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利用幾天的時間認真細致的讀了《史記》一書。它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础妒酚洝肪头路鹪谧饕淮巫悴怀鰬舻臍v史旅行,回顧了各種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白話文編本,原作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這本書內容很豐富,里面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有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成語和名人故事。通過看炎帝、黃帝的故事,我終于明白了“炎黃子孫”的真正含義,讓我忍不住崇敬他們;我也知道了堯、舜、禹的傳說,對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非常敬佩;我知道了“戰國七雄”指的是什么——齊、楚、燕、趙、魏、韓、秦七個國家,他們之間頻繁的戰爭,讓老百姓遭受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我還知道商湯、勾踐、蘇秦、孫臏、張儀、張良、秦始皇等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他們有的足智多謀、有的英雄善戰、有的博學多才、也有的殘暴無良。我最喜歡愛國詩人屈原,他不僅博學多才、見聞廣博,而且做事光明磊落、堅持正義,有一顆愛國的心。我真希望他不要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
我看完了一遍這本書,真的還想再看一遍。這本書大大豐富了我的歷史知識,通過看《史記》我也能講幾個歷史故事了,而且對歷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讀了這本書,我對“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了更多的理解,歷史實在是博大精深,以后我還要看原著的《史記》,更要看其他有關歷史的書,從而來豐富和提升自己。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2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圣”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并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鑒》,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并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珊髞硭氲剑丝傆幸凰?,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著名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松。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3
我讀的《史記故事》,是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說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故事》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妒酚浌适隆藩q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鑒的警醒。
走進《史記故事》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圣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啟圣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云涌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為古今文學典范。這也許就是母親說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說的一點也不假?!妒酚浌适隆纷鳛闅v史書籍帶給我們的思考無窮無盡,它的哲理讓看過他的人一生受益。當我讀到《臥薪嘗膽》時,越王勾踐的毅力,改正錯誤的決絕,讓我心生佩服,他讓我明白:面對困境時,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未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讓我對軍事家項羽、韓信敬畏不已?!毕葜赖囟笊?,置之亡地而后存“讓我們這些后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紙上談兵》趙括慘敗秦軍,讓我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語言的巨人,卻可能是一個行動的矮子。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后,都是一種啟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后,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故事》才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后感,因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4
在世界文壇中,一本本文著的問世,震撼著人們的心,而在中國文壇上,不計其數的名著則令人心潮澎湃。
《紅樓夢》的悠然動人;《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慷慨激昂;《繁星·春水》的名麗詩句;《亮—劍》的扣人心弦……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深的一本書是《史記》,雖然沒有太過華麗的語言,但卻記載了戰國、西夏、商朝、周代、春秋時期的名人大事,收錄了史書、古典小說,可謂包羅萬象啊!
《史記》的故事繁多,由最初的“五帝本紀”到“太史公自序”,令我大飽眼福。《史記》中有正義之士,有奸惡之徒,驪姬的蛇蝎心腸;靈公的殘忍暴虐;將軍王翦的英勇善戰;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史記》的每一則故事都富含深刻的寓意,令我對《史記》更加崇拜,卻還透著一絲傷感:司馬遷被昏庸的漢武帝投入監獄,一個為國效忠的正臣被奸佞害得成了一個囚犯。司馬遷本欲自己了卻殘生,但想到自己的鴻鴣之志——《史記》尚未完成,把自己個人的榮辱全部都埋在心底,經過13年的嘔心瀝血,終于完成了這部50萬字巨著!
司馬遷崇高的精神震撼著我,為了自己的理想忍下如些恥辱,可見《史記》成為司馬遷生存的支柱,奮斗的能源。生活中的我,有時也是這樣的:一次在練鋼琴曲時,我一時大意擦掉了一個重要的音符,這首曲子要在比賽時合奏呀!我怎么能拖累大家呢?我定了定神,打算在鋼琴中一個一個地找,由于是雙手搭配,要兩個音符同時按下,聲音得和諧,我黑鍵白鍵一個一個地試,顧不上手指的酸軟,我堅信,我一定能成功,司馬遷就是我的榜樣。終于,一個低音“re”使這一段曲子和諧悅耳,我一陣激動,我把整首曲子和起來彈奏了一遍,與剛開始的大有不同,我興奮地抹去臉上的汗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笑了,我想這種筆也是司馬遷寫完《史記》時露出的笑吧!我體會到了!
文學巨著多如繁星,但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道理?!妒酚洝冯m然沒有《三國演義》的精彩絕倫,沒有《西游記》的耐人尋味,但我仍然對它充滿敬佩,因為堅信是動力,希望是能源,而能促進這些的是永不放棄的夢想!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5
《史記》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種是編年體史書,而另外一種是國別體史書?!妒酚洝穭t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創立了紀傳體這一文學體裁。魯迅將《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史記》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它經典的內容可以與《離騷》相媲美。
讀過《史記》,我從中深切體會到了作者的那種思想。他將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到自己所創作的作品中去。由于《史記》的大部分是作者忍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所作,因此從整體上看《史記》飽含著作者的愛憎之情,尤其是對于一些悲劇人物。
拿《項羽本紀》為例:司馬遷將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得淋漓盡致。例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將劉邦捉住,并將劉邦除掉。但是項羽卻仍把劉邦視為自己的知己,認為劉邦還是自己的友軍,自己的好兄弟。但他殊不知此時劉邦已是與自己爭奪天下的敵人。因此放走了劉邦,而當劉邦逃跑的消息被項羽一方得知時,范增十分惱火,說了“庶子不足以為謀”這樣憤怒的話,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用劍剁碎。而項羽卻不以為然,將劉邦送與自己的禮物安然的收好。絲毫沒有意識到劉邦的危機。并且在劉邦的一番阿諛奉承之下,將自己要殺劉邦的念頭早已拋到九霄云外。作者通過范增等人的態度將項羽沒能把劉邦除掉而充分的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失望,對劉邦的溜之大吉表現出了作者十足的憎恨。而當作者在描寫項羽烏江自刎之時,作者對項羽的那句“天將亡我”又表現出了作者對項羽的惋惜與絕望。其實項羽是有機會生存的,他完全可以度過烏江,重整旗鼓。但他卻早已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項羽唯心的說出了“天將亡我”這樣的話。讓司馬遷以及我們后人對項羽的喪生感到扼腕嘆息。
同時在《史記》中的《季布列傳》中,作者將自己的遭遇同季布在朱家當奴隸一事進行了深刻的“托物言志”。在《季布列傳》中司馬遷寫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屢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才,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在這里,季布與司馬遷的遭遇似乎有些相似。季布在朱家為奴,日后成了漢的名將。而司馬遷自身忍受著宮刑這一巨大屈辱,日后寫成了《史記》,成為偉大的史學家。
在《史記》中,作者還語言犀利,文采斐然,表達了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生死觀。因此,在讀過《史記》之后,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忍辱負重的精神。不僅做事要腳踏實地,還要淡泊名利,最終成就自己的“大業”!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6
細碎的金子般的陽光透過窗欞灑滿我的小屋,這時我最愜意的事情就是坐在沙發上翻看《史記》。
這本書是我上小學一年級時爸爸給我買的。書中《大禹治水》、《臥薪嘗膽》、《烽火戲諸侯》等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扇歷史的窗戶,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無私、什么叫誠實、什么叫苦盡甘來。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大禹治水》的故事了。
禹的父親就制過水,他用的是堵的方法,哪地方有水,就在哪個地方堵,結果水越堵越高,最終沒有治理好洪水。于是他的兒子禹也立志要治理洪水。禹歷盡千辛萬苦,走遍黃河上下,西至戎狄,東達黃海、東海之濱,仔細勘察地形,十三年里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因勢利導,采用疏導的方法治理好了泛濫的洪水。 鯀的堵,禹的疏,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不由使我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十字路口隨處可見因為互不相讓而使交通堵塞,由于斤斤計較而為一件小事爭的面紅耳赤。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少一點對抗,多一份理解,少一點堵塞,多一份溝通,那么,道路會更加寬闊,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
讀著《史記》,暢游在歷史的長廊里,擷取歷史人物的智慧和歷史故事的精髓,以史為鑒,使我懂得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7
這幾天,我讀了《史記故事》這本書得第一章——五帝的故事。
這章主要講了五帝;炎帝、黃帝、唐堯、虞舜、大禹的故事。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是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完善的文字符號系統,人們記述歷史都是靠口頭相傳,炎帝和黃帝的神奇故事就是人們一代又一代口頭相傳下來的。
其中,我最喜歡炎帝了。炎帝不但聰明伶俐,而且充滿愛心,關心人們的生活,全心全意的幫助別人。部落里的人也關心他尊重他,并推選他為首領。
一天,炎帝看見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著什么,他過去一看,原來是些細小的植物種子。他拾起幾顆種子放在嘴里咀嚼,味道甘甜可口。炎帝想:”既然小鳥能靠這種子活下去,人為什么不能用它來充饑呢?“于是,他把這些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里?——這就是我們現在吃到的小米。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都尊稱他為神農氏。神農氏為了幫助人們獲取更多的食物,又開始遠涉高山大河,遍嘗各種植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農嘗百草“。他發現許多植物中,有很多是可以食用的,有的甚至有治病的功能。他在嘗百草中多次吃了有毒的植物,幸虧及時找到解藥,才掙脫了死神的魔掌。他告訴人們這些草不能吃,提醒人們注意。最后,他嘗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神農氏為了人們的利益,歷盡艱辛,不辭勞苦,并因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永遠受到后人的敬仰。
當然,其他四位也都是好皇帝:軒轅黃帝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天下,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唐堯關心百姓疾苦,選賢任能,勤勞國事;虞舜仁義賢明,謙和有禮;大禹為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
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都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精神永世長存。讀了他們的故事,我為有這樣的祖先而自豪,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8
《 史記 》這本書記敘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它的敘事簡明生動,非常得吸引人?!妒酚洝肥菤v史的“實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表現在運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真正做到了將歷史、人物和主題統一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個人物就出現在我的眼前。他還非常善于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來完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我覺得,《史記》的語言真不愧后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五張羊皮的故事》。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春秋戰國時候,愛惜人才的秦穆公為了贖回聰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張羊皮去跟楚人交換他,最后,秦穆公贖回了自己最喜歡的大臣百里奚。讀了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樣,他如果用重金去贖回百里奚的話,楚人覺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會輕易交換。但是如果用五張羊皮去交換的話,楚人必定會很輕視百里奚而同意交換。聰明的秦穆公就換了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最終如愿以償。我覺得我應該向秦穆公學習。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了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獲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關于史記作文觀后感篇9
《夏本紀》中,兩個人物引人注目,一個是夏的締造者——禹,他是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和堯舜一樣,都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圣君形象。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仆,人民擁護他。另一個人物桀,禹的后世子孫,夏朝的衰亡,直接與這個不肖子孫有關,夏桀淫蕩、殘忍、自負,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甚至想要和他一起滅亡。成禹敗桀,根本原因,竟是由于德行的問題,這么說,德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我想,非也。物質決定意識, 禹是圣君,桀是暴君,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禹的時代,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天地蒙昧,物質生活還極為落后,并不存在導致禹變壞的客觀原因,再加上堯舜的主觀影響,禹想不神圣都不可能,更何況太史公在記述這一章節時,有他明顯的道德教化作用,再加上”過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的心理,此時的禹好是高大上。而桀就不一樣了,酒池肉林,美女豪宅,好家伙,簡直是腐敗到了極點。物質生活豐裕到爆啊。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不貪腐是不正常的。更倒霉的是,夏是在桀的手中滅亡的,作為亡國之君,幾千年的后人的謾罵和嫌棄是不可能放過他的,對于孔甲,不就是少有人知嗎?所以說,單純的個人德行可以撐起一片天,成就一個王朝,似乎過于夸張。