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優秀的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1
偶然看到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的的作品《追風箏的人》,讀后覺得心中十分難過和糾結。故事其實很簡單,主人公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的成長,感情十分融洽,但是由于身份的不同,在小小年紀的阿米爾心中并沒有意識到哈桑對于自己的重要性。眼睜睜的看著哈桑為了給他追風箏而被幾個壞少年強暴卻不敢挺身而出解救,過后由于無法面對自己心中犯罪的感覺而設計驅走哈桑,完全背板了兩個人無間的感情,在此將人性中自私、惡劣的本質表露無遺。
但是作為一個良心尚存的人,阿米爾一直受著自己良心的苛責和拷問,多少年都無法釋懷。在故事的最后,阿米爾尋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不遺余力的挽救了哈桑的兒子,并且收養了他,我想他是覺得好過一點了,盡管對于事情并無任何改變!我讀后并沒有為阿米爾最后的微笑而微笑,反而覺得一樣難過。
對待自己最好的人,總是被年少的自己忽視;給予自己最真心的人,總是最不被在乎的!人心是最難捉摸的,但是卻也是最惡劣的,千萬遍的折磨愛自己的人都不覺的累,只有一朝失去才會覺得措手不及的悔恨!從此我想到了《飄》里面的女主角斯嘉麗,幾乎一生都在追逐著阿希禮,直到梅蘭尼的死亡才讓她看清楚她自己愛的是誰,為此,她又開始了對自己曾經擁有又失去的瑞特的追逐!為什么我們就不能珍惜上天給的每一個緣分,善待對自己好的每一個人呢?
阿米爾幸運的有機會再次成為好人,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呢!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為自己追風箏的人,善待他們,這樣一生的幸福都將有人守護!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2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 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盡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天一性一,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 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斗風箏也 是個行家里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于阿米爾,并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準確的追到被斗敗的風箏然后按當地的規矩將“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后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 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一躪強一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他們強一暴……
風箏大賽的冠軍讓父親對阿米爾的態度有所好轉,但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一皮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里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現在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而現在到了他該為哈桑作些什么的時候了。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 多年的故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上演,人生如戲劇一樣反復輪回,不過不同的是,這一 次阿米爾毅然的選擇了勇敢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3
窗外的煙火絢爛,鞭炮聲還是很密集。在除夕夜里我心潮澎湃的合上了卡勒德·胡賽尼的書《追風箏的人》,我知道今夜很難睡下了。
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阿富汗,一個飽經戰亂困擾的國家,閱讀過程中文字所表達的那些溫情和悲苦,寬宥與救贖,施惡和抗爭,無不讓我為之疼徹心扉,那個叫哈桑的仆人之子為了他的小主人阿米爾,到離世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哥哥: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位僑居國美國加州的阿富汗人,同時他也是一名外科大夫。《追風箏的人》是他第一部半自傳體小說。
他經歷了政變后的國家改制,蘇聯入侵阿富汗,和艱辛的巴基斯坦和美國的流亡之路。已經在美國有著幸福家庭和成功事業的阿米爾,2001年夏天的一天,拉辛汗的遙遠的電話的召喚,讓他去走一遍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是阿米爾爸爸生意的合伙人,第一個把他當朋友的成年人,是在文學道路上給予他鼓勵最多的人。拉辛汗也洞悉一切真相:關于阿米爾父子種.種謊言,背叛和秘密。
故事通過12歲的富人之子阿米爾的眼光,描繪富家少爺與仆人之子喝著同樣的乳汁,自小就一起成長,情同手足的友誼,可是阿米爾因為爸爸定義自己為缺了卑劣的性格而變的敏感,猜嫉,1970年的阿富汗時局動蕩、宗教信仰的分歧、民族間的摩擦已經初顯端倪,歷史大背景下的溫馨閑適的富足生活漸行漸遠。
這些孩子們是感覺不到的:12歲之前,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哈桑玩耍。有時候回想起來,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的夏日。哈桑的心目中阿米爾少爺就是他的一切,甚至他出生后學語的第一個詞匯就是:阿米爾。就是這樣的哈拉爾文盲指出了他的寫作情節破綻。
內心困擾著夢魘的阿米爾,心靈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埋怨、羞恥,他選擇了一種卑劣的逃避。他心里面以為這就是一個少主人對于奴仆關于正直和忠誠的考驗。在勸說自己父親辭退哈桑父子無果之后,阿米爾選擇了更卑鄙的栽贓手段,把自己生日禮物放在哈桑簡陋的房間里,哈桑父子的隱忍離去,讓阿米爾終結了年少的負罪和遺忘。也從此少年靈魂背負了此生負罪感。
哈桑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4
我強烈推薦看《追風箏的人》,真的很好看!電影也很好看!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以風箏為線索,講的是男主人公阿米爾與樸實堅強的哈桑之間的故事,以追風箏展開的故事情節,將友誼、贖罪、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被書中的很多情節都感動到了。阿米爾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哈桑是他的忠誠仆人(但其實也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對阿米爾很好,什么事都愿意為他做。但在阿米爾心中,由于階級的關系吧,他始終沒辦法把哈桑當作很好很好的朋友。哈桑在一次幫阿米爾追風箏的過程中被幾個壞小孩欺負,阿米爾當時是目睹了這一幕的,但是他并沒有勇氣挺身而出,阿米爾無法忍受自己的懦弱、不夠義氣帶來的折磨。于是事后阿米爾為了讓自己不要那么愧疚就以騙父親說哈桑是小偷為名想辦法趕走了哈桑。阿米爾以為這樣做他就不會那么痛苦了,但是不是的。成年后的阿米爾一直都被童年的回憶所喚醒,他的懦弱,他的自私一直折磨著他。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來彌補哈桑。他從美國回到阿富汗,盡管那個時候他知道回阿富汗可能意味著死亡,丟掉性命(那時候阿富汗在打戰)。但任何一個有良心的人都應該那樣做的,愧疚感會讓一個懦弱的.人重新變得勇敢。他回到阿富汗發現哈桑已經死了,但是找到了他的兒子。阿米爾帶著哈桑的兒子,替哈桑承擔起了一個父親的責任。阿米爾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伙流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中找回了當年的勇氣,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也為心靈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
我想很多人都會很喜歡哈桑這個角色,他在里面的地位是一個弱者,他需要被保護,但是他卻很勇敢很善良,他很忠誠地在保護著他的主人,盡管他的主人并沒有像他一樣對友誼對朋友毫無保留付出,奮不顧身。也許是階級地位的關系,讓阿米爾無法像哈桑對他那樣對哈桑。阿米爾兒時的懵懂、無奈、矛盾以及對父愛的渴望,讓他犯了一個又一個錯。但哈桑小時候在阿米爾心里種下的善良的種子還是在阿米爾心中發了芽的。阿米爾最后還是做回了我們心中渴望見到的阿米爾。在成年的阿米爾身上,我們能看到小時候的哈桑的影子,那么正義,那么勇敢。人都會犯錯,但只要能夠真心悔改,我覺得沒什么錯誤是不可原諒的。人生是一個過程,有痛苦有快樂,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只風箏,在命運的安排下我們追逐著,義無反顧,在幸福與痛苦的反復交替中漸漸地感悟著生命的真諦。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5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風箏可以喚起每個人童年時代的一段美好回憶。"追風箏的人"到底又是怎樣一種人呢?
正如大家評價的一樣,沒有虛矯贅文,不是無病呻吟,以精煉的篇章和細膩的文筆,勾勒出親情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充滿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在阿富汗美妙的異域風情中故事娓娓道來,看似輕描淡寫去后味回甘。和川端康成的《千羽鶴》有一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12歲的阿富汗富少阿米爾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宗族間的歧視與身份的差別,讓善良懦弱的阿米爾與哈桑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系。哈桑即使他的親密玩伴,喝同一乳母的乳汁長大,感情深厚,但不敢逾越主仆關系與宗族歧視。阿米爾沒有繼承父親的雄風,他是一個膽小、懦弱的男孩,唯一的愛好就是寫作。
哈桑作為最底層的仆人,作為哈扎拉人為了保護主人他敢于用彈弓威脅比自己強大的多的阿塞夫,雖然當時他心中充滿恐懼。
故事中哈桑有一項絕活就是追風箏,一次風箏大賽中為了給少爺拿回自己追到的風箏,遭到阿塞夫的報復,被無情的爆了菊。而這一幕剛好被趕來的阿米爾看到,阿米爾膽小怕事躲在墻角不敢為小伙伴出頭,膽小懦弱的心理使他眼睜睜看著這一幕發生。
事后每當阿米爾看到哈桑心中就被內疚折磨著,這種內疚最后發展成為厭惡。阿米爾想盡辦法要父親趕哈桑離開自己家,但父親很疼愛哈桑始終不愿意。最終阿米爾將父親最痛恨的盜竊行為栽贓給哈桑,沒想到在父親詢問時哈桑再一次出于保護少爺承認了這一罪名,在老爺的一再挽留下里看了阿米爾家。
從此以后,雖然阿米爾再也看不到哈桑,但是每當想到哈桑他的罪惡感反而增加了,最終父親去世時才知道哈桑是父親與仆人所生的弟弟。最后走上了自我贖罪的道路。
本文開篇是一幅十分美麗的畫面,將阿富汗描寫成童話世界里才有的地方,特別是冬季的斗風箏、追風箏大賽,讓人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童年的記憶在那一刻呈現,以前覺得自己的童年平淡無奇,看過這部小說后,我才意識到童年看似平淡無聊的經歷,在某一刻回首時會讓我十分感動。
小說的情節以贖罪過程展開,貫穿著宗族矛盾和戰爭,即使心地善良的人也無法逾越宗族矛盾的鴻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6
看完最后一個字,合上書,這本《追風箏的人》終于看完了。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有時,我常幻想自己來自未來,這樣,我就會對未來某一天發生的突然變化,更加從容。這是一本關于救贖的書,也是一本關于友情、善良的書。
對于這本書所寫的年代與歷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個連年戰爭,充滿硝煙的地方,在我的意識里,那里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折磨,所以根本不會想到那里也是一個春暖花開,羊肉串飄香,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追風箏的地方。
而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阿米爾與哈桑之間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說他們是朋友,那為什么當哈桑被一些年齡大的孩子欺負時,阿米爾不挺身而出,卻沉默和逃避?如果說他們是主仆之間的忠誠之情,那阿米爾為什么要在十幾年后再次踏上這個充滿戰火的土地上來救贖呢?
從這本書里,我看見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用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并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友誼從放風箏開始,很多年后,能讓阿米爾記憶猶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著風箏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風箏的過程中,看清這個城市的方方面面。
盡管小說的敘述如同流水一般,將故事的發展情節徐徐展開,但作者內心確如同奔騰的潮水,想卷席一切不公正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正反兩面。一冷一熱,使得整本小說有了正常的體溫,甚至能讓人聽到書頁里的血脈的流動和心跳,最后都沖破作者的身軀和思想,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活狀況,是不能體會作者寫這本小說的初衷。但我能從作品中體會他作為主人和仆人之間的尊卑,作為貴族與賤民的隔閡,作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對歷史和現無法轉變的種.種無奈卻又想要傾訴的一種訴求。
《追風箏的人》將兩個不同人生的人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運用生動而細膩的刻畫,洞見人生和人性的復雜,不得不說,這些是吸引我繼續讀完它的一個理由。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7
為了遠離哈桑,遠離自己內疚的源頭,阿米爾做出了無數疏遠哈桑的舉動,甚至將自己的生日禮物藏在哈桑的毛毯下,以此栽贓哈桑偷竊。面對父親的審視和對峙,哈桑無言的承認了自己的盜竊行為,并主動要求離開,離開這個賴以生存的家。
至此,我們才明白:其實哈桑早就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可是單純善良的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的相信阿米爾、深愛阿米爾、為阿米爾奉獻自己的一切,正如他常常對阿米爾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
看到這里,我的淚水早已止不住的往下流,一滴一滴灑在書本上,為哈桑,也為阿米爾,更為他倆之間脆弱而珍貴的友情。面對好友的拋棄與背叛,我們還有誰能像哈桑那樣選擇無聲的原諒、選擇一如既往的奉獻?看到哈桑背著破舊的行李,暗自離開的身影,我多么希望故事能夠從頭來過,多么渴望他倆之間還是當初那對無憂無慮的少年玩伴,一起追逐兒時的夢想。
可是生活往往是如此殘忍。多年之后,已是成年的哈桑為了照顧阿米爾的老宅,毅然拖家帶口從相對安全的老家來到塔利班政權中心。面對外面動蕩不安的時局和炮火連天的危險,哈桑衷心的守護、打理著阿米爾的宅子,并堅持住在破舊的茅草房,不愿住進舒適的客房,理由竟是“如果有一天阿米爾少爺回來,看到我鳩占鵲巢,他會怎么想呢?”。
這一句簡單、純樸的話讓我的心靈為之顫動,哈桑,那個有著兔唇、地位卑賤的仆人,此刻在我們心中卻是那么高貴,那么純潔無暇,令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8
在這個故事中,最令人心疼的哈桑,他沒有傷害過任何人,盡管他的親生父親,親生母親,同父異母的少爺兄長都對不起他。他以一個仆人的身份智慧而勇敢地成長,為少爺打架,為少爺頂罪,為保全主人的風箏受傷害,為保全主人的房產最終被殺害在大街上。唯一對他好的是他的養父,一個殘疾丑陋血統低微的老人,一個善良自尊隱忍靈魂自在的老人。聰慧的哈桑自學了讀書寫字,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我夢到花兒再次在喀布爾的街頭盛開,音樂再次在茶屋響起,風箏再次在天空飛翔。”然而他沒有等到這一切,卻喋血街頭。他是那個時代那片土地上千千萬萬個在苦苦掙扎中卻仍然堅守信仰的一個。書中的語言很有特色,苦難中仍有阿富汗人的幽默,淚中含笑,像濃濃的苦咖啡,如“一具皮包骨的軀體偽裝成拉辛汗把門打開。 ” “阿富汗人還有其他的死法嗎?”(指戰爭后地雷的遺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里面,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他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是移民到美國的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作品。在他開始創作這本小說的六個月后,世貿大廈倒塌了。他只完成了手稿的三分之二,好在他創作的初衷是寫給自己看,所以他才堅持寫了下去。是她的妻子鼓勵他,當別人妖魔化這個民族的時候,你可以人性化。事實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美國人民不再妖魔化阿富汗人,他們的憎惡直接發泄向塔利班——那些已經是魔鬼的人。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篇9
為你千千萬萬遍”看電影之前不止一次聽這句臺詞,以為是愛情片勒,好吧,我承認我又膚淺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忽然想起了傲慢與偏見里女主的臺詞“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是的,我們是平等的,愛情上是平等的,友情上也是平等的,可是真的就平等么?無論是這個世界還是人的心里,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我們總是調侃一句話,某某虐我千萬遍,我待某某如初戀,說來簡單,誰又知道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人生難得有人為你傾盡所有,信任你,尊重你,愛護你,當知道且行且珍惜。
在孩子的世界里,是看不到世界紛亂,人心紛繁的。他們心靈的一方凈土只有陽光傾城,花開滿園,那里是人性至善的地方。可是,這至善之地卻未必會開出萬惡之花。
當人性至善遇到人性至惡呢,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依稀還記得最后一次兩個小男孩見面時,哈桑的眼神,那眼睛里沒有怨惱與仇恨,只有留戀與不舍。他傾盡所有,只為這一個朋友,可是換來的確實陷害與生疏。在那個還存在等級地位的國度里,哈森站在阿米的腳下,可是在靈魂的天平上,哈森卻是高高在上的。也許只是因為這樣,哈森才會遭到阿米的妒忌與陷害。
世間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丑陋,而是因為丑陋而讓自己產生對美好的畏懼之心。阿米對哈森的遠離就是源于自己的恐懼,對美好的恐懼,哈森的美好讓自己的丑陋與鄙薄顯露無疑。其實又何止是阿米,誰不是這樣呢?如同一步之遙中項飛田非要致馬走日于死地,所以阿米必要要讓哈森遠離,這也是人性。有人說,這是由于阿米的懦弱,其實我看來也不是懦弱的問題,而是一種嫉妒與惡意的逃避。許多東西都是越逃避反而越是避無可避的。只有真正面對的時候,自己才能夠變得足夠強大,去克服你內心本有的恐懼。
美好是因為克服美好的恐懼,只是一句歌詞,卻是很有道理的。直到最后,阿米重回故園,重拾自己的勇氣,面對自己的內疚與羞愧,救了哈森的兒子,也救了自己的靈魂,完成了從人性至惡的超脫和對靈魂的洗滌。
最后,要感謝哈森自始至終對友情的信任與堅持,讓我看到這個世界盡管充滿丑陋與背叛,但是依舊值得我們去努力與奮斗,也告訴我們就算在看不到陽光的地方,心里也該開滿太陽花。不要因為這個世界的冷漠與自私而改變自己善良的初衷,這是最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