資本家專做地皮、金子、買辦、公債,可是現在他不是同樣在做公債嗎?他以前盼望民主政治真正實現,可是現在因為公債問題卻又唯恐局勢發展的太快了,他以前費盡心機像得到朱吟秋的廠,可是現在得到了卻感到吃緊。這一切都是來的那么快,他早已經不知不覺地陷進去了,而且早已無法拔出來。這也是他的又一種無奈啊。
他與趙伯韜交手過兩次,第一次是兩人一起合作投資公債,以盈利告終,第二次是趙伯韜依仗托辣斯(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后臺,再加上他被韓孟翔,劉玉英等兩頭內線出賣,最終趙伯韜遭其“經濟封鎖”,使得他在公債市場敗給了趙伯韜,以破產而告終,他一無所有,眾叛親離,幾近自殺,不得不帶著全家人去牯嶺避暑了。
他猙獰的笑總是令我印象深刻,還有他暴躁的脾氣,經常遷怒于無辜的人,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的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他和夫人林佩瑤之間感情撲朔迷離,似有似無,書中寫到夫人對他的精神背叛,對她而言,結婚的是一個人,愛的卻是另外一個人 —— 雷參謀長,說白了婚姻其實就是一場利益的交易,一想到這里我不免為他深感難過。
從字里行間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無奈和無助,無能為力的他即使拼命掙扎,可是也沒有改變失敗的命運,就連他自己也深刻體會到了理性的豐滿與現實的殘酷,在險惡的時局面前他是那樣的渺小,這不免讓我感到惋惜,要怪就只能怪他生不逢時,這不僅是一位英雄的悲劇,也是中國民族工業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吳蓀甫當初憑借自己的實力使得工廠和益中公司也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雖然他最后失敗了,
但他走得正,行的直,一條好漢,不像趙伯韜,陰險狠毒,投機取巧,手段使盡,盡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就是贏,也不是贏得正大光明,令人心服口服。誠然,我個人也從來不以成敗論英雄,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都是勝利者,永遠都讓世人所崇拜、敬仰,只要他曾經做出過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就真的足矣。而吳蓀甫他做到了,他令我肅然起敬。
總之,用了四天的時間讀完了矛盾寫的這本書,感覺自己好像身處在那個戰亂紛爭,硝煙四起,軍閥混戰,黨派紛爭,民心惶惶,經濟蕭條,一片混亂的民國時代,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要深思熟慮,走出的每一步都要心驚膽戰,每天都在為生存擔憂,看不清未來的路在何方,迷茫無措,過一天日子撞一天鐘,用兩個字總結 —— “心累”啊!
珍惜當下,不辜負青春,做有意義的事,這就是此書對自己當下最大的收獲。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7
最讓我感覺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時代的洪水撲滅,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經擁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現實,說過的那些大話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時代的洪流之中的人們,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無疑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在那個1930年式汽車咆哮著奔馳過飄散著“共產主義”傳單的混亂街道的時代,在那個軍閥混戰,革命鎮壓亂作一團,經濟跌蕩起伏毫無規律的年代,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看完之后,盤踞在我心頭的諸多疑問和重重憂慮,像春日沉悶的烏云一樣,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失敗,買辦金融資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無所事事和鋪張浪費,實在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魁梧剛毅,紫臉多皰的吳蓀甫,曾經游歷歐美,見多識廣,用盡了他的心智想要實現他偉大的夢想,但是因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還是沒有免得失敗的命運,實在可悲。撇開時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發揚民族工業上的努力和決心是不可否認的,雖然他也有剝削工人的一些表現,但是國際絲價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們恨的是剝削的行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樣被現實逼迫的人,他們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廠里獎罰分明,重視人才,又能合理規劃,也確實是位不錯的領導者。然而在公債市場上,他又被機智狡詐的趙伯韜逼上了絕路,又是由于他貪心不足。如果老老實實辦廠,因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當然不會容易,但是至少不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產,畢竟時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氣派威風,不可一世的他在數月之間廠房、銀行、公館全沒了,最后的結局靜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為罷 工風潮攪亂了他的實業,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積累,革命軍隊打開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門,還有他公館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閑的女人和青年們,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業人,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也不好過。吳公館的常客李玉亭是當時上海的一位經濟學教授,必然是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習慣于資產階級閑適奢華的生活,看到共產主義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憂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來。其實無論是怎樣的時代,有知識的人都是受人歡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憂天與杜家大少爺杜新籜的毫無憂患意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中形容杜新籜總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慣,什么都不在乎”的樣子,那就是他從法國學回來的“巴枯寧主義”,當李玉亭在他耳邊重復著現在面臨的危機時,他卻能不以為然的把視線投向遙遠的海外:“不要緊!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個月,再下一月,都還不要緊……再不然,日本,法國,美國,總該不至于要緊!供我們游樂的地方還很多呢,不要緊!”即使“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言語也不能刺激這種人奮發上進,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錢到國外去學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籜一類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剝削工人的人!
然而資產階級家庭出來的青年也未必各個如此,這讓我們還不至于絕望:吳芝生、杜學詩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學詩“國家的鐵掌應該強制人們在絲業上壓倒日本”,吳芝生與同學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 行團隊,不都是他們對未來積極的表現么?他們的出現,就像正待勃發的春草,可以染綠整個田野。
然而這部著作的中心還在資本家之間的斗爭,公債市場上的殘酷斗爭。股票就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公債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腳,誰最后接到那誰都不想要的“花”誰就倒霉。雖說我這樣的評論十分幼稚,但是這種智商上的游戲實在太殘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間玩的一場在他人頭上妄加噩運的游戲,這樣的游戲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單純用經濟來衡量社會進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是什么?是某些人畢生的追求,是他們靈魂的最終歸屬嗎?我一點也看不出其中的奧秘,是我的知識太欠缺了也罷。但是所謂股市、公債不都是以賺錢為目的,以損人利己為表現形式的無聊勾當么?那些為此瘋狂的人有沒有想過有些人還在饑餓的魔爪下掙扎,那些贏家的心里有沒有一點對自己手下敗將的留意——他們或許會變為危害更多無辜的人的冤鬼。
有沒有一種行業是真正造福于社會,能讓人們共同享受幸福,共同進步的?答案當然數不勝數。認認真真地做好實業,讓人們共同富裕起來,并不是什么很難的事,然而正是因為資本家的貪心,造成了這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這本書,我的收獲真的很多,也許正如作者矛盾所說“顯不出中國革命進行的偉大氣魄與最后必然勝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憂患是激勵人前進的最大動力,我會因此而更加明確今后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子夜觀后感650字篇8
這幾日一直在讀《子夜》這本書,真正靜下心來閱讀也就是最近兩天的時間。當我敲擊鍵盤的這一刻,也記錄著我讀書時零星的記憶。
《子夜》的作者是我國老一輩的、有名望的作家茅盾。《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的悲劇——一個剛強有為的民族工業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
讀《子夜》,我們不得不注意它的結構:宏偉嚴密且脈絡清晰。只就開頭、結尾兩章就足見作者的匠心。大上海溫軟的和風在蘇州河上輕輕吹拂,吹得人渾身酥軟的時刻,吳蓀甫迎來了他為避禍亂來傷害的的老父親。此時的吳蓀甫氣派威風,不可一世。書尾,吳蓀甫慘敗于趙伯韜,廠房、銀行、公館全沒有了。他只好帶著妻子到牯嶺消暑,靜悄悄的,灰溜溜的。這一鬧一靜的首尾呼應,不正展示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嗎?
此外《子夜》結構的突出特點還表現在:她把眾多的人物,復雜的矛盾,紛繁的線索,瞬息萬變的斗爭,廣闊的生活場面,集中在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加以表現,透過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發展,鮮明有力的顯示了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向和壯闊波瀾,顯示出高超的結構藝術才能,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茅盾“寫大時代”的藝術追求。
俯瞰整部小說,吳蓀甫這個充滿鮮明個性矛盾的形象便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他精明強干,有魄力,有靈活的手腕,雄心勃勃的想振興中國民族工業,但這種愿望的根本目的則僅限于個人利益的驅使;他對外來的帝國主義及官僚買辦資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為了個人利益又反過來鎮壓農民運動,殘酷剝削壓榨工人;他不僅同官僚買辦資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小民族資本家也結下了許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他既有道貌岸然,專干事業的一副面孔,同時又奸污女仆,玩弄交際花的卑劣行徑。人物形象十分真實可信。由此可見,吳蓀甫之所以最終走上破產的悲劇并非偶然。
而茅盾先生擅長以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過細密入微的剖析來揭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同時,把交代情節,書法感情,描寫景物等融為一體,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如小說的最后一章寫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決戰前,坐臥不寧。決戰中,時而緊張,時而恐慌,時而驚喜,時而憤怒;決戰后的絕望頭頂,猶如萬箭穿心。這些都很好的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也許這些零星的記憶并不能說明什么,但它留下的卻是我內心的一些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