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1
《流浪地球》最近熱度空前,上一次出現這樣的轟動應該還是在《戰狼2》播出的時候了。而《流浪地球》似乎比《戰狼2》來得更加兇猛。最近《流浪地球》在影史上的排名直接上升至第6位,短短9天的時間就突破了27億的票房大關。
說起吳京,雖說他對這部電影的貢獻非常大,但是并不覺得他的演技好。對比《星際穿越》中同樣飾演在空間站/飛船上的父親的馬修麥康納,吳京飾演的父親少了一些感情與血肉。從另一方面講,這也與角色身份不同有關系。作為中國的宇航員,吳京飾演的角色更像軍人,他顯然也想著力表現自己的這種硬漢形象。
特效
這次特效并沒有塑料玩具感,厚重感是很足的,這次特效就像是成熟特效感覺做出的工業品,沒有絲毫稚嫩感。說下三個方面的特效,分別是:地上的地球發動機工業群,地上的大片廢土冰原,地球尺度的宇宙場景:
地球發動機工業群
冰原中的廢土上建設工業基地,到處都是張牙舞爪的鋼筋巨石,這種場景特效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制作,畢竟此類的電影、游戲已經有很多了。工業感十足,電影的特效在這部分我給10分。原著中,每個地球發動機有珠穆朗瑪峰的大小,但是電影給我感覺會小一點,但也沒小太多。有意思的一點是,大劉在原著中給出的每臺發動機推力為150億噸(懶得算瞎估一個數),而電影則改成了150萬億噸。
工業感的另一個體現是土方車,就是在地球表面運石塊作為重聚變燃料的工程車。這個車的造型真是帥,朋克感爆炸,造型師下功夫了!而且也是笑點之一,大家到時自己體會。
廢土冰原
電影/小說的設定里,地球自轉停止所引起的巨大潮汐會吞沒許多沿海城市,并且在隨之到來的寒冷中會凍成大冰原。電影中用了大量鏡頭展現這廢土冰原。其中北京是建在陸地上的,而上海被整個凍在了大冰坨子里。我們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各種地標式建筑,甚至可以看到被凍在冰中的車輛和商店。以前在各種電影中也看到過外國人對中國城市的廢土構想,但都感覺那里面充滿著白皮對中國的刻板映像,它們構造出的廢土就像是造型逼真的蠟像在這城市中缺乏生活的觸感。流浪地球的團隊做出的中國城市廢土沒有這種感覺,在看到凍在冰中的救護車和小飯館時,我真的為這劇情中的城市感到悲痛。
然而我認為這部分的特效有一些細微的問題。風雪太大,雪覆蓋太厚,讓人看不清大的建筑的許多細節。有一瞬間,我感覺我是在看游戲CG。不過,瑕不掩瑜,這部分特效依然是成熟的,給9.5分。
宇宙場景
宇宙場景,目前的電影里專門地、刻意地去展示的,只看過兩個:星際穿越和流浪地球。
結論是:流浪地球在這方面遠不如星際穿越,但是還能看。
很多特效都是特效師根據日常經驗來做的,在星球尺度的特效上,特效師的經驗失效了。舉例,星際爭霸2的一段cg,中間有星球爆炸的情景是這樣的,這個動畫中,星球從內部炸開,在幾秒鐘的時間內,環狀沖擊波傳播出三到四個星球半徑的距離,顯然速度過快。而星球炸裂成幾個大石塊。在星球這么大的尺度上,沖擊波的傳播都需要數分鐘幾十秒鐘的過程(如地震波),不可能出現如此大的整體性斷裂。
實際上,這時星球的表現應該類似于液體。這種僅僅憑借日常經驗所制作的特效會讓人覺得這星球顯得小。簡而言之,越大的物體,其運動看起來越慢。想象一下拍到的太陽表面活動的視頻,就能夠理解。
流浪地球的特效,主要部分集中在大氣層的形態上。這種巨大物體移動所引起的緩慢感表現得還行,但是星球運動所甩開的大氣層樣子還是略顯單薄。另一個場景,土星表面占滿天空的樣子,應該戲份更大一些,能夠拍出土星升起的樣子就更好了。至于土星本身的樣子,這都算不上特效。衛星和探測器拍攝的照片視頻都一大堆。
另一個地方的特效涉嫌劇透,燃燒效果太單薄了,而且顏色有問題。
作為對比,星際穿越對于黑洞的展現可謂是震撼,但是要知道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可是諾貝爾學獎獲得者,并且那個特效可是實打實的在超算上進行了數值模擬得來的。只能說,流浪地球的公司美術也算盡力了,模擬的方程就在那里擺著,也沒有技術壁壘,就是沒錢/沒意識到需要雇人雇設備去搞這個。
音樂方面:電影音樂不加分也不減分,氣氛烘托都挺到位,但是也沒有特別的亮點,不像《星際穿越》的bgm一樣,聽著就扣人心弦。
評點:首先來說這片子特效還行,畢竟是老外公司做的,但情節演員差,流浪地球和國內電影比是挺好的,但吹牛叉有點過了,全美就六十四家電影上映,說明在美國想看的人很少,估計去看的都是華人,總共才二百來萬美元票房,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主旋律影片故意炒,把別的電影減少排片率,又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大部分時間放這個,廣大觀眾沒得選,所以票房好,水分多大就清楚了,其實老畫我看到中途差點睡著了,劇情太差,邏輯性不強,吐槽滿滿!
這次吳遠誅又賺的盆滿缽滿,討領導喜歡的人就是能掙到錢!另外咋不報道在北美放映的版本和國內的完全不一樣呢?總的來說可以沒事看看,實在談不上有多好!真實評分最多7.5!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2
在漫無邊際的宇宙中,一股龐大的力量正在緩緩的運作,這就是——人類。
多年后,太陽在慢慢膨脹,過不了多久便會爆炸。聯合政府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便啟動了《流浪地球》計劃,所以人類只能在地球的一側安裝上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將整個巨大地球環境圈化為移民方舟,以此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
星空中所有的恒星都是通過核聚變獲取能量,轉化為我們熟悉的光和熱。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內部的氫元素會越來越少,氦元素就會越來越多。那么有一天,氦元素在太陽中心區域聚集,并引發氦元素的核聚變,這個過程便被稱為“氦閃”。
整個計劃被分為五。剎車時代,逃逸時代,前流浪時代,后流浪時代和新太陽時代。在電影中進行第二步時,卻發生了巨大的變。木星在不斷的接近地球,如果兩者相撞,那么就會出現地球被摧毀,木星將地球整個吞沒。男主人公最后想到了小時候他爸爸跟他說的話,便利用了這一點挽救了地球上的所有人。
在這部電影中,人們把七情六欲給拋棄了,大家關心的只有生死、逃亡。他們甚至會對愛情、友情這樣的事感到莫名其妙,因為求生的欲望戰勝了一切……而正是因為這樣,人們腦海中只有兩個字——“希望”。只有希望人們才能逃離,只有希望人們才能生存,只有希望……
從電影院出來,我的腦海里一直縈繞著這些話語,還有《流浪地球》讓人震撼,卻又不得不讓人沉思的場面。回家路上看著那些繁華的街道,我不斷問自己,地球真的會變成那樣嗎?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主要講了未來太陽迅速衰老,極度膨脹,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于是人類傾其所有在地球表面上裝滿發動機,推動這個星球在太陽氦引發爆炸之前,去往比鄰的星系尋找新家園。而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終在父輩的感召之下成長,成為讓地球從木星引力中掙脫出來的英雄。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事。
電影里的地球表面漫天飛雪,氣溫直達零下84度,所以人們居住在地下城里,當他們開車走過x市,指著一座隱約能看到電線和路牌的冰山,說這就是自己的家時,我的眼淚便流了出來,是啊,多年以來的地球已荒唐的辨認不出來了,若辨了出來,卻也只能是重溫和回憶。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歡歡快快的領著行李包,住進去了,這所謂的地球,又何嘗不是人類自身的流浪呢?又何嘗不是原先的家回不了,精神沒了寄托呢?甚至是對“流浪”與“回家”這一組關系的理解,都充滿了中國式的對家的向往、對故土的眷戀——面對危機的人類,竟然帶著地球這個家園一起去往遠方。
人們把家這個詞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才會選擇帶著地球這個家園去流浪,真希望以后我們人類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這個災難發生。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團結,什么叫希望,什么叫犧牲所值,什么叫家。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3
很早前,爸爸就買回了一套書,叫《三體》,作者是劉慈欣。我翻看了一下,密密麻麻都是小小的字,我就又放回書架上了。我怕我眼睛看近視了,都還不知道書里講什么。
今天爸爸在手機上訂了電影票,我們全家人在電影開播前就到電影院了。好久沒有來看電影了,我好期待呀!
電影看了兩個小時,如果不是3D的,一會兒“轟轟”聲,一會兒感覺劉啟開到地球表面的那個大型車開到我面前來了,我都快睡著了!
走出電影院,我一口氣問了爸爸好幾個問題:
“爸爸,地球會爆炸嗎?”
“爸爸,我們的地球會冰凍掉嗎?”
“真的有世界末日嗎?如果有,那么多的人類,動物、生物怎么辦?”
爸爸說,“不會的,我們從現在開始盡量節約資源,減少排放,我們現在不是在垃圾分類嗎?這也都是在保護地球啊!科學家們也都在研究啊!”
我好像還沒看懂,問哥哥,哥哥告訴我: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太陽衰老了,最終分解整個地球。于是全球科學家們齊心協力,在地球表面安裝了一百萬臺推動器來推動整個地球,轉移到幾億光年外的地方。但在經過木星的時候,因受到木星的引力影響,地球的大氣即將被抽空,也偏離了方向。在太空中的空間站里,人工智能設備Moss莫斯推斷出地球將在7日之內撞擊木星,人類毫無生還的可能,在這心灰意冷之際,許多救援隊都放棄了救援,只有劉啟那只救援隊還在救援,最終想出了辦法——點燃木星,但因為火力不夠大,還距離木星5000公里。于是劉啟的爸爸劉培強想出了辦法——引爆空間站。是勇氣點燃了這一絲希望。劉培強犧牲了,但地球得救了。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4
對于這一部號稱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巨作。在下也驚嘆于其特別的構思,“硬核”的制作,動人的摯情,發人深省的思索……
但在下想說的,卻是“末世”這個設定下的人情贊歌。
流浪地球是很催淚的電影,不單純是因為扣人心弦的摯情問答,還有作品本身一種傷感的基調。
這種基調據在下看來,是因為流浪這一本身,這一在黑暗中走路的感覺。末世之下,生存危機,被迫帶著地球一起在星際里面流浪。光是脫離木星引力,就導致了恐怖的死傷與信仰危機。那么,在漫漫的3500年的星際漫游中,這一希望渺茫的計劃,又會走到哪一步呢?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聯合政府不知道,人工智能不知道,主角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電影里面千千萬萬普通的民眾更不知道。但他們知道,如果不執行這個計劃,就只能等待不遠處的永恒的沉寂。所以,無論路途有多么遙遠,他們都要走下去,無論有沒有希望的長歌相伴。
真正觸動到在下的,其實是收到“死亡倒計時”通牒之后,人們的行動。
情緒失控,正常,毫無希望的生活;劫掠,難免,瘋狂之下的信仰破滅;自殺,理解,結束這一噩夢,雖然是逃避。
毫無希望的掙扎,人工智能是這么看待的,的確,根據設定,排除空間站“火種計劃”之必須,這的確是無謂的掙扎。
但這個掙扎卻是最動人之處,遠離了太陽,也就遠離了希望,冰冷的地下城里面沒有陽光,但人們又向往著光明。為什么要活著,這是一種生物的本能——種族的延續,也是一種責任——對親人,伙伴,人類,地球,生命的責任,這本身也更是一種希望,活著,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一如韓朵朵對地表的向往,活著,才能經歷更多的事情——一如劉啟艱辛的成長,活著,才能體會到活著的價值——一如所有人的努力。所有人譜寫的一曲贊歌。因為心懷歌行之意,所以不懼黑暗而行。
在黑暗中走路是什么感覺?漫無目的,不知東西,不知燈火何處,不知希望何存。但又必須前行,因為停滯不前就意味著被黑暗吞噬,沉寂在無盡的沉寂中。那咱們就走吧,走吧,不管走到哪一步,因為前進了所以才有方向,任何無謂的掙扎總好過坐以待斃,哪怕沒有歌聲相伴,我們也必須前行,因為最美的音符出自希望的追尋。所有的救援隊,巡邏隊……乃至普普通通的不知情的民眾,他們也許都不知道這個計劃究竟能走到哪一步,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究竟是不是徒勞,但必須這么做,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這個世界。這種帶著傷感的執著,從一開始就席卷了人心,為什么努力,為什么前行。不知道哎,但只有努力了,才知道究竟是因為什么。究竟是因為什么,可以讓流浪之旅變為歌行之途。
劉啟的心態變化是很有意味的,作為一個叛逆的少年出場,作為一個成熟的英雄謝幕。從對父親和這個世界的不解與憤慨到最后的和解,我想:他應該是明白了流浪地球的意義了吧——對任何一點點希望的執著,這種執著,本身就是一曲贊歌。
愿茫茫流浪之旅有長歌伴行。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5
坦白說,《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有歡笑,有淚水,有思考。與《流浪地球》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票房和評分就是很好的證明。正所謂: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觀眾的雙腳是誠實的,哪一場精彩就會走去哪一個放映場;觀眾的“屁股”不好請,因為,只有影片足夠出色才能吸引住他們,進而把“冷椅子”坐成“熱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空間站遇襲,無人機大戰,“太空電梯”被劫持,人類與“人工智能”對決,核武“轟炸”月球……每個場景都十分震撼,堪稱是視覺上的一場饕餮盛宴。但這些都還是表層上的東西,除了表層的東西,那些深層次的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東西,才更具價值。
比如:當地球面臨毀滅的巨大災難時,她還美好嗎?影片中,劉培強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改變了這個想法。因為,他遇見了愛情——愛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東西。而愛情的力量,也是無窮大的。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哪怕地球會毀滅,人類將滅亡,只要一息尚存就會去愛!
公平從來都是奢侈品,尤其是當災難來臨時。所以,影片中聯合政府中國代表周喆直會說:不求公平,只講責任。區區幾個字,彰顯出的卻是:對“人類大義”的深度思考。而后,當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動”引爆時,中國宇航員張鵬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道:中國航天飛行中隊,50歲以上出列!他們是去組建敢死隊,明明就是有去無回,卻毫不猶豫、義無反顧。他們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講責任”的大義。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親情。劉培強愛家人勝過愛自己,圖恒宇為了死去的女兒丫丫,寧愿“以身試法”、以命相搏。為了替家人換得一張進入地下城的門票,劉培強選擇離開家人入駐空間站。但是,在把這張票給妻子還是給岳父上,讓他犯了難……圖恒宇不滿足于女兒丫丫只有兩分鐘的“數據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進入地下城的門票,他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而是繼續躬身于科研,以讓女兒丫丫的“數據生命”變成永恒。當老馬提示他:擁有了永恒“數據生命”的丫丫,可能是個天使,也可能是個惡魔時。他選擇了相信。所以,當自己溺水時,讓女兒記住了秘鑰。并在最危急關頭,拯救了全人類。
通觀整部影片,無不圍繞著“災難”與“拯救”兩個關鍵詞。災難是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地球必須要去流浪。而“拯救”則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類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奮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聯合政府的成立,有人類最高端武器的應用——如:核武轟炸月球,有“數據生命”的積極參與,還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靜與睿智,令人印象深刻。當人類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爭論不休時,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災難,以此來逼迫人類盡快做出理性選擇。也許手段不夠委婉,但初衷卻是好的,也算勉強能夠接受。不過,至少透漏出一個信號,那就是:當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它會自行判斷而不會聽從人類的“發號施令”。
這就不禁讓我們擔心:這樣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備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龐大的資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那么,它還能夠始終不改造福人類的初心嗎?我想未必。人類不能對此太樂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類必須要保持清醒,確保在與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終處于優勝。不然,人類就可能失去對于自身命運掌控的權利。
當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無懈可擊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嗎?流浪出太陽系,真的是最優選擇嗎?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改造太陽嗎?地球上現有的“人造太陽”技術,不能拿出來應急嗎?在停止自轉的情況下,用上萬個引擎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地球會否如雞蛋一樣散了黃?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須要拋棄月亮嗎?把它改造成“小太陽”,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嗎?
誠然,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而這些,也不是一部電影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電影終歸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場視覺宴會,而不是科學研究。更多的問題,還需要留給科學來解決。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總之,《流浪地球2》已經達到了科幻電影的一個新高度。值得一看。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6
聽說電影《流浪地球》很好看。今天我爸媽也帶我去看了這部電影。
影片講述了地球的生存遭到破壞,人類需要發動機來維持地球運轉的故事。人們被迫建造地下城市并居住在這里。陳奇,他的姐姐和爺爺也在這里住了十七年,而他的父親作為一名宇航員在空間站住了很長時間來保護地球。出于對地面世界的好奇,有一天,陳奇把他的妹妹帶到了地面。結果他因為偷了爺爺的駕照非法駕駛被警察抓了起來,前來救他們的爺爺也無辜卷入。這時,由于地球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地殼破裂,他們僥幸逃脫。在去避難所的路上,他們的車被救援隊征用,救援隊去把燃料火石運送到發動機上,所以他們開始了運送火石成分。的任務。我爺爺死在了危險的`路上。當陳奇和他妹妹傷心欲絕時,更壞的消息傳來了。地球將與木星相撞,地球將被毀滅。就在大家都放棄的時候,陳其發動了大家用發動機發射導彈摧毀木星。雖然經過大家的艱苦努力并不成功,但是是陳奇的父親駕駛太空站拯救地球,炸毀了木星。雖然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正是他們的犧牲,帶來了更多人的生命。
通過看這部電影,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呼吁每個人愛護我們的環境,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希望電影中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同時,我也學會了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只有堅持,我才能成功。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的觀后感怎么寫作文篇7
《流浪地球》是一部災難片,如同《后天》,《2020》。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地球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人類建造了1萬個行星發動機,遍布世界各地,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前往4.2光年外的比鄰星(也就是三體人的故鄉)—這就是“流浪地球計劃。完成這個計劃需要經過2500年的時間,整整100代人。
我對電影很有選擇性。較真的我今年春節就看了《流浪地球》,就像去年,我三刷了《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大火,并不是說這部電影真的拍的那么完美。這部影片,已經超越娛樂,超越了科學幻想是否合理的討論,涉及到了價值觀了。一部好的電影,會給大家帶來思考。
影片體現的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當有一天地球要滅亡,西方思維會告訴你,造一艘諾亞方舟讓少數人逃跑,而《流浪地球》會告訴我們,要帶著地球和全人類一起逃跑,哪怕是流浪。就算世界末日,警察,軍人這些為人民負重前行的人,還在堅守著他們的崗位。吳京飾演的劉培強為了地球要離開自己的孩子17年,后來更是無私犧牲;李光潔飾演的王磊在所有人都放棄的時候還在堅持,他的家人早已遇難了,他不是為了自己在堅持。有細心的網友更是發現,最后救援隊到達的順序是汶川地震時各國到達的順序,先后是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剛子為了救爺爺犧牲,一句“剛子沒了”是在致敬天津爆炸犧牲的消防員楊鋼...
這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無數的小人物在為這個國家,為這個世界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但從不被銘記。歷史,從來都不是個人奮斗,而是通過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再加上一點運氣。不是所有的主角都是貫穿全劇的英雄,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成功的結果,也不是所有失敗的任務就徹底沒戲了,更不是說拯救地球只是靠著個別英雄的一腔熱血和激情就可以辦得到。危險來臨,我們是否會有勇氣去拼一把?希望我們在面臨險境,絕望,低谷的時候,都能像影片最后說的:不論人類歷史(我們的人生)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