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500字觀后感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1
站在教師的角度,從"中庸"這個概念出發,我淺顯的談談對《中庸》的認識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處,就是一種和諧之道,《中庸》從修身,齊家,治國,誠身,至圣五個方面詮釋了怎樣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經這樣曰過:"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書上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讓我反復咀嚼,學習生活中自覺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什么都抵不過堅持,堅持學習,定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回報,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做了幾次就輕言放棄。"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學習中,生活中,必將銘記此道,激勵自己!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讀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道是生命本體的軌跡,淺顯說就是生活的'尋常,我們教育從外層看是教育孩子基本的道德。基礎的文化,但內層確是在護送他們走過"尋道"之路的一段重要的旅程。
教師如果希望引導學生走正確的路,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發展,那么,我們只有從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顆真誠干凈的心,不為私利,去為孩子描述一個真實生命的形狀。有句廣告語說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師每天與純真的孩子在一起,絕不是發號施令,宣布清規戒律,來管制、約束孩子,而是要讓他們感知一種互相尊重的真誠的生活,感受心與心的交融,讓他們慢慢理解,真實生活就是平實無華中泛著不息的快樂。
作為教師,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要懂得"人類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而實現這種和諧之本就在于心靈之間的真誠交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多一些心與心的交流,創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讓他們享受學習的美與快樂,同時,作為教師,我們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不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所以,綜合看來,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適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在這本書中,有太多的,真諦和本質,我所理解的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會繼續解讀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來開啟我們的智慧,來改進我們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而讓學生走上智慧人生。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2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3
和諧是古代社會的主題,我們中國要建設成為強盛、民主、文化、協調的社會主義國度。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的精良傳統,北京奧運會上,一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精華,向眾人傳遞了中國的處事立場。對我們個人而言,每個人要感性看待問題,以中庸的'態度處置問題。
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進程,通過書本獲得悉識,通過常識傳遞思維,進而到達書中請求的道德水平。通過瀏覽,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樂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察看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當今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壓力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端抱怨社會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能力強的人就會生存下來,沒有能力的人就會被社會淘汰,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們要溫和的對待這個問題,不要將其極其化,在意識問題的基本上,一直空虛自己,是自己變的強盛,同時要堅持一顆謙遜謹嚴的心,不要戒驕戒躁,任何事件,當時有準備就會勝利,沒有預備就會失敗,不要盲目自負,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博大和寬容,才干兼容并包,使為學存在世界目光跟開放胸懷,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眾,而親仁”。咱們要逐漸的進行學習的五個檔次,終極使本人適應社會,實現自己的幻想。
激動是魔鬼,在面對難題的時候,一定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不要心急,緩緩的處理,只有這樣能力戰勝艱苦,最終達到成功的此岸。所有任性而為,不要強求,只要屬于自己的貨色,就永遠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主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處理事情。
近多少年來,爆炸性新聞比擬多,比方說“我爸叫李剛”等,這些消息從側面反應出中國的國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確定有良多人在埋怨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認為生涯不公正。實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平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會給你一份回報,別人用一份盡力就能做到的,我們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們能夠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這樣子的話,即便我們再貧困,再笨拙,也一定會靠自己的才能將生活水平進步,必定會變的堅強起來!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4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惠,人家不優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5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就是無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并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展平穩。“一國兩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6
寒假里我看了大隊部推薦選看的國學經典誦讀——《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后裔子思,后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我的語文是弱項,對文章的理解力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書籍。但沒想到,這次硬著頭皮看的這本?中庸,卻讓我對文言文中的知識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中庸?里講了不少有道理的話,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段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有準備,就不會理屈詞窮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有發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讀完這短短小小的幾句話,我有了極大的觸動。原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綢繆、作好準備,這樣才可能獲得成功,如果沒有準備,那么面臨著艱難險阻成功的幾率會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們學生在考試前肯定會有復習的過程,溫故而知新;運動員每天都必須訓練,為了比賽出成績的那一刻;軍人不打無準備的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戲劇家更是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早點去準備吧!早點準備一定是對的,因為只有準備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氣面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困難,才能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千年前充滿智慧的古人,用他們那簡樸的語言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諦。這些國學經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閱讀,細細品味。
中庸500字觀后感篇7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據現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恒的目標,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問什么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里面說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占領”。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 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欲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么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來,中庸是很難實現的,然而,中庸為什么很難實行和彰顯呢?孔子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現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恒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在涵養,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